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用聽覺揭開食安議題 《蝕物鏈》無人演出空總實驗登場
《蝕物鏈》由兩廳院委託創作,導演陳彥斌Fangas Nayaw與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臺灣聲響實驗室技術合作,運用Ambisonics聲響科技和裝置,建構無人演出的聲音劇場。
-
秀琴歌劇團《寒水潭春夢》 呈現台灣之美
秀琴歌劇團《寒水潭春夢》以發生在嘉義縣梅山鄉的真人真事為素材,並從民俗文化視角出發,融合婚俗禮儀、建醮古禮、過火科儀、送冤魂等儀式,讓觀眾看見不一樣的台灣之美。
-
娩娩工作室《play games》 探究性別平等與重視自我意識
娩娩工作室獲樹林藝文中心「幕起系列」邀請,本週重新搬演創團經典劇作《play games》。本劇集結團長賴玟君、藝術總監林唐聿兩人,自二〇〇九年迄今已巡演海內外多場,今年是第六度演出。
-
C-LAB年度展覽「Re: Play操/演現場」 十月十七日開展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繼二〇一八年「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二〇一九年「城市震盪」後,今年在疫情嚴峻的時空背景下,推出年度展覽「Re: Play 操/演現場」,將焦點放在跨越藝術疆界、突破觀展限制的現場藝術(Live Art)類型,企圖藉由翻轉白盒子與黑盒子的既有框架,展現新型態的展演活動,描繪當代藝術的新面貌。 「Re: Play 操/演現場」由C-LAB策展人莊偉慈擔綱,並與兩位客座策展人王柏偉、林人中組成策展團隊。展覽邀請十六位藝術家,以結合現場演出的形式,探索檔案、敘事、空間、物件、性別與身體等。「Re: Play 操/演現場」一展分為「展演現場」、「檔案現場」及 「推衍現場」等三個子題,分由莊偉慈、王柏偉、林人中策畫。三個子題一同探討展演本身的動能,如何為觀眾帶來新的觀點。C-LAB執行長賴香伶表示,展覽試圖在現場藝術的概念下,探究現場表演如何拓展視覺藝術的可能性,改寫、擴充視覺藝術的定義,並探討表演性和現場性如何和社會銜接、與民眾互動,正扣合了C-LAB進行跨域創作實驗、與社會對接的成立宗旨與精神。 探討劇場、藝術史與國家敘事的文本 本次展覽的三個子題,均著重於透過「操演」或稱「演出」的動能,探索關於歷史、身體與空間感知的可能性。在歷史的面向上,「檔案現場」策展人王柏偉在在地實驗資料庫的基礎上,挖掘關於陳明才、鄭志忠、田啟元、侯俊明、姚瑞中等人過往的創作與檔案紀錄。藝術家陳武康將進行四場講座展演,思考劇場性事件如何形塑當代人理解展演的框架。這四場演出包括《壞掉的人生》、《公開的親密性》、《劇場與社會運動》及《素人》。而藝術家高俊宏則重製他在二〇〇〇年前後創作的行為藝術,推出「回製(原『山喬菌宏如何重複我的藝術』計畫,2002)」藝術計畫,以此探索不同時空背景下的身體狀態與所面對的藝術環境。 策展人林人中除策畫「推衍現場」外,本次也以工作坊的形式邀請表演者一同呈現新作《如果具体派宣言是一首舞譜》。林人中從日本具体派核心成員的創作文本為發想,以擴延性編舞的概念呈現。除此之外,藝術家張紋瑄也將帶來兩場演說表演,她的作品《魚尾獅是何時絕種的?──21世紀成功敘事學》,以模仿成功學講師的授課方式,探討亞洲四小龍在二戰之後如何建構國家神
-
潮水引動疫後思潮 曉劇場《潮來之音》烏梅劇院登場
曉劇場《潮來之音》從災難的預言,窺視人性的情、愛、孤獨與存在。編導鍾伯淵表示,「戲劇,就是我提問的方式。《潮來之音》的提問是:面對災難時,我們還能不能愛這個世界、能不能愛身邊的人?」
