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衍吟
-
深度藝談
重建譜系,還原生態豐富性
台灣南管界以「南管是中國音樂的活化石」為榮,然而,歷史悠長且具有獨特藝術形式的南管,究竟還有無演化的可能,「活」與「化石」要如何辯證?且以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日前來台演出為題引,請三位關心、參與台灣南管發展的學者與業者一起來談談。
-
專題(一)
祖師爺的「活」飯碗
在歌仔戲起家的酬神舞台上,請戲的緣由、天數乃至宗教民俗的禁忌,比表演專業更要有力地操縱演出。而「講戲」,是外台的文化,對其薪資結構、表演方式乃至最深沈的藝術價值觀,起著深刻的影響。
-
專題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扮演兒童與表演藝術聯結的平台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擁有國家戲劇院、音樂廳、實驗劇場、演奏廳等執全國之牛耳的現代化展演空間,不過對小人兒而言,這裡並不是一個很理想的「兒童劇場」。兩廳院規劃設計之初,並沒有爲孩童考慮太多:高大的座椅,連對一般成年人觀看表演都會產生障礙,遑論矮小的兒童;四層樓高的觀衆席,聆賞較靜態的音樂演奏不成問題,然一旦上台的是活潑的打擊樂團、音樂劇,或與觀衆互動較多的戲劇、舞蹈,孩童們興奮之餘,便不免險象環生。 在硬體空間諸多的限制下,經營管理人的理念、做法,攸關兩廳院是否爲適合兒童前來體驗表演藝術的劇場。例如,現在兩廳院明確規定演出兒童劇時,大廳四樓不販售座次,寧可犠牲票房也要保證兒童觀衆安全的做法,便深獲家長們的肯定。企畫組節目科科長李惠美表示,劇團所製作的兒童劇一旦建立口碑,票房每每座無虛席,但受戲劇院的舞台深廣,不利觀衆與劇團互動的局限,近來不少兒童劇的案子移駕到大小較適中的新舞臺演出。如何提供劇團良好的演出環境,爲兒童觀衆經營一個合宜的觀賞環境,確實値得兩廳院的主事者多加費心。 爲了鼓勵兒童來看表演,兩廳院規定,只要年滿七歲,隨時可以來欣賞一般性的節目,每年兒童節前後,也一定應景地推出一檔節目,以饗兒童觀衆。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策劃的兒童節目,主要著重在親子同歡,每年春、秋季晴朗的日子裡,還會善用廣場空間舉辦戶外的親子活動,一來有家長陪同,孩子較不易失控;二來無論是大人陪著小孩看表演,或是小孩拉著大人來看表演,對於觀衆的培育都是有利的。 除了提供場地或自製兒童節目外,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近五年來都利用暑假舉辦兒童夏令營,辦過四次戲劇營,一次戲曲營。戲劇夏令營的指導老師徐婉瑩表示:「小孩子來參加這樣的夏令營,不是來學演戲、當一個演員,而是創造力的開發,讓人更自信,也更有可能性。」這樣的方向和施行成果顯然很能滿足小孩和家長的需求,所以每一屆報名的狀況都十分熱烈,今年的「2002兒童戲劇夏令營」更一口氣開辦了十二梯次。由此可見,孩童們除了學校裡有限的藝術課程外,平日實較少機會親炙表演藝術,特別是這種可以手舞足蹈、身體力行參與的表演夏令營。 開發得當,孩子們對表演藝術的熱愛不會亞於大人。戲劇(曲)夏令營供不應求所顯示出來的,不僅是兒童藝術教育的市場量之大,更提醒擁有豐富公資源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應該補坊間劇團之不足,特別
-
現象視察
南管小常識
南管在福建稱南音,因祀奉孟府郎君故又稱郎君樂(唱),其音樂形式主要爲「上四管」──琵琶、三絃、二弦、洞簫分列兩道演奏,執拍者中座,操泉腔唱念;或加上響盞、叫鑼、雙鐘、四塊等「下四管」及玉噯合奏, 則稱爲「十音」。 台灣民間習稱的南管戲,多指高甲戲,其與七子戲關係密切。七子戲即小梨園,多敷演波瀾曲折、苦盡甘來的愛情故事,唱腔纏綿悱惻而華麗,保留相當傳統的樂舞矩度,有所謂「舉手到眉毛,拱手到下頦,分手到肚臍」等嚴格的十八科步。 戲曲的南管音樂爲因應演出機制,旋律節奏通常加快,曲目的運用較不受限,可一曲多用,樂器也時有更換,演唱形式可數人合唱、對唱;館閣的南管音樂則保存了唐大曲坐部遺制,爲坐樂形式,執拍者或唱或僅按撩拍, 只在接拍時稍立片刻,曲式多由慢漸快,結束前再趨於舒緩,嚴守程序,儀式性強。
-
現象視察
南管其實不難管
嚴格說來,南管當然也具有表演性格,像是弦友間的合樂互娛,館閣間的整弦排場,但因為以技藝為導向,忽略了藝術在民間的生活性,將有機的南管體系割裂成音樂展演活動,於是,政府愈補助,民間的傳統流失愈快,館閣的成員、組織活動、場域、交陪就被迫簡化、萎縮或消失,最後就真的只能以「音樂」觀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