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当代艺术巨擘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以其独特视觉语汇与叙事手法,在全球引发热烈讨论的作品《女先知》(SIBYL),将于4月11日至13日登上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大剧院。作品以古希腊神话中掌管命运的「女先知」为灵感,融合动画、音乐、舞蹈与动态装置,探索当代人类面对命运与科技操控之间的焦虑与无力感。《女先知》不仅是一场艺术的极致展演,更是关于未来与人类自由意志的哲学思辨。
荣获2023年英国劳伦斯.奥立佛奖(Laurence Olivier Awards)「杰出歌剧成就奖」(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Opera)的《女先知》,叙事由两个篇章组成:首部《瞬间已逝》(The Moment Has Gone)由肯特里奇标志性的炭笔动画描绘历史记忆的重叠与模糊──影像中的人物不断被擦除、重绘,隐喻著过去的变动与当下的瞬逝。第二部《等待女先知》(Waiting for the Sibyl)则以音乐与舞蹈回应神话中的先知之声,舞者的身影投映在巨大的书页上,彷若风中飘旋的树叶,阴影映照著命运燃烧殆尽的余烬。
多媒体作品《女先知》以舞台上的书页翻动,演员如活动雕塑般旋转移动,呼应著承载先知讯息的树叶流转,肯特里奇认为视觉须有现场演奏结合,因此邀请两位音乐家共同合作:恩赫兰赫拉.马哈兰古(Nhlanhla Mahlangu)负责合唱与编舞,爵士钢琴家凯尔.谢泼德(Kyle Shepherd)负责音乐创作,马哈兰古曾表示:「我带来了传统和本能,凯尔.谢泼德则带来了古典与技巧。」两人共谱出富张力与层次的音乐语言。

马哈兰古的创作植根于南非传统歌舞而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誉,且与肯特里奇合作多年。在《女先知》中,他不仅担任歌舞编排,更亲自领导合唱团登台演出。他将古代女先知的神谕转译为南非文化语汇,故特别邀请具备传承祖先精神天赋的歌者与舞者共同演绎,使整场演出更具南非文化与仪式感。
马哈兰古表示,这部作品最初是受罗马歌剧院邀请,意在回应1968年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未完成作品《Work in Progress》。马哈兰古强调,每位参与者都以自己的背景和专业回应肯特里奇的创作,音乐人看到画作时会联想到乐谱,而舞者则会浮现舞步,这种多元回应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层次。

来自开普敦的即兴爵士创作乐手凯尔.谢泼德也参与了《女先知》的音乐创作。他认为肯特里奇的绘图作品对他而言如同音乐,每一笔每一动作都蕴含音乐性。谢泼德的音乐风格结合了即兴、传统及现代元素,进一步增强了整场演出的情感深度。
《瞬间已逝》片段中,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南非祖鲁族的「Isicathamiya」演唱风格,Isicathamiya原为男声无伴奏合唱,此次则融合了男声四重唱与谢泼德的钢琴演奏,呈现底层劳工在困顿现实中寻找短暂欢愉的压抑情感;进入《等待女先知》,无论音乐或舞蹈,则显得更加奔放多变,展现戏剧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