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張震洲

澳洲Griffith University大眾傳播畢。在媒體、出版業服務多年,以表演藝術新聞採訪攝影、全台各地表演場館、藝術節、音樂、戲劇、舞蹈節目等活動記錄為主。目前為《PAR表演藝術》特約網路編輯。

發表文章 91 篇
  • 在今年7月底的戶外演出結束時,林懷民在謝幕後與觀眾揮手道別。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人生四十六個秋,然後…… 林懷民 《秋水》過無痕 下一站的「家常」幸福

    坐鎮雲門舞集四十六年,林懷民從拓荒者到種樹人,雲門從鐵皮屋到水泥蓋的美麗劇場,歷經多次的「破」與「重來」,最近的一次,就在二○二○年,林懷民將交接雲門藝術總監之位給鄭宗龍。面對交棒,林懷民以短篇《秋水》的水過無痕,舞者們結晶體般的美麗身體語彙,平靜喜悅地宣告自己是「幸福得不得了」,對交棒的決定只有想念,沒有留戀。未來,就是學著放下工作,學著過家常日子,常常一坐下來就專注地忙到忘了時間的編舞大師說:「總之,我歸結我前途的成敗是屁股能不能抬起來!」

    文字|張慧慧、張震洲、李佳曄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泥巴》排練現場。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泥巴》 把家鄉泥土 捏塑成動人擊樂劇場

    在首度結合打擊樂與京劇元素、以擊樂劇場《木蘭》成功開創跨界新視界後,朱宗慶打擊樂團在二○一九年再度出擊,讓打擊樂和陶瓷工藝相互共鳴,推出新作《泥巴》作為年度壓軸。朱團以陶藝企業家林光清為素材,在劇中塑造了主角「泥巴」,一個愛做夢的孩子,在樂聲裡他幻想、創造,也鋪陳與陶藝間的關聯,為家鄉點綴繽紛聲響、也在窯燒中彩繪絢爛人生。

    文字|李秋玫、張震洲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嫁妝一牛車》時而充滿象徵,時而並置意象。
    戲劇

    悲喜雙調的成功改編

    演出大多時刻都發生在舞台中央,既是家中,也是監獄,彷彿象徵了家庭即是重心、生活就是監獄的概念。又例如,舞台中央是家中,舞台深處是一排墓碑;後面是一排身穿喪服的人群告別,哀悼親人,而前景在含淚含血地吃飯,哀悼尊嚴;前景在做愛,翻雲覆雨,而後面墓碑冷冰冰地矗立,形成對照。這些場景,藉由生死意象的並置,跳脫出了單一時刻的悲戚,進而以更宏觀的角度,勾勒出了人生全圖。

    文字|吳政翰、張震洲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向巴赫致敬」鋼琴全本作品系列音樂會的演前記者會,參與演出的鋼琴家共聚一堂。
    回想與回響 Echo

    共同的鄉愁 寫在「向巴赫致敬」後

    由早年的鍵盤練習曲到最後的《賦格的藝術》,二○一九年夏的台灣樂迷得以隨著這些作品的演出,回顧巴赫的一生,有如穿越時空般,窺見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歐洲宮廷裡,那位勤勤懇懇、日復一日以音樂奉事的宮廷樂長,而巴赫留給後人的禮讚,卻不只是手稿、作品、即興技術、對音樂的狂熱執著,還有一種難得的歸屬感,能夠跨越門類與樂種,或許那就是愛樂者們共同的鄉愁吧!

