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戰中的殖民兵 為誰而亡的戰士魂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但歷史的背面,掩埋了多少當權者忽視的故事?向來不畏於顛覆既有觀點的阿喀郎.汗將帶來台灣的作品《陌生人》,即著眼於敏感的種族問題,挖掘一次大戰當中被忽略的印度殖民兵歷史。作為阿喀郎的生涯最後一支獨舞,《陌生人》以原為印度舞者的士兵為主角,以普羅米修斯神話為隱喻,重點回顧了阿喀郎的舞蹈生涯。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機器╳人 是哲思隱喻
科技與機器,在當代劇場中常作為舞台背景或氛圍塑造的功能性運用,但對編舞家而言,還能發展出更多深層與寬廣的思考與路徑:如《黃翊與庫卡》中的機器人舞者展現表演性,或如蘇文琪創作中以宇宙大爆炸來延伸、探問人類存在的哲思隱喻,又或如南韓藝術家鄭錦衡《油壓振動器》瓦解了人機之間的主體界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極簡與理性中 測量創作的溫度
從二○一○年開始創作的比利時編舞家楊.馬騰斯,作品多是關於人在社會網絡中的肖像與關係,及身體如何透過自身在空間的運動,與表演者在執行動作時的狀態,提供一非戲劇性的敘事、但具有辨識度的視覺景觀,勾出觀眾的想像與詮釋。這次訪台的《嘗試》與《三之律》,前者透過跳舞、寫作與語言,如解剖學般剖析創作的步驟;後者則透過組合動作、音樂與燈光,在重複且規律的時間推衍下,將舞者的個人性與表演性逐漸抹去,舞者身體的真實、敏感與荒蕪,得以浮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跳脫人類本位 在劇場為地球歷史考古
近年來,全球暖化不再是報紙上的標題,其所造成的極端氣候現象,已經在你我的日常中發生,「世界末日」「人類毀滅」的危機感也油然而生,但蘇文琪的《人類黑區》卻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她建立一條尺度極為寬廣,橫越億萬年的時間軸,從遠古重溯地球地質變化,談論地質與生命的演化,用她的話說,是要「在劇場為地球的歷史考古」。
-
戲劇
反「扁平悲劇」:對現實的重新測量與發現
雙線的敘事,一以營造出空洞的存在,一以重新照亮現實的暗區。儘管手法並不強烈、尖銳,但作品確實數度以後設手法跳脫敘述,讓思考的可能性,因為疏離而找到穿插的縫隙。喜鬧、平淡調性的背後,作者反思了悲劇意義。拾起被主流所拋棄瘖啞現實的同時,也還給了亞里斯多德《詩學》以降的悲劇理解,一個較莊嚴的面貌。
-
戲劇
悲喜雙調的成功改編
演出大多時刻都發生在舞台中央,既是家中,也是監獄,彷彿象徵了家庭即是重心、生活就是監獄的概念。又例如,舞台中央是家中,舞台深處是一排墓碑;後面是一排身穿喪服的人群告別,哀悼親人,而前景在含淚含血地吃飯,哀悼尊嚴;前景在做愛,翻雲覆雨,而後面墓碑冷冰冰地矗立,形成對照。這些場景,藉由生死意象的並置,跳脫出了單一時刻的悲戚,進而以更宏觀的角度,勾勒出了人生全圖。
-
戲劇
點唱機與懷舊片的新製
形式上如點唱機般的《綠島小夜曲》像是部「新製」的「懷舊片」,取其氛圍與情節。但,懷舊片之所以懷舊,也在於拍攝、放映與再次播放的時間差所提煉的情感因素;若失去這些,會否只是一種「取其形」的複製?最後,這個時間點下的製作與播放,究竟是為誰而唱?為誰而播?
-
戲曲
溢出於文史之外的想像與詮釋
掌中戲做活戲最趣味的地方,也就是這溢出於文史之外的想像空間,然而張居正何許人也?海瑞又何許人也?這或許重要,也可能不重要。重要的是,藝師如何詮釋出別具特色的人物吸引觀眾,引發觀眾向下觀看的興趣,才是重要。
-
企畫特輯 Special
返魅:關於妖氣都市
妙工俊陽所遊走的空間場域幾乎不屬於當下的社會,可是又無法說完全脫離了當下社會,可以說是一種鏡射的社會。他一貫的創作似乎都在指出現代性內部的矛盾,直探慾望,「返魅」的意義在這裡變得很鮮明,直指前面所述的問題,也就是在所謂「除魅」的當代世界裡面,反過來說不過是假鬼假怪的日常生活罷了。妙工俊陽的創作,以畫筆勾勒出山川海洋的妖鬼,除了是一種特殊的地方書寫之外,個人認為更像是「照妖鏡」,以妖照妖。
-
回想與回響 Echo
共同的鄉愁
由早年的鍵盤練習曲到最後的《賦格的藝術》,二○一九年夏的台灣樂迷得以隨著這些作品的演出,回顧巴赫的一生,有如穿越時空般,窺見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歐洲宮廷裡,那位勤勤懇懇、日復一日以音樂奉事的宮廷樂長,而巴赫留給後人的禮讚,卻不只是手稿、作品、即興技術、對音樂的狂熱執著,還有一種難得的歸屬感,能夠跨越門類與樂種,或許那就是愛樂者們共同的鄉愁吧!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導演
陳煜典 第二現場中的溫柔責任
從實驗南管戲、移動聲音劇場到魔術實驗劇場,陳煜典參與的作品相當多樣,在不同創作組合裡扮演的角色,陳煜典認為自己是「被選擇的」也希望是「被需要的」,被動性與主導性間的拉扯,讓「他」在這個位置上被體現;也於某個當下能夠與自己在意的東西呼應,然後嘗試找到出口。他說:「作為一名劇場導演,是先成為通道,透過它,讓感受來到面前。接下來就是讓這個通道簡單、純淨,回應必要的渴求。」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探自身啟動連結 建立亞洲社群平台
