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恆
-
台北TIFA
粤語唱做莎劇《第十二夜》看好戲!
除了難以克服的匆促感之外,改編本充份發揮了粤劇的優點。劇中的唱腔豐富且多變化,押韻處以粤語發音爲準,對懂得的觀衆當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
入門
認識莎士比亞
他看到的不僅僅是自己一人孤立於天地之間──那是現代存在主義和荒謬劇場的境界;他看到的是父母、妻子兒女、敎會、國家、全人類。這使他能看破紅塵、又擁抱衆生,能在工業革命以前就進入「後現代」而超越後現代。
-
編輯室
發刊辭
我們當初想辦這份雜誌,主要是爲了推展兩廳院的業務,後來才逐漸擴大,終至成爲對整個表演藝術的關懷。目前,我們想要介紹節目,不僅電視片刻難求,即使報紙也往往慳墨如金。尤其令人沮喪的是,一般媒體所需要的多是新聞價值,而我們所企盼的卻是藝術内涵。新聞界的立場並没有差錯,問題在表演藝術應該創立專業性的雜誌,開闢自己的園地。 在我們進一步構想這片園地的時候,我們發現,有很多台灣藝術界久爲人所詬病的現象,正可以藉這份刊物凝聚人才,彙集資料,化爲圖文刊載,終至得到紓解。這些現象包括: ──客觀而深入的樂評、舞評及劇評均不多見,以年慶或季節爲單元的檢討,尤其缺乏; ──有關表演藝術團體的報導,不是驚鴻一瞥,就是沙裏藏金; ──國外表演團體及藝術家的活動,我們知道的不僅有限,而且往往過時; ──有關大陸的藝文活動,我們也只知道一鱗半爪,而且多是觀光客式的浮光掠影。 此外,中國藝術家在世界性表演或大賽中得到過不少肯定,究竟這些活動各有什麼樣的意義,中國人的傑出表現該用什麼樣的紀錄留下來,藉了這個刊物的探索,也可以尋求答案。 有了這些具體的構想,我們遂進一步考慮到實際出版的問題。爲了避免政府刊物的一般缺點,我們決定採取企業經營的方式:公開發售、招攬廣告,讓盈虧成爲社會接受及歡迎程度的指標,但在同時保持特有的品質與風格。 政府文教機構中罕有如此先例,因此雜誌籌劃期間會計方面遭遇到種種困難。有次我們急了,聲稱要自行設法籌款,可是我們的人事官婉轉説道:「公務員不能辦私人刊物!」 案件到達教育部時,部裏長官殷殷垂詢:兩廳院既有的工作已夠繁重,爲什麼還要自添業務?在感謝關切之後,我們靦腆答道:爲了藝術,爲了文化。 想起來就難免心虛臉紅。爲了藝術,爲了文化,憑什麼?分析到最後,憑的恐怕是藝術本身的力量,憑的是這個社會對文化的關懷,憑的是您的愛護與批評,以及我們自己的期許,讓雜誌的内容一期比一期豐富,圖片一期比一期精彩。 胡耀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兩廳院五年回顧與前瞻──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民國六十七年,政府毅然撥斥巨資,興建了兩廳院這樣國際一流的表演場所,美侖美奐,至今已名聞遐邇。五千年來,從没有一個朝代建設過這樣宏偉的舞台,也没有一位君王如此關懷國民的文化休閒活動。兩廳院的成立可以説是我們經濟繁榮的指標,政治民主的象徵。五年以來,兩廳院演出節目將近五千場,吸引觀衆人次達二百萬以上。以類型言,則音樂、舞蹈、戲劇、民俗曲藝等等,應有盡有;以時空言,則古今中外,兼容並蓄。 這些成績,並非一蹴即至,而是穩定成長的結果。從一些統計資料,可看出兩廳院及其主管單位漸能掌握表演藝術的實際運作: 一、在場地使用率方面,開幕時經常閒置,最近二年則已經完全飽和,而且供不應求。(見表一) 二、在售票率方面,開幕季的盛況過去以後,四年前售票率降至六成,此後逐漸上升,去年已接近八成。 三、在營運收人方面,三年前僅達七千六百九十一萬七千元,去年已經超過一億兩千萬元。(見表二) 古人説,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五年來,兩廳院的同仁始終不忮不求,從力行中累積經驗,由錯誤裏汲取教訓。前面説過兩廳院史無前例,又兼世界一流,正因爲如此,兩廳院如何營運管理,在我國歷史中無法可循;國外同類同級機構的方法與原則,又往往不合國情。且機構新設,組織架構不全,規章制度欠缺,以致成立五年來,問題層出不窮。兩廳院首長五年三易,正説明了這個機構的動盪與複雜。 回顧兩廳院設立的宗旨,更能體會古人所説創業維艱的深意。這些宗旨要求兩廳院要:扶植國内表演藝術人才及團體,普及表演藝術欣賞人口,進而提升國内表演藝術水準,充實國民文化生活内涵。深一層看,這些宗旨意謂着:我們的表演團體尚待扶植;觀衆人口還未普及;表演水準猶待提升。説得更確切些,我們承認在歷經戰亂變遷之餘,我們在表演文化方面,目前只是一個開發中的國家,在在都需要從根做起。 比較兩廳院五年來的營運情況,我們隨着業務的成長,正面臨着新的挑戰。以前是没有節目,缺少觀衆;現在則是場地不夠,觀衆可以爭取,但看節目如何安排,以及服務品質如何提昇。表演藝術不能脫離生態環境,我們最近一年規劃了以下多種措施,並已次第完成: 一、增加「月節目單」發行量至二十萬份;廣爲傳播兩廳院的節目。 二、提早印製「單場節目單」,使觀衆能有充分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