    文字|李時安、張震洲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長榮交響樂團
    企畫特輯 Special

    獻演經典人聲交響 為馬勒年揭開序幕 長榮交響樂團「馬勒大地之歌」音樂會

    為了迎接接下來兩年的「馬勒年」,國內各大樂團皆安排了馬勒的經典作品以為慶賀,其中長榮交響樂團將在國慶日這天演出馬勒最後一部人聲交響曲《大地之歌》,這部鉅作不但是馬勒連串人聲交響實驗豐碩的終極成果,更是一部嫁接東西方哲學、深刻辯證生死的偉大作品。本場更邀來石易巧和王典這兩位國內首屈一指的聲樂家聯手演出,令人期待他們與長榮交響樂團如何詮釋出《大地之歌》的誇張精采與誠摯細膩。

    文字|張皓閔、張震洲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音樂劇《綠島小夜曲》記者會現場,演員左起:許逸聖、卜學亮、江美琪、袁詠琳。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大師掌旗令人期待 讓樂團與產業、市民同在

    這個新樂季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是個全新的開始,自從國際指揮大師殷巴爾首肯接下首席指揮,就讓樂迷對北市交的未來充滿期待。果然這個樂季就以殷巴爾擅長的馬勒出發,定名為「英雄時代殷巴爾的馬勒傳奇」,將透過演出三場馬勒的交響經典,升級樂團的演奏功力。另北市交也力圖觸及一般大眾,透過下半年開季第一場的音樂劇《綠島小夜曲》,用現代角度回顧當年的時光。

    文字|李秋玫、張震洲、劉振祥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編舞家余能盛
    企畫特輯 Special

    在柴可夫斯基樂聲中 跟著芭蕾躍向天際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關於柴可夫斯基》

    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長榮交響樂團將於八月份聯手演出,編舞家余能盛編創的《關於柴可夫斯基》,以柴可夫斯基的兩部作品《翡冷翠的回憶》和第四號交響曲為底,由技藝精湛的芭蕾舞者以肢體詮釋,邀請觀眾跟隨舞者的輕盈腳步,在柴可夫斯基豐富敏銳的樂聲中,啜飲生命美學,也向藍天飛躍而去

    文字|桑慧芬、張震洲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演出宛如一幅脫離現實、進入夢境的超現實主義畫作,加上帶有迷幻搖滾色彩的音樂旋律不斷重複,彷彿將人遁入了恍惚出神的境界。
    戲劇

    回歸宇宙原貌的探險

    森林轉變成了一片無垠廣袤的境地,與一開始的城市相較,形成了自然與文明、無限與有限的對比。這樣的境外世界看似神秘而詭譎,無邊無際,但又同時帶有未來感,呼應著小紅帽心之所向的外太空世界,似乎也意味著此般希望,看似無可捉摸卻又充滿著無限可能,深具寓意。

    文字|吳政翰、張震洲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兩方的爭戰在舞台重現,空間上非常擁擠。
    戲劇

    2020的抉擇

    藉由掌握發語權,訴說一段過去的歷史,有著政治意識的觀眾,很難不揣想本製作背後的政治意圖。然而保家衛國與國土認同的題旨,在被殖民的命運下顯得可笑保哪個家?保哪個國?劇終時,創業團隊了解到明知打不贏還要打,是因為不打才是真正的輸;重點不在結局,而是選擇。

    文字|杜秀娟、張震洲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微塵.望鄉》細膩而不耽溺,溫情而不濫情,並且充滿著類似現場集體創作的能量,使物件劇場的敘事形式兼具感動、張力和深度。
    戲劇

    以「家」為起點,走出新局

    全戲未以過於戲劇化的貫穿事件來處理主角莉莉的問題,反而將之暗藏於許多日常片段裡,這些日常與平淡成了全劇底色,讓詼諧、夢幻與回憶的色彩偶然出現的時候,更顯得斑斕而可貴。整場下來,細膩而不耽溺,溫情而不濫情,並且充滿著類似現場集體創作的能量,使物件劇場的敘事形式兼具感動、張力和深度,就許多層面來看,都可說是近年來難得的佳作。

    文字|吳政翰、張震洲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黃翊與庫卡》
    特別企畫 Feature

    改變二:賽伯格與身體感知篇 人與科技的交融 身體的新感知與新存在

    人類世的觀點提供了全新觀看身體的視角,因為技術在我們到達之前已經在場,提供了非常先行的條件使我們成為「人」的可能,從根本上來說,使我們成為「我們」的並不是「我們」,人早已成了「人與技術」混合而成「技術個體」,生活根本已離不開科技,科技也改變了人性、倫理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甚至是重新定義了「人」的可能性,而藝術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處理人在科技、網路世界中的生活情境,如何去探討現代科技對人際關係和自我追尋的衝擊?

