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新銳藝評 Review
闇影微光,真實虛假間的掙扎
小木偶的慾望與轉變歷程,有如「倒過來活」,自一開始他世故貪心,隨著遭遇慾望逐漸脫落,進入個人的內在,靠著自己從木偶變成小男孩,在劇中亦真亦假間,顯現人與物的拉鋸掙扎。波默拉自童話中挖掘出人的處境,處處可見世代流傳的童話並非歡樂而簡化,藉著童話隱隱的裂痕,細節暗藏弦外之音,劇中場景超越時空限制對照當下現實,並一再探尋大人與小孩的關係。
-
回想與回響 Echo
她眼中的同志世界 舞台上的動人日常
平田說,我想要描繪世界,我覺知的世界。簡莉穎也在《馬密》中展示了她眼中的同志世界。這個世界裡沒有獵奇的刻板印象,有的是日常的溫馨,瑣碎的嫌隙,每個人都是普通人。這是《馬密》在情感上擊中我的地方。劇作家處理了一個司空見慣又難以描述的情感議題:人們因為種種機緣而結成一個緊密的共同體,抱團取暖的背後是近到失焦的親密關係的變異,最終對彼此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
企畫特輯 Special
稻草人舞團《不.在場》
無論如何,《不.在場》是個在旅館這個特殊空間當中展開的舞蹈作品,空間與裝置藝術調度了觀眾與舞蹈之間的關係,在觀眾與舞者之間的,「觸摸可能」的緊張關係之下,創造出一個更具有延展性,不同以往舞蹈的觀看方法。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種出來的生活 織出來的路
這群青年以工寮作為基地,唱歌、踏步、生活在一起,這是瓦旦.督喜與夥伴的夢想。在市區邊緣處,用腳步踏出自己的山與海;用耕種、織布活出傳統;再用創作、行動反思原民傳統與現代文明的關係。這一切都在花蓮豐村22-23號,市區邊緣工寮,持續充滿能量地編織、生長著。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尋探傳統 照見未來
近年累積出六十六種腳譜的TAI身體劇場,在透過創作與田野反思當代原民處境,及原民傳統與現代文明之間的關係的路上,在新作《尋,山裡的祖居所》中首度與異文化背景的創作者合作。法國作曲家暨劇場導演羅蘭.奧澤與TAI一同走上太魯閣的大禮部落,找到雙方的共鳴,打造出的舞作透過太魯閣族歌謠及該族服飾常見的黑、白、紅色彩,乘載當代與傳統不同層次的意義。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北市國第一屆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得主
布格拉夫 荷蘭指揮 燃燒國樂魂
在報名參加臺北市立國樂團舉辦的首屆國際指揮大賽前,來自荷蘭的法蘭斯-厄特.布格拉夫根本沒有到過亞洲、沒有聽過國樂,更遑論認識國樂器,為了比賽,他認真研究、讀譜,竟然能過關斬將,拿下首獎。布格拉夫說:「指揮國樂或西洋交響樂團,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差異;不管是貝多芬、莫札特還是傳統古曲,我都一樣從頭準備起。」認真投入,荷蘭指揮也能燃燒國樂魂!
-
企畫特輯 Special
一顆無形想像的球 一個無限可能的交流平台
五月十三日的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評審從入圍的「十九強」中,選出視覺藝術類、表演藝術類及一位不分類得主,分別頒與大獎。回歸前十一年的評選頒獎規則,也讓人看到台新藝術獎如何回應當下藝術創作環境的變化。如同頒獎典禮時的串場演出,透過演員的肢體動能和音效搭配,創造出那顆忽大忽小、可近可遠、能量四散的想像的球,呼應了台新藝術獎與時俱進的個性。
-
企畫特輯 Special
獲獎團隊介紹與評審意見
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由吳瑪悧、張曉雄、鴻鴻、陳貺怡等四位國內代表,及奧地利林茲OK當代藝術中心館長馬丁.史圖(Martin Sturm)、新加坡國際藝術節總監王景生(Ong Keng Sen)、澳洲雪梨Performance Space藝術總監傑夫.可汗(Jeff Khan)共七人組成的國際決選團,最終選出「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不分類年度大獎」三項得主,共獲三百五十萬元獎金。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綻繽紛在獅城——新加坡
一路向南正夯,新興亞洲的東協諸國近幾年成為全球熱點,金流、人流匯聚之所,首站本刊率先敲敲東協大門新加坡,一窺當地表演藝術現況。 這個國土面積只有台灣的五十分之一的國家,位居交通要衝,不僅擁有全球最佳機場,也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一向以多元民族、經濟掛帥、雷厲風行的法治聞名於世,而藝術作為時代精神的反映,月之亮面與暗面共生,多民族不只繁花似錦,審查、補助制度下,藝術家的順從或抵抗,也成為理解星國的重要切入點。 本刊從表演空間切入,並分析當代華樂、華語戲劇、當代舞蹈風景,並由新加坡藝術節藝術總監王景生、十指幫鍾達成、舞人舞團郭瑞文、華樂團駐團指揮郭勇德等在地藝術工作者現身說法,以各切面嘗試拼湊新加坡表演藝術時況。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集中市區咫尺可達 趕場方便效率佳
前進!新加坡表演空間攻略
