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嘉明

發表文章 80 篇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下

    道生一,一分 ,上天下地,上面的圓弧為天,下面短短的橫線,為指「地」的指事符號,意思是往下、朝地的方向。下,是讓飛在天上的概念、有深度的理論或很有感覺的心理詞彙落地,天上飛久了會自以為客觀地鳥瞰、一目了然的錯覺,或有不被眾人理解,獨愴然而涕下的封閉孤絕感。劇場導演即是如何具體地勞動,將其平安地降落地面,才是關鍵。

    文字|王嘉明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時

    時,一顆太陽和一隻象徵走路的腳掌,表示運行中太陽的節奏和季節。最近天氣熱,光是寫到「太陽」兩個字都覺得熱了。 時間和演員是劇場的雙核心,演員難看,時間就變慢。 時間也會被道德汙染,誰說準備時間長的作品就會好看?難道一見鍾情的戀愛就不能長久?宇宙不也是爆炸瞬間誕生的。

    文字|王嘉明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音

    「音」被忽略的問題相當嚴重,其中一個原因是:太有意義(文字)。我們將一大塊台詞視為情緒或情感或意義的媒介(這些全是文字文字文字),而聽不到耳邊台詞聲音本身的流動流動流動(聾了聾了聾了),這也是在看許多表演作品時,知道創作者想幹嘛,卻走不動、不好看最大的原因。

    文字|王嘉明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前

    選擇前行的方向,也是選擇需要剪開的阻礙,而所謂往前,不一定是直線,沿路還是不斷會有路口出現,左轉或右轉都是往前的概念,難道你出門從來不轉彎的嗎?(雖然迷路也是自以為沒錯一直往前所造成),當然也有可能彎來彎去最後居然回到原點,但請放心,即使回到原點,這原點也不會是當初的原點,時間總會想盡辦法留下前行過的痕跡,只是不知是傷痕還是累積。

    文字|王嘉明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導

    基本上,在人生各層面紛歧交雜的叉路裡,要將創作範圍收斂到僅有四個方向的十字路口已經非常難了,吾非聖人上師,無能由一個作品給予人生明燈指引,「給意義」對我而言太高姿態了,做劇場真的沒有比給客人一碗熱騰騰好吃的麵來得尊貴或有意義。

    文字|王嘉明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走

    舞台的布局,如風水般,引發動線不同的視覺律動,音樂與視覺交織成作品性格的命盤,每一景如同不同流年或是磁場的變化。因此,舞台形式的決定,「走」優先於劇本設定背景,人的進進出出、走來走去、靜默、移動、喧囂,甚至比台詞來得重要

    文字|王嘉明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企

    寫企畫案的隱藏版密技是:可以成為生活享受的理由。趁機趕緊找些不錯的演員和設計互相聊聊刺激刺激,偷一些想法丟進企畫案裡,順便吃吃喝喝下載些新的八卦也不賴。反正早點準備,寫得好又有錢拿,何樂而不為?反而我們應該捫心自問,這次為企畫案花了多少心力?寫的如何?或許我們花太多時間更愛耽溺在痛苦的、偉大的、藝術家的自己。

    文字|王嘉明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改

    改,比原創難,很多原本的文字和設定不太能直接拿來用,過程中多了一個步驟是扮演,資料的大量閱讀,是為了演好莎士比亞、杜斯妥也夫斯基或吉本芭娜娜,演好得先撕裂自己,如何用他們眼睛看到這世界,如何用心感受他人,然後用手寫下這些文字,然後以這樣的表演/感應/附身,望向眼前的劇場及所有參與者,重新想像,如何實際地,創作一齣作品。

    文字|王嘉明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合

    創作當然想突破僵化的合理,引領觀眾重新看到眼前的人事物,這很難,但更難的是重新的「合」也必須是放在另一個限制中,解開束縛並不會有自由,就像名廚並不發明食材,他透過烹調和組合,還是得擺入食器中,讓顧客重新認識食材的味道。

    文字|王嘉明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本

    作曲家需要具體了解各樂器的聲響和特色,具體了解和聲和對位,具體建立對結構的感知和知識的資料庫,方能創作。若聲音真為劇場之本,那麼一位劇場工作者,除了文字議題和意義,還須做那些功課呢?該如何做呢?呼~大哉問。

    文字|王嘉明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奇

    如果只是提提問,那根本不叫好奇,那頂多是表演好奇,什麼事前功課都沒準備又厚臉皮又想推卸責任的人,常常也是問問題最多的人,例如許多人會舉美國學生常常課堂提問踴躍,但美國人有比較聰明或有智慧嗎?刻板印象總是讓人厭煩,如惡靈般不斷騷擾糾纏。話說回來,如果連好奇的問題都沒有,那寫什麼劇本?導什麼戲呀?