    文字|張懿文、Jacob Blickenstaff、張震洲、Florian Leduc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長榮交響樂團演出實況
    企畫特輯 Special

    長榮交響樂團 最本土化的溫暖樂音 訪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舒馬富斯及團長張逸士

    只要搭過長榮航空,就會對機艙裡播放的台灣民謠樂曲印象深刻,這些讓旅外遊子熱淚盈眶的悠揚音符,就是出自長榮交響樂團。在德籍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舒馬富斯超過十年的帶領下,長榮交響樂團擁有優秀的演奏實力,至今國際邀約不斷,創下國內樂團出國巡演的場次紀錄。團長張逸士表示:「我們希望以古典音樂為基礎,演奏本土音樂為特色,『立足台灣、放眼天下』,再藉由長榮集團綿密的海、空運輸網路,將台灣美好的音樂,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文字|李秋玫、李育瑄、張震洲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小柳奈穗子
    特別企畫 Feature

    寶塚版《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編導小柳奈穗子 搭起跨文化橋梁 打造令演員更添閃亮的角色

    二○一三年寶塚歌劇團首度訪台,演出《怪盜楚留香外傳花盜人》一段,即是由小柳奈穗子擔綱編導,也是這次造訪台灣的因緣,讓她遇上了霹靂布袋戲,讓她興起讓霹靂與寶塚這兩款華麗同台的念頭。這次改編的《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對小柳來說是具有獨特文化風貌的作品,讓身為觀眾的自己感受到強大的吸引力,她希望以她自己的方式、用寶塚的風格完成舞台作品,讓所有熱愛寶塚歌劇的觀眾都能看見、皆能了解其中的美好。

    文字|陳茂康、張震洲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左起)禮真琴、紅悠智露、綺咲愛里
    特別企畫 Feature

    星組之星 再度照亮台灣舞台 紅悠智露 綺咲愛里 禮真琴

    寶塚歌劇團的第三度訪台,由旗下的星組擔當演出重任,二○一三年的首度造訪,也是星組主演,當年的二番手紅悠智露,已於前年十一月升任星組首席,這次領軍全組海外公演,可說是責任重大。今年三月份,紅悠智露與同組首席娘役綺咲愛里與男役禮真琴來台舉辦記者會,本刊特地趁次機會專訪三位明星,請她們一談工作甘苦與對即將訪台演出的想法。

    文字|王俞文、程皖瑄、陳茂康、登曼波、張震洲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指揮徐惟恩、導演佩塔.穆勒
    音樂

    兩廳院歌劇工作坊《灰姑娘變奏曲》 跳脫童話與世俗 愛是唯一的真實

    歌劇《灰姑娘》是義大利歌劇大師羅西尼的傑作之一,今年適逢首演兩百年,兩廳院歌劇工作坊也趁此機會製作了《灰姑娘變奏曲》。說是「變奏」其實忠於羅西尼原味,因為羅西尼的歌劇版本早就將童話改寫成一部充滿人情味的抒情喜劇。

    文字|李秋玫、張震洲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鄧富權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混亂變局中 期待曙光再臨 專訪策展人鄧富權談泰國當代藝術

