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 「紅紅夫人的異想世界—奇徹斯特詩篇」
四分之一世紀的累積 蛻變、進化、無設限
「紅紅夫人異想世界奇徹斯特詩篇」音樂會,為台北室內合唱團在經歷一連串蛻變及昇華後的初試啼聲,累積了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能量,試圖在音樂中再次破繭而出。從本場的曲目來看,充滿了對於大自然的崇敬,宇宙的探索,未來的想像,過往的緬懷,也正是藝術總監陳雲紅的生命哲學。
-
藝術節 2018利澤偶聚祭
與偶相伴 來趟藝術村的輕旅行
由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在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所舉辦的利澤偶聚祭,將在十一月中的週末連續舉行三天,這次仍邀請國內外精采偶戲演出,還有藝術對談,以及延伸到利澤老街的藝術家市集、魔幻箱劇場等。秋高氣爽的時節,來趟輕旅行,與偶散步看戲,愜意又自在。
-
企畫特輯 Special
六檔好戲 讓「豬」年一切順利~
於去年正式開幕的臺灣戲曲中心,正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傳統」系列節目。除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已行之有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及「承功─新秀舞台」,今年上半年的臺灣戲曲藝術節、將在十二月登場的「戲曲夢工場」等,則為全新規劃的年度活動;而在新曆年跨年時分,戲曲中心也再次以「賀歲」為名,於明年一月一連推出共六檔表演,讓各類傳統藝術愛好者、大大小小的觀眾們,都能一同進劇場、看好戲,迎接「豬」事順遂、喜從豬來的二○一九年!
-
企畫特輯 Special
持續探索、專心創作 實驗室裡放膽玩藝
今年獲選為「松菸Lab新主藝」的三組創作團隊,分別是周能安《超極★安龍輔助大典》、姚尚德《福壽螺到底該怎麼處理》及鄭皓《動量的條件》;三組製作人馬皆為有持續發表新作、已然趨於成熟的創作者們,他們善用此次入選Lab新主藝的契機,在松山文創園區提供的空間、經費和陪伴創作顧問等資源下,或延伸作品實驗、或嘗試不同表演型態、或深化概念發展,以期在這個表演的「實驗室」中,放膽一搏、埋頭實作,以在他們不同的創作生涯階段裡,釋放無比能量。
-
企畫特輯 Special
歲末的延續與展望
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將在十一月廿二日為愛樂者帶來「耕云」系列的第二場演出,這場展演標題中每個字都有寓意:「耕」代表日本指揮家松下耕,「云」則帶來一個述說。副標題「戰爭與和平」為這個述說加入了哲思的論述,更細緻地傳達出一個對於「衝突」與「和平」的微觀詮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奼紫嫣紅 入園神迷 百變崑曲PLUS
「崑曲,只要一掉進去就出不來了!」 那是採訪完之後,留在耳邊迴盪的一句話。 這才知道,那不是大鳴大放的表演, 是再有多大的情緒,也要在胸中燃燒, 一字多轉折的吟唱,磨出細膩雅致的精華。 也因為戲劇性、文學性、音樂性、舞蹈性、美術性, 讓這百戲之母,被現代歌劇、話劇、裝置藝術借用、並存與再造。 數百年了,這個藝術還是以各種形式「活」在現代的舞台。 傳統崑曲究竟有多美?2.0版究竟有多狂? 百變崑劇,讓我們我們從頭道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六百年來的不變與變
從江蘇崑山地區的土腔,到曲師魏良輔改良、轉音悠遠的「水磨調」,從單純唱曲到文人紛紛投入創作劇本的「崑劇」,崑曲(崑劇)的六百年歷史就是在不斷演變中積累出豐厚文化內涵和精緻表演藝術,雖曾在「花雅之爭」後沒落消沉,卻也在新時代重返舞台,從傳統中創新,為找尋下一代觀眾,繼續百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崑曲的天才十問
崑曲為什麼叫作崑曲?為什麼被稱為「百戲之母」? 崑曲為什麼都唱得很慢呢?崑曲和京劇要怎麼分辨? 不可諱言,文化內涵豐厚的崑曲總會讓人有「高不可攀」的印象, 十一月起將有多檔崑曲演出陸續上場,趁此機會,何不讓我們離崑曲更近一點? 本刊特邀水磨曲集崑劇團藝術總監陳彬,來為我們這些門外漢開門引路,一探崑曲優雅美麗的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列入非遺後的百家爭「變」
當崑曲成為中國首項入選世界「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後,倏忽廿年,求新求變始終是崑劇改革的主旋律。和內容革新相輔相成的是,崑曲的表演形式也一直在創新,柯軍嘗試書法和崑曲混搭,孔愛萍要讓崑曲和古琴對話,吳雙尋求崑曲吟唱宋詞,張軍自創搖滾電音水磨新調等等;他們都希望在跨界、混搭、碰撞中找到崑曲的核心價值,雖然爭議也愈來愈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奼紫嫣紅開遍」
沒有官方資源,崑曲卻能在台灣落地生根,進而開出奇花異卉,可說是因緣巧合,加上藝術家的熱愛與努力。近年來,除了指標性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與《玉簪記》,還有致力崑劇跨界創作的二分之一Q劇場,因崑劇小生溫宇航加入而帶出崑劇創作路線的國光劇團,多元的演出,讓台灣觀眾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看到滿園「奼紫嫣紅開遍」,崑劇在台灣,已然從荒蕪中雕塑出屬於台灣的崑劇美學。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崑曲青春正炙 推手笑看滿園花開
