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睿砡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實踐與對話:台日藝評的環境與現況
本次講座緣起於今年國家兩廳院與「京都國際舞台藝術祭」(Kyoto Experiment)的合作交流計畫,由台灣藝評人余岱融赴日參訪Kyoto Experiment、日本藝評人山﨑健太來到台灣的秋天藝術節,希望透過交流活動開啟雙方藝評的對話。本次的講座的主題為「藝起聊聊吧:台日藝評人交流對談」,並由余岱融、山﨑健太進行對談,分享他們在兩個藝術節中看見藝評及創作實踐的不同樣貌。 希望改變的現狀:山﨑健太的藝術評論之路 首先由日本藝評人山﨑健太介紹目前日本藝術評論的現狀,他從10年前開始從事藝術評論,5年前則開始參與劇場的營運。在日本的藝術評論界,會經常針對一些少數族群的議題進行交流,例如性別、年齡,以及移民的身分認同等。這次參訪秋天藝術節,能有機會與台灣的劇團進行交流,對他來說也是十分珍貴的經驗。 山﨑健太提到,日本在藝術評論方面的媒體資源其實相當匱乏,尤其是針對「戲劇」的評論。目前主要有3本雜誌可以發表相關評論,第一個是《悲劇喜劇》(Tragedy and Comedy),它是日本最知名的藝術雜誌之一,曾經是每月出版的雜誌,現在則改為雙月刊。第二個為《La Teatro》,這本雜誌至今仍是純紙質媒體,目前是以月刊的頻率發行。最後則是由AITC Japan出版的《Theatre Arts》,出版的頻率為一年出版一本。 除了上述傳統的紙媒,還有一些藝術評論相關的網站,分別是Theatre Arts、Artscape及由京都國際藝術祭主理的SPIN-OFF。但真正以戲劇評論為主的其實只有Theatre Arts而已,即使如此,在2023年在此網站上關於戲劇類的評論也僅有13篇。雖然今年度的數據尚未出來,但目前大約有超過20篇。即使在數量上比起去年多,但以一整年度而言並不算多。第二個網站ArtScape,山﨑健太雖然也在此寫過幾篇表演藝術相關的評論,但它刊登的主要是美術相關的評論。由上述戲劇評論的發表數量及頻率來看,意味著在戲劇領域的評論,實際上幾乎沒有可供藝評人發表的地方。 因此,山﨑健太決定成立自己的評論平台,並將之名為「紙背」。《紙背》在實體雜誌與網路皆有經營,實體雜誌自2017年5月開始出刊,每期會介紹3個作品,每個作品都會有兩篇評論,以期提供不同的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愛國東小聚場」講座側記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
「愛國東小聚場」系列講座是由國家兩廳院的駐館藝術家協助規劃,希望透過交流活動,探索創作者未來合作的可能。於9月10日舉行的這場講座,主題為「用魔術說的故事探索魔術在劇場中的敘事手法」,透過劇作家吳明倫與魔術師林陸傑的對談,深入探討魔術與劇場結合的創作可能。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愛國東小聚場」講座側記
當魔術遇上劇場,轉動說故事魔法
林陸傑表示,自己從小就熱愛小說,而這也對其創作產生重要影響。他認為小說能夠讓人切換到不同時空,進行虛構想像,這對劇場和魔術的創作都相當重要。但許多魔術表演往往流於公式化的對話,可能缺乏意義,這對他而言是一件可惜的事。 小說中的魔術:創作靈感的來源 他特別提到,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在一本小說描述了他去印度遇到一位小夥子為他變魔術的情景,而在一百年後的林陸傑,因為流浪者計畫到印度時,也親眼見到這個魔術。這段經歷對他而言極具魅力,促使他開始深入挖掘台灣小說家們對魔術的描寫,這也轉化為他未來創作的養分。 吳明倫則分享張國立的小說《金陵福:史上第二偉大的魔術師》,書中探討魔術與歷史的關係,揭示義和團對於刀槍不入的誤解,實際上是一種魔術的表現。她近期也閱讀了東野圭吾的作品,描述了一位退休魔術師如何利用魔術技巧解決謀殺案,用獨特視角描寫魔術師。藉由小說運用不同角度去塑造魔術師,這樣的創新思維能夠突破我們原先對於魔術的想像,讓人重新思考魔術的多樣性。 吳明益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中所捕捉有關光華商場魔術師的想像,讓林陸傑感到有趣也深受啟發,他希望將這份魔幻力量透過真實對白傳達給觀眾,讓人體會到魔術的魅力,從而有了與吳明倫再次合作的作品林陸傑《年少時光》 feat.吳明倫《十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