    文字|王嘉明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行

    行,是個十字路口來著,向左走,向右走?會走到哪兒?那兒有人嗎?迎接的是什麼人呢?他會歡迎?還是破口謾罵?行,挺抉擇的,如果,選對了方向又做得好,大家就會覺得你很「行」,再透過「行」銷愈做愈大,接著,就會在這「行」業成為一位「行」家。

    文字|王嘉明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明

    明,組織了自然的月,人工的牆與人文的窗,如何選擇面向精準的牆,如何開扇比例尺寸和形狀適宜的窗,以引進借來的月光,創作是人的意識滲入了光的行徑,如何讓觀眾感受到作品的明,與遮蔽的選擇有關。

    文字|王嘉明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窗

    談窗,是在談劇場,當然不是談場上景片的窗要開在哪兒,而是假設對於創作的想像是窗,不是建構,不是累積,不是結構,不是情節鋪陳,而是挖洞,是如何適宜地遮擋與開窗,所謂鋪陳就是如何讓觀眾打開門,走入,經過走廊,注意到牆面,或是轉角,看到窗,開窗,看和離去。

    文字|王嘉明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良

    「良」是由通道與平台組成,是關係的建立,大小不是絕對因素,劇場也是,角色也是,職務也是,意識到通過平台愈多的無形有形通道,創作和結構的素材也就愈多,一但陷入自我感覺良好封閉的單純方塊內,作品就永遠無法形成「良」。

    文字|王嘉明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中

    創作如古老的提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中心是由創作者創作出,或原本就在觀眾心中?不然共鳴從何而來?兩面旗幟的中心,是本身重要,或只因是眾人的焦點所在而變成重要?慾望本是眾人的中心,或中心因眾人慾望的交集而發生?

    文字|王嘉明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夸

    在所謂「跨領域」的合作中,我反而看到更多的是共同點,例如對表演的要求和具體的訓練,對劇場整體性思維及在大系統下對細節的要求。合作中常發現原來有這麼厲害的一群人(如布袋戲偶師和歌仔戲演員),但當事者因為習以為常反而不自知,因此我的工作便是如何更了解他們,和讓觀眾知道他們真的很厲害

    文字|王嘉明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服

    舒服,會失去批判意識嗎?舒服地坐在觀眾席的觀眾批判意識就較低嗎?一起互動就會高嗎?體制外吶喊不服從vs.體制內服從但積極作為,哪一種比較舒服?合身的衣物舒服嗎?量身訂作的西裝舒服嗎?鬆垮的衣服舒服嗎?穿的人舒服,看的人舒服嗎?表演者舒服,觀眾看得舒服嗎?

    文字|王嘉明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永

    「永」,不管是流動的河或運動的人,都是變動的形象,是隨時保持平衡下沉和上浮可以呼吸和前進的空間,或是有隨時上岸的準備。因此,如何保持合適的體格和培養體力,平衡不時冒出的念頭/想像(如中國市場)和評估目前的能力,盡量保持清明的狀態隨時面對危機和機會的處理,不是揮舞著「永」夸夸其談,穿上不合腳而無法動彈的鞋。

    文字|王嘉明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字一劇場

    下

    下,是創作中將「-」分裂為「=」最艱難的過程,常因「責任感」,誤將原地轉圈認作是下一步的策略。下,是不斷自我詰問與實踐的賭注,像是耽溺在輪盤桌旁的賭徒,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彷彿無止盡前衝的火車列,重點不是輸贏,而是墜入宇宙虛空的那股衝動與亢奮。

    文字|王嘉明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1234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