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曲
創意行銷「新古典」
杜麗娘的站姿或許常常比標準程式更添三分裊嫋;她和柳夢梅夢裡糾纏、人鬼歡愛的身段程式,「情色意象」或者也太濃烈了一些。然而,最要緊的古典的「純粹」,並沒有在一片現代、甚至通俗的取向中被消融掉。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靚 Chic & Shining
靚世代,出列!
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表演藝術的舞台上, 新一代的才人在哪裡? 許芳宜、伍國柱、徐堰鈴 一個現代舞者、一個編舞家、一個劇場演員 他們三十上下 不約而同 都已站上舞台的最前端 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這幾個台灣製造的舞台靚世代 如何能年紀輕輕便脫穎而出? 背後的汗水與淚水 又可訴說多少故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悠悠半生緣
張愛玲,這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孤絕才女,永遠是個話題。拿起放不下,因為文字裡俱是絲絲扣扣的情又淡淡遠遠的冷。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成名作,好緣份不一定有好盡頭,沒有在對的時間做對的決定,錯過了也就如劇中人曼楨對世鈞所說:「我們回不去了。」細細叨叨、分分合合的人物與滄桑,只有半生緣。 去年,兩岸三地合作在香港演出的《半生緣》,將在六月搬上國家劇院,鬼才創作者林奕華大膽以「唸書讀本」的方式排演這齣戲,三個小時的戲裡,沒有一個字不是從小說裡拿出來的。 女主角顧曼楨由台灣演員劉若英出任,男主角沈世鈞由北京國家話劇院廖凡扮演,而姐姐顧曼璐則由表演工作坊的丁乃筝担綱。本刊特邀該劇導演林奕華現身說法,以「性格,決定了愛情與命運」的角度切入,解讀這部小說。 從前年的《張愛玲,請留言》到這次的《半生緣》,台灣女演員丁乃箏和林奕華合作上了癮,她如何在這一齣戲裡,打破觀眾對顧曼璐的刻板印象。PAR走進排練場,與丁乃箏一起尋找劇中人。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百年之後,為什麼仍是契訶夫?
每一個劇團都視之為最大挑戰每一位演員都夢想排演他的戲每一位觀眾都可以在戲中找到自己 有人說契訶夫是個預言家,預言了百年之後,生活依舊像是開水與白麵包,平淡無味,百無聊賴。但也就在他素描似的筆觸裡,捕捉了真實生活單調的樂趣,雞毛蒜皮的生活愚蠢化成一篇篇幽默的人生哲學。 今年七月二日,契訶夫忌日滿百週年,在混沌的新世紀裡,不禁更讓人聯想起《凡尼亞舅舅》裡一再在信仰與價值幻滅的現實裡,尋找生命出路的主人翁。 如果你不認識契訶夫,戲劇學者李立亨帶你從六個角度閱讀契訶夫。 如果你已經認識契訶夫,黃建業執導的《櫻桃園》讓你重溫時代變動下,如同荒蕪廢墟般的俄羅斯風景,以及那群無所事事,多餘的人。 或者,綠光劇團《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給你看他和老婆奧爾嘉的愛情,看他們如何透過八百封信的往返,連接劇場濃烈的心靈與愛。 我害怕那些在字裡行間尋找弦外之音,把我當作救星或守護神的讀者。我既不是自由派,也不是保守派;不是出世的隱士,也不是對一切都無所謂的人我只想做個藝術家如此而已。 安東‧契訶夫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照亮一台藝術的美麗與感動
