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齊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換個視角,重塑世界
上月底,行政院會通過了「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草案,即同婚專法草案,規定年滿十八歲的同性伴侶可成立同性婚姻關係。去年底,該是三好兩壞抑或兩好三壞的公投貼紙,至今仍在台北各處可見,對於同志相關議題的討論、辯證或疑問,也依舊持續延燒。 二○一二年,在比利時列日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一名男子在深夜搭上了由四位男性所駕乘的灰色轎車,並就此消失無蹤;兩個星期後,他的屍體被尋獲,受盡屈辱地全裸曝屍在荒野。這是一場經法院認證因「仇恨同志」而起的謀殺,六年後,國際知名導演米洛.勞選擇將這起事件搬上舞台,發表《重述:街角的兇殺案》一作。在米洛.勞的觀點裡,他不是要「再現」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而是試圖使再現成為「真實」,同時也透過演出,挑戰觀演經驗的極端邊界,讓我們得以反思人性的本質。 作為一個創作者,米洛.勞其實更像戰地記者、社會學家、社運分子,甚至是思想家與革命家。於是,在他的舞台上,劇場裡的「事件」並不只是一個故事情節、一項戲劇行動,作品本身其實便是整體社會行動、研究調查的其中一環,甚或一個階段。 由此看來,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其實另有兩部作品的創作者們,也試圖重塑關於劇場三個WWhat(事件)、Where(地方)、Who(角色)的另外兩個部分,他們分別是來自法國與比利時的藝術家喬治和德弗的《宅想新世界》,以及台灣明日和合製作所的《半仙》。前者試圖在一片空無的劇場裡,打造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和規則,創作一個什麼都不是,卻又包羅萬象的世界;後者則再次試圖重新調整「觀眾參與者創作者」的相互關係,以民俗信仰、宗教文化為主題,把自己當作媒介,驗證神秘的前世今生。 由此,可以看到劇場的意義與既有的世界、歷史、認知,不斷辯證,將建構起劇場的三個W,打破、重建,帶領觀眾重新思考,重新理解自身所在的世界。 換個角度、觀點看世界,除了藉由劇場裡的理性辯證,也可以透過純粹感官的體驗。四月份,兩廳院藝文廣場上將矗立起一座空氣建築「光影幻境」,來自英國的AoA團隊以「弧形垂曲線」的元素開展、架構出整個建築,讓進入其間的參觀者,體驗特別的光影色彩與空間感受,可以歡樂徜徉,也可以深思冥想。這個封閉的奇幻世界,是藝術家為人們創造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讓我們一起,共同創造
讓我們一起,共同面對、共同經驗、共同創造,屬於我們的未來!這聽來雖然像是過於美好的口號,但在這個什麼都能「共享」的社會裡,確實也因此開創了過去從未能想像的世界。在當代藝術領域裡,藝術家們也不再是一座孤島、埋頭創作就好,反而得以藉由製作方、場館端,乃至於廣大觀眾社群的共同參與,取得更多資源與協助。在本期的特別企畫「當代藝術共享學」中,我們試圖從「空間、經驗、資源」等三個面向,探究在全球各地與台灣的藝術現場,有哪些「共」的合作樣態和策略規劃,正在你、我身邊、周遭發生,而那又將如何改變藝術創作的全貌與型態。 繼二○○二年之後,林懷民今年再度受NSO之邀,執導歌劇音樂會《托斯卡》。繼林懷民宣布卸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一職後,去年年末,NSO音樂總監呂紹嘉也公告將在明年任期屆滿離任。藉由此次的合作機會,本刊也邀請兩位國家級總監對談,聊他們對於作品的思辨,聊演出中、創作時的心境,當然,也可以聊聊退任後的規劃、未來的藝術之道。 同時,我們也拜訪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的讀劇與排練現場,在一心戲劇團製作邀請之下,齊聚國寶級歌仔戲演員許秀年、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京劇小天后黃宇琳,詮釋霧峰林家的三代故事,除了「一心」當家小生孫詩詠、孫詩珮,更邀請去年榮獲傳藝金曲獎最佳個人表演新秀獎的古翊汎、國光劇團知名老生鄒慈愛、音樂劇演員葉文豪跨刀參與,串起那段有關於台語電影、歌仔戲電影的風華年代。