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允睿《瑪麗皇后的禮服》。(林鑠齊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6:藝術創作陪伴,作品製作期拉長

乘著共製經濟的網 活化創作與製作生態

今年的表演藝術舞台,有著「豐收」的氛圍,因為幾個令人矚目的製作,都歷經了二至六年的製作期,因為場館或機構的長期奧援與陪伴,讓作品得以醞釀發展,終至冒芽生長,甚至成熟茁壯。這股支持的精神與視野,鬆動了過去公部門補助與藝術家之間的僵固關係,也透過場館機構多向連結與共製關係,編織出一張培育藝術家的網。

今年的表演藝術舞台,有著「豐收」的氛圍,因為幾個令人矚目的製作,都歷經了二至六年的製作期,因為場館或機構的長期奧援與陪伴,讓作品得以醞釀發展,終至冒芽生長,甚至成熟茁壯。這股支持的精神與視野,鬆動了過去公部門補助與藝術家之間的僵固關係,也透過場館機構多向連結與共製關係,編織出一張培育藝術家的網。

今年是表演藝術的豐收年,這麼說,不是以成果論,而是幾個具討論性的亮眼作品,均有短至兩年長至近六年的製作期。上半年,由驫舞劇場陳武康與泰國編舞者皮歇.克朗淳合作的《半身相》,是在國藝會支持下開始「打開摩羅衍納的身體史詩」三年計畫中的階段性創作,演出後引發大量討論,也經歷過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亞當計畫」的展演平台與論壇交流。又如下半年臺北藝術節壓軸《地平面以下》,由黃翊工作室+歷時近六年發展,集技術高度、美感高度與內容普世度於一體。戲劇方面,下半年頗受好評的《再約》,則發展自阮劇團二○一五年第三屆「劇本農場」陳弘洋劇作。兩廳院駐館藝術家階段呈現則有劇場導演Baboo執導馮勃棣劇作《神農氏》,以及音樂劇導演梁允睿《瑪麗皇后的禮服》。

可以看見,上述作品無論尚處發展階段或已臻成熟,創作者的實驗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均被支持著。這股支持的精神與視野,似乎有意鬆動過去公部門補助與藝術家之間的僵固關係。以往多以年度作補助作為製作考核基準,補助規劃未能考量團隊未來與現況,團隊不是咬牙虧本拿補助,就是放棄後機會渺茫。首演後的巡迴重製機會,大約是在更拮据的狀況下定生死。也就是說,無論首演如何,基本上曇花一現,花的前期培育與後期發展未被補助結構重視。

場館帶頭  為僵固創作與製作生態重新塑身

約莫在二○一五年左右,幾個場館與機構的計畫推行,試圖朝創作培育與製作生態有機化的方向前進,除了鬆動上述僵固補助生態,也轉化作品買賣思維。

以場館為例,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自二○一五年起徵選藝術家駐館一至兩年(註1),給予經費補助創作前期與生活津貼,更於二○一九年起擴大藝術家分層培育,開啟「短期駐館藝術家」、「Gap Year兩廳院壯遊」等計畫,邀請藝術家參與場館創意專案發想與劇場運作了解。以中台灣「藝術翻新基地」自詡的臺中國家歌劇院亦在二○一六年開館後,旋即開始首屆駐館藝術家的邀約與徵選,布拉瑞揚即透過此機會進入阿里山布農族田野踏查,並創作《路吶》。在機構補助方面,國藝會自二○一五年起推出「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除協助團隊在國際事務經營上的鏈結以外,亦提供兩至三年製作期,支持讓團隊逐步發展創作。安娜琪舞蹈劇場與丞舞製作均透過此三年計畫發展國際鏈結。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