一九八八年,台北重慶南路一個簡單的地下室小舞台上,吳興國為示範太古踏舞蹈技巧做了片段演出,舞台上只有最簡單的舞台燈PAR,沒有化妝,沒有道具,吳興國素淨的身體,散發素淨的光芒。那是我至今難忘的畫面。 做劇場的人都知道,PAR是舞台上最基礎的燈具,不管科技再如何進步,PAR像是劇場裡的土壤一樣,無可取代。一盞燈便可以照亮藝術的美麗與感動。 二○○四年表演藝術雜誌再出發,我們把原來的英文名稱「Performing Arts Review」做了變奏與延伸,PAR跑了出來,就像每一場演出都是從「動機」開始,PAR在編輯上的動機就是照亮,照亮藝術家,照亮藝術家與觀眾的聚焦點,很PAR,意思是很亮,也有很「ㄆㄚ」的意思。 最簡單的,最持久。百年前的俄國劇作家契訶夫就很PAR,契訶夫說:「我寫生活。」契訶夫擅長對於生活素材細緻的觀察與選擇,習以為常的事件一進入他的作品,反而構成了具有時代特徵的素描;張愛玲不也是如此,聰明的文字裡活躍著時代生活的氣息,聞得到生活的大俗與大雅。契訶夫死後百週年,《半生緣》即將上演,都引發了本期PAR再傳述他們的慾望與熱情。 但五月PAR的光芒要照在三位年輕亮麗的舞台明星上,許芳宜、伍國柱與徐堰鈴,「靚世代,出列!」的特別企畫毫無保留地推介這三位今日之星。 紐約媒體稱許芳宜為「葛蘭姆傳人」,「台灣製造」的葛蘭姆舞者在最新一季的紐約舞壇上引起矚目,讓美國公共電視台都決定要在五月隨芳宜一起來台,瞭解台灣是如何培養出這樣的明星。 伍國柱戲劇系畢業,但卻選擇舞蹈,一種對未知的追求,讓高雄縣彌陀鄉長大的男孩一路飛到德國,南台灣情懷與日爾曼文化的相遇,化成全球化的身體語言, 伍國柱贏得德國卡薩爾歌劇院舞團藝術總監一職。 甫獲第二屆台新藝術表演類「觀察團特別獎」的「小劇場天后」徐堰鈴,在上個月演完創作社《Click,寶貝ㄦ》之後,就將暫時結束波希米亞的台北劇場生活,拿著獎學金赴紐約充電。這三位都是六年級前段班的新世代,用無數的挫折與試煉建立起藝術之路上的堡壘,擁有的自信、愉悅與技藝,讓我們不禁要大聲喝采! PAR也代表著潮流,
-
國際藝訊GLOBAL STAGE
彼得.胥坦與俄羅斯演員合作《哈姆雷特》
彼得.胥坦與俄羅斯演員合作《哈姆雷特》 彼得‧胥坦為柏林戲劇節創辦者之一,也是當今全球五大舞台名導之一,在德國戲劇界的地位,相當於碧娜‧鮑許。這回領軍俄羅斯最出色的演員及舞台工作者「俄羅斯國際戲劇組織聯盟」,將把莎士比亞經典劇作《哈姆雷特》搬上香港舞台,全劇俄語演出中英文字幕。 瑞典庫柏格芭蕾舞團Cullberg Ballet《家家過日子》、《上氣不接下氣》、《有點兒》 去年初曾來台跳《天鵝湖》的瑞典庫柏格芭蕾舞團,光頭男舞者穿上蓬蓬的tutu舞裙,暴力狂舞令看過的人仍印象深刻;這次到香港演出的三隻舞碼各有來頭:《家家過日子》榮獲二○○三年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先驅天使獎」,與《上氣不接下氣》皆是目前藝術總監Johan Inger的作品,另一舞碼《有點兒》則是《天鵝湖》編導馬茲‧艾克(Mats Ek)的作品,曾在荷蘭藝術節五十周年慶時獲頒「編舞家年獎」。 布拉格之春音樂節 捷克愛樂管弦樂團的開閉幕演出 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開幕日五月十二日是史麥塔納的忌日,因此在一九五二年,主辦單位以史麥塔納(Bedrcih Smetana)的交響詩《我的祖國》Ma vlast在市政廳前揭開音樂節序幕,並在音樂節閉幕時以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為作結。這一個安排大受歡迎,從此變成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固定模式。今年因為適逢德佛札克逝世一百年,閉幕音樂會才改成德佛札克的曲目為主。 羅勃‧勒帕吉(Robert Lepage) 與 Ex Machina劇團演出The Dragon Trilogy 挪威貝爾格國際藝術節在專業經理人的經營下,開出漂亮的節目單,這回請
-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與契訶夫共進晚餐
讓我真正明白契訶夫的功力,是看到路易‧馬盧導的《泛亞在四十二街》,只是一般的排練,劇本的魅力,加上史氏表演論的演員,緊緊地抓住觀眾的視線。
-
心靈的表演
契訶夫的中年
臨死的契訶夫大量吐血,醫生努力急救著,包括將冰塊放在他胸膛,他最後回答說:「算了,你不必把冰塊放在一個空空的心靈上。」
-
歐洲人文筆記
大家來學戲劇
學習以身體作為工具去創作,我會說,就是學習面對自我,如果一個小提琴家透過琴藝投巧銓釋典目展現內在情感,而演員則使用自己的身體去銓釋劇本和表現自我內在世界。學表演是認識身體,身體便是工具!身體便是樂器,學習表演是學習如何將以自我身體拉出生活和思想的樂章。
-
藝數魔法室
誰在與我們搶觀眾?!
