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永懷一代京劇丑角泰斗 孫正陽紀念特輯3月11日首播
京劇丑角泰斗孫正陽3月8日以93歲高齡在上海辭世,3月11日舉行告別式,辜公亮文教基金會特別在YouTube戲曲頻道「酷雲劇場」推出「孫正陽紀念特輯」,釋出10部孫老師過去在台北演出的精采影片,讓戲迷緬懷先人,捕捉大師身影。
-
法國導演鏡頭下的廖瓊枝 《從淚水到希望》紀錄片首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近年以台灣重要且具代表性傳統戲曲表演藝術藝師為主角,拍攝生命史影像紀實,留下珍貴傳世的紀錄。2023年以歌仔戲人間國寶廖瓊枝藝師為主角拍攝,首度邀請熱愛台灣歌仔戲的法國導演尚若白執導《從淚水到希望:法國導演眼中的歌仔戲藝師廖瓊枝》紀錄片,以外國導演的視角看待台灣歌仔戲的藝術之美及廖瓊枝為歌仔戲拚博的強勁力量,讓更多觀眾認識台灣歌仔戲的重要地位。本紀錄片於3月9日假臺灣戲曲中心舉辦首映發表會。
-
時間是幻想 坂本龍一遺作《TIME》打造虛實難分劇場
「日本新音樂教父」坂本龍一最後一齣舞台作品《TIME》,3月28日起將在日本東京新國立劇場演出,當天是他逝世一周年紀念日,而臺中國家歌劇院搶先於3月8至10日成為亞洲巡迴首站。《TIME》將呈現一個聲音、裝置和視覺藝術交叉的世界,光和水融合,產生無數夢想,無縫地融入劇院空間。
-
全台首獲SGS查證之劇場 國家兩廳院發布三年減碳計畫
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產業吹起一股綠色劇場風潮,各大表演藝術場所紛紛祭出各自的節能減碳策略。國家兩廳院自2016年開始,建設並優化無障礙硬體設施,接續發展全面性的場館共融服務項目,2021年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制定發展方向,啟動場館自我盤點,導入永續概念於場館營運當中,並設定場館六大永續願景。2023年串聯產官學,舉辦第三屆「永續國際年會」,今日更舉行「溫室氣體盤查結果公布暨三年減碳行動」記者會,公布完成 ISO14064-1:2018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通過SGS查證,成為全台首座獲SGS查證之劇場。兩廳院同時發布三年減碳計畫,為表演藝術產業永續營運寫下新的里程碑。
-
名曲交匯 名家激盪 臺北傳藝季美妙樂音不間斷
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簡稱「傳藝季」),自1988年開辦以來,今年即將邁入第37屆,為紀念臺北市建城140周年,今年特別以「臺北風彩」為活動主軸,自3月9日起至6月8日止,為期三個月期間將有30場次精采節目,內容涵蓋歌、樂、劇等多元藝術表演形式;這個每年春季舉辦的藝術季,是全台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傳統藝術盛會,受到藝術界矚目與期待,更吸引各地觀眾熱烈支持與青睞。
-
文化部文化體驗內容徵選補助計畫 受理「藝術入校推廣類」線上申請
文化部積極推動文化體驗教育計畫,期盼以藝文單位的專業導入,讓藝術文化從小扎根。113年度「文化部文化體驗內容徵選補助作業要點」之「藝術入校推廣類」自即日起開放申請,受理至3月31日止。歡迎藝文團隊和藝文工作者踴躍遞件,提出結合五所學校以上的推廣計畫,讓文化體驗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一部分。
