:::
鍾承恩
劇評人╱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學生
發表文章 2 篇
-
回想與回響 Echo
神不在,誰在?(上)
整體而言,《神不在的小鎮》更像是19世紀寫實主義發展前,約莫盛行在歐洲一般觀眾間的通俗劇(melodrama)。既然如此,對我來說,思考《神不在的小鎮》便從對於角色與故事本身的分析,轉向至為什麼這樣的故事,需要這樣現場與線上的多頻道形式支撐?換句話說,相對以傳統戲劇性作為支持的故事性而言,《神不在的小鎮》在內容上到底發生什麼事,已經退位於形式之後,因為預先被設立的形式本身,可能才是創造這次表演的「內容」。
-
回想與回響 Echo
神不在,誰在?(下)
在形式等於內容的《神不在的小鎮》,製作取代了導演,創造新的劇場關係;當主導劇場性的是製作而不是導演時,《神不在的小鎮》提問的,就根本不再是劇場或科技藝術中反覆纏繞的虛/實問題。對我而言,是頻道與選擇、資源與調度;劇場人念茲在茲的「現場性」,也因此必須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