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举办一场别具意义的仪式,台湾著名作曲家沈锦堂家属正式将其音乐作品著作财产权无偿让与台湾音乐馆。这是继赖德和后,传艺中心获让与的第二位著作财产权音乐家,象征著台湾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里程碑。
沈锦堂出生于新竹县,客家人,是台湾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身为作曲家,其创作包含器乐和歌乐作品,器乐以室内乐居多,歌乐常以中国调式融合现代作曲手法,也将客家文化融入音乐,创作出如《客家颂》等不朽作品。而作为音乐教育家,其桃李满天下,培育无数音乐人才,为台湾音乐奠定坚实基础。沈锦堂于105年辞世后,家属于106年捐赠其珍贵手稿予台湾音乐馆典藏,如今更进一步无偿让与作品著作财产权,总计133首作品,类型涵盖独奏、室内乐、管乐、弦乐、交响诗、国乐、歌剧、舞剧、独唱、合唱等,盼其艺术精神得以持续发扬,也展现对传艺中心台湾音乐馆的支持与信任。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主任陈悦宜表示,文化传承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很荣幸能够承接沈锦堂教授的音乐资产,未来必定持续推广,让这些动人乐章被更多人听见。她指出,著作权让与有助于作品被典藏、数位化及充分推广,更使传艺中心得以全权处理授权,非常感谢家属的信任与支持。中心也已规划将其作品纳入台湾音乐馆每年的「偏乡学校巡演推广计划」,让学子亲身感受沈老师音乐的深厚内涵。
陈悦宜进一步指出,继去年赖德和教授无偿让与作品著作财产权后,短短四至五个月内,已有五个演出团队来申请授权,可见无偿让与这样的举措有助于作品推广,不仅嘉惠年轻学子,也创造善的循环,让更多人接触并演奏这些音乐作品。此外,中心也已在「台湾音乐群像资料库」中设置「授权专区」,透过专区提供完整的作品与资料库,让各界能更方便地查询与运用,目前赖德和教授已建置完成,未来沈锦堂教授也将比照办理,诚挚欢迎未来有更多音乐家无偿让与作品,传艺中心将秉持善念,将此举转化为大爱,供大众使用。
沈锦堂夫人牛玉峰在致词中感性表示,「施比受更有福」,对传艺中心的用心与努力表达感谢与荣幸,并期许未来能透过更多展演与教育计划,将沈锦堂的音乐作品被更多人聆听,启发年轻世代对音乐的热情。
沈锦堂的学弟,同时也是去年首度无偿让与著作财产权的赖德和,致词时回忆起当年与沈锦堂从学生时代到职业生涯一路坚持音乐理想,并表示一路上一同经历许多宝贵时刻。牛玉峰更是上台感谢赖德和的抛砖引玉,表示正是受到其精神感动,决定也要无偿让与著作财产权,让现场气氛格外热络及温馨。
台湾音乐馆并于记者会后,举行沈锦堂作品沙龙音乐会,让来宾透过音乐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现场前厅特别展示了沈锦堂的手稿作品及历史照片,如具有浓厚客家元素的交响诗《客家颂》、大型编制独幕歌剧《鱼肠剑》等,让与会来宾一起回顾沈锦堂的音乐历程与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