-
Take the __ Train
鏡頭下,一段人生與藝術的密碼
今年的生日令人難忘,一早陸續收到許多祝福,賴在床上正開心地讀著,我突然眼尖發現其中夾雜著來自編輯的訊息,竟然被關心(催稿)了!原來心細的她發現2月過了一半我卻還是靜悄悄的,心生懷疑我可能誤以為一月的紙本雜誌已是最終刊,於是捎來問候。這一下我真是又喜又驚,喜的是還可以寫一次專欄,驚的是我能如期交稿付印嗎? 生日隔天依約赴友人家一同欣賞了《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 這首歌的紀錄片《那夜,金曲不朽》 (The Greatest Night in Pop),裡面珍貴記錄了在 1985 年 1 月底的一個神奇夜晚,46 位美國流行樂壇當紅巨星在全美音樂獎典禮過後齊聚好萊塢的 AM 錄音室,錄下為非洲飢荒難民募款的不朽之作《四海一家》。 影片從發想藝人邀約名單開始,到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 與萊諾.李奇(Lionel Richie)寫歌的過程,一路跟拍至眾人在晚間 10 點左右陸續就位、並在壓力爆表的情況下徹夜沒睡錄音,到收工推開錄音室大門已是亮晃晃的白天的種種趣事,真正地與時間賽跑! 我一面看著一面內心激動不已,和時間拼命拉扯,這不就是我現在的生活寫照嗎?看著當時最有才華的一群人也是如此,我突然獲得了神奇的鼓舞。根據紀實影片,《四海一家》從發想到完成錄音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寫歌約花了一週,麥可.傑克森用錄音帶錄了成堆的哼唱旋律,直至錄示範帶 (demo) 前一天才正式完成。示範帶寄出給所有歌手和經紀人時(當年是郵寄卡帶)離正式錄音也只剩 4 天,此時許多人仍搞不清楚自己要唱什麼。正式錄音當晚不僅歌手們要在極度疲累的狀態下呈現完美,現場還有製作團隊與編曲家昆西.瓊斯(Quincy Jones),聚光燈、攝影機同時開拍。許多工作人員,所有人無償熬夜工作,而且那是一個盤帶機的時代,錄不好重來,光是倒帶時間就要好幾分鐘,大家時有不耐的心情可想而知。 看完紀錄片後熱血沸騰,上YouTube 搜尋後發現其實有更多當晚的彩排、錄音記錄沒有收錄在影片中,像是巴布.狄倫(Bob Dylan)看起來一直非常徬徨不知如何融入,最後竟是靠著史提夫.汪達(Stevie Wonder)模仿他的唱腔、幫他現場伴奏練習,錄了好多個take(編按:錄音段落)才成功發揮(註)。每個未剪輯的影像單獨觀看
-
特別企畫 Feature
ChatGPT的靈魂拷問
PAR編輯部 你是一名藝文記者,你要去採訪10個表演藝術領域的創作者,請你提出十個最無厘頭,但又能切中靈魂核心的問題。 ChatGPT 當然,無厘頭但深入藝術家靈魂的問題可以讓訪談更加有趣和獨特,問題可以更加針對演出、表演和創作過程。以下是10個提問: 如果你的演出是一場料理秀,你會使用哪種食材和調味料? 你的表演如果是一種動物,會是什麼動物?並且它的特殊技能是什麼? 如果你的表演有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它會發哪種類型的推文? 如果你的舞蹈動作有自己的語言,你會教它說哪一種語言? 你的劇目╱舞作如果是一個星球,它的文化和社會結構會是怎樣的? 如果你的劇本是一道魔法咒語,它會解鎖什麼神秘的力量? 如果你的角色可以逃離舞台進入現實世界,你希望他們做些什麼? 你的舞台佈景是一個夢境中的地方,你會描述這個夢境是什麼樣子? 如果你的音樂是一種情感,它會是歡愉、憂鬱還是幽默? 如果你的表演是一部電影,你會希望由哪位演員主演? 