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ARTalks親臨曾文溪的一千種影像
編按:「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影計畫』」以「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為主題,透過長期蹲點的流域拍攝行動,扎根、關懷、省思土地和流域,以及人類社群關係,從鏡頭裡窺探曾文溪流域歷史轉折與時代變遷的多元樣貌。
-
ARTalks觀《月球上的織流》舞蹈影像之後
編按:《月球上的織流》為TAI身體劇場2020年年度製作,於2022年以舞蹈影像的形式分享給大眾。編舞家瓦旦.督喜透過「織布」這個在部落傳統中由女性專責的工作,探討男女分工界線消弭的當代社會中,傳統文化是否牴觸或順應新世代而有更多的可能性。亦思考織布和月球兩者中所蘊含的神話性,是如何與現實社會所重視的理性所抗衡,並由舞者透過身體呈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鏡頭下的2022
當我們回顧這一年,除了以文字梳理種種現象與觀察,也能透過長年透過相機鏡頭、為流轉時光定格的攝影師,探看那些吉光片羽。這回,我們邀請了李佳曄、李欣哲、唐健哲、徐欽敏、劉振祥與蔡詩凡這6位常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與創作的攝影師,選出自己今年作品中可代表這一年的寫真,並告訴我們,為何那些是令其難忘的一刻
-
特別企畫 Feature
鏡頭下的2022
當我們回顧這一年,除了以文字梳理種種現象與觀察,也能透過長年透過相機鏡頭、為流轉時光定格的攝影師,探看那些吉光片羽。這回,我們邀請了李佳曄、李欣哲、唐健哲、徐欽敏、劉振祥與蔡詩凡這6位常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與創作的攝影師,選出自己今年作品中可代表這一年的寫真,並告訴我們,為何那些是令其難忘的一刻
-
特別企畫 Feature鏡頭下的2022
當我們回顧這一年,除了以文字梳理種種現象與觀察,也能透過長年透過相機鏡頭、為流轉時光定格的攝影師,探看那些吉光片羽。這回,我們邀請了李佳曄、李欣哲、唐健哲、徐欽敏、劉振祥與蔡詩凡這6位常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與創作的攝影師,選出自己今年作品中可代表這一年的寫真,並告訴我們,為何那些是令其難忘的一刻
-
特別企畫 Feature鏡頭下的2022
當我們回顧這一年,除了以文字梳理種種現象與觀察,也能透過長年透過相機鏡頭、為流轉時光定格的攝影師,探看那些吉光片羽。這回,我們邀請了李佳曄、李欣哲、唐健哲、徐欽敏、劉振祥與蔡詩凡這6位常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與創作的攝影師,選出自己今年作品中可代表這一年的寫真,並告訴我們,為何那些是令其難忘的一刻
-
特別企畫 Feature鏡頭下的2022
當我們回顧這一年,除了以文字梳理種種現象與觀察,也能透過長年透過相機鏡頭、為流轉時光定格的攝影師,探看那些吉光片羽。這回,我們邀請了李佳曄、李欣哲、唐健哲、徐欽敏、劉振祥與蔡詩凡這6位常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與創作的攝影師,選出自己今年作品中可代表這一年的寫真,並告訴我們,為何那些是令其難忘的一刻
-
特別企畫 Feature鏡頭下的2022
當我們回顧這一年,除了以文字梳理種種現象與觀察,也能透過長年透過相機鏡頭、為流轉時光定格的攝影師,探看那些吉光片羽。這回,我們邀請了李佳曄、李欣哲、唐健哲、徐欽敏、劉振祥與蔡詩凡這6位常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與創作的攝影師,選出自己今年作品中可代表這一年的寫真,並告訴我們,為何那些是令其難忘的一刻
-
特別企畫 Feature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2
2022音樂年度人物 周善祥 Kit Armstrong 2022戲劇類年度人物 蕭東意 Kurt Hsiao 2022舞蹈年度人物 蘇威嘉 Su Wei Chia
-
特別企畫 Feature周善祥 質、量雙具的音樂壯遊 掀起台灣樂壇旋風
