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

「綠光創藝」轉型支援新創 布局下一個30年

文字|本刊編輯部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07
三個劇團(綠光劇團、C MUSICAL、嚎哮排演)齊聚一堂,象徵綠光創藝在劇場產業鏈整合上的實質行動與企圖。 (綠光創藝 提供)

「劇場需要更多支持,才能讓好作品不只是誕生,而是延續。」從 1994 年創立至今,綠光劇團走過30餘年,3年前改為公司化營運模式,更名為「綠光創藝股份有限公司」。如今,綠光創藝正式迎來營運全面轉型的新階段——從創作,進發展為橫跨投資出品、品牌經營與創作整合平台的全方位公司新型態。

當代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辭世 創意超越時代永銘人心廣告圖片

導演吳念真謙虛表示,自己熟悉的語言與價值觀,對年輕觀眾而言已逐漸失去共鳴。創作者的責任,是讓新觀眾有被理解與被滿足的空間,與其讓優秀劇本半途而廢,不如主動投入資源,扶植年輕團隊與新作品,他說:「觀眾不進劇場,是內容沒打中他們。讓資源和年輕創作者一起進,一起創造新的面貌,是我們該做的事。」

「好的戲應該有百場以上的潛力。」綠光創藝期待未來的合作對象也需具備長線巡演的能力,才能在藝術與市場之間取得平衡。2025 年下半年起,綠光創藝將以出品方之姿,推出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嚎哮排演《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以及 C MUSICAL 音樂劇作品《小王子》、《My Bucket List》、《砰——》等作品,試圖打造從內容製作、觀眾經營到平台整合的完整生態鏈。

嚎哮排演《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2024演出劇照。(嚎哮排演 提供)
玩翻戲劇院導覽活動的宣傳廣告圖片

內容開發總監吳定謙表示:綠光創藝希望透過資源與制度支持,讓這些作品有再次被看見的機會。他將內容開發比喻為「養小孩」的過程,強調創作者需要的不是控制,而是長期的陪伴與支持。綠光創藝未來也將與小說家、音樂劇創作者等合作,開發具多元風格的文本。同時,團隊也放眼亞洲,希望未來透過 C MUSICAL 的能量,讓台灣原創作品有機會輸出到日、韓、東南亞,為劇場創作拓展更多可能。

綠光創藝表示與創作團隊的合作不只是出資關係,而是整合製作、行銷、觀眾資源的「平台式支持」。在當前數位行銷成本高、觀眾難以觸及的劇場環境中,盼能透過資源共享與活動整合,讓好作品能持續被看見、放大,協助創作者找到長線演出的可能與商業價值。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