這些問題可以引發表演藝術家對於他們創作的獨特見解,同時也展現出他們對於創作和表演的幽默感和想像力。 遊戲規則:編輯部提問ChatGPT,並精選10位藝術家回答ChatGPT提出的10個問題。 使用說明:因現階段無法確知人工智慧是否能理解「靈魂」(就連人類也大部分本能地知道所指靈魂為何意,但要深究「靈魂」是什麼卻有些困難),人類指令本身存在漏洞(我們的世界有太多答案,而好的問題卻太少),也使ChatGPT的回答槽點過多,因此開放10位藝術家重新設定問題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ChatGPT的靈魂拷問(一)
ChatGPT:如果你的演出是一場料理秀,你會使用哪種食材和調味料? 文字 詹喆君(相信唱歌可以解決人生中大部分不開心的音樂劇演員) 如果唱歌集的演出是一道料理,那一定是高雄的中式自助餐(素)。 吃素是為了愛,做劇場也是為了愛,這兩件事最大的共通點是,沒有愛是做不好、也做不長久的。 以及,除了我是素食者,唱歌集團內吃素的人口大概是全台灣的劇團之最,所以這道料理勢必是素食。 再來,唱歌集從成立以來,追求的目標一直是所有人都可以在我們的作品中得到共感,無論是快樂、幸福、心痛、為難、悲傷、療癒都好,只要觀眾朋友走出劇場,能夠得到勇氣迎接明天的太陽,那我們就圓滿了;音樂劇作品能撫慰心情,就像健康美味的蔬食能飽足脾胃! 所以我們的作品中有豐富主題:有可愛親子,有各種同志,有單身大齡,有女性情誼,還有機器人(2025年更要前往樂齡),所以中式自助餐自己夾菜,大家愛吃什麼就吃什麼非常符合唱歌集的style。 最後是,高雄的菜價便宜,跟我們的票價一樣,是日常中走下樓轉角,就能得手的。 謝謝大家。
-
特別企畫 Feature
ChatGPT的靈魂拷問(二)
ChatGPT: 你的劇⽬╱舞作如果是⼀個星球,它的⽂化和社會結構會是怎樣的? 文字 蘇文琪(YILAB 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 ChatGPT: ⽂化特徵: 藝術和表演融合:這個星球的⽂化強調藝術和表演的重要性,⼈們將藝術視為交流 和表達的主要⼿段。劇⽬和舞蹈是社會⽣活的核⼼,並且融合了各種藝術形式,如⾳樂、視覺藝術和戲劇。 共享創意:這個⽂化⿎勵每個⼈都參與創造,無論是在藝術領域還是其他範疇。⼈ 們樂於分享他們的創意和想法,這種開放的態度使得⽂化更加豐富多彩。 時間觀念:這個社會可能有著獨特的時間觀念,將時間視為⼀種流動的藝術形式。 活動和事件可能以⼀種非線性、藝術化的⽅式發⽣,反映了對於時間的不同理解。 社會結構: 平等與包容:這個社會強調平等和包容,擁有⼀個無階級制度的社會結構。每個⼈的意⾒和貢獻都受到尊重,社會更加關注個體的發展和幸福。 教育重視創造⼒:教育體系注重培養創造⼒和藝術性思維,學習不僅限於傳統學科,還包括藝術、表演和創新領域。 協作和共⽣:這個社會強調⼈與⼈之間的協作和共⽣。各個社群和族群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彼此合作共同創造更加豐富的⽂化和⽣活。 總體⽽⾔,這個星球的⽂化和社會結構將體現出⼀種充滿創意和共融的精神,並通過藝術和表演來豐富⼈們的⽣活。 ⽂琪補充:完美的封閉迴圈。
-
特別企畫 Feature
ChatGPT的靈魂拷問(三)