從前年底、去年初到今年中,台灣樂壇吹起了一股「周善祥旋風」,而且一次比一次加劇。音樂會場次不僅一再爆量,全台巡演更是口碑甚佳。最難能可貴的是節目的規劃尤為令人驚豔,他以「分享」為初衷,大膽地跨越時空介紹不同風格的樂曲,並以精湛的琴藝翻新觀眾對古典音樂作曲家與作品的定義。周善祥為這塊土地帶來的微妙變化,無疑是革命性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蕭東意 展現喜劇演員的價值 不囿限表演角色與類型
蕭東意,是擅於喜劇表演的劇團「嚎哮排演」的創意總監。2011年與黃建豪成團,便拿下當年臺北藝穗節佳作,至今的創作數量與內容穩定、紮實,且持續嘗試不同媒材。蕭東意同時也是接案演員,參與不同類型的舞台劇、影視演出;特別是在2022年進入爆發期,產量提升且挑戰更多元的角色路線,突破過往對喜劇演員的框架,充分表現個人風格,打造每個亮眼人物,令人期待他的未來發展,迎向更多可能與不可能的挑戰。
-
特別企畫 Feature蘇威嘉 「自由步」即將邁入10周年 共融、開展身體的各種可能
今年是蘇威嘉10年「自由步」編舞計畫邁入終點的前夕,我們看見這位編舞家在創作過量的時代,不動搖地用自己的速度,懇切地踏上探索舞蹈的旅途,誠實面對路途中相遇的不同領域、年齡、族群的身體。他敏銳感受不同個體的差異,也不放棄透過舞蹈「在一起」的可能,讓人好奇也期待明年,與他的下一個10年。
-
跨界對談 王安祈X王墨林爬梳觀眾面貌,重塑劇場歷史
兩廳院35周年系列活動「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 35」由文件展、展演與論壇3部分組成,論壇以「情感」、「自由」、「實驗」、「世界」4組關鍵字為主軸,首場邀請台灣當代戲曲靈魂人物王安祈老師,與長期耕耘小劇場的王墨林老師共同主講,兩位主講人在關鍵字「情感」命題之下,生動細述由台下觀眾成為創作者的歷程,其中交叉環境與個人歷史,不時引起現場熱烈反應。論壇也期待透過感性視角的對望與回看,揭露在小劇場與傳統戲曲的劇場時空裡,觀眾與創作者情感交流上的同質性,並藉此對台灣近代審美脈絡的發展與流變進行整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表述深植於當下的特定關懷,台新藝術獎邁入20周年
2002年,我接到基金會黃韻瑾執行長電話,她提出主辦年度藝術獎的構想,徵詢我的個人意見。我的第一個反應是:省事事省(台語),並在對話中反覆表達對此有所保留的態度。這段對話,最後有什麼結論,印象已經模糊,總之,執行長的態度就是:勢在必行。 倏忽而過,就是20年,63個作品得獎,312個作品入圍決審,以第20屆的提名名單為計算參考,應有超過2000個作品獲得提名。以台灣藝術領域的規模而論,這些數字頗為可觀,或也可以代表台新藝術獎影響之廣至少就觀照範圍而論。 台新藝術獎是一個包括,並跨越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領域的獎項,以「突破框架」、「跨域對話」為目標的評審機制設計,是其有別於其他藝術獎項的自我定位特色。這樣的跨越對話,對入圍和獲獎名單的決定,乃至於對整體藝術生態的演變,有什麼具體的影響,需要更多資料的梳理、更細膩的分析,非本文所能處理,因此,我接下來的討論將會以表演藝術領域為主,雖不特別強調「突破框架」或「跨領域」的觀點,但並非不受影響,也會嘗試表達跨越的意識。 表演藝術獎項的前世今生 記憶所及,最早以表演藝術為範圍辦理競賽獎項的活動,應該是1999年由《中國時報》主辦,「表演藝術年度十大」與「晶球獎」(註1)網路票選活動,但之後因為客觀因素無法配合,表演藝術界缺乏共識,無疾而終。自此而後,即使偶有創立「台灣東尼獎」的呼籲,但終究未成氣候,2019年,文化部回應表演藝術聯盟所提出的呼籲,交付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進行諮詢研究,研議後續,但至今似乎也仍無具體規劃。 過往針對設立表演藝術專屬獎項的討論,多集中於如何有公平的評審機制,如何有更多獎項以提高鼓勵的效益,如何得到官方的支持與不介入的承諾,以及如何顧及觀眾(市場?)的反應,至於設立獎項的用意,無非就是對表演藝術工作者努力的肯定,並期待能刺激觀眾參與表演藝術的意願。 台新藝術獎之所以能夠持續舉辦20年,基礎厚實的民間基金會的支持,沒有官方介入的疑慮,當然是主要原因;年度聘任專責提名觀察委員的機制,提名、複審、決審的完整過程,是對「長期參與觀察」基準的回應;透過媒體與專業社群及社會的持續對話,因應外在環境改變的評審機制的調整,也強化了這個獎項的專業性與公共性。