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珍妮與菲莉詩演出單人與雙人舞
珍妮與菲莉詩自一九八九年即演出單人和雙人舞,她們的表演非常具音樂性、表現性及感性,其演出的舞碼均爲目前當紅編舞家的作品,演出中雙人舞的部分尤其具詩意及和諧性。此次來亞洲將演出Peggy Baker、Molissa Fenley、Martita Goshen等的作品。
-
即將上場
暈眩爵士月
繼十月份「登革熱戲劇節」後,蔡瑞月舞蹈館於十一月份策劃三種不同風格的爵士樂團演出,結合旅居台灣的國際與本土樂手精緻演出,爲向來繁忙的中山北路商業金融圈增添幾分輕鬆慵懶的爵士風情,帶動社區年輕朝氣。爾後每季亦將舉辦各種主題藝文活動,凝聚社區民衆的文化認同與關懷,希望能建立中山北路藝術特區的藝文風氣。
-
網路藝文列車
台灣傳統戲曲網路電子書:西田社
在延燒全球的網際網路上, 全世界各民族莫不絞盡腦汁, 藉此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介紹給地球村其他居民, 在網路科技遠比藝術文化發達的台灣, 西田社默默地將台灣傳統藝術推向世界。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如何訓練自己豐富的肢體語言?臨場反應的重要性?演出時如何應付臨時發生的狀況?是什麼原因讓您執著於舞台劇的表演與生活?(台北.陸湘蘭) 一九七四年我在世新唸五專五年級,因爲興趣與好奇心的驅使,我加入了「戲劇硏究社」,經過將近兩個月的排戲,終在校慶日當天於廣電大樓的小劇場粉墨登台。在舞台上飾演一名有點可笑的老佣人。雖然兩百個觀衆座位席上僅坐了四十幾名觀衆,似乎是那一小撮觀衆回報給我淺淺的笑聲與謝幕後輕微的掌聲,使我頓覺站在舞台上能滿足我卑微的成就感。那齣戲是《樑上佳人》(熊式一編劇),我的舞台處女作,從此也展開了我的舞台生涯。 一路摸索著演員肢體語言的表演空間,直到一九七九年加入「耕莘實驗劇團」(蘭陵劇坊前身),方才恍然過去學生時代的表演只能用「學長帶學弟,大家學我這樣演」的土法煉鋼方式上台演戲。你可以想像一齣戲不論有八個、十個角色在台上,其實每一個演員都只是在模倣導演師出無門的表演方法。原來,豐富的肢體語言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原來,無師自通或自我瞎摸索的表演方式是行不通的。 在耕莘那段接受表演訓練的日子,是我學習肢體語言與想像力等重要的認知與成長階段。幸蒙吳靜吉博士親自授課,啓蒙了我對表演藝術的崇敬與日後精進追索與創作的旅程。 在當時訓練課程中,學員必須丟掉所有關於社會約束的拘謹、丟掉彼此的戒心與防衛、丟掉所有對表演認知的刻板印象。你只要專心、盡情並注意肢體,安全的投入老師所設計或引導大家的遊戲中。回想我們各自歷經的童年,最敎人忘我用心的遊戲是「扮家家酒」。童戲中,沒有劇本,只有隨興隨時轉換角色扮演與久久不能劇終的想像飛馳與童伴──飆演技。在耕莘那段日子,一個二十郞當歲的我,於訓練過程中,方才重新學習回到童年最自由的表達方式;重新認識自己原本被社會世俗壓抑潛藏經年的肢體與語言,是可以被再挖掘、是可以充滿豐富的想像。總歸一個字──「玩」。玩自己的肢體、玩自己的聲音、玩自己的想像力就能讓自己擁有豐富的肢體與語言。但,前題必須是你要碰到一位好老師敎你怎麼玩! 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會在不同的環境裡碰上一些意外狀況或尷尬場面。多數人的處理方式是不知所措、啞口無言,甚至臉色蒼白、口吐白沫。少數人較能臨場應變、發揮機智,甚至逢兇化吉、解除危機。人生本就是一個大舞台,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擺Pose拍照,彩排化女妝,監看團員排練。率團演出的市村萬次郞不曾稍懈,宣揚日本四大古典表演藝術的歌舞伎。 散場之後,台灣留下什麼?
