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國來說,2026年是美國發表獨立宣言,建國250周年,有不少樂團藉這名義宣傳,但似乎除了少數樂季開幕音樂會,整體仍然是票房導向。
舊金山交響:布隆姆斯泰特99歲指揮馬勒第9
舊金山交響樂團(San Francisco Symphony)新樂季最重點,在於搶到近3年最熱門機會,2026年將99歲的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指揮馬勒第9號交響曲。
布隆斯泰特屬於老一輩指揮,他在NHK的馬勒9號現場錄音,被票選為樂季最佳演出,成為2022年贊助會員的免費贈品CD,日本二手市場已經瘋狂飆漲破台幣萬元……雖然,他之前有 與巴伐利亞的班貝格交響合作錄音,並且透過商業發行(2019),但二手市場的非理性,也說明了能現場聽這位老指揮的機會珍貴。如果能在舊金山現場欣賞,絕不要放棄……以他的年紀,每一場都可能是告別演出。

洛杉磯愛樂(Los Angeles Philharmonic)的兩個重點,則在於現任總監杜達美(Gustavo Dudamel)的理察.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和前好幾任總監老前輩祖賓.梅塔的布魯克納第8號交響曲。
也是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新任音樂總監的杜達美,曾和洛杉磯愛樂錄製艾伍士(Charles Ives)的交響曲全集,在各大錄音獎項獲得「年度最佳管絃樂演出」,還因此獲邀在柏林愛樂廳演出這套曲目;這個樂季特別藉美國國慶機會,把這套大受歡迎的美國作曲家曲目,安排作為紐約愛樂的開季音樂會。
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的新樂季不能說沒有重點演出,但太多客席,看不太出來總監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自己的企圖,從宣傳來看,每一場都重要,反而很難說出新樂季的明顯特色; 但他在開幕音樂會安排全美國作曲家,加上委託創作,算是慶祝美國慶典的音樂會。

各地樂團與指揮交替:從克里夫蘭到芝加哥的話題布陣
克里夫蘭管絃樂團(Cleveland Orchestra)的重量級曲目包括馬勒《大地之歌》、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及威爾第《安魂曲》,另外還有不是由樂團總監指揮的韓德爾《彌賽亞》。
費城管絃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2025年慶祝建團125年,除了總監系列將安排演出布拉姆斯交響曲和韓德爾《彌賽亞》,另外特別安排近幾年YouTube點閱率超高 的范克萊本大賽得主任奫燦和指揮艾索普(Marin Alsop)再次同台,演出巴爾托克第3號鋼琴協奏曲。針對美國慶典系列,有總監聶澤-瑟金(Yannick Nézet-Séguin)和鋼琴家伊蓮.葛莉茉(Hélène Grimaud)合作演出蓋西文和伯恩斯坦。
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的重頭戲,是兼任巴黎管絃樂團的音樂總監麥凱萊(Klaus Mäkelä),要在芝加哥推出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2025年巴黎管絃台灣巡迴在台北演出《幻想交響曲》,不知道聽過的人是否還有印象?如果樂團換成是芝加哥交響,效果如何?值得玩味。

想到當年剛接任洛杉磯的迪士尼廳,還是鮮肉的「大新聞」,現在杜達美已經是中生代,而他的合約將在2026年期滿,因此洛杉磯愛樂打出「現任總監最後一個合作樂季」作為宣傳。
其實樂團和指揮家的合約,在英美兩地的樂團從2025到2027年之間變動「不小」,杜達美是長達17年合約後將有新去處「紐約愛樂」,而紐約愛樂的合約要2026年才生效。
另外,同樣已經在芝加哥愛樂提前實質上任的麥凱萊,合約也要到2027年才生效。但杜達美即將卸任的洛杉磯愛樂,在本文撰寫時仍未公布接任者。

鋼琴家與拉威爾:多位明星重複詮釋同一作品
杜達美和紐約愛樂的樂季已經正式開啟,樂季開幕音樂會主打杜達美指揮,任奫燦演出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這也是趙成珍2024/25樂季國際巡迴的主打曲目,也是王羽佳在費城管絃樂團的開幕音樂會,以及2025年11月和克里夫蘭管絃演出的曲目;而在芝加哥交響,麥凱萊找來師兄——中生代芬蘭指揮家米柯.弗蘭克(Mikko Frank)和本來因病退出舞台(2019年診斷出多重性硬化症)再度復出的愛莉絲.沙良.奧特(Alice Sara Ott)同樣演出拉威爾鋼琴協奏曲,而愛莉絲也將在倫敦交響演出相同曲目。
拉威爾,這兩年真是他的本命年!(?)因為還有一個原因是王羽佳在2024/2025樂季的主打曲目是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

