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風影像工作室
-
焦點專題 Focus
將一切串起的中間力量:專訪編舞家布拉瑞揚
「我一直相信,這個以排灣族作為背景出發的舞作,最終不會只被捆綁在排灣族的想像。」布拉瑞揚說。 經歷了首部曲的青春壯大,《我・我們》第二部曲延續排灣族的生命第二階段,邁向 puqulu(智慧的腦),進入思考中年。而對布拉瑞揚來說,這也是一趟愈來愈靠近的過程。首先是文化上的意義,接著又是年紀上的相遇此刻的他,正值 puqulu 的階段。然而一件事物靠得愈近,其實也意味著,它可能愈發模糊,而難以捕捉其形貌。 可是,模糊很好。那些在尋找過程中的樣子,都將成為創作。布拉瑞揚是如此相信的。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與歷史、未來、空間、觀者對話
第十七屆的「台新藝術獎」於五月廿五日舉行頒獎典禮,七位國內外決選委員評選出的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及年度大獎,分別由蘇匯宇、周書毅與布拉瑞揚舞團奪得。「對話」是理解本屆得獎作品的關鍵字,創作者們試著與歷史、未來、空間、觀者對話,在當代看似由人與人、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恐懼和騷亂所統治的時代氛圍中,試著打破將世界視為眾多分離領域所組成的窠臼,創造出一個尊重異己、理解差距、重視內在即時互聯的「當下性」的創作思考與模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6:藝術創作陪伴,作品製作期拉長
乘著共製經濟的網 活化創作與製作生態
今年的表演藝術舞台,有著「豐收」的氛圍,因為幾個令人矚目的製作,都歷經了二至六年的製作期,因為場館或機構的長期奧援與陪伴,讓作品得以醞釀發展,終至冒芽生長,甚至成熟茁壯。這股支持的精神與視野,鬆動了過去公部門補助與藝術家之間的僵固關係,也透過場館機構多向連結與共製關係,編織出一張培育藝術家的網。
-
回想與回響 Echo
原住民跳舞給誰看?
布拉瑞揚在動作元素上從毛利人身上的挪借,不是一個「本質論」的問題,恰恰要呈現的是他寧願跳脫原住民身體與「自然」劃成等號的桎梏,而以異己認同的策略把文化身分理解為塑造與重新塑造,也是語境的延異與再延異,不僅顛覆集體記憶所形成的國民國家論,更要再造自身走進記憶地圖的路徑,重新找到以身體為中心的座標,畫出一幅自己的平面世界,並立身於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