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本刊編輯室

發表文章 48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百讀本

    書櫃能透露許多秘密。讀者正關心什麼?好奇什麼?以哪些知識建構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從他們的書單中皆可窺知一二。本刊特邀14位表演藝術工作者從自家書櫃,精選3本他們百讀不厭的讀物,看這些書籍如何動搖、拆解、重新建構他們看待世界、表演藝術與自我的方式。一切都從閱讀開始。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閱讀,及其所創造的

    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曾如此寫道:「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一樣╱把人帶往遠方。」閱讀之於人生,是經驗的想像、拆解與重組;而真正的創造便是「重寫」,因創造就算再獨一無二,仍皆有所本。 在本期封面故事「閱讀,及其所創造的」中,我們不只談書,也談樂譜、舞譜、劇本,從策展人、導演、編劇、作曲家、舞譜教師、聲音演員的閱讀術中,探詢他們從「本」出發「重寫」的創造之道,看這群表演藝術工作者們如何像讀一本書那樣去「閱讀」所處的劇場與世界,描繪前往遠方的地圖。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雜誌,打開了劇場閱讀

    踏入表演藝術的閱讀,可從翻開一本雜誌開始:或從中找演出的介紹,或演後評論,或認識幕前幕後的人物,也可能是藉著日常的觀察切入,找到與劇場藝術搭上線的橋梁這裡,就為您介紹有哪些可以打開劇場的雜誌吧。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文化部攜手紙風車啟動「表演藝術倉儲試辦計畫」

    表演藝術團隊長期無法找到合適的倉儲空間,在發展過程中,囿於現有條件考量,往往倉儲是受限部分。文化部看見團隊倉儲的需求與困境,推動「文化部提升表演藝術倉儲環境補助計畫」以協助、鼓勵團隊改善倉儲空間、提高安全系數為目標。

    文字|本刊編輯室
    2022/07/12
  • 第42屆行政院文化獎自即日起受理推薦

    行政院為表彰對維護與發揚我國文化有特殊貢獻的人士,每年皆辦理行政院文化獎受獎人遴選及評議工作,並由文化部負責辦理獎項行政作業。第42屆行政院文化獎自即日起開始受理推薦,歡迎國內相關學術機關(構)、文化藝術法人及團體踴躍推薦傑出的藝術文化界人士。

    文字|本刊編輯室
    2022/07/04
  • OPENTIX紅利集點7月1日上線,鼓勵藝文消費。

    文化部與OPENTIX合推藝文消費回饋機制 7月1日上線

    為支持藝文產業,鼓勵民眾參與,文化部與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合作,推出「OPENTIX紅利點數」藝文消費回饋機制,7月1日正式上線。凡在OPENTIX平台上符合「首次參與」、「二次消費」、「跨域消費」的消費者均可獲贈紅利點數,後續不管是看表演、電影、展覽、聽講座、文創商品等購買行為皆可使用點數折抵,參與越多紅利點數越多,讓藝文消費不只累積感動,也可以有實質回饋。

    文字|本刊編輯室
    2022/06/30
  •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家,請回答

    你會好奇表演藝術家除了舞台演出之外的更多,或是所有嗎? 超級好奇!

    文字|本刊編輯室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6/29
  • 「ISPA臺灣夥伴計畫」徵選表演藝術行政工作者加入 7月15日截止收件

    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首次與「國際表演藝術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ISPA)合作,共同徵選2名台灣表演藝術行政管理人員,加入「2023-2025 ISPA臺灣夥伴計畫」。入選者將成為ISPA會員,連續三年參加國際表演藝術協會每年1月於美國紐約舉辦的年會,建立深厚國際人脈,發展國際交流、共創、合製等不同合作機會。

    文字|本刊編輯室
    2022/06/14
  •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寫音樂劇工作者

    一齣膾炙人口的音樂劇,仰賴的是什麼?是作曲家、製作人、編劇、導演、還是演員?經歷長時間的發展,音樂劇舞台的背後,從演出製作、行銷管理、評論到研究等,雖各有各的專業與技術,但這些處在各種位置與角色的人們的工作領域是環環相扣,需要彼此支撐、滲透。究竟這些音樂劇工作者是如何理解音樂劇的語言,將一個點子,透過自己的方法,「翻譯」成觀眾喜歡的樣子?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2022 Cultech文化科技共創集智提案徵選活動 最高首獎10萬元等你拿

    近來元宇宙(METAVERSE)、非同質化代幣(NFT)等議題非常火熱,越來越多人想投入相關產業,在文化科技領域中,也有許多優秀的企業加入。文化科技發展協會因應市場及企業需求,邀請有興趣的各位來集思廣益,針對文化科技議題提供最新潮、最有創意的創新提案或解決方針,最高首獎10萬元得主說不定就是你。收件展期至2022年6月8日止。

    文字|本刊編輯室
    2022/05/18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式音樂劇再開場!

