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戲劇盛會」的獲選名單近期公布,其中備受矚目的就是從去年確立的50%女性創作者保障名額於今年首度實行,名單首次以六席女性導演╱編舞成為多數,而藝術總監布德霍澤也強調,邀演名單中的女導演作品皆是水準之作,並非因為配額制而勉強入選充數。此外,日本導演岡田利規以在慕尼黑室內劇院執導的《真空吸塵器》首次入選也受到關注,引發眾家討論其中意義。
每年二、三月之際,德語劇場界的第一要事,仍舊是「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十大「值得矚目」的入選作品。名單甫公布,眾家不論是信仰著傳統劇場價值或觀望著新出路的劇場愛好者、從業人員、藝術家、劇評家與策展人,紛紛透過媒體或網路平台頻繁發聲議論。
女性保障名額首度實行
今年最大的關注點,就是在為期兩年的女性創作者保障名額強勢推行下,名單首次以六席女性導演╱編舞成為多數。其中台灣觀眾較為熟悉的包括有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的豪克(Helgard Kim Haug)、去年也在入選名單中的鮑爾(Claudia Bauer)及三次入選的英國導演米契爾(Katie Mitchell)(註)。早從二○一七年就持續討論的配額規定,經歷了二○一九年戲劇盛會期間舉行的議題性論壇「TT語境」(TT Kontext),以大環境下的德語劇院系統與製作模式進行主題式的討論(Burning Issues Meets Theatertreffen),其中就包含一場如何解決劇場環境中性別不平等問題的主題會談。爾後確立了二○二○╱二一年50%女性創作者保障名額策略的推行。
在二○一九年一月廿七日至二○二○年一月廿六日之間,評審團共觀看了五十六個城市的四百卅二部作品,其中包括兩百六十一名男性導演的作品和一百七十一名女性導演(包括集體創作)的作品。女導演僅占39.6%的比例大致反映了德語區大劇場的現況。藝術總監布德霍澤(Yvonne Büdenhölzer)在採訪中指出:戲劇盛會開始的第一年一九六四與二○一九年,十件受邀作品都僅有11.7%為女性導演。「這是失衡的,我們並不想這樣繼續下去。」並且「我認為,戲劇盛會的任務之一,是提供動力,並非只是描繪當前的現況。我也希望這一項決策,可以激勵所有劇院的主事者,提供男女藝術家平等的機會。」其中當然也包含了不平等的薪資問題。面對外界不同聲音的質疑,她正面回應了最具爭議的一點:邀演名單中的女導演作品皆是水準之作,並非因為配額制而勉強入選充數。
日本導演岡田利規出線的意義
另一個討論的焦點,便是日本第五代導演兼劇作家岡田利規以第四個在慕尼黑室內劇院(Münchner Kammerspiele)執導的《真空吸塵器》The Vacuum Cleaner首次入選。該作藉由一個吸塵器的視角,描繪一個畸形家庭的成員。然而,對於這個首位非德語母語者外籍導演的肯定究竟是來得太晚抑或太早?是政治正確使然,抑或來自東亞的身體語彙終於在德語劇場中驗證出了普世性?也是各方說法見仁見智。
岡田利規是台灣觀眾不陌生的名字,二○一六年臺北藝術節上演的《棒球奇蹟》,串聯了東亞社會共有的類「後殖民」的記憶,以棒球為媒介,映射著因政治因素而深受美式文化影響的日韓社會數個世代的生命處境。岡田擅長透過劇場超現實的視覺語言、不尋常的身體動作,來處理壓抑社會處境下,人的真實狀態。在一次訪談中,岡田說到:「如果我用很消極的方式呈現了生活在演員身上的影響,倒不如不要做劇場了,如果我不能用肯定的態度使用這些媒介,那就一點意義也沒有了。正因為身體是劇場中最重要的媒介,對我來說,就是要用積極正面的態度來呈現。」這也許說明了,為何德國劇評家能夠肯定其作品描繪東亞社會中邊緣人物的生存尷尬,也能被同樣高度文明且西化的德國觀眾理解。也許劇場的普世性,尚且不至於完全被文化語境區隔,而是還能期待在成熟的觀演關係中,深層的真實與脈絡能夠被互相理解,甚至開放於完全另一個相對面的解讀。
註:入選作品及相關資訊可參戲劇盛會官方網站www.berlinerfestspiele.de/en/theatertreffen/programm/2020/auswahl/10er-auswah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