英國倫敦交響迎接新時代
在英國,幾個重要樂團的變動算是已經過渡完成。
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在2024年新總監上任,曾經放話要把倫敦交響帶得比柏林愛樂一樣厲害的拉圖,合約到期未續任,由帕帕諾(Antonio Pappano)接手,這位前柯芬園皇家歌劇院總監、美國大都會歌劇院首席客座(曾和大都會歌劇院在2021年完成華格納21世紀新《指環》),將在新樂季安排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
在歷史上一直和倫敦交響輪流爭「倫敦第一」的愛樂管絃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今年是80周年(建團時間更早,這裡計算的是首場正式公開演出時間),首席指揮(不是總監)是芬蘭青年指揮魯瓦利(Santtu-Matias Rouvali),2021年合約生效,上任至今口碑不差,YouTube尚可以找到他和樂團系列理察.史特勞斯作品演出,厲害不厲害大家可以自己判斷。新樂季安排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企畫「重現理察.史特勞斯指揮愛樂管絃的最後一場演出」;另外還有柴科夫斯基大賽首獎得主劉禹錫將在BBC逍遙音樂節首演,曲目正是大賽決賽曲目柴科夫斯基第2號鋼琴協奏曲。另外,劉禹錫也將在2026年4月在3個不同場地和樂團合作拉威爾鋼琴協奏曲……

英美樂壇趨勢觀察
3位女指揮家聲勢日盛 新樂季出場率高值得注意
瑪琳.艾索普曾率領巴爾的摩交響樂團多年,曾經擔任芝加哥交響「夏季音樂節」首席指揮,目前職務轉換為音樂節策展人,另外在費城管絃樂團也是夏季音樂節首席指揮,在倫敦的愛樂管絃樂團,同樣也是最受歡迎的指揮;因為曾和英國共同推動青少年推廣計畫,要讓從未聽過古典音樂的青少年進到音樂廳,她受尊崇的程度比在美國還高,但在美國演出場次還是比較多。新樂季在芝加哥夏季音樂節將演出《天方夜譚》、在費城夏季音樂節將演出柴科夫斯基集錦音樂會包含收尾的《1812序曲》。艾索普幾乎已經是公認青年演奏家最樂意合作的指揮家,她在費城管絃的演出除了和任奫燦合作,還將和角野隼斗合作蓋希文。在倫敦,和愛樂管絃將演出一個世界首演的委託新創作,另外還有《星際大戰》搭配《行星組曲》,愛樂管絃到美國巡演的所有場次,也都將由她擔任巡迴指揮。
香港出生的陳以琳(Elim Chan)逐漸嶄露頭角,在美國五大樂團間將有吃重演出,在費城、洛杉磯、紐約、克里夫蘭、舊金山、倫敦的倫敦交響和愛樂(Philharmonia)都有重要表演。以上是依照演出場次和曲目分量排序,不是在各個城市只有一場,那種沾一下即止,而是有相當的分量曲目和場次,在倫敦交響就有4場,美國更不用提。其實她在慕尼黑愛樂還要和小提琴家哈德里希合作演出,只是那不在本此重點觀察當中。
現任職亞特蘭大交響樂團的娜塔莉.史圖茲曼(Nathalie Stutzmann),是少數從聲樂家轉行成為指揮,而且擔任樂團領導的音樂家。她在亞特蘭大樂季排出的曲目,相當具有企圖心,包括貝多芬《合唱》交響曲、巴赫B小調彌撒、馬勒第2號交響曲《復活》。除了《彌賽亞》不是由她自己指揮(巧合,和克里夫蘭一樣),而是邀請古樂指揮家,她幾乎透過自己在法國的人脈,邀請了許多聲樂家、器樂獨奏家來演出,以及下一任法國國家管絃總監的瑞士指揮約丹(Philippe Jordan)演出白遼士《幻想交響曲》。亞特蘭大的票房有沒有增加不知道,但這些曲目整體看來就非常超值!
女性音樂家地位有所改變,但黑人音樂家的地位改變,似乎還需要更多時間,而這個改變似乎目前在英國較快。不確定是否因為兩位傑出黑人獨奏家:小提琴家顧斯比(Randall Goosby)和大提琴家坎納-梅森(Sheku Kanneh-Mason),都是英國廠牌Decca的專屬藝人有關。
此外,請特別留意指揮家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凡是他合作的樂團都能重返顛峰,包括洛杉磯愛樂和倫敦的愛樂管絃,即使最近幾年沒有固定職位,他在英美兩地演出仍甚多,下一個頂尖樂團職務有空缺,即可能就會是他的新去處!(王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