ChatGPT:你的舞台布景是一個夢境中的地方,你會描述這個夢境是什麼樣子? 文字 顏名秀(只想好好睡但天生多夢的作曲家) 身為一個多夢的人,多年來養成了夢醒就抓起手機記錄的習慣,迄今也累積了70餘篇筆記。真要轉化成藝術作品,有些倒還蠻適合搬上舞台,而我也期待未來讓它們成為我音樂創作的素材。 這是2023年12月4日近午夜時分的夢境: 我的旅館房間裡有兩個廢棄的水池,上方被厚重的帆布蓋住。我注意到帆布下一陣騷動,有一條巨魚在裡面游動。突然間,巨魚掀開帆布,吞噬掉好幾條小魚。接著,牠愈變愈大,池水也隨之不斷溢出。 巨魚猛然游向我,嚇得我趕緊跳上床,但牠也緊跟著飛撲上來,嚇得我直後退,順手拿起棉被揮向牠。被我這麼一掃,牠滾了下去,但隨即又爬上了牆邊的書架。 我這才發現,原來書架上有一隻大猩猩! 巨魚朝大猩猩撲了過去,而就在牠轉身面向我的同時,突然變身為一隻大狒狒! 大猩猩和大狒狒兩兩相抱,就這樣定住不動,我嚇得不禁屏息! 房間水位逐漸升高,一條怪魚游上窗台邊。我開了窗,卻害牠卡在玻璃與紗窗之間,動彈不得。魚尾不停甩打在玻璃上發出啪啪巨響,我則是不時轉頭觀察書架,深怕巨響驚醒了上方正定住不動的大猩猩和大狒狒。 我得盡速離開。 驚恐的我站在床上,想著該怎麼跟其他人解釋。 瞬間,我掏出手機,迅速按下快門,拔腿衝出房間,反身頂門,插入鑰匙,牢,牢,鎖,上。 幸好牠們都沒跟上來
-
布拉隨意寫
puqulu的旅程
2024年,新的開始,舞團正式進入新製《我.我們》第二部曲 《puqulu(腦)》的田調階段,拜訪排灣長者,聽他們說故事,分享排灣的生命觀。 南迴線的金峰歷坵部落,是我父親成長的地方。聽聞移居大洋洲40年的成功企業家施雄偉大哥,在斐濟以美髮起家,事業成功拓展到澳洲之後,將賺取的利潤,歷經十多年慢慢買回部落一片片流失的土地,除了祖靈地,還包含舊祭祀場、女巫學校、巫師診療遺址、家屋等共178筆的土地,並將部分土地無償給族人耕種。多年前,我看到新聞報導時就特別感動,很幸運在施大哥歸國回部落的這段期間,能聽他分享部落的歷史。午後抵達部落,當我們站在祖靈地,天空出現一隻熊鷹(祖靈)盤旋,我立即大聲叫喊「vuvu vuvu,我們來了,請保佑我們」,當我們踩在舊石堆上,起風了,這應該也是祖靈對我們的回應吧!夜晚在篝火中,與部落青年交流,青年說:「因四周環山,從空中俯視歷坵部落,它像一隻眼睛,而歷坵就坐落在瞳孔的位置。」是雄鷹的眼睛,也是母親的眼睛。青年返鄉固然浪漫,但當他們愈了解部落的歷史,就愈想守護它。這也呼應了施大哥的母親看見兒子事業發達之後說的:「你知道為什麼而來嗎?」這讓身為一半是歷坵部落部落的我,聽了非常感動。 夜宿一晚,隔日前往森林追蹤師德日尚家屋的小型博物館,他收藏的古物多樣驚人,背後的故事更是動人。德日尚跟我一樣在嘉蘭部落長大,父親離世之後,回到父親的故鄉歷坵,與家族獵人學習,現在已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森林追蹤師。德日尚帶我們到海拔700公尺的山上,以他追蹤師的身體經驗,分享獵人的文化知識。德日尚的身體運動有一種魔力,我開玩笑說,歡迎加入布拉瑞揚舞團。德日尚回應,以前不太知道什麼是表演藝術,但他因熟知各個動物的特性,開始模擬動物,在森林學習和大自然共存,開發五感,他發現這就是一種身體藝術。可惜因雨勢漸大,舞者無法親身學習模擬動物的各個姿態,希望有日再訪,聽樹幹的心跳,貼身感受土地的呼吸,讓所有的感官都更細緻、更敏感。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賓茂部落黃俊明耆老說的話。遺憾我出生在失語的年代,排灣族沒有文字,如果語言斷了,文化也將斷根,這也是造就我們這一代對自我文化不自信,而否定自我。黃老師退休後,非常積極地整理排灣族語,希望能出一本排灣族語辭典,除了讓語言得以延續之外,進而認識排灣語言的美。黃老師以我的家族名pake
-
戲曲
懷舊復刻,保存劇目,演員傳承