文化藝術工作者可否開始認真思考,藝術撫慰人類心靈,提升生活品質之餘,是否也有娛樂效果。因為多數人在休閒的時候希望釋放工作的壓力,能放鬆,但並不表示整體表演藝術要走向娛樂化,朝輕薄短小發展。
-
藝術家的3C生活
春花與春鬥
十八年後重返東京,有如南柯夢醒。但見新的建築以原創、細緻的美聳立在六本木和青山道;每日吞吐數十萬人次的新宿地鐵地下道的地板乾淨得好像可以拿舌頭去舔。然而,給我最大震動的卻是台北、東京兩地運將的不同談話內容。 二月底,往赴中正機場的車上,運將情緒起伏地跟我談選情。 到了日本,東京的運將跟我談的是春花:新宿御所的梅花已經盛放,櫻花只開三分,而上野公園的冬牡丹已到尾聲。 我聽話地找時間去新宿御所看梅花白雪壓頂似地燦放,也到上野東照宮為大如湯碗的牡丹驚豔。是老梅,是高齡的牡丹,每株牡丹都以稻草的「屋頂」呵護。年復一年的灌溉照料造就了每年春天的繁花,正如勤奮掃地抺地板的居家紀律維護了新宿地鐵的光潔。 沒有這些生活的基本功,沒有對家園誠摯的許諾,繁花如錦的春成為鬥爭的季節也許是一個宿命吧。
-
狂飆繆思
逛街三部曲
人們常在思考「藝文活動」在生活中的地位。 其實,事情並沒有那麼複雜,人的生活就像沙漏一樣,在每一次沙漏完時,還是又要將容器倒過來重新滴漏,而這中間是一定會有一個「空檔時間」,而藝術就是那一段珍貴的「空隙」,它讓你的情感再一次地呼吸。
-
藝號人物 People
又見傅聰
傅聰七十歲了,此行受到全台音樂界矚目,大師的音樂造詣早已獲得世界樂壇權威公認,然而大師的心,有時卻還是個孩子。音樂媒體工作者王瑋此次近身觀察,再從「傅雷家書」中層層剝開一位懊悔父親的告白,看到傅聰鋼琴背後的角落心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製造 紐約發光
瑪莎葛蘭姆傳人─許芳宜
沈寂十年的瑪莎葛蘭姆舞團四月推出新舞季,報紙上以斗大的標題介紹舞團首席舞者許芳宜,「瑪莎‧葛蘭姆的傳人─Fang Yi Sheu」。 來自東台灣宜蘭的現代舞者,而今站在美國紐約的舞台上,這一切,絕非來自僥倖,這一路的跌撲挫撞,多少的淚水汗水,才堆築出今日的耀眼明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高雄縣彌陀鄉到德國卡薩爾
飛得又遠又漂亮的柱子─伍國柱
今年才三十三歲的伍國柱,秋天即將接掌德國卡薩爾歌劇院舞蹈劇場的藝術總監一職。本來在台灣學戲劇的他,在二十六歲時才放下一切,正式前往德國鑽研現代舞。七年的時間,改變了他的藝術生涯,究竟他是如何辦到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新偶像
台灣劇場小天后─徐堰鈴
今年初台新獎的年度評選入圍會議上,徐堰鈴成為無法讓評審們不注意的名字,不只是演出量大,而且各種角色都有,從屏風表演班《女兒紅》的客家婆婆到幾米《地下鐵》裡的企鵝,每一次出現,都在舞台上成為亮眼的焦點。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To Wait or to gain Weight──
他不重,因為他是天籟之聲
上月十五日,肥胖舉世皆知的男高音帕華洛帝向世人宣佈退休,這位老兄終身最大的遺憾就是他無法控制的體重,曾經自白:「:如果生命可以回頭,我不會讓自己的體重這麼重。」聲樂家生命難以承受之重,到底聲音與體重有什麼關係呢?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東京噪音下的新舞蹈
舞踏的身體性以「消去法」為原則,不斷地消去身體以外的表現要素以尋求根源性的身體意涵。而新一代創作者卻擁抱了噪音的暈眩。如果說,東京是難以咀嚼的暈眩,那麼,日本新一代的舞台則反映出在這暈眩之下危機的身體。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奇觀之下,「人本」何在?
高度化的視覺影音劇場無疑已經蔚為表演藝術的風潮。然而,創作者如何運用這一類新技術和演出形式,而不犧牲原來劇場和舞蹈以「人本」為核心的表演哲學?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影像入侵,劇場也瘋狂?!
影像的運用的確能增加劇場視覺的豐富性,但一個好的作品,若靠影像來感動人,那何不去看場電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影像如同後現代中的拼貼,用得好有加分效果,用不好將可能是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