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明倫(右)與林陸傑(左)。(林韶安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愛國東小聚場」講座側記

當魔術遇上劇場,轉動說故事魔法

用魔術說的故事──探索魔術在劇場中的敘事手法(下)

林陸傑表示,自己從小就熱愛小說,而這也對其創作產生重要影響。他認為小說能夠讓人切換到不同時空,進行虛構想像,這對劇場和魔術的創作都相當重要。但許多魔術表演往往流於公式化的對話,可能缺乏意義,這對他而言是一件可惜的事。

小說中的魔術:創作靈感的來源

他特別提到,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在一本小說描述了他去印度遇到一位小夥子為他變魔術的情景,而在一百年後的林陸傑,因為流浪者計畫到印度時,也親眼見到這個魔術。這段經歷對他而言極具魅力,促使他開始深入挖掘台灣小說家們對魔術的描寫,這也轉化為他未來創作的養分。

吳明倫則分享張國立的小說《金陵福:史上第二偉大的魔術師》,書中探討魔術與歷史的關係,揭示義和團對於刀槍不入的誤解,實際上是一種魔術的表現。她近期也閱讀了東野圭吾的作品,描述了一位退休魔術師如何利用魔術技巧解決謀殺案,用獨特視角描寫魔術師。藉由小說運用不同角度去塑造魔術師,這樣的創新思維能夠突破我們原先對於魔術的想像,讓人重新思考魔術的多樣性。

吳明益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中所捕捉有關光華商場魔術師的想像,讓林陸傑感到有趣也深受啟發,他希望將這份魔幻力量透過真實對白傳達給觀眾,讓人體會到魔術的魅力,從而有了與吳明倫再次合作的作品——林陸傑《年少時光》 feat.吳明倫《十殿》。

講座現場。(林韶安 攝)
兩廳院-微笑聖誕季廣告圖片

魔術與劇場的再交會:《年少時光》與《十殿》的合作

《年少時光》的創作靈感源於林陸傑在宜蘭的成長經歷,他形容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的青春期。他原本希望將魔術師塑造成一個偉大的角色,像是歷史上能夠改變戰局的人物。但在與創作團隊的討論中,讓他重新思考如何將魔術融入劇本。創作陪伴也鼓勵他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他起初對此感到抗拒,但最後卻發現這些個人的經歷也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經由這些討論以及後續的回響,都讓他意識到《年少時光》不僅是個人故事,而是故事背後關於成長過程的挫折與挑戰,這些都恰恰與魔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後來應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之邀,林陸傑帶著《年少時光》到嘉義與吳明倫的《十殿》合作。吳明倫起初對這樣的合作並無具體想像,直到實際演出後才發現兩者可以互相融合。在這次演出中,她增加了一個新角色,並幾乎未改動《十殿》的台詞,而是從中截取片段,插入《年少時光》的片段。

雖然《十殿》中的角色表現出極端的性格,但當兩部作品結合後,卻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意義,也反映了台灣人共同的成長經歷。而她認為這次合作的作品仍然以魔術為主,但新角色的加入能讓觀眾能夠反思個性與家庭對人生選擇的影響。

林陸傑《年少時光》feat.吳明倫《十殿》演出片段。(阮劇團 提供)

魔術與故事:以自身經驗創作

林陸傑回應魔術圈的夥伴所提出的問題「要如何在台灣製作魔術劇場?」時,提到魔術師在舞台上講述真實故事的機會十分稀少,許多魔術表演偏好以預言性的小故事來吸引觀眾,而非分享個人的真實經歷。為了能夠在台灣創作出富有共鳴的魔術劇場,他花了3年時間觀賞超過兩百齣戲,以深入了解故事講述的方式及劇場元素的運用。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林陸傑回憶在宜蘭時,曾感到魔術與鄉下的生活格格不入,讓他想要逃離。透過個人經歷轉化創作,從小時候的記憶延伸出完整的表演作品。

吳明倫則分享對劇場創作的看法,劇場常常需要演員挖掘自我,但她對分享私密故事感到厭倦,認為這樣的環境不應該像心理諮商。吳明倫提到,分享的故事不必總是來自創傷,而是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這些更容易引起共鳴。林陸傑則補充,他在《年少時光》中將一個簡單的魔術延長至40分鐘,讓觀眾在驚奇的同時,也能反思表演背後更深層的意義。

聆聽了與談人的經驗分享與對談後,台下聽眾也藉此重新思考了魔術與劇場間的關係,並獲得了新的視角。在兩位創作者的跨界合作中,林陸傑以自身經驗為出發點,講述了一個簡單卻深刻的故事,並透過魔術的融入,展現其獨特的魔幻效果。這不僅為觀眾帶來驚奇的體驗,更引發了深層的情感共鳴,讓人更為期待劇場與魔術未來更多的合作可能。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用魔術說的故事——探索魔術在劇場中的敘事手法(上)〉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11/08 ~ 2025/02/08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