-
全民大劇團《同學會!同鞋~》加入新轉學生 激發全新火花
全民大劇團第十號作品《同學會!同鞋~》,堪稱史上最多「金」的舞台劇,也是劇團觀眾敲碗加演、最喜歡的戲劇第一名,而今年同學會有轉學生張玉嬿的加入,更將激起同學間全新的火花。
-
春河劇團音樂劇《救救歡喜鴛鴦樓》 明年前進衛武營
春河劇團全新音樂劇《救救歡喜鴛鴦樓》,郎祖筠及林俊逸用歌聲征服全場觀眾,華麗的舞台、燈光、服裝與直敲靈魂深處的歌曲,獲得觀眾好評。經過劇團努力,確定將於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九日前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演出。
-
《My Puppet My Life》 布袋戲演師柯世宏的真實人生
《My Puppet My Life》以布袋戲演師柯世宏的成長背景、生活的經歷、阿嬤的親情連結、布袋戲的期望等主軸所發展而成的演出。
-
戴米恩.夏多內《人性交易所》 跨國策畫的完美謀殺案
改編自英國知名劇作家Dennis Kelly《愛與金錢》的《人性交易所》,由兩廳院聯手鳳凰劇院,邀請法國新銳導演戴米恩.夏多內親身策畫七宗完美謀殺案,讓五位台灣劇場演員伸出以金錢為柄的刀叉,在觀眾眼前劃破道德,大方交易人性。
-
古名伸與李小平跨界聯手《星圖》 在戲與舞之間凝視死亡星芒
讓戲曲與舞蹈對話,用身體叩問生命殞落瞬間,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特別邀請台灣即興舞蹈家古名伸、戲曲演員暨跨界創新導演李小平兩位國家文藝獎得主聯手,歷時三年籌畫《星圖》,共探表演本質。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漫步,在十月
每次到了公布隔年國定假日的時候,網路總會有神人幫忙盤算怎麼排/請假,才能獲得最長時間的連假,也成就CP值最高的休假方式。 此時到來的十月,正好就是個可以挑戰工作日最少的月份!由於中秋連假與國慶連假只隔一週,只要請假或排休四天,就能從十月一日一路放假到十月十一日,得到整整十一天的假期。只是,將假日集中的原因,多半是為了能夠出國渡假;但台灣疫情暫歇,國外卻仍持續沸騰出國無望,何不轉向國內呢?(我好像在七月也說過類似的話,要選我當國內旅遊大使了嗎?) 環島,就是個選項。從網路搜尋到的資料來看,不管逆時鐘或順時鐘,騎車或開車環島的建議天數大概從六天到十天不等;於是,十一天的假期綽綽有餘,甚至還可以預留個一天收心,等待下一次假期的來臨,啊,是迎接努力的工作。如果沒那麼大的野心,也可以從單一城市開始,透過散步,加上導覽、展演、互動等形式,重新打開我們對地方的認識,這也是近年劇場創作持續開發的領域。本期雜誌企畫了「漫步地方,作為行動代號」專題,先提供觀看的方式,再一同參與創作的行動。從基隆、台北到台南,隨著移動,我們或行走、或留步,看著一夜綻放後便消逝的電光,體驗空間、物件與人最親密的接觸,撫摸這個地方經過時間沖刷的紋理,然後都附著了我們漫步的痕跡。 當然也有人更愛宅在家,同樣能接觸到大自然栽種植物。於是,在這期雜誌裡,我們闖進了音樂家與舞蹈家們的秘密花園,讓林麗珍、温隆信、解瑄、王心心、張欣與周書毅分享屬於他們的植物記憶,從一顆顆種子、一朵朵花、一片片葉到菜圃裡冒出綠芽的作物,都靜靜地記下了他們之間的所有故事,獨一無二。 秋意襲來,這時的台灣正舒適。選個方式,作為屬於你自己的休假密技。
-
思想不短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不見?才色!
