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劇(曲)

《梁祝的繼承者們之自畫像》 跨越時代的青春靈魂實驗劇

文字|張震洲
攝影|張震洲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9
10年前開啟繼承之約,10年後繼承梁祝之願,18顆年輕果實以一闕「自畫像」,打開邊唱邊走,一人一幅的素描之旅。 (張震洲 攝)

一場橫跨11年、串聯港台兩地藝術家的跨界實驗,由果實文教基金會年輕學員與「非常林奕華」劇團聯手打造,推出全新作品《梁祝的繼承者們之自畫像》。這齣作品並非單純重演或繼承2014年的《梁祝的繼承者們》,而是一場以「自畫像」為核心,解構當代年輕靈魂的藝術實驗,引導觀眾直面「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如何從無數『他者定義』中,尋回『自我』的輪廓?」的深層提問。

梁祝的繼承者們之自畫像

2025/8/30  14:30、19:30

2025/8/31  14:30

台北  PLAYground空總劇場

作品緣起可追溯至國際影人、果實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張艾嘉觀賞《梁祝的繼承者們》後的一念觸動。她思考著舞台上的「梁」與「祝」,是否能由基金會的年輕學員「果實們」來擔綱,這份共鳴經過數年醞釀,最終促成此次港台藝術家跨界合作。

與11年前的《梁祝的繼承者們》以文本為基礎不同,新版作品《自畫像》以18位年輕演員的「本色」作為全劇結構核心。聯合動作導演伍宇烈和林薇薇從發掘、開拓並培養學員的個人特質開始。他們放下了原劇本,轉而在「果實們」的身體與聲音上尋找材料,將每個演員自創的動作母題轉化為新的「文本」。這是一齣為「果實們」量身打造、以2025年為背景的情感與戲劇體驗。

導演林奕華以當年受到法國詩人維永所啟發創作的〈自畫像〉這首歌為核心,為18位「果實們」量身打造《梁祝的繼承者們之自畫像》。(張震洲 攝)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

作品將由一首同名歌曲〈自畫像〉貫穿,其歌詞「我知道,我什麼都知道,除了我是誰?」直指當代青年的存在困惑。歌詞中看似矛盾的意象──牛奶與蒼蠅、蘋果樹與羅馬帝國──象徵著在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年輕生命對自我的認識,只能透過生命自身的體悟來圓滿。

編導林奕華回溯與張艾嘉的多年緣分,並強調「自畫像」的核心意義:「種籽是優是劣,唯培養內在能夠決定,往外追求只是徒然。」他希望透過這齣作品,鼓勵年輕人探索自我,超越他人定見,發掘潛質,並找到平凡中的獨特之處。

全作以一首〈自畫像〉貫穿,直指當代青年的存在困惑,唯獨年輕生命對自我的認識,只能靠著生命自身的體悟來圓滿,彷彿命運永恆的法則,智慧是生命淬練後的結晶。(張震洲 攝)

聯合動作導演伍宇烈和林薇薇分享了此次排練的獨特歷程。伍宇烈以「走路」為例,從最基本的重心轉移開始,訓練學員「用風洗髮,用雨洗澡」般與身體對話。他強調在看似簡單的動作中,培養身體的「敏感度」與「可能性」,並藉由「鏡子練習」讓學員學習了解對手與自己的關係,如同蝴蝶翅膀般對稱卻又獨立。

林薇薇則指出,此次訓練目標並非將學員塑造成一模一樣的機器人,而是培養個人獨特性。她期待學員不只是完成導演的指示,更能從日常中觀察並記錄生命中的養分,將其轉化為創作材料。她強調,當學員站在觀眾面前時,能清楚知道「我在做什麼」與「為什麼而做」,技術將成為他們自由表達的工具。

這齣作品也收錄了多位年輕演員的真誠自述,他們透過文字,各自描繪出未完成的「自畫像」。來自香港、33歲的何繼紳表示,自己像在跑步,雖然討厭卻無法停止,並透過這段旅程,讓焦慮不再那麼可怕。17歲的朱柏諺曾埋怨自己的名字不夠特別,後來才發現它如同「一張白紙」,感謝家人與朋友為他帶來色彩。演員陳均侑則說自己像一個表演後的小丑,在逗笑所有人後,卻忘了為自己獻上笑容。來自台南的張志榮坦言,連看著鏡中的自己都感到陌生,因此對於能夠演出這齣戲,他充滿期待「畫出來的樣子會是什麼?」這些坦率的分享,展現了當代青年在追尋夢想道路上所面臨的困惑、焦慮與勇氣,也呼應了作品的核心主題。

《梁祝的繼承者們之自畫像》並非重現或繼承《梁祝的繼承者們》,而是一場解構青春靈魂的實驗作品。(張震洲 攝)

張艾嘉分享了果實文教基金會的創立初心,強調基金會的目標不僅是提供技術,更給予年輕人一個認識自己與藝術關係的環境。她將這些年輕人視為「小果實」,希望盡可能地陪伴他們,勇敢去嘗試,並讓基金會成為一個溫暖的「果實之家」。

《梁祝的繼承者們之自畫像》不僅是一齣戲,更是「果實們」一段充滿挑戰與成長的旅程。它提出了一個關於自我認同的永恆詰問,並邀請觀眾一同思考,如何在混沌的世界中,描繪出屬於自己那幅獨一無二的「自畫像」。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