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之
-
戲劇
認真打造屬於誠品的劇場
二○○二年的「只有兩個人」延續過去「地下開放」的模式,採用開放空間、統一主題的形式,由邀演團隊自行處理演出的一切事宜。但由於誠品並未介入太多策展的力量,創作焦點分散、宣傳不足,因此觀眾的反應顯得有些薄弱。誠品企畫宣傳李玉華認為,「是該跳下來大顯身手的時候了」,決定今年使出全力,不止是把空間開放出來,更要扛起製作和監督的責任,提供製作費、動員誠品所有的資源與通路,並嚴格控管作品水準,才能成功確立B2藝文空間的劇場體質。
-
影像專題
細細品味咖啡的文化風景
翻開人類飲用咖啡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咖啡成為人類的飲料,主要並不是肉體生命的基本需要,而是人的精神生命在社會和文化生活發展進一步複雜化以後所提出的需求。咖啡飲食活動幾乎是同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文化的發展而崛起,同時,人類也是在其文明生活條件的促進下,才進一步發展咖啡的生產和消費。因此,在社會人類學的研究脈絡中,咖啡的文化分析往往與當代各種高級的和精細的文化美學產業密不可分。 以興盛於十九世紀,法國巴黎的塞納河左岸一帶林立的咖啡館活動為例,咖啡館裡人文薈萃,一種深沈自內心的人文氣質從咖啡香裡飄逸出來。在咖啡館裡,藝術家面對自己,享受孤獨帶來的清明,也從咖啡裝盛的意境中,創作出追求真理又佈施浪漫的文學、美術和音樂。 而台灣咖啡文化的興起,應是從經濟起飛的七零年代算起。初期的咖啡館大都聚集在洋行集中的大稻埕一帶,比鄰而居的則有推動文化自決、話劇、音樂、美術、文學、電影和歌謠的某些協會或同人團體。更為人所熟知,已成為歷史記憶的「明星咖啡屋」,是早期知識份子中的菁英人才集地,「詩僧」周夢蝶曾在咖啡館前擺書攤;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早期許多小說作品,便是在此被編輯逼迫下誕生;白先勇的長篇小說《孽子》更直接讓明星咖啡屋成為故事場景。其他如侯孝賢、陳映真、林懷民、七等生、朱天心等,橫跨電影、文學、舞蹈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都是駐足常客,彼此交流創作心得,讓「明星咖啡屋」散發一股歐洲文藝沙龍的氣味。 走進小劇場熱潮沸騰到高點的九零年代,「台灣渥克咖啡劇場」是不得不提的咖啡表演場域。雖然從接手經營到關門大吉才不過短短兩年時間,但這間坐落於耕莘文教院旁,羅斯福路巷子內的咖啡劇場可說見證了台灣小劇場的顛峰時期,不論是已逝的前衛小劇場導演田啟元,或是現正掌小劇場主流美學的魏瑛娟,都曾參加渥克所發起的「四流巨星藝術節」,發表小卻令人驚艷的作品。另外以爵士樂為號召的「藍調咖啡」,則是略顯弱勢的爵士樂迷的新天堂樂園,時至今日到「藍調咖啡」,還是可以與老闆聊音樂、聊咖啡。 本月即將於國家音樂廳文化藝廊登場的「咖啡的文化風景」影像文字創作展,特別規劃「老咖啡新韻味」、「咖啡的文化風景」以及「咖啡表演場域」三個印象專題,透過攝影師的鏡頭,和作家的筆觸,集結呈現台北城市角落裡特殊的咖啡館文化風景。現代人在咖啡館裡,不僅品嚐咖啡,也期待品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