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東小聚場」系列講座是由國家兩廳院的駐館藝術家協助規劃,希望透過交流活動,探索創作者未來合作的可能。於9月10日舉行的這場講座,主題為「用魔術說的故事——探索魔術在劇場中的敘事手法」,透過劇作家吳明倫與魔術師林陸傑的對談,深入探討魔術與劇場結合的創作可能。
魔術與劇場的探索:開啟魔術新視角
吳明倫回憶與魔術的初次接觸,是小時候的民俗魔術,當時她卻感到害怕,並將其視為邪術。但隨著在2019年於兩廳院駐館時認識林陸傑,她對魔術的理解逐漸轉變為繽紛燦爛的表演,不過當時她仍然無法將魔術與劇場相連結。
直到在創作《十殿》時面臨瓶頸,於是試圖將魔術融入故事。劇本講述一名繭居少年的故事,少年只能在想像中變魔術,最大的魔術是讓自己變不見。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讓她思考「如何將魔術變成一個劇場的主角?」,後續也因為受到林陸傑《生日派對》的啟發,使她發現魔術也能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林陸傑則回憶自己6年前在兩廳院「出道」的經歷,並分享了他從雲門的流浪者計畫回來後對魔術的探索過程。從宜蘭的街頭到如今,他接觸魔術已有17年。在這段探索的旅程中,他重新思考「魔術對自己來說意味著什麼?」、「魔術除了神奇之外,有沒有辦法帶給觀眾其他的感受?」他希望透過魔術表達更深層的情感,如死亡或孤獨,而不僅是神奇的表現。這一直是他心中的一個想像,在當時卻不知道如何實現。2017年,林陸傑參加法國新魔術的工作坊,開始探索如何將魔術與劇場結合,但並非戲劇科班出身的他,這樣的嘗試對他來說是困難的。
直到2019年在兩廳院出道及遇到吳明倫,他開始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試著在劇場表演魔術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生命經驗的分享。他也提到,在變魔術時,每個動作與每個魔術,都有一個意義所在。就如同魔術圈的人認為,消失一枚硬幣的影響力,並不亞於消失一頭大象。因此他不斷在劇場與魔術之間,努力嘗試與創作,並尋找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
魔術與劇場的交會:創作《十殿》的甘苦談
吳明倫以編劇角度深入探討了創作《十殿》的過程,雖然從事編劇多年,但在面對這部需要5小時的劇本時,才真正意識到結構的重要性。如此長篇幅的劇本,不僅只是角色間的對話,而是需要為故事建立完整的世界觀。而三幕劇的結構恰恰可以保持故事的流暢度,於是在創作《十殿》時,她發現運用這樣的結構(即開頭建立世界觀,中間發生衝突,最後給出結局),能夠幫助觀眾更容易理解劇情。
在《十殿》中,雖然魔術的比重相對低,主要是輔助故事的發展,但變魔術需要一種邏輯,這種邏輯仍必須在劇本中被建立,因為觀眾如果不清楚角色對魔術的情感,就難以理解故事的脈絡。所以需要提供充分的前因後果,讓觀眾明白。吳明倫認為在設計魔術劇場時,必須注意各元素的比例。《十殿》的故事中,角色還是需要交代他的故事,他變的魔術常常是微小的,但最終卻有一個比較大的魔術。這樣的安排需要精心鋪陳,才能更引人入勝。
接著,林陸傑分享魔術師在進入劇場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找到合適的機會和途徑,實際的參與和付出必不可少,而這都仰賴運氣和機會的串聯。他回憶起與吳明倫的第一次合作,受到她的邀請參與《十殿》製作,為其中兩到三場與魔術有關的片段,設計能夠自然融入劇情的魔術。在有限的時間內,還需要考量道具的製作和演員的排練,變魔術對演員來說是艱鉅的挑戰。有一段使用撲克牌的魔術,他感受到演員們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因為這是整場戲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而這一切的設計都需要與演員、編劇和導演密切合作,在當中找到平衡,以確保魔術能夠在劇情中發揮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