-
焦點
童眞的眼眸 二十年的累積 《灰瀾三重奏》
舞蹈界宿耆劉鳳學,雖然已七十二歲,至今仍創作不輟。西班牙詩人畢先諾.阿雷山德列(Vicente Aleixandre)詩作《最小的》,成爲她此次創作的繆司。
-
焦點
多面向鋼琴奇才 深情男子波哥雷利奇
波哥雷利奇參加「蕭邦鋼琴大賽」,因詮釋違反傳統,未能進入決賽,引起鋼琴家馬加洛夫與阿格麗希退出評審團抗議,別人因爲參賽知名,他卻因落選成名。此次來台是他經歷喪妻悲痛後的再出發巡演。
-
美國
無所不在的舞蹈金童
大衛.帕森斯的舞團進入第十年,所到之處場場爆滿再度證明了大衛的個人魅力。大衛的創作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主題內容朝向社會批判與人際關係。
-
英國
愛丁堡五十週年慶(下)
荷蘭第三舞蹈劇場在生命、時間、舞蹈上所提出的探索與質疑,深沈而具說服力。蕭比諾的作品中所敍述的不僅是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更藉著對舞蹈基本形式的反省,省察人與自然間微妙的關係。
-
美國
舊文化的新傳統
克爾特音樂在北美與中國菜一樣受歡迎,克爾特一詞因爲和愛爾蘭關聯最深,已成爲其文化的代名詞。
-
座談會
讓「夢與想像」包容「挫折與絕望」
「小亞細亞」劇場網絡於九七年成立,台灣邀請「小愛麗絲」創辦人西村博子、香港劇評人梁文道,九月六、七日於皇冠小劇場演講。
-
座談會
堅持另類.非常獨立「共同論壇」溝通的必要性
我記得在八○年代早期,很多人喜歡講「地下藝術」、「地下音樂」或「地下劇場」,接著流行用「獨立」、「前衛」等等字眼,而現在常用的說法是「另類」。考究這些形容詞在不同時期的替換與起源,其實有其特殊意義。 就其對立面來看,相對於「地下」就是「地上」,「前衛」的另一面就是傳統、保守,相反於「另類」的就是「主流」。事實上,當某些人以這些字眼如「另類」等等,來形容自己的身份和工作時,已經假想了自己的對立面;仔細推敲這些形容詞,便能了解這些人如何看待他們對立的東西。 「另類」激發「主流」的建立 就香港目前的情況來看,爲什麼「另類」會成爲一個流行的字眼?我個人認爲,通常「主流」都是出現在「另類」之前;通常都是「主流」建構了之後,才有人嘗試想搞點不一樣的東西。只不過香港的例子剛好相反;香港的「另類」劇場出現了以後,才有「主流」劇場,「香港話劇團」便是主流劇場的代表。 「香港話劇團」成立的時間不過比「進念廿面體」早幾年。在此之前,香港多數的藝術創作者還在摸索「主流」的定義與界限;直到一些另類劇團的出現,才開始界定什麼是「主流」,爲什麼這些是「主流」。香港「另類」劇團的出現代表著兩個意義:一是這些劇團都藉著創作的機會,界定自己在香港社會或環境的位置;而通常在面臨「位置」的尋找之前,這些藝術創作者都會遭遇以及必須解決自己的問題。雖然許多另類小劇團都有不同的問題要面對,但是與台灣小劇場界特別不同的一點是,香港這些另類劇團並沒有「我們」的觀念,他們甚至互不關心,而台灣小劇場的「我們」的觀念卻特別強烈。 評論環境與角度的不同 在香港,儘管有不同的「我」在運作,卻無法形成一種「運動」的群衆態勢。對我來說,「運動」這個觀念是現代藝術史的一個神話,似乎許多藝術創作的價値,都非得透過「運動」的發生才能凸顯。然而「運動」的催生者不只包括藝術創作者,還有藝術的經銷商、中盤商與評論者等等;香港的劇場環境並無法配合這些條件。主要原因在於香港缺乏整理歸納與宏觀觀照的評論,無法整理出一個共同認知的架構,去認識香港小劇場的環境。 我個人是透過雜誌的閱讀才開始接觸「台灣小劇場」;當時鍾明德的文章經常提到「台灣小劇場」種種現象。換句話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電影愛上古典樂
電影配樂大大開拓了觀影者的感官世界,在衆多配樂類型中,特別是援引人文涵養深厚的古典音樂作爲輔襯,不僅借重「用典」的方式把戲劇輪廓勾勒得更淸楚,也提昇了配樂質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衛.赫夫考的非常檔案
電影《鋼琴師》掀起世界拉赫曼尼諾夫熱,主人翁大衛.赫夫考到底眞人實事如何?本文作者根據眞人傳記與秘密資料,吿訴你眞正的「鋼琴師」與電影情節描述有何不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歐系電影配樂談起
歐系重要的電影配樂家,透過旗幟鮮明的音樂語言,與特定的重要導演長期合作,構成電影配樂的「作者論」,使電影配樂的地位與角色漸被凸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史擷詠「絕地反擊」好萊塢
深知在台灣配樂作曲甘苦的史擷詠,近年不但以《阿爸的情人》配樂揚名國際,在新作《絕地反擊》裡大玩好萊塢配樂公式。
-
現象視察
身心的割裂或合一
身體最終的意義,或背後促使身體活動的精神是舞蹈家所關心的,舞者對一個無我寛廣的世界其心中仍存在著一些嚮往,「身心靈」的創作儼然成爲一門顯學。 然而,這股「淸流」果眞能將舞蹈的境界推向更廣垠的境域,或者僅只能成爲另一種迷障?
-
現象視察
絕地反攻以後,乘勝追擊之前
在「搶救敎科文」大遊行中,文化界首次動員衆多表演團體參與,但這樣難得的結合仍然吸引不了大衆的目光,「敎改」依然是衆所矚目的焦點,面對這樣的情勢,表演藝術界在未來該如何自處,是値得深思的。
-
台前幕後
《眞?理》買下一個謊言製造工廠
「一份報紙不是一張紙,而是一種大家覺得必須信任的東西。從定義上說,印出來的東西必須是眞實的──不然爲什麼要印出來呢?」國立藝術學院秋季公演英國劇本《眞?理》,搬演一齣眞實生活天天上演不歇的「眞理」眞假戰。
-
台前幕後
舞蹈空間的拉威爾
繼《超時空封神榜》之後,舞蹈空間舞團要做一場純舞蹈動作的「拉威爾傳說」。不禁令人好奇,彭錦耀與馮念慈這兩位編舞家,又將爲觀衆帶來什麼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