由施如芳編寫的劇本、在李小平導演手中,幻化為一台叩問歷史也反思自身的大戲,兼富深意與詩意,待得觀眾一一感受體會「這塊土地和我的關係」。 在國家兩廳院與英國文化協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舉辦的「老派聚場」樂齡表演經驗分享會上,有經驗的交換、現況的討論、世代的對話,也讓我們遇見了曾在兩廳院樂齡計畫製作《該我上場!》裡參與演出的演員們,一起聊聊關於自己在課程學習與參演歷練中的所得與所思。當高齡已是現實、衰老不能避免,如何勇敢挑戰未知、追尋夢想、表達自己,繼續發散熱力,在劇場裡,啟動全新老派人生。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歌劇人生中的寫實與不寫實 林懷民 ╳ 呂紹嘉
故事發生在某一天的傍晚,突如其來的事件迫使所有人在不同的抉擇下,走入再也無法回頭的命運。《托斯卡》是作曲家浦契尼中最寫實的歌劇,但在不寒而慄的劇情下,幾段的時空凝結又唱出撕心裂肺的情感誰知道,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自己的生命就要終結;誰又知道,期待情人的重逢卻迎來冰冷的屍體。 是八點檔肥皂劇,但是戲與人生不也是一個等號?一位是編舞家,一位是指揮家,林懷民與呂紹嘉卻對藝術有著相似的心境。在人人都希望將夢想飛高高的時刻,他們卻頻頻找回自己,碰觸心靈的最深處。為了NSO《托斯卡》的演出,呂紹嘉邀請林懷民再度為歌劇執導,在兩人創意持續發酵之際,一起聆聽兩人人生中的寫實與不寫實。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拆了舞台、走了角色,接下來誰登場?
年又換了一年,人又走過一歲;歲末我們回顧、檢討、歡慶,開春我們規劃、想像、發夢(或許也發誓),今年必要如何洗心革面,多瘦一吋、多玩一國、多存一筆、多生一胎?所謂革命,就字面上來看,便是「改變命運」之意,然而它所指向的並非個體的生活與生命,而是關乎眾人的政治處境、社會狀態;在革命面前,瘦身、玩樂、存款、生育這些事項,都顯得渺小。 《悲慘世界》裡,雨果寫下:「你要了解革命是什麼嗎?稱它為進步就是了。你要了解進步是什麼嗎?稱它為明天就是了。」對於日日汲汲營營、天天孜孜矻矻的我們來說,進步最好可以跟財富畫上等號、明天希望能比今天幸運就好,革命若終就得打破既有所成,拋棄自己的苦苦攢得、辛勤積累的一切,那麼相信有很多人都會說:「實在抱歉!請別『革』我這邊。」 一九二二年,布萊希特生涯第二部劇作《夜半鼓聲》在慕尼黑室內劇院上演,原劇名甚至與三年前(劇本寫成當時)主導德國「十一月革命」的左翼組織「斯巴達克斯」同名,可見整個作品緊緊圍繞著革命及其所延伸的組織運動、目標理念、個人存亡等子題。然而,故事的結局卻令人錯愕從戰場歸國、重見摯愛的男子,竟放棄為生存與權利抗爭,反而奔向舒適的白色大床,為過往失去的愛情寫下新章節。 近百年後,德國新銳導演克里斯多福.魯賓,選擇重新搬演這個製作,並安排了原始版、導演版(及觀眾票選版)等兩種不同結局,以期呼應布萊希特「別在那兒傻看!」的戲劇概念,讓人們可以再次思考革命與自身的關係。不僅如此,跨世紀製作了前後兩種《夜半鼓聲》的「慕尼黑室內劇院」,本身便有著特殊的「革命精神」,除了在大戰時期作為場館行政人員與創作者的避難堡壘,時至今日,仍不停提供機會,讓具有移民、難民背景的藝術家們得以發聲。 當代表革命的《夜半鼓聲》響起,你會選擇窩在床上、繼續想著明天的聚餐和約會,或是會選擇拋下一切、參與其間?而這個關於「紅月亮」與「白床單」之間,在經過百年後的你,抉擇又會是甚麼?是否會撼動你對政治的冷漠?是否會讓你想到:「若不起而效尤,在那個主人翁離去後的舞台上,又將被誰、被怎麼樣的意識形態所占據? 」而這一切的故事,就等你進劇場來發掘。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回首、遠望