在《天能》裡,諾蘭首次以鮮明的對比色調來呼應或提示劇情中不同的時間軸,紅色代表往前的進行式,藍色代表逆向的過去式。以長達兩個半小時的電影而言,筆者雖認為符號性的色彩運用還是以畫龍點睛為妙,太過刻意地強調且反覆渲染,或許是這部電影在藝術表現上的一項瑕疵,但我能理解諾蘭為何選擇用這兩種顏色來象徵不同時間的概念及其理論背景。
-
蜉蝣ㄘㄗ
未被發明的傳統
歌仔戲「傳統」並未被發明,廖老師也未宣稱自己的表演即代表「傳統」。了解廖老師數十年來努力精進歌仔戲表演,或回頭思考歌仔戲百年來不斷與時代同步改變的現象,至少可援用《被發明的傳統》書中一個論點來看待歌仔戲某些「新發明」,也就是,歌仔戲面對舊風俗勢微時刻,屢屢產生動力,讓新事物有隙可入,時代劇、社會寫實劇、胡撇仔、金光變景,都是為適應新舊衝突的美學認知。
-
挑戰邊界
迷失的藝術
記得小時候,我坐在廚房的大桌子旁,看著爸爸埋首於超大尺寸的美國公路地圖,規劃著全家每年夏天從芝加哥開到蒙大拿的公路旅行。這段到外公家2,214公里的路程,是我夏天最期待的事。我完全不介意在車上待廿幾個小時,我一邊打電動、睡覺、吃零食、和哥哥開開玩笑,同時看著橫越美國時沿途的風景變換。在我的腦海裡,我們是離開了平靜郊區生活的探險者,跟隨早期先人們拓荒的腳步抵達美國西部,而我爸則是這支探險隊伍的隊長。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蠢動的音樂 教人們怎麼成眠
其實我一直對一件事情非常有意見,關於某服飾連鎖品牌的年度代言人與他的音樂作品,與那些音樂在營業門市的所有播送。 每當我在更衣間裡換穿衣物時,空間中播放著的音樂總讓我分心,當我走在貨架與陳列之間時,步履的移動顯得侷促與焦躁,每一聲懺情的嘶吼與仿若投注全部真情的共鳴咬字,讓我沒辦法好好看我眼前的東西,Navy Blue還是Off White不知道為什麼我只想吃雞米花,看著鏡子裡面的自己試圖比一下是這件還是那件,結束試穿後拉開簾子是否應該要有些奶酥或大蒜吐司大小大概比名片大一點的那種來迎接我:「試穿辛苦了。」
-
黑夜白
晚熟風格
我們的童話閱讀便一直是以英雄旅程為模型,多的是如苦兒流浪記、孤兒尋親記,從身世之謎、旅程考驗到發現新世界,就連《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也得在打妖時不斷面對慾望和自身的迷惘。那是一場關於「我」的蛻變。說自己的故事,說的是迷惘之後蛻變的可能,衝撞世界之後夢的變異。喜歡童話故事的讀者應該都會同意,故事的魅力來自於內在那核心有力的折射鏡。但我們常見的創作卻好像尚待在家中、還未開啟旅程去尋找身世的少年。
-
紐約
推開疫情灰暗陰霾 The Show Must Go On
在一整個只能看線上演出與重播的夏天後,在各個藝術家與團體的努力下,終於看到新的氣象有麻州地方劇團推出美國疫情暴發後第一個獲演員工會許可的現場演出,有劇團為線上演出推出專屬新製作,大都會歌劇院邀來歌劇巨星製作了系列網上演唱會,甚至紐約市立芭蕾、公共劇院等都在最近宣布下半年度節目有創意的人,總是可以在現實的困境中找出創意的出口。
-
柏林
Corona後的表演藝術重開機 謹慎防疫緩步前行
在靜態場館於五月四日開放後,柏林市府基於中央防疫法案第二條第三項的授權,制定了針對各類型室內場館,以對觀眾的開放為目標的防疫衛生架構「儘管Corona,文化依舊!」,於八月中公布,對各種防疫措施都列出鉅細靡遺的實際執行方式,並且隨著實際執行及場館的反應,不斷地進行調整。為了讓文化繼續前行,雖然防疫規範對創作的確有影響,從業者與觀眾也不得不妥協。
-
倫敦
《三王》為現場直播而寫 老維克劇院疫情下的探索
由倫敦老維克劇院製作,演員安德魯.史考特演出的獨角戲《三王》,是劇作家貝瑞斯福德特地為劇院的現場直播而寫,導演沃楚斯透過直播串流的特性及在螢幕上並置不同鏡頭角度的技巧,讓獨角演員在鏡頭轉換間像是兩個角色跟彼此對談,透過特寫演員的表情與肢體來營造親密感。在疫情未歇下,劇院也透過這樣的方式,探索鏡頭與現場直播演出發展的可能性。
-
巴黎
展開對抗疫情前哨戰 巴黎秋天藝術節如期舉行
隨著九月返工與復學潮,法國各表演場所也準備在閉館長達半年後,重新迎接久違的觀眾。但公衛禁令及九月初激增的確診人數卻埋下變數。劇院不確定觀眾會否冒風險預購一整年節目?能否忍受戴口罩欣賞演出?怎麼配合各國出入境細則安排國外藝術家來法演出?如何在「三缺一」座位限制(註1)下維持票房與成本的平衡?隨時可能爆發的第二波疫情會否讓表演藝術界再陷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