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
本
作曲家需要具體了解各樂器的聲響和特色,具體了解和聲和對位,具體建立對結構的感知和知識的資料庫,方能創作。若聲音真為劇場之本,那麼一位劇場工作者,除了文字議題和意義,還須做那些功課呢?該如何做呢?呼~大哉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未必華富美 歌劇開創另類演出形式
歌劇演出總是讓人想到堂皇的劇院、衣香鬢影的盛裝觀眾,但現今的歌劇演出已經有了不一樣的發展。在紐約,就有幾個歌劇團走出劇院,挑選另類空間進行表演;而在洛杉磯,更有團體搬出限地製作,讓觀眾在城市行走中聆賞歌劇。不同於大都會的實驗演出,中型城市則採取集中舉辦的形式,以短期的歌劇節集中宣傳,吸引觀眾目光。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永遠的「勇氣媽媽」 姬絲拉.邁辭世享九十二歲
成功演出布萊希特代表作品《勇氣媽媽與她的孩子們》中媽媽一角、甚至連續演出十三年的德國傳奇女演員姬絲拉.邁,於上月初辭世,享受九十二歲。極富表演天分與歌喉的她,曾是柏林劇團的重要演員,連續卅年在劇團演出。她甚愛演唱布萊希特創作的歌曲,高齡九十仍登台亮相,是柏林人鮮明的劇場記憶。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應景嘻鬧劇票房熱 促銷票券延燒觀眾熱度?
聖誕時節,各劇院會應景推出「嬉鬧劇」,從童話改編的劇情相當老少咸宜,也是大人小孩重要的節慶娛樂之一。而「嬉鬧劇」的票房盛況,是否能夠延伸到其他的演出上呢?相關劇院如何吸引「嬉鬧劇」觀眾也來觀賞其他類型演出?或許結合藝術家創作的「嬉鬧劇」或其他演出票券的促銷方案,可以嘗試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一生早慧孤獨 法國導演巴彥逝世
法國劇場界的開路先鋒之一、劇場導演布魯諾.巴彥於去年十二月初猝逝,讓法國藝文界人士齊感哀傷。巴彥曾是法國公立劇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領導人,卻也是法國公立劇院有史以來最「短命」的行政總監。離開公立劇院,巴彥以翻譯、導演戲劇為主要職志,尤其是德語區國家的戲劇作品,讓法國觀眾認識德國劇場的多元面向。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從商業戲劇到IP產業 中國演藝行業的市場思維
商業劇場蓬勃到一個程度,演藝公司可以申請上市,這樣的模式是台灣表藝圈難以想像的,但中國的表演藝術市場的確如此展現了產業的規模。而一源多用的IP產業形式也能讓非商業戲劇開拓新路,如去年就有兩部在劇場演出口碑極佳的劇目也拍成了電影,一是黑色喜劇《驢得水》,一是饒曉志的《你好!瘋子》,後者甚至擠入賀歲檔期,這樣的發展似乎讓人看到了表演藝術產業化的希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去年文化界多場選舉 反映工作者關注喚起業界意識
「雨傘革命」的發生,引發香港民眾對自身社會與政治現況的關注,也喚醒了大眾改變現狀的動能,同樣的情形也在文化界發生。去年包含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功能界別選舉、藝術發展局藝術範疇代表提名推選及特首選委會選舉(文化小組)等選舉活動,都可以看到對建制派的挑戰,結果各有成敗,但喚起業界工作者對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更多關心,亦是為未來鋪路。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破繭而出 看藝術家如何開啟新生命