    甫於六月下旬宣布接任未來三年的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一職,來自新加坡的鄧富權之前曾在泰國旅居工作十年,對泰國當代藝術發展有其獨到觀察。他指出曼谷創意飛揚的「黃金時代」已過去,在現今軍政府統治下,泰國的藝術自由被限縮,加上去年泰皇辭世,鄧富權以「極端轉變」來描繪泰國當代藝術當下現況。但他也相信,善於融合、變形的泰國人面對這艱難時刻,可以「再出一個不同的招、不同的作品,藝術家的時間會跟著情況轉變、適應」。

    文字|張慧慧、陳雅柔、張震洲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陶冶與蘇文琪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提問與創作 愛情與孤獨 陶冶 ╳ 蘇文琪

    在陶身體劇場三度抵台,六月初於雲門劇場演出《6》、《7》前夕,本刊協同雲門基金會合辦了這場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與YiLab(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蘇文琪對談,從藝術、科學、哲學到生活、愛情,無所不包。 這晚,我們聽了二○一六年至歐洲核子研究組織藝術與科學倍速合作計畫Accelerate@CERN(後簡稱CERN)駐村回國的蘇文琪談科學;聽了以「數字系列」驚豔了世界舞壇,以純度超高的肢體風格為人所知的陶冶,分享他「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更俗」的熬夜有病追劇心得,還見識到他樂於閃瞎眾人眼睛,曬妻子段妮恩愛的各種閃光,依然不忘逼問文琪情史的功力藝術家們走下舞台,掀開面紗,剖析內心,不只談創作的極限,也分享了日常的調適、愛情的力量堪稱是一場含金量超標的對談。

    文字|張慧慧、鄭慕岑、張震洲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歌劇院的落成,讓人期待其能啟動中台灣的藝術欣賞與創作熱潮。圖為大劇院觀眾席。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地標節目精采 餘各場館工期延宕 現象1: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開幕,啟動中台灣藝術潮

    歷經近兩年的修繕,臺中國家歌劇院終於開幕了!歌劇院從興建到開幕,風波不斷,雖然最後歸屬中央,但仍肩負「民眾展演平台」的責任,必須照顧台中市民並連結在地的表演團體,讓表演藝術可以深入當地,期待翻轉整個中台灣的藝文環境,從開幕季節目的安排上,亦可以看到營運團隊的用心與接地氣的努力。相較於中台灣新地標的落成啟用,臺北藝術中心在年底爆發的包商倒閉,與臺灣戲曲中心的開幕延後,卻在今年的表演藝術圈,投下了震撼彈

    文字|賴家鑫、張震洲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楊輝《邊界》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面刺激文化震盪 重新思考自我定位 現象3:與國際導演合作,啟發台灣演員什麼思考?

    隨著「國際共製」的模式愈趨頻繁,台灣演員也有愈來愈多機會與他國導演合作,今年除了兩廳院、臺北藝術節,嘉義阮劇團、莎士比亞的妹妹的劇團等民間團隊也推出自己的跨國製作。在與國際導演的合作經驗中,工作模式、思考方式的「文化激盪」可以想見,台灣演員從其中所獲得的體悟,除了刺激創作思考外,也促使他們重新思考自身定位:身為「台灣演員」,他們可以帶給世界什麼?

    文字|莫嵐蘭、張震洲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法國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於北美館演出的《吃》。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愈來愈「真」 虛實疆界模糊難辨 現象10:身體的真實展演,是表演藝術還是行為藝術?

    這一年中有不少演出,愈來愈趨近「行為」而非「再現」,「實踐」而非「表演」,「經驗」而非「詮釋」,與行為藝術的疆界愈趨模糊。主動或被動的身體實踐是行為藝術的核心,而《他媽的茱麗葉》、《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神遊生活》、《中性》的表演中,表演者以身體親歷的感受傳達訊息,犀利提問;或是如夏瑪茲的《吃》、溫帕許的《如飢似渴》以身體操作的(反)極限運動,運動誘發的觀眾身體感或許在敘事不再獨霸表演藝術的年代,身體實踐帶來了更大的自由度。

    文字|劉純良、張震洲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