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在宣傳期進行校園演講時,除了說故事與讀劇表演外,更多關注的焦點乃是受眾當下生命處境的互動。(許斌 攝)
焦點專題 Focus 票房長紅的5個問號/ 辦活動主動出擊,搏出真感情?

觀眾見面三分情 交流中結下劇場緣

基於表演藝術是訴諸為特定時空之現場性的感官體驗,在宣傳期進行前導體驗活動便是各團隊時常運用的方式,透過講座、示範演出、開放排練、見面簽名會等,與可能的觀眾面對面交流,雖然行銷成本增加,但重點仍與觀眾「關係的經營」,讓活動作為彼此認識的介面。人,到底還是得一個一個把感情博出來。

基於表演藝術是訴諸為特定時空之現場性的感官體驗,在宣傳期進行前導體驗活動便是各團隊時常運用的方式,透過講座、示範演出、開放排練、見面簽名會等,與可能的觀眾面對面交流,雖然行銷成本增加,但重點仍與觀眾「關係的經營」,讓活動作為彼此認識的介面。人,到底還是得一個一個把感情博出來。

這年頭劇場節目類型多元、產量甚多近乎爆炸(尤其在台北),各家劇團最苦惱莫過如何宣傳推票。既然表演藝術的特性終究訴諸為特定時空之現場性的感官體驗,在宣傳期進行前導體驗活動便成為眾家招親的方式。近年表演團隊使用的方法不脫幾種:講座、示範演出、開放排練、見面簽名會等。對大部分團隊而言,因此花費的時間、人力與金錢成本相對增加,甚至無法等比估算效益,但比起在網路上寄發電子報或經營Facebook,能夠實際與(可能的)觀眾面對面交流對話,感覺還是踏實得多。

說/跳給可能的觀眾聽

相較於攻進企業行號辦講座,走進校園課堂的門檻較低。通過大學通識中心、藝文中心、藝文相關科系或單一課程教師的協助,中小型團隊通常能順利接觸大學生族群,互動效果比在書店或咖啡店普遍較好。譬如,示範演出對驫舞劇場藝術總監陳武康來說,是最直白有力的宣傳方式,「舞蹈很難用說的,不如直接跳給你看」,很多時候作品概念與想法,只消身體直接詮釋,便讓在座者一目了然。近距離身體能量能即場觸動、交換的溫度,亦多過宣傳影像或文宣品所表意的。「舞蹈在觀演關係上的本質是很慾望的」,身體自己是最好的廣告與揚聲器。

創作者跑校園也是動見体劇團的家常便飯,製作經理張乃惠分析,平均每檔製作從校園推廣回收的訂單幾乎占總票房一半以上。面對這樣的「成效」,雖有助掌握宣傳行銷過程之於特定族群的語言設定,一方面也透露出中小型劇團「多數是大學生觀眾」的族群限制與困境。以台南人劇團長期舉辦宣傳講座的經驗為例,藝術總監呂柏伸對其推票效用存疑,「事實上,一個人很難因為聽了講座就來買票,比例極微」,更何況學生會流動離開校園,每一次面對的都還是新面孔。直到現在因應大型製作下預算買通路廣告,經常都令人有「有去無回」的焦慮。其重點仍在與觀眾「關係的經營」,及讓活動作為彼此認識的介面。人,到底還是得一個一個把感情博出來。

目擊排練場效益可期

那麼「觀眾,你們到底是誰」,劇團開放排練場,讓感興趣的人自己走進來,是否就能更直接對話,甚至進一步「交往」?經常受邀出席開放排練的部落客吉米布蘭卡,喜愛也肯定參與排練場的觀看經驗與效果,以觀眾的立場,更好奇半成品狀態或創作生產過程。雖無從得知看完排練所寫的推薦文實際對售票的幫助程度,但至少自己樂在其中。但從愛看戲的觀眾變成劇團的「朋友」,尺度如何拿捏卻也是種問題。相對關係不若以往單純,有了人情壓力,卻也是長期參與看排活動衍生的困擾。團隊與觀眾的人際關係,自也是一門藝術。觀眾成為團隊長期贊助者的案例亦多在有,只是更仰賴的乃是「緣分」這種事情。

多數團隊或許都同意,除了「粉絲」這個選項外,「口耳相傳」確實是在問卷中比例最高的「吸引你前來觀賞演出的原因」。換個角度看,表演藝術的「體驗(/互動)行銷」或許真正「奏效」的時機,是發生在劇場內,看表演的當下。兩難的是,前戲做多不一定好,賭注又不能全壓在亮底牌那一刻。故,經驗模式無法複製,亦幾乎不存在成功法則可SOP。那麼藝術行政工作者,或可暫且拋開工具書,關於觀眾,每一次都是新的練習。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Case Study:台灣國際藝術節《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雖起用明星演員,但人力飛行劇團製作人張寶慧在行銷自家作品時,相信的乃是作品論。以《台北爸爸紐約媽媽》製作意圖為例,仍須扣住作品「如何與觀者生命連結與對話」為核心進行企宣發想,因此帶著原著作校園演講時,除了說故事與讀劇表演外,更多關注的焦點乃是受眾當下生命處境的互動。通常集體演講後,劇團人員會與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的想法或在作品議題上對話。甚至因此成了臉書好友,自己也變成一個像輔導老師的角色。當然講者如何掌握現場氣氛,如何針對特定場合與族群設計不同的演說腳本是不可或缺的技術環節,但真正與人交往為心態前提(取代「要他買票」)更為關鍵。

對張寶慧來說,明星的粉絲追的是人不是戲,到底不會留下來成為自己的觀眾,除非作品真正觸動到他們。由此主張延伸,宣傳期無論是講座或見面簽名會等每一次與群眾面對面交流的場合,甚至到開演那一刻,觀眾穿越前台走進劇場的過程,觀察他們的心情狀態乃至穿著風格,及前台人員如何建構舒服的對話環境等,都是做功課的機會。無論大小型製作或行銷策略,重要的是手工感與人情味。(林人中)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