20年持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突破過往補助框架,「藝術未來行動」反映現處環境的憂慮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作為台灣最重要的藝文補助機構,支持藝文創作者╱團隊(包含表演藝術、文學、視覺藝術、美術等領域),從出道到發展的不同階段。這些因應環境而生、也推動生態轉變的機制,其實在COVID-19疫情所帶來的直接衝擊下,必須做出應變。於是,「Act for the Future藝術未來行動專案」(後簡稱「藝術未來行動」)在2022年誕生。 此項被譽為國藝會創立以來最具突破性的獎助,除總經費高達3億元(源於國藝會近年之累積餘絀轉為「特別公積金」專款專用),提供團隊最高1,500萬元、個人最高300萬元的高額獎助外,也以2至3年的計畫時間來鼓勵中、長期策略企劃。補助主軸為創作者╱團隊面臨發展階段的精進、或轉型,以及思考所處領域的未來趨勢與需求,透過社會性與公共性來關照整體生態、內涵底蘊這些,似乎是作為支持系統的國藝會對「藝術未來」畫出的大輪廓,讓創作者╱團隊投入對創作與生態的檢視以及前瞻思考。 今年共分兩次收件,第一次總計收到250件申請案,經書面審查與面談的評比後,共有13項計畫獲補助,最高獲得10,841,600元,最低亦有5,000,000元。從獲獎助計畫來看,是否可以觀察出台灣藝文工作者╱團隊對於未來生態與產業的想像?或者,我們該從這些團隊來思考,究竟「藝術未來行動」是穩固現有狀態╱優勢,是再度勾勒藝文創作現狀,還是找到指引未來的可能? 指向怎樣的「藝術未來」? 在13項獲補助計畫中,表演藝術相關有7項入選,超過總數的一半,並且皆為團隊(包含現代戲劇、舞蹈、戲曲等)。 從計畫內容與類型來看,可粗分為3類:黃翊工作室、當代傳奇劇場以精進自身的團隊結構出發,包含重思定位、品牌經營、創作延續與開發等;EX-亞洲劇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利澤國際文化有限公司,從自身的「小劇場」、「馬戲」與「偶戲」背景,不只思考創作,也延伸到整體生態的探索,期許永續經營;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曉劇場則著重場地空間的運營,配合自身的創作方法,深耕所在社群,也發揮公眾性。 相較於視覺藝術與其他領域的獲補助者,多著重創作形式與內容的開發,表演藝術領域的獲補助者更關注所處領域的生態位置,嘗試透過「藝術未來行動」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音樂劇的奇幻之年,各式演出蓬勃發聲
仰賴全國人民同心防疫,疫情到2022年才正式進入社區感染。對音樂劇社群來說今年反倒是奇幻的一年,因為我們同時進入了疫情與後疫情時代。 各種類型製作悶煮了兩年,幾乎每一週都有超過一檔音樂劇供觀眾選擇;同樣時空,製作團隊與觀眾都面對著各種「疫外」:人力臨時替補、票務客服都只是靠考驗彈性的短線任務。市場口味的快速更迭、演出型態的典範轉移、更是磨練著團隊敏銳度與長線規劃的能耐。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從觀演關係與產業生態,思考「階段性呈現」的下一階段
就像愛情總是曖昧時最美,我們也不只一次聽過哪場演出「未完成時最美」。不管是偶爾鬆散出錯、帶點即興的cabaret、樸素舞台激發華麗想像的讀劇演出、感官高度專注的排練場、或熱血敢衝的學校製作,「未完成」似乎暗示著無盡的可能,就算同個作品日後登上大舞台,依然流傳在觀眾心中。這或許也是一種留白的藝術。既然如此,「階段性呈現」又該如何定位自己的下一步?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難敵本土疫情驟升,表演藝術票房一片慘澹
