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台灣歷史題材的同黨劇團,本週推出全新創作《國語課》,以白色恐怖時期「臺灣省工委郵電總支部案」為靈感,聚焦戰後台灣第一次大規模工人請願遊行。本劇由蘇洋徵執導,邱安忱編劇,五位女演員分飾劇中男女多角,展現威權體制下台灣人民的反抗意志與工人爭取自身權益的決心。
《國語課》故事背景設定於1946年至1949年間的台北。戰後初期,台灣社會掀起學習北京話的熱潮,北門郵局工會聘請計梅真與錢靜芝兩位教師在國語補習班授課。然而,當時台籍員工與外省籍員工同工不同酬的不平等待遇,使基層勞工忿忿不平。劇中女主角周足在國語老師謝曼春的啟發下,逐漸覺醒,最終成為工會代表,帶領近兩千名工人走上街頭,向省政府請願要求「歸班」——亦即爭取納入正式編制、同工同酬的權益。
這場發生於1949年3月的遊行,是台灣戰後第一次大規模工人請願運動,也是解嚴前最後一次。隨後國民政府便頒布戒嚴令,施行《懲治叛亂條例》等法規,強力鎮壓社會進步力量。劇中核心人物計梅真與錢靜芝,最終因被查獲為中共地下黨員,於1950年10月在馬場町刑場遭槍決,而參與工運的台籍郵電員工也多獲判七至十五年不等刑期。
同黨劇團向來以「一人分飾多角」演出形式著稱,本次《國語課》延續此一傳統,由劉毓真、林唐聿、吳靜依、許照慈、大甜等五位女演員,分飾劇中從郵局職員、國語教師到特務軍官等男女老少各角色。邱安忱表示,期望透過女性內在的陽性特質飾演男性角色,而非單純女扮男裝,這不僅是本劇的特色,也是對演員演技的一大突破與挑戰。
身為五年級生的邱安忱坦言,過往所受本土史教育過於貧乏,因此期望藉由劇場創作,透過閱讀與田野調查,增進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識。《國語課》正是這份信念的延續,透過虛構人物的情感與命運,讓七十餘年前的歷史透過二創與發想,在劇場中與當代觀眾交流,呈現轉型正義的多重面向。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