空間有限的新加坡,表演場地相形集中,多分布在中央商業區一帶。除了有殿堂級的濱海藝術中心,還有古蹟級的維多利亞劇院與音樂廳和舊國會大廈,甚至在國家博物館與國家圖書館中都有可看表演的劇場空間,而在栽培藝術人才的幾所學院中,也都有供學生與外部人士使用的小型劇場點與點之間距離甚近,在節慶之時,帶給藝術愛好者許多方便,趕場完全無須舟車勞頓!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傳統、南洋扎根 華樂漂洋綻放
中國傳統音樂隨著華人的渡海移居,流傳到新加坡,早年以民間社團形式演出潮州音樂、客家漢樂、廣東音樂及福建南音等,後來陸續發展出編制完整的華樂團,更發展出國家級華樂團如新加坡華樂團。透過學校教育與社團推廣,新加坡的華樂欣賞與學習風氣相當蓬勃,團隊也藉由委託創作與作曲比賽,累積具南洋風味的華樂曲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地化與多元化 繽紛中走向未來
除了承接學習中國傳統的樂曲,新加坡華樂界也積極發展擁有在地特色的創作,除了融合馬來、印度特色的樂風,更發展現代音樂的聲響概念,無明確旋律的現代音響,重視節奏無限強弱懸殊的層疊,豐富而多彩。而除了大型華樂團,也發展出室內樂形式,演出結合西樂,古典融進爵士,傳統融合時尚,華樂的聲音已經演變得相當多元。
-
特別企畫 Feature
穿梭在柳暗花明之間
新加坡的華語戲劇近十年來發展蓬勃,類型包涵原創現代劇場、華語音樂劇、偶戲與社區劇場等,團隊也積極與觀眾互動以培育觀眾,並致力於演、編、技術等人才的培育。但面對新加坡逐漸趨向單一語言(英語)的社會環境,華語劇場團體也產生了危機感,他們自問:什麼是新加坡華語劇場?我們的定位是什麼?沒有了華語劇場,我們還是「新加坡劇場」嗎?華語劇場接下來的前景如何?透過創作,他們持續回答這個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加坡劇場演員暨編導
鍾達成 從業餘到專業 不退卻的劇場熱情
看過王嘉明新戲《血與玫瑰樂隊》的觀眾,相信對劇中那個個子嬌小、多語流利,還發名片自我介紹的「理查三世」印象深刻他就是鍾達成,來自新加坡的演員、編劇暨導演。從非科班愛表演的業餘素人,到成為十指幫的專職藝術家,鍾達成看著新加坡的劇場發展,秉持著愛戲的熱情一路走來。這個月他將帶來獨角戲《根》,演出他的尋根歷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邁向專業與精進之路
在新加坡,主流舞蹈不只包括芭蕾及當代舞蹈,也包含了新加坡社會主要的三種族裔的民族舞蹈。本文介紹了過去這幾年經歷了轉折點的舞團,如時代舞蹈劇場、新典現代舞蹈團、新加坡華族舞蹈劇場、約翰.宓德舞團和曾受邀來台於「關渡藝術節」表演的舞人舞團。這些舞團從非專業,或半專業轉型至專業舞團,在推動新加坡當代舞蹈藝術的路上,持續前進與精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加坡舞人舞團藝術總監
郭瑞文 舞蹈,讓我跟著心走「不同的路」
生於馬來西亞的編舞家郭瑞文,卻是在新加坡開啟自己的舞蹈之路從參加新加坡人民協會舞蹈團、新加坡舞蹈劇場,遠赴重洋參加西班牙國家舞蹈團,成為該團首位亞洲男舞者,到回返新加坡創立「舞人舞團」一路的尋索,郭瑞文說:「不是舞蹈的內容,而是舞蹈的態度、對生活的選擇影響我。我這時才知道,原來可以跟著自己的內心走,可以做別人不認同的事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等待一個觸底反彈的契機
擁有許多國際演出與跨文化製作經驗的王景生,對家鄉新加坡的表演藝術發展,有著愛深責切的情感。不諱言在政治與社會環境的限制下,新加坡藝術家面對嚴峻的挑戰,而在多種族的國度,他認為:「創作的關鍵不再是族群、語言,而是公民意識。一旦我們具備相同理念的公民意識,我們就有了共通的語言。」他表示,現今藝術創作代表了「抵抗」的精神,「要是政府對我們的控制逐漸緊縮,藝術家就能產生更強烈的抵抗,絕境逢生。非得如此不可。」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當美術館成為避難所
比利時創作團隊FC Bergman的《應許之地》通過場景、空間、物件的變化,高明地運用隱喻手法,從個人的微小困境到世界的巨大困境,討論藝術、生活、宗教與戰爭的關係。美術館被比喻為一艘方舟,一個紛擾世界的和平避難所。然而,藝術有用嗎?藝術能解決人的問題嗎?藝術跟生命狀態如何連結在一起?當戰爭發生時,藝術會是最後的應許之地嗎?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劇場,當我們討論政治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的「新戲劇國際藝術節」(F.I.N.D.)今年自三月卅日至四月九日舉行,主題正是與近期時事非常貼近的「民主與悲劇」,邀請來自多國的十六組團隊,在劇場中針對政治提出思辨,重頭戲首推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新作《美國民主》,還有與美國大選呼應的《大選年的加布列一家》三部曲,讓劇場變議場的《投票進行中》與以各面向魔幻呈現哥倫比亞內戰的《不計其數哥倫比亞的暴力解剖學》等。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登上舞蹈新秀平台 劉冠詳驚豔歐洲舞壇
歐陸最重要的年輕編舞家網路平台Aerowaves,四月底在今年度「歐洲文化首都」之一丹麥的奧胡斯舉辦了Spring Forward舞蹈節,廿組舞蹈團隊,還有藝評人、策展人等齊聚一堂,呈現年輕編舞家創作的多元面貌。其中唯一的非歐洲舞作是台灣編舞家劉冠詳的《我知道的太多了》,甫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的該作也在當地演出時贏得熱烈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