新冠肺炎肆虐至今,台灣雖奮力守至2021年中始出現大型災情,表演藝術界卻自2020年春即受到衝擊,各項疫情管控措施也直接或間接對演出呈現及票房收益產生影響,2022年底台灣總算迎來開放,過去這一年的風雨飄搖,可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演出取消日益頻繁 表演藝術先百業而衰,許多在疫情前表現亮眼的團隊也難敵大環境連年不景氣,比如今年4月初,瘋戲樂工作室Studio M原定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音樂劇《當金蓮成熟時》,在首場前8天突然公告取消,消息一出引來多方關注,藝術總監王希文也以臉書訊息對演員們表示「抱歉沒能守住你們的舞台」,並直接承認「劇團行銷輕忽且未能有效推票是事實,出了台北後的瘋戲樂還差得遠」。 因票房表現不如預期而取消演出的不只瘋戲樂,PROJECT ZERO於2020年首演了頗受好評的音樂劇《分手快樂》,原定今年9月底、10月初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及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共6場,不料卻在9月中宣布將減為中、南部各一場,由帳面觀之,原定6場近6000席的售票壓力對一個本地製作來說已是沉重,再由粉專公告的數據來看,演出前兩週尚有約5成票券未售出,而在此前製作團隊已使盡各式文宣、通告、見面會、名人推薦等行銷手法催票,可惜票房仍未獲起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全球通膨危機,觀眾荷包空票房也空
表演藝術界經歷了2020年與2021年的二級與三級警戒考驗,就在以為疫情逐漸退去的2022年,豈料劇場雖然開門了,觀眾卻沒有如想像的一起回來。 2020年之前,有一定行銷經驗的團隊,搭配已經累積相當口碑或名氣的節目,開賣後搭配一定行銷模式,即可大致上預期在什麼階段可以賣到什麼程度。如早鳥票階段即有一定的銷量,中間幾波行銷可以再推一點,到演出前可以再推多少到7、8成甚至完售。但今年的狀況卻是,過去想得到的行銷方式都用了,票房不動就是不動,或集中在演出前,使團隊的現金流與周轉出現相當大的壓力。票賣不動之餘,團隊的演出成本還節節高升。 在各種大環境因素交錯下,就演變成各種因票房不佳而取消的公告,頻頻在新聞與社群媒體上出現。所以,大環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又怎麼影響消費者購票意願? 被疫情墊高的世界通膨危機 其中一個原因,來自疫情之後各種因素導致的通貨膨脹,墊高了觀眾的生活成本,連帶使觀眾可用於休閒育樂的支出下降。這個通膨不僅影響美國、歐洲及中國等大型市場,也透過全球化的貿易體系影響台灣。 為什麼會物價上漲如此迅速?疫情期間各國的封鎖與隔離機制,大幅降低了國際的貨品生產與配送效率。疫情封鎖結束之後,這個供給效率並沒有跟著回到疫情前水準,需求卻因為開放陸續回升,於是就在供給減少的情況下先墊高了一波物價。這個衝擊在世界主要生產來源之一的中國取消動態清零政策前,仍然會持續一段相當的時間。 供給短缺之外,各國在陸續開放後,在振興機制或以白話講,各種形式的發錢或低利貸款機制造成市場上有更多錢在流動的狀況下,推高了各種服務的價格。有媒體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的數據,表示美國與歐洲的物價上漲,除了肇因於生產中斷導致的大宗商品上漲,有一半是來自「慷慨的振興措施」與家庭支出轉變。(註) 歐美國家的服務業在疫情的復甦,也讓服務提供者出現強勁的勞動力需求,並在大家都需要人力回到服務現場的前提下,帶動了薪資成長。薪資成長本應是件好事,但在這個時間點,薪資成長帶動的消費力增加,只讓原本就趕不上需求的供給,把各種價格再一次的墊高。薪資的上漲不僅讓企業必須提高產品的價格來支
-
跨界對談 王嘉明X李銘宸X高翊愷是我們生產過量,還是市場尚未打開?
劇場演出的數量與密度飆高,其實是2022年下半年最為明顯的寫照。疫情政策走向持續開放、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啟用等因素,導致往年在補助機制與預算消耗下都會有大量演出的秋、冬兩季,無疑是錦上添花(或許是火上加油?),甚至,這種從製作數量出發的觀看,往往也被連結到「觀眾數量」、「作品品質」等疑問;於是,我們也會想像,怎樣才是優良的創作頻率與市場? 從「創作的過度生產」開始思考,這次對談邀請了今年可以說是創作量最多、領域也最廣的導演王嘉明,以及睽違3年終於推出劇場創作《超級市場Supermarket》的李銘宸,企圖作為對照組,窺視劇場導演的不同創作節奏;同時也邀請表演藝術製作人、經理人高翊愷,嘗試在製作內部與觀察外部的位置,檢視今年的特殊狀況,如何延續著過去,然後回應未來的台灣劇場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