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

碧娜.鲍许乌帕塔舞蹈剧场《自由大教堂》亚洲首演 艺术总监夏玛兹挑战观众认知

文字|张震洲
摄影|张震洲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3/21
乌帕塔舞蹈剧场艺术总监波赫士.夏玛兹 (张震洲 摄)

「欧洲舞蹈剧场教母」碧娜.鲍许带领的「乌帕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2022年后与新任艺术总监波赫士.夏玛兹(Boris Charmatz)及由其创办的实验性舞蹈组织「阵地」(terrain),携手呈献了一场风暴般的演出《自由大教堂》。作品结合了钟声、管风琴、合唱与舞蹈,展现了夏玛兹对舞蹈的创新与探索。作为一座「没有教堂的教堂」,此作呼应了艺术家对自由的追求,并以其前卫而富挑衅的方式,质疑社会规范和艺术界限。此作品将于3月21、22日在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大剧院进行亚洲首演。

《自由大教堂》首演于德国乌帕塔附近的圣玛丽大教堂,选择在看似冰冷的建筑作为表演空间,著重于它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重量。教堂作为宗教的象征,有著深厚的人文意涵,而夏玛兹将这个象征性的场所转化为一座「自由」的大教堂,在舞蹈的框架内重新诠释教堂所代表的意义。他表示:「教堂不是自由的空间,剧院也不是;真正的自由空间只存在于心中。」这种将空间、身体与历史交织的艺术手法,让观众不仅仅是在欣赏舞蹈,更是参与了一场关于人性、信仰与自由的深刻对话。

夏玛兹并运用教堂的钟响,提醒人们注意生命中的仪式感和重要时刻,他以「狂热」看待这场钟声的「游戏」,认为像是钟声的电音派对,故而存在巨大的反差。他也在《自由大教堂》里将观众席以不对称的方式,建立出一个十字形的表演空间,形成一个环形观众席,强化神圣感的同时,也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舞者的身体动作。

波赫士.夏玛兹的创作总是挑战观众对舞蹈的传统认知,也突显他的艺术哲学建立在「打破舞蹈既有框架」的基础上。《自由大教堂》中,他让26名表演者在空间中形成一种无序的秩序,让舞动的群体建构出一种「没有教堂屏蔽的神圣集会」感,并将整场表演依不同的听觉内容分为五个独立的片段,将声音与肢体动作交揉。

第一段以贝多芬第32号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 32, Op. 111)为轴心,发展出参差的肢体与纷乱的唱队,仿佛让舞动成为延展旋律的共鸣箱,躁动的合唱群以失衡肢态与游移轨迹蚕食舞台,观众亦可感受他昔日舞作《一万种姿态》与《半醒》残存的基因却简化而显得破碎。第二段夏玛兹汇集33座城市的钟鸣,金属震荡声交织成生命仪典的隐喻。当喧嚣群舞退去,夏玛兹在第三段凿刻出静默般的深渊,以天主教性侵案例,形塑出喉头痉挛的失语体态,既是被噤声的受难者标本,亦是体制黑箱的病理切片。

加拿大裔女歌手派切丝(Peaches)千禧年推出的歌曲〈Fuck the Pain Away〉呐喊地带出第四段,宛若集体忏悔又仿佛挣脱压抑的控诉。舞者们以肢体蔓生至观众席,呓语构成无形锁链仿佛将每座孤岛串联成陆。最终段,编舞家以管风琴声纹渗入众人毛孔,舞者以肌肤相触凸显神性拥抱与肉身禁忌,在后疫情时代迸裂。

夏玛兹的作品亦关注了身体与历史的遗产问题。他与乌帕塔舞蹈剧场的合作中,碧娜.鲍许的影响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自由大教堂》的一部分。夏玛兹称这些与碧娜共同创作的舞者们为「带有历史的身体」,这些身体的记忆成为了舞作的一部分。他认为记忆是强大的工具,透过这些舞者,碧娜的遗产得以在作品中延续,并赋予了《自由大教堂》更深的历史意涵。

《自由大教堂》除了是一场舞蹈表演,它更是一次对于自由、历史与身体的深刻探索。夏玛兹邀请观众走进这座「没有教堂的教堂」中,反思自己与社会、宗教以及历史的关系。

这是一座既没有围墙也没有钟楼的大教堂。然而,钟声依然响起。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