作為引進國際藝術新潮流與打造台灣為亞洲創意樞紐的重要場館國家兩廳院,面對歐美國家夥伴對「亞洲」觀點與創意的探尋,開展了「Asia connection計畫」,期待成就一個亞洲夥伴可以共享網絡與資源的平台。今年首辦「Asia connection論壇」與東亞劇場拼圖展演,論壇中邀請了來自日本、韓國、柬埔寨的藝術機構策展人及臺北藝術節策展人分享對「亞洲連結」的經驗與看法。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觸動藝術基因 啟動改變城市的力量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表演藝術聯盟承辦的「2019文化領導力論壇」於八月廿二、廿三日舉行,邀請國內外人士共聚一堂,分享經驗,探索如何以文化領導力形塑城市的美感特色。而從來自德國、日本與埃及的三位國際藝術工作者的經驗分享,讓人理解:好的文化設施,可以豐厚城市的文化能量,文化領導力則帶動趨勢發展,展現不同思維,或許初期執行不盡如人意,但只要目標清楚,總有撥雲見日之時,進而為經濟與廣大社會帶來活力。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致十六歲的惡情書
台南的「十六歲小戲節」今年來到第五屆,由影響.新劇場帶領的「少年扮戲計畫」,每年徵選青少年麋集一處,從《少年蒙太奇》、《在路上》、《萬花筒》、《發角》到今年的《共振Resonance》,發展出屬於自己青春的舞台故事。高中生們的日常主旋律,脫不了親情、愛情、自我生命史與對時事的關注,每屆皆觸及身體缺憾與課業壓力等議題,於《共振》中亦未缺席;舞台運用繃帶的視覺意象,頗能呼應伴隨成長之痛的癒合期必須給出空間,讓瘡口長出新肉。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以記憶訴說城市 映照當下風景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主辦的「城市當代舞蹈節」,今年推出三齣舞作,除駐團藝術家桑吉加的《Re-Mark》與喬楊的《Almost 55》,亦邀請到台灣藝術家陳芯宜與周書毅聯手打造之VR影像舞蹈作品《留給未來的殘影》。上三舞作的核心分別在於個體與歷史文化、歲月長河、自我情感之間的關係,亦由此形塑出香港的城市風貌。
-
焦點專題 Focus
極光之地.藝動璀璨
定義一個地區,並非僅只在世界地圖上畫個封閉式的界線。因為地理上的線條,並不能框下不同的角度。香港正是這樣一個地方,在歷史背景的影響下,這個人文薈萃的土地,也並存著極端的對比。音樂有中外、戲劇有古今、舞蹈分東西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將她渲染得五彩繽紛。 揮別了上屆炙熱的非洲,今年「世界文化藝術節」則以山川壯美的「北歐五國」為主題。涵蓋表演藝術的音樂、舞蹈、戲劇,也跨越足了文學、馬戲等範疇。探討人們當下面對的危機議題、也對未來人類的發展提出詰問。在藝術節中拜訪香港熱情、懷舊、嘈雜卻生生不息的都市,欣賞北歐藍天綠地、森林湖泊的美景,孕育獨樹一幟的藝術天地。當東方之珠遇上了極光之地,交會綻放的藝術光芒,格外璀璨。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篇
樂音自北而來 翻新耳際體驗
山川壯麗、環境艱苦的北歐,所催生出的音樂也別具特色,除了大家熟悉的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今年香港的世界文化藝術節,將呈現震撼人心的北歐音樂風景,除了擔綱開幕演出的歌劇《秋天奏鳴曲》,還有示範人們如何活用創意建立橋梁、衝破內心幽暗的《音樂再造人》與展現芬蘭傳統音樂的《古樂新芬》等等,將讓觀眾一窺北歐音樂演出的多元面貌。
-
焦點專題 Focus 舞蹈篇
冰火相激 舞動奇幻多彩
雖然來自環境嚴酷的北國,但舞蹈藝術家更能從中汲取靈感,在動盪極端的體感中,淬煉不同於他處的奇幻特色。這次將在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演出的舞蹈作品挪威國家芭蕾舞團的《易卜生〈群鬼〉》、冰島舞蹈團《黯黑祭典》與來自芬蘭的《極光雙男》,或改編劇作經典,或從自然氣候體驗跨界發想,或本著頑強民族性格強力發揮,將帶給觀眾的,無疑是與北國冷冰印象迥異的熱力奇觀!
-
焦點專題 Focus 戲劇篇
立於遼闊之境 打開無界之心
這次訪港的北歐戲劇作品雖來自三個不同的國度,卻都聚焦於人類困境的關懷。魯斯卡劇團《極地漂流記》透過極北原住民的文化呈現,探尋文化認同、表達環境關懷;歐丁劇場《慢性人生》中,劇場大師尤金諾.芭芭以如詩如畫的超現實手法,回應歐洲、亦是全人類的困境。心之馬戲團《界限》則試圖在跨形式的馬戲表演裡,引發觀眾思考難民、政治、權利、人道關懷等議題。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尋找貫穿古今的悲劇性
二○一九上半年,《奧瑞斯提亞》Orestie席捲歐陸劇場,凡.霍夫(Ivo van Hove)、米洛.勞(Milo Rau)、拉弗東(Georges Lavaudant)紛紛重探這部史詩鉅作。為何這些導演都選擇在此時重探家族骨肉相殘的神話?他們是否從兩千五百年前腥風血雨的復仇故事之中,察覺嘈雜現世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