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釣蝦場的十日談》演出前祭台。(阮劇團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號外!二○二二表演藝術年度回顧(下) 年度現象

全球通膨危機,觀眾荷包空票房也空

現象十:製作成本與票價提高,藝Fun券「常態化」有解?

表演藝術界經歷了2020年與2021年的二級與三級警戒考驗,就在以為疫情逐漸退去的2022年,豈料劇場雖然開門了,觀眾卻沒有如想像的一起回來。

2020年之前,有一定行銷經驗的團隊,搭配已經累積相當口碑或名氣的節目,開賣後搭配一定行銷模式,即可大致上預期在什麼階段可以賣到什麼程度。如早鳥票階段即有一定的銷量,中間幾波行銷可以再推一點,到演出前可以再推多少到7、8成甚至完售。但今年的狀況卻是,過去想得到的行銷方式都用了,票房不動就是不動,或集中在演出前,使團隊的現金流與周轉出現相當大的壓力。票賣不動之餘,團隊的演出成本還節節高升。

在各種大環境因素交錯下,就演變成各種因票房不佳而取消的公告,頻頻在新聞與社群媒體上出現。所以,大環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又怎麼影響消費者購票意願?

被疫情墊高的世界通膨危機

其中一個原因,來自疫情之後各種因素導致的通貨膨脹,墊高了觀眾的生活成本,連帶使觀眾可用於休閒育樂的支出下降。這個通膨不僅影響美國、歐洲及中國等大型市場,也透過全球化的貿易體系影響台灣。

為什麼會物價上漲如此迅速?疫情期間各國的封鎖與隔離機制,大幅降低了國際的貨品生產與配送效率。疫情封鎖結束之後,這個供給效率並沒有跟著回到疫情前水準,需求卻因為開放陸續回升,於是就在供給減少的情況下先墊高了一波物價。這個衝擊在世界主要生產來源之一的中國取消動態清零政策前,仍然會持續一段相當的時間。

供給短缺之外,各國在陸續開放後,在振興機制——或以白話講,各種形式的發錢或低利貸款機制——造成市場上有更多錢在流動的狀況下,推高了各種服務的價格。有媒體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的數據,表示美國與歐洲的物價上漲,除了肇因於生產中斷導致的大宗商品上漲,有一半是來自「慷慨的振興措施」與家庭支出轉變。(註)

歐美國家的服務業在疫情的復甦,也讓服務提供者出現強勁的勞動力需求,並在大家都需要人力回到服務現場的前提下,帶動了薪資成長。薪資成長本應是件好事,但在這個時間點,薪資成長帶動的消費力增加,只讓原本就趕不上需求的供給,把各種價格再一次的墊高。薪資的上漲不僅讓企業必須提高產品的價格來支付上漲的工資,也讓勞方向資方要求更高的薪資來應對不停上漲的物價。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更加劇全世界的通貨膨脹情形。戰爭開打之後,歐盟各國對俄羅斯的制裁包含停止對俄羅斯石化能源的進口。少了俄羅斯的供給,歐洲各國尋求其他能源來源,除了自己國內的能源價格不停上升外,也影響世界各國購買石化能源的價格。而烏克蘭作為全球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其出口主力的小麥、玉米和大麥因為戰爭導致出口停滯,也導致全球的糧食價格上漲。

台灣的通貨膨脹動力由於疫情控制得當,整體市場需求面波動導致的通貨膨脹沒有歐美來的劇烈,但能源、飼料、食用油等食品原料還是依賴大量的進口。政府已經透過大量預算補貼台電與中油的生產成本,另外也針對糧食與相關原物料進口推出免稅措施,仍然難擋消費者物價,尤其是各種食品類價格的上漲。

不同的縣市因產業與所得結構的差異,受通貨膨脹的影響也有差異;今年不少因售票不佳而取消的節目均是巡演的台中或高雄場次,可見未來在大台北地區以外的地方巡演,其售票難度會上升不少。

除了預算補貼跟稅務減免,政府也透過提升基本工資,降低通貨膨脹的衝擊。但工資的漲幅,仍然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也讓包含團隊在內的許多服務業者營運的人事成本上升,經濟部甚至為此對受疫情衝擊的部分服務業,推出基本工資補貼。而表演藝術團隊,在有限的座位與演出場次下,也不得不提高整體的票價,因應各種上漲的成本。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