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場專注看著台上表演時,忽然響起的手機鈴聲,勢必讓觀眾感到憤怒甚至抓狂,但在這個手機可以傳訊息、錄音錄影及做其他更多的事的時代,表演者、表演場館對手機可說是又愛又恨,它可能是干擾演出的罪犯,卻也可能是召喚新觀眾的推手,美國甚至開發出一邊聽音樂一邊傳送講解的app,讓有心親近音樂演出的人更容易進入音樂世界……
西方的表演藝術界過去一百五十年來努力把表演廳從社交娛樂場所變成欣賞藝術的神聖殿堂,到廿世紀後期,大致是成功了,在戲院裡走來走去、交談、吃東西等行為,都被視為不得體。只是華格納和馬勒(兩個對改變觀賞習慣有重要影響的人物)都沒有預料到智慧手機的時代,如何控制手機使用,會成為戲院管理的一大問題。
一邊看戲一邊與舊雨新知聊天,其實是比打暗燈光、觀眾肅靜危坐的習慣更為跨文化且歷史悠久,而今天的戲院,台上音樂正是最微弱纖細或戲最感人肺腑的時刻,台下忽然手機鈴響震動全戲院,也成了新的舉世共通的現象。
手機成為廿一世紀的劇場公敵不只是因為鈴聲,如果手機是像早期的行動電話,只能雙方通話,那在戲院裡不講話的前提下,鈴響還只是暫時的打擾。但智慧手機可以傳簡訊,可以讀電郵,可以看新聞看電子書,可以錄音錄影及做其他更多的事,使得即使手機使用者不講話,還是可能干擾觀眾和演出者。
手機用或不用 這是個問題
看表演時可不可傳簡訊,就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簡訊或許沒有聲音的干擾,但螢幕燈光,也會讓附近觀眾眼睛不舒服,更不要說對表演者的不尊重,所以大部分劇院都禁止此行為。然而以Slave Play成為百老匯話題人物的劇作家哈里斯(Jeremy O. Harris)卻有不同的看法。當女星蕾哈娜(Rhianna)來看戲並在演出中給哈里斯發簡訊時,他不僅不以為意,還即時回應,在遭人批評後,他則回應不該以「白人」劇場慣例來約束他想要吸引的新觀眾。(如果傳簡訊者不是有廣大影響力的明星或是一個白人,他會如何反應,怕是永遠無解。)
另一個問題是錄影。僅管大部分戲院在演出前都會廣播,不可錄音錄影,仍無法杜絕手癢的觀眾,從百老匯演員佩蒂.路朋(Patti LuPone)、休.傑克曼(Hugh Jackman)、米蘭達(Lin-Manual Miranda),到古典小提琴家安-蘇菲.慕特,都碰過這個問題。
至於有些問題,則是完全意想不到,像是前幾年有個百老匯觀眾,因為想為手機充電,以為布景的插座是真的,竟跳上台去。
由於防不勝防、禁不勝禁,有些劇院開始以科技對付科技。基於安全理由,紐約州法禁止戲院干擾手機收訊,於是有了手機鎖套的發明,最流行的是一家叫Yondr的公司,觀眾進劇場前,把手機鎖進一個小套子裡,就拿不出來,要用手機,只能在劇場外指定點由Yondr工作人員解鎖。這個科技已經廣泛被脫口秀表演者使用,因為他們特別擔心笑話影音外流,米蘭達最新的百老匯秀Freestyle Love Supreme也以類似理由強制鎖機,瑪丹娜最新的巡演也有此禁。但Yondr最新的客戶,倒是讓人驚訝,因為是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林肯中心去年的White Light藝術節裡有幾場音樂會試用Yondr,但與上例不同,不是強制,而是由觀眾自願,林肯中心說他們想讓觀眾體驗一下無手機的感覺。這個理由有些漏洞,因為不想用手機的人,可以選擇關機或把手機留在家裡;如果他們鎖了機,在場內仍受其他手機干擾,恐怕只會更生氣。
開發新觀眾 手機有助益?
另一方面,古典樂界也有人主張放鬆手機使用以招攬新觀眾,尤其是搶手的年輕觀眾,他們相信年輕觀眾在社群網路(臉書、推特、Instagram)上「分享」音樂會(以及其他表演)經驗,是吸引同儕上門的最好方式,因此在演奏廳裡特闢手機使用區。既然很多調查聲稱,不懂古典音樂是讓年輕觀眾止步的主要理由,何不讓手機成為解密古典音樂的工具?因此開發出一邊聽音樂一邊傳送講解的app。
這是否有效,恐怕只有長時間大規模的實驗才能知道。與此同時,表演藝術界與手機愛恨交集,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只能繼續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