「重製╱演」與「改編」,基本上會被視為兩個「面對劇場舊作」的概念與做法。 「重製╱演」所面對的「舊作」會被理解為同一作品,並粗分成兩種模式:一是在同一巡演年度內;另一則是跨到不同年份,甚至是數十年之後的重製。但是,無論何者卻都可能有編制規劃、內容調整、場地差異等而有所調整。(註1)強調現場性的劇場創作,就算同一週、不同場次都有差異,更何況是巡演、跨年度重演的調整。至於,「改編」可理解成更大的變動,不與舊作被視為同一作品此處的舊作多半有更長久的流傳歷史,並有經典化的可能;或是並非同一文類、類型的原著,舉凡小說、散文、詩作、史實等。 在劇場展演的歷史中,兩個做法有疊合、或無法完全區隔的必然。可提供一條思路是:近年在男同志市場裡獲得廣大回響、並即將再次重演的《仲夏夜汁夢》(台南人劇團),可以被明確認知是「改編」自莎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於是即將重演的是劇名已被更動的《仲夏夜汁夢》,而非莎劇。只是,綜觀其他以莎劇或經典劇作為名的製作,重演的到底是該劇團、創作者的作品,還是經典本身?反過來說,又有誰看過「原汁原味」的原著? 換個例子,戲曲名著《牡丹亭》同樣經歷數百年,由於有崑劇表演系統為基礎,或許能想像一個趨近明代的樣貌。縱使演員、舞台美學等已有不同,用「重製╱演」仍說不過去,但也製造了幾種名詞來模糊界線,如XX版、重回原著等於是,與原著的距離,無論遠近,既是創作手法,亦是宣傳手段。 由於不可能拿出某種度量衡,去測量每次「重製╱演」、「改編」與「原著」間的距離。所以必須思考的是,不同的戲劇類型於這樣的創作關係裡建構了怎樣的可能?故,本文企圖從去(2023)年底的兩齣「當代歌仔戲製作」《曲判記》(唐美雲歌仔戲團,後簡稱唐團)、《寶蓮燈》(薪傳歌仔戲劇團,後簡稱薪傳),探究創作團隊面對來自不遠過去的當代作品時,如何拿捏改編與重製的微妙平衡,並從中獲取意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幻極短篇
以身體為器的的編舞家如何想像未來世界與人類感官?瓦旦.督喜以微小說回答!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後的隧道
在這最終的隧道裡,地球上殘留的唯一通道,一棵枯樹孤獨地佇立,它是創生之樹的最後遺跡。枯枝間,吊掛著一顆微光閃爍的果實,猶如夜空中最後的星星,散發著希望與絕望交織的微妙光芒。這裡沒有廣闊的大海,也沒有深埋心底的羞赧記憶,只有對自由的無限渴望。我站在這隧道的入口,目光凝聚在這棵樹上,心中充滿了渴望去相信,那閃耀的果實,就是我們失去的太陽,這片絕望之地,將成為人類新生的臍帶。 隧道的盡頭,在我的視線中伸展開來,它的筆直軌跡宛如未來之路,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性。沿著這條路徑前行,景觀永遠一成不變,右側是被輻射磨礪過的整齊小石,左側則是隧道牆面上模糊可辨的裂紋。隧道內的光線變化多端,從黃昏轉為黎明,再從曙光滑入夜色,如此循環不息。隧道輕微地彎曲著,彷彿被遺忘的歲月所覆蓋,然而歷史總會在某一刻重現。在遙遠的未來,我或許會再次踏上這條路,屆時,那棵孤獨的樹仍將矗立於此。 當我在這隧道中踏出一步,回聲在狹窄的空間裡迴盪,彷彿在記錄著我的每一個動作。這個世界變得如此狹小,每一次我移動的時候,都能激起清晰的回音。然而,真正的寂靜並不屬於任何生靈,只有這個隧道,它如大海和天空一般,沉浸在永恆的靜寂之中。在這片星球上,星港已經被荒廢,不再有火箭的咆哮聲,取而代之的是由毒素帶來的死寂。此時,我的頭髮開始變形,逐漸成為尖銳、彎曲的利刃。在這變化之際,我用銳利而堅定的目光凝視前方,不禁在內心深處自問:在這一切之後,我是否還是人類?
