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人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Alternative Plan
當歐陸舞蹈家重返現場,為疫情編舞
儘管每日確診數時而趨緩時而躁動,日子還是要過。歐洲各國去年普遍歷經二次封城,在今年5月下旬,終於再度逐步恢復餐廳、酒吧與百貨商家營業。被視為「非民生必須」的文化藝術產業,也終於在這一波普及疫苗覆蓋率的大解封中,能重啟場館大門,接待藝術家與觀眾。許多去年被取消的藝術節紛紛調整節目策略捲土重來;加上國境鬆綁,旅行逐漸恢復,回到舞台上的,有原被取消回到解封排檔的製作、有改編原作空間配置搬移到戶外演出,還有回應及反思疫情以降的生活與文化變動與衝擊的新作品。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法國編舞家
大衛.溫帕許 劇場儀式 令人迷醉
大衛.溫帕許的劇場觀,緊密連結著「儀式」。他相信劇場作為一道儀式及儀式發生的地方,至今仍是。儀式是私密同時共享的,如同劇場。他學過點希臘文,並在傳統祭典中找到編舞的動機與要領。在古希臘的祭儀中,他特別著迷於酒神戴奧尼索斯的狂歡節,一個交織了神秘主義、性交、非常德、非理性的身體經驗及精神轉化過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傑宏.貝爾 跳脫抽象 親切的身體提問
曾於二○○六年應邀來台演出的傑宏.貝爾,獨特的編舞路數讓台灣舞迷印象深刻,也刺激了觀賞當下的思考延伸。而刺激思考,正是他要做的,他在編的不是「舞蹈(動作)」,而是提供情境與事件,讓觀眾與舞台上發生的事物產生關係及對話。透過與不同人物的交流,他拋出「舞蹈是什麼?編舞是什麼?身體是什麼?劇場跟觀眾的關係是什麼?」「舞蹈/藝術是美的嗎?」「跳舞是某種身體條件的專利嗎?」、「跳舞有跳得好壞對錯的分別嗎?」等等問題,在劇場裡,邀你一同思考
-
焦點專題 Focus 尋找看倌,「客製化劇場」可能嗎?
觀眾面目難明晰 「想像」中且戰且走
對台灣劇場界來說,雖有某種程度的「分眾」設定,但觀眾面目仍無法清晰明辨,在表演藝術製作人與行銷者的眼裡,「觀眾」究竟仍是一組「假設」,直到演出現場才「驗明正身」的過程。而觀眾與作品這組想像的過程,確實能被掌握或操作嗎?
-
焦點專題 Focus 辦活動主動出擊,搏出真感情?
觀眾見面三分情 交流中結下劇場緣
基於表演藝術是訴諸為特定時空之現場性的感官體驗,在宣傳期進行前導體驗活動便是各團隊時常運用的方式,透過講座、示範演出、開放排練、見面簽名會等,與可能的觀眾面對面交流,雖然行銷成本增加,但重點仍與觀眾「關係的經營」,讓活動作為彼此認識的介面。人,到底還是得一個一個把感情博出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九:非典型劇場空間的展演與開發
走出黑盒子 觀演之間營造獨特體驗
並非受限於「表演場地不足」,而是為了打造不同於黑盒劇場的創作可能,去年在非典型劇場空間的演出與策展甚為蓬勃:稱得上老字號的「歡迎光臨永康藝族」,第二屆的「超親密小戲節」,在老宅演出的《十牛圖》,在飯店房間一對一演出的「開房間」戲劇節,在住家公寓上演的「公寓聯展」,還有在公共空間大方跳舞的《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2011舞蹈旅行》為觀眾與表演者營造獨特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