年關將至,在歡喜迎新春的時節,NSO也讓樂迷聆賞作曲家創新之時的掙扎與燦爛。在「英雄再起」音樂會中,特邀當紅鋼琴家王羽佳演出巴爾托克人生的第一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下半場則有讓蕭斯塔可維奇作曲生命得以再生的《第五號交響曲》,及NSO本樂季駐團音樂家狄恩的最新歌劇《哈姆雷特》中的歌曲,讓台灣樂迷在該歌劇正式世界首演前得以一聽為快。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後季利安時代 依然多元璀璨
暌違台灣十五年,荷蘭舞蹈劇場一團將於二月下旬再度訪台,在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三支精采舞作《停格》、《揮別》與《激膚》,分別由藝術總監保羅.萊福特與蘇爾.萊昂、克莉絲朵.派特、馬可.歌克創作,多元紛呈的面貌,可說是延續了前任總監尤里.季利安的前衛、大膽與創新活力,而更綻放出屬於當下舞團的美妙風景。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編舞大師
瑪姬.瑪漢 在他者面容上川流不息的生命
曾以May B、《環鏡》等舞作驚豔台灣觀眾的法國編舞大師瑪姬.瑪漢,繼去年在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再度來台演出經典作品May B後,也將在今年TIFA呈現由其子大衛.曼布希演出的《臉》。不自我局限的瑪姬.瑪漢,以充滿好奇的藝術家之眼,探索一張張肖像背後的故事,每個人內心深處脆弱的靈魂,透過簡約的動作、迷幻的氛圍,《臉》帶領觀眾進入一種意識之外的探索、充滿想像的世界。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編導暨演員
大衛.曼布希 探索真實人物的存在風景
身為演員、導演、編劇,大衛.曼布希也跨足影像創作。從小在母親瑪姬.瑪漢的舞團中長大,舞蹈於他而言一點也不陌生,他也在母親的作品May B和《環鏡》重演時擔任表演者。這次的《臉》是他與瑪姬.瑪漢及舞台設計班傑明.雷布瑞頓共創的作品,擔綱表演者的他,為了建構每一個角色的身體性,他為角色打造故事、創造存在空間,讓他們在被創造的情境下變成一種虛擬人物。
-
焦點專題 Focus
大兵與魔鬼 交織音樂與寓言
二○○三年的聖誕節前夕,兩廳院的「獨奏家系列」,邀請到「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製作演出了俄國大師斯特拉溫斯基的《大兵的故事》,而在兩廳院屆滿卅周年的此時,這個製作將復刻再現樂迷眼前。《大兵的故事》特別之處,在於這是斯特拉溫斯基「仿諷」爵士樂的創作;他在讀過爵士樂樂譜後,以俄國的大兵遇上魔鬼的寓言故事,和作家拉穆茲共同創作了這部綜合「朗讀、演奏與舞蹈」,給三名演員、兩名舞者及八名音樂家(指揮與七重奏)的獨特劇場作品。
-
焦點專題 Focus
那些年,他們一起追的夢
現今都是台灣音樂圈「教父」或「教母」級人物的他們,當年也曾年輕熱情,帶著一身本領,勇於追夢「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是他們實現室內樂夢想的團隊,他們找出從未在台灣演出的室內樂曲目,在工作之餘用夜半時間團練,在各地將一檔檔節目演得轟轟烈烈《大兵的故事》曾是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上演的節目,二○○三年的製作,在當年創團團長徐家駒的號召下,再現成真,彷彿看見大夥兒熱血重燃、摩拳擦掌
-
焦點專題 Focus
點點兵 夢幻卡司再聚首
為了與兩廳院卅周年呼應,今年TIFA的主題是「時.差」,節目的安排中也有回溯當年、重現經典的巧思。作為開幕演出的《大兵的故事》音樂會,尤其重聚意涵濃厚,有當年「臺北木管五重奏」及「臺北獨奏家室內樂團」成員的參與,分別演出賴德和的《聞情二章》與斯特拉溫斯基《大兵的故事》,可說是夢幻卡司齊聚,再現當年情
-
即將上場 Preview 「桑德霖與TSO—貝多芬第九」音樂會
人聲器樂合作無間 歲末的和平慶典