-
如荒煙漫草
模樣
這個世界,還會有我的容身之處嗎? 這是近幾年,愈來愈常問自己的一句話。 我是如何成為現在的模樣,而往後的我又會是什麼模樣。 活著對我來說仍然是十分痛苦的一件事。成為一個演員,並不能讓我緩解或減輕這些痛苦。它只能帶我窺探痛苦的本質,以及如何面對,或重新體認它真正的模樣。譬如可愛,譬如真實,譬如掙扎對於生存之必要,譬如理解與創造,譬如感受以及存在成為世界一部分之重要。 在表演創造及練習過程中,有時我們可以得知基本有三個選項;第一是已被證明過最安全且最有效率的,能簡單被理解,執行上也較不易失誤。第二是較為獨特技術性也較複雜的,但可由演員魅力或能力加成,創造出能加分的詮釋方式。第三也許是較具挑戰、較困難的,能因顛覆想像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往往在這種時刻,可以選擇時,我的優先選項會是第四,那條沒人走過,可能會失敗,吃力不討好,且不一定會成功的道路。 我常常會和那個感到最不自在的人說話。群體是一個排斥他者的指稱,他者並未要刻意破壞和諧,只是因為存在。於是,該怎麼生存變成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能調和自我嗎,該到什麼程度呢,怎麼樣的感覺才能算是委屈呢,有一個標準可循嗎,標準是誰定的呢,我是否正在傷害他人呢,我要在意嗎,要放在心上嗎,要忘記嗎。 自我的重要遠大於他人嗎?成功是活著的終極目標,沒有別的了嗎。我唯一確認的是,我是脆弱不堪的。唯有認知自我的脆弱,才不會讓自己過於自大,自大到認為自己可以為他人指明道路,否認其他的存在。你不是神,你是無助無依的,依靠著人性靈魂深處的慈悲、信念與愛,那個與生存利益相悖但確實的存在。同時才能知道給予自己力量的,並非來自於自我如何強大;痛苦也非自我,脆弱亦非自我,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自我的。唯有認知這份無依無助的脆弱,才能感受沒有任何是不脆弱的,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只屬於自我的。同時也才能知道強大與否並非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體認感受,如何看見那些看不見的存在。 這是我面對表演藝術的基礎,也是我活著的基礎。這是困難的,且注定逐漸消逝的。 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曾跟我說過,他很清楚自己的前世是一棵樹。這一世的他照著自己的方式活著,就像不知名某處的一棵樹,為樹下的人遮風避雨,能孕育照護這
-
首爾
世宗文化會館創下法人化後最高業績,高達5.15億新台幣
世宗文化會館(Sejong Center)與光化門廣場毗鄰,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複合式展演空間之一,於1978年開館,館內設有劇場、交響樂團專用演奏廳、美術館、小型藝廊等設施。自1999年轉換為財團法人後,於2023年終創下歷來最佳收入業績,自製節目售票所得、場地租金及其他設施租借費用等合計達219億韓元(約5.15億新台幣)。其中常駐於此的首爾市立國樂管絃樂團、劇團、舞蹈團、音樂劇團、歌劇團、合唱團等6大藝術團體票房總收入,相較於前年增長了57%,達到33億韓元(約7,835萬新台幣),全年度付費觀演人數也累積近50萬人次,已恢復疫情前水準。 