    1987年,台灣第一部原創音樂劇《棋王》誕生。雖然那是一般人對劇場猶然懵懂的年代,但卻借用了這個外來的形式唱了自己的歌、說了自己的故事。從當時算起,台灣音樂劇至今發展了35年的現在,無論是北中南、新舊場館或大小劇院,竟同時上演著各種類型的音樂劇。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持續推支持政策 協助藝文產業邁向防疫新階段

    表演藝術產業具籌備期長,但整年收入僅靠數場演出票房的特殊性,團隊在歷經2年多疫情襲擊多波停演,正逐步邁向正常演出之際,卻又面臨與先前場館受防疫管制截然不同的考驗,包含演出人員確診或需居隔以致演出臨時取消或延期、觀眾進場信心不足等。

    文字|本刊編輯室
    2022/05/09
  • 藝術家請回答 提問徵稿

    #嚴俊傑 #布拉瑞揚 #陳勝在 #鄭雅升 #謝瓊煖 期待您的直球對決~來提問吧!

    文字|本刊編輯室
    2022/05/04
  • 「跳格─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 公開徵集作品

    2022年3月15日至5月22日期間,「跳格─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將向全球公開徵集具當代視野、獨立原創的前衛作品,入圍作品將於2022年9月在「跳格─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 中展映,當中被評審選為優秀作品將可獲得豐厚獎金。參加者可通過Filmfreeway提交作品。現提供PAR 讀者尊屬半價優惠碼「PARreaders」報名參加。

    文字|本刊編輯室
    2022/04/29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外觀。
    焦點專題 Focus 打開台北珠寶盒—劍潭NO.1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Try Tey看

    歷經10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終於在眾人的殷切盼望下開門迎賓,於3月展開試營運,8月正式開幕。這座方形建築物座落於士林,外有著大型球體的突出物,被網友暱稱為「皮蛋豆腐」,甚至以貢丸、米血糕、百葉豆腐滷味模擬拼成外型。然而這個世界首座球形觀眾席,卻被大讚突破多項建築常規,被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選為「全球最具顛覆性的8大建築」之一,成為台北新地標。 除了以外觀引起旋風,最令表演藝術團隊及藝文愛好者關切的,便是軟體上的經營方向與現階段採取的優化措施。為此,本刊特別邀訪了董事長劉若瑀及執行長王孟超,解答他們對人才培育、國際連結及未來的期許。地理上,從北藝中心向外輻射,也有不少探索城市歷史的好去處,我們也特以專文介紹,推薦讀者在一趟士林、劍潭之旅中,不妨多留些時間,於演出前後造訪這些藝文景點、享受寓教於樂的附加價值。

    文字|本刊編輯室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1
  •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補助專案受理申請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補助專案,將於2022年5月1日至5月16日受理申請,歡迎有志於表演藝術評論者提案申請。

    文字|本刊編輯室
    2022/04/08
  • 特別企畫 Feature OPEN TALK 2021

    「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國際論壇

    由國家兩廳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Theatres on the Bay, Singapore)、韓國國立劇場(National Theater of Korea, South Korea),以及日本東京藝術劇場(Tokyo Metropolitan Theatre, Japan)4大場館攜手規劃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遴選8國、16位表演藝術領域製作人,於2021年8月展開為期3週的線上工作坊,期能挖掘、育成優秀的亞洲製作人與作品,締結跨國共製、巡演的可能。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為你朗讀Ⅵ《再也沒有人說話》演出劇照。

    2022「為你朗讀Ⅷ」新銳劇本甄選

    身體氣象館自2005年承接牯嶺街小劇場之營運後,針對小劇場在整體文化脈絡上的影響與軌跡審慎思索,致力推廣前衛的表演藝術、實驗的跨界藝術及創意的形式藝術,並促進時代精神的匯聚、互動、發聲,以期展現真正的文化公共性,具體深化的文化教育。

    文字|本刊編輯室
    2022/03/24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因為我們的語言是身體

    身體是自然嗎?身體發出的言語,召喚出什麼樣的存在呢?在我們所生活世界中,每一種語言,都如咒語,能召喚出特定的思想與行動。像本期受訪者蘇品文在創作中所暗示的:你的身體,不只是你的身體。身體雖不言語,卻隱藏特定的存在經驗,無時無刻彰顯著個人所處的社會位置與氣質,因身體關乎族群、文化、時代,有其社會性與象徵意涵。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們將以雕刻家黃土水在1921年發表的《甘露水》在2021年重新面世為引,追溯台灣舞蹈家們百年來的身體語言演變。在「摩登女身」中,我們探究了現代舞蹈家們的身體如何在日殖時代成形;並以「因為我們的語言是身體」梳理現代舞蹈在台灣的百年發展。從大舞團時代,到中小型團體百花齊放的當代,這群舞蹈工作者們或許性別、背景、族群各不相同,卻同樣有將某些僵固的限制,轉為自由、寬廣表達的能力。因為他╱她們的語言是身體。 編輯協力 Stella Tsai企劃協力 張欣怡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陳毓襄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陳毓襄

    長年茹素的陳毓襄,以修行一般的勇氣與精神,培養外在的體力與內在的耐力。固守嚴格的紀律養成強烈的意志,並以此為基礎,成就演奏上完全的悠遊自在。在舞台上,她沒有自己,而是化身在作曲家的樂思之中,精確詮釋每一顆音符。音樂演奏是稍縱即逝的時間藝術,而陳毓襄練就的功夫,讓她一出手就是完美。未來,她又會創造什麼意想不到的驚奇,且讓觀眾拭目以待!

    文字|本刊編輯室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2/17
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