在歲末年終之際之際,聆賞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在〈歡樂頌〉中迎接新的一年,如同必要的儀式一般,充滿對未來的幸福期許。貝多芬將德國詩人席勒的詩詞入樂,透過人聲與器樂的和諧共鳴,營造出熱情感人又磅礡的時刻。在世事紛擾的此刻,北市交邀來指揮家桑德霖一起詮釋這首歌頌和平自由的樂章,讓我們有機會體驗貝多芬給世人帶來的崇高境界。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視覺與聲響 構築奇幻戲劇饗宴
「我從來就不喜歡戲劇,敘述故事與心理劇從沒能引起我的興趣。」此話出自前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之口,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在他的舞台上,語言退位、敘事消失,有的是肢體、聲響、燈光,在如樂曲般細心譜寫演奏的過程中,給予觀眾強烈的震撼。即將於三月初由柏林劇團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彼得潘》,是威爾森與法國音樂組合CocoRosie合作的作品,威爾森似的奇幻世界,將再現台灣觀眾眼前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柏林劇團 為當代人創作的戲劇空間
由於創辦人戲劇大師布萊希特,柏林劇團一向被視為德國劇場的重要地標,是戲劇人訪問柏林的必然朝聖之地。在海涅.穆勒之後,於一九九九年接任總監的克勞斯.派曼,讓柏林劇團從停滯狀態重回門庭若市,雖然派曼常被批評為保守,但在與他共事多年的劇團總戲劇顧問尤塔.費伯斯眼中,派曼有其堅持,對他而言,戲劇傳承正是柏林劇團的精神所在。費伯斯強調,柏林劇團不是博物館,而是為當代人創作的戲劇空間,為那些真誠地相信透過藝術,可以引發正面效應的人而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驚悚的《哈姆雷特》看 批判的烏托邦 當代東歐劇場
東歐,以地理位置畫分,泛指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家。相較於西歐,這些國家多半採行社會主義的政經制度,文化藝術發展受到相當程度管控,直至一九八九年東歐民主浪潮推翻共產專政。 政治局勢的轉變,具體反映在當代東歐劇場的風格上。東歐導演常以極端大膽、古怪突梯的手法,表達他們對社會的批判,這種帶有隱喻效果的政治劇場,可說是東歐劇場的普遍特色。複雜的國族歷史與生活經驗,也讓他們對經典文本有敏銳且獨到的詮釋。 即將帶來《哈姆雷特》的立陶宛導演奧斯卡.柯爾斯諾瓦,即是東歐劇場的指標人物。這位曾獲「歐洲劇場新勢力獎」的重量級導演,擅以強烈的舞台視覺與肢體張力,展現他的劇場美學,作品經常處理個人與社會的衝突,富含政治性。 除了柯爾斯諾瓦,本次特別企畫也引介狄米特.戈契夫、克里茨托夫.瓦里科夫斯基、阿赫帕.齊林、柯洛蕾妮亞.海娜及99號劇團等值得關注的東歐劇場創作者與團隊,深入當代東歐劇場的多元樣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膽古怪的隱喻世界
東歐在一九八九年解體,在此之前,所有的藝術活動的自由表達,都受到一定管制,帶有隱喻效果、社會批判性的政治劇場,是唯一可以得到公認的東歐劇場特色。而另一重要特色,是對經典文本的超強解讀能力,或許是來自複雜的國族歷史與生活經驗,東歐導演對劇本的分析總能鞭辟入裡,捕捉到真正有血有肉的主題,他們喜愛從用古典作品藉題發揮,也愛西歐新文本作家的批判憤怒與開放形式,讓他們創作充滿生猛活力,勇於透過劇場提出問題,持續與時代對話。
-
特別企畫 Feature
縱橫多元形式 挖掘當代人的存在困境
透過劇場元素,以多元形式與當下對話,經典拈來皆可化作文章東歐的劇場工作者展現了繽紛繁複的樣貌,除了將訪台演出《哈姆雷特》的柯爾斯諾瓦,趁此機會,本刊也介紹幾位值得關注的東歐劇場導演與團隊,讓讀者更深入東歐劇場工作者的創作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