二○○四年,白先勇以蘇州崑劇院「小蘭花班」的青年演員為班底,結合兩岸編創設計人才,打造出青春版《牡丹亭》,也揭開了崑劇發展史的一頁傳奇!傳奇迄今持續不斷,自認「崑曲義工」的白先勇,持續進行崑曲的傳承工程,十多年來製作了《玉簪記》、《白羅衫》、《潘金蓮》等,讓「小蘭花班」順利傳承下前輩的精采好戲,而它們明年初也將在兩廳院的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登場,讓觀眾品味三齣絕妙好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女子的一場夢 東西交融的裝置歌劇
問她該如何定位自己?馬文不假思索地說:「就是『藝術家』吧!我的興趣很廣,接觸多,創作自然多元。」不管是美術個展,或是多媒體創作,都可看到馬文的創意展現,而將在台演出的《驚園》,其實也是從她之前的裝置藝術發展而來,聯手崑劇名伶錢熠與作曲家黃若,將東方崑曲與西方歌劇結合,還有摺紙、水墨、光影和多媒體裝置的舞台設計,開拓了「以歌召景」的嶄新歌劇演出模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減法到黑色喜劇 劇場中的慢食饗宴
跨越傳統和當代劇場,作為舞台劇導演,王嘉明自陳,是崑曲啟發了他的一切,傳統戲曲也是他長年以來的創作養分,「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我從《南柯夢》、《繡襦夢》到現在的《西樓記》,一路都在編織我的崑曲夢,崑曲其實就是古代人的音樂劇,也是屬於民間的娛樂。」王嘉明認為,重新改編、執導傳統戲曲作品,除了刪修原作,將作品的精華意義呈現在現代觀眾面前,最為重要的,仍是讓現代觀眾可以一眼看見崑曲之美。
-
戲劇
醒著也睡,睡著也醒
在這個養老院的空間裡,在這個父親的小宇宙裡,在這什麼都有可能的場域裡,以混亂取代了規矩,以失序取代了秩序,不僅僅表現了父親面對外在壓制的抗衡力量,呈現出父親返璞歸真的心理狀態,也洗鍊出世界褪去理性邏輯後的原初狀態,歸返至一片包容萬物、承載多元的境地。
-
回想與回響 Echo
原住民跳舞給誰看?
布拉瑞揚在動作元素上從毛利人身上的挪借,不是一個「本質論」的問題,恰恰要呈現的是他寧願跳脫原住民身體與「自然」劃成等號的桎梏,而以異己認同的策略把文化身分理解為塑造與重新塑造,也是語境的延異與再延異,不僅顛覆集體記憶所形成的國民國家論,更要再造自身走進記憶地圖的路徑,重新找到以身體為中心的座標,畫出一幅自己的平面世界,並立身於其上。
-
回想與回響 Echo
是傳統領域,也是被剝奪的歷史
正因為傳統歌謠與族群文化的密不可分,布拉瑞揚讓斯乃泱的歌聲因肉身的被壓迫而支離破碎、甚至強迫中斷。一方面呼應著凱道上的族人對傳統領域被剝奪與侵犯的控訴;另一方面要以這破碎的「在場」(presence)召喚那歷史中許多如鬼魅般盤據不去的「缺席」(spectral absence)皇民化政策下消失的樂舞儀式、民族舞蹈比賽與觀光園區中不斷被複製掏空的「山地舞」、國家慶典中原住民身體與聲音符號被拿來裝飾五族共和的「中國」或本土意識的「台灣」
-
新銳藝評 Review
資源有限,慾望更有限的社會實驗遊戲
「自我」在慾望在公眾化的情況下,無限縮小至近乎消音,玩家在眾目睽睽下,更願意選擇更多人受益、更「均善」的選項,而非支持個人私慾滿足的玩家提議。即使在藝術自由的安全保護下,玩家們仍難以跳脫「眾好」的社會主流規訓,讓更多人受惠是否就等於較為公平?而公平真正的價值又是什麼?個人在民主社會追求更大利益的同時,是否真的如同演出般,願意放棄心中所欲,成全看似與己無涉的利益?
-
ARTalks
科技即遠古——在《無人音樂會》的洞穴裡
那些清一色著白色防護衣的演員,低調地提著盛裝番茄的籃子出現,逐一遞給每一個觀眾。然後,又由一個防護人員用手機錄影功能拍攝觀眾手中的蕃茄,另一防護人員即時將之同步投影在牆上、在浮洲上、在觀眾身上這些默默進行中的儀式,帶有一種末世救贖感,這也許是導演在音樂基礎上延伸的劇場想像,而我想這想像是成功的,在聲音的基礎上,劇場賦予了畫面與儀式,不減損原來已存在的,而延展出新的。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音樂劇編導演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
梁允睿 紅著臉作戲 在創作中找出口
梁允睿一直都喜歡紅色,以「紅潮」作為團名,取的是漲紅了臉的意象。「一輩子,都要為自己愛的事情臉紅一次。」創作總源於「一觸即發」,媽媽寄來的麻油雞飯蒸熱時的滿室香氣演變出《美味型男》、瘖啞人士的手語日常對話延伸出《啞狗男人》,這回碰上了瑪莉也是如此,點著了線頭便一路往下竄,他一邊研究、寫本,一邊抱著吉他哼唱、歌曲一首首地生,織就了《瑪莉皇后的禮服》。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小提琴家
林品任 愛曲相伴 登上比賽顛峰
備受矚目的小提琴家林品任,參與過多個國際大賽,終於在九月的美國「印第安納波里斯國際小提琴大賽」獲得金牌大獎。因為去年車禍受傷,又加上將屆參與國際比賽的年齡上限,林品任將此次參賽視為最後機會、奮力一搏,將最喜歡、擅長的樂曲全部放在這次比賽中,不隨波逐流的抉擇,讓他終獲大獎,成為其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