世宗文化會館執行長安浩相(音譯)表示:「會館法人化之後,自營收入首次超過200億韓元,這與近年光化門廣場步行區拓寬,並與世宗文化會館一樓銜接,打造出更親民的形象有關。」此外,2021年安浩相執行長上任後,積極推動提高直屬藝術團體的自創節目比重,並改善演出製作系統,從而提升節目整體水準,也與其他民間藝術團體節目內容得以區分,提供觀眾更多元化的選擇。新的一年,世宗文化會館除了繼續致力於活化館內空間,提高租借率和租金以外,也將整合館方空間及直屬團體資源,開發新型態的表演藝術節目。
-
東京
日本「媒體藝術資料庫」正式公開,提供4種語言介面
國立藝術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rt Research,簡稱NCAR)於2023年度從日本文化廳承接「媒體藝術資料庫」業務並致力於系統改善作業,日前於2024年1月31日正式對外公開。本次公開內容簡化既有複雜的數據結構,讓搜尋與顯示更加簡單易懂,更優化使用者介面,提供更多樣的資訊支援工具。資料庫主要收集包含漫畫、動畫、遊戲、新媒體藝術等4個領域的作品資訊和相關合作單位的數位典藏檔案,以方便新媒體藝術可以順利傳給下一個世代並且被有效用於研究調查與創作發展。文化廳於2010年開始建設資料庫,2015年3月公布開發版,2019年11月發表測試版,最後於2023年交由NCAR負責營運。 作為一個跨領域與跨機構的搜尋平台,「媒體藝術資料庫」主要提供漫畫的「單行本」、「連載雜誌」;動畫的「電視節目」、「劇場電影」、「影像資料包」;遊戲的「遊戲資料包」,及新媒體藝術的「展覽」、「相關活動」等資料,其中不只包括該作品的標題和作者等資訊,部分作品還提供相關合作單位及典藏等內容供查詢。目前數據收集來源包含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北九州市漫畫博物館、一般社團法人日本動畫師.導演協會(JAniCA)等超過10個單位,並且於網站提供日英中韓4種語言介面。國立藝術研究中心以「藝術的連結、深化與擴展」為關鍵,希望連結國內外美術館、研究機構及社會各界,也令人期待未來有更多跨領域合作的作品因此產生。
-
職人的圖鑑
配器:將旋律賦予不同味道的魔法師
傳統戲曲有「三分前場,七分後場」的說法,所謂「前場」是演員演出,而「後場」是樂師演奏,由此可見戲曲對音樂的重視。屬於音樂設計一環的「配器」,是當代戲曲交響化之後才出現的職稱,字面意思是「分配樂器」,也就是分配樂句給不一樣的樂器去演奏,讓每種樂器都能演奏屬於它們的旋律,並組合成完整曲子,來烘托整齣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表演藝術產製與AI,由誰擔任「養、套、殺」?
美國科技趨勢專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曾在2007年提問:「未來5000天會發生什麼事?」他當年預測未來將會是物聯網、注意力即貨幣的世界。現在的我們都知道了,那個未來已如期到來。接著,他在2021年出版《5,000天後的世界》(5,000日後の世界)中,再度預測下一個5,000日,將由人工智慧、擴增實境、加密貨幣接棒,引領世界變化潮流。而在各項人工智慧工具已躍上創作風口的此刻,藝術家們又是如何思考現在,並想像、預測5,000天後表演藝術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