很快的,又到了一年的尾聲,在每年的這個時候,也正是台灣的表演藝術界最忙碌的時候。除了有不斷的新作推出,讓觀眾眼花撩亂外,各表演團隊還要忙著年底結案、提明年的企畫當然,還有不可錯過的、大家引頸期盼的「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也在此時開賣,加上較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北、中、南三場館到位,更讓TIFA的精采縱橫全台,所有人莫不睜大眼睛、惦著荷包,熱烈地討論著要投向哪個節目的懷抱。當然,敝刊也會在近幾個月,鎖定這個議題,為讀者們做最詳盡的報導。 在本月份,我們先聚焦在二○一七年就曾登上過TIFA的舞台,創下當年售票秒殺、加演的劇作《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這齣由編劇簡莉穎與四把椅子劇團導演許哲彬推出的作品,以愛滋病作為創作素材出發,直視這種「曾經」被稱為廿一世紀的黑死病。但是,關於這個議題,它真的是「曾經」嗎?除罪化了嗎?無論如何不可否認的,現在還是有人與它共存著。愛滋、AIDS、HIV這些名詞從當年到現在,除了在醫療、公衛上的專業領域之外,它被人們窺視的眼光、背後隱藏的包袱,又有多少的改變?若不了解它,又要如何面對?劇場就是反映現實的一面鏡子,世界各地探討愛滋病的作品,在這卅多年來不斷被創作出來,每個作品也代表了各個年代面對它的映照。大家不妨放寬心胸,隨著本刊共同追尋劇場愛滋啟示錄,一覽如同簡莉穎所說的:「為那個距今並沒有很遙遠的年代,為那些還不那麼被理解,卻與我們很靠近的人們留下身影。」 此外,在每年的十二月份,本刊的重頭戲,就是針對全年台灣表演藝術的現況,為讀者整理爬梳該年度的十大「表演藝術回顧╱現象觀察、趨勢探索」,當然今年也不例外。回顧二○一八年,台灣的表演藝術界除了本文一開始就提及的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北、中、南三場館到位之外,如:原創音樂劇大爆發、參與式展演蓬勃發展、地方藝術節開始重視策展、強調藝術創作陪伴、作品製作期拉長、重演巡演節目增加等等,而在這十大議題間,也不乏互相交錯影響的環節,這些發展的軌跡與歷程,將會如何牽動未來台灣的藝文環境生態發展,都值得我們持續追蹤觀察。 最後,編輯部也選出了三位2018 PAR People of the year布拉瑞揚、汪兆謙與林勤超,除了獻上我們對其表現的肯定外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只華麗 更是求新求變
在本刊272期時,我曾寫到:「日本是一個善於吸收外來事物,融合自身主體特性,形成獨特文化的國家。我們今日所認識的日本文化,是傳統的日本文化和外來文化在不斷接觸、交融、滲透的結果」那是剛整理完「探訪夢幻星花園,寶塚歌劇團A to Z」專題時,看到當時歡慶創立一百周年的寶塚如何將日本傳統與西洋文化接軌,以西方歌劇的舞台效果,包裝日本歌舞演劇,表現「和洋合一」精神後的感觸,那也是他們繼二○一三年首度來台後,第二次訪台時對他們的印象。如今,寶塚歌劇團即將在今年十月三度來台,卻又給台灣的觀眾,帶來不同的驚喜,這次他們選擇改編原本就是由台日合作的《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霹靂布袋戲劇集著手,企圖同步抓住台日兩方戲迷的心。 當然,要如何能讓兩方的戲迷都滿意,這的確是一大挑戰,畢竟人偶殊途,更何況他們所改編的主體《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本來就是一齣以動漫元素結合布袋戲的繁複劇集,所以寶塚也在這次的演出中做出了不同以往的改變,例如:相較於他們首度來台改編自《楚留香》的演出,這次《東離》的寶塚編導小柳奈穗子的改編,相當完整了保留了原創劇作家虛淵玄的故事線,這代表了要將第一季共十三集的劇情濃縮在一個半小時中精華再現,而且其中還要交代虛擬的傳說背景、地理環境、歷史情仇等,而其中各角色間的人魔關係、招式運用,更不是未接觸過布袋戲或武俠小說的日本觀眾原本就有的認知。 所以大量敘述性的口白、兵刃過招的打鬥、動漫式炫麗的投影,取代了寶塚習慣運用的歌舞呈現方式,在這次上半場的《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演出中,罕見的只出現原劇集的主題曲,而女主角也只唱了短短的四句。此外,因為原劇集是以動漫闖關的方式推進劇情,所以個角色戲分平均,雖然星組的TOP紅悠智露都在舞台上,但劇中卻也不乏二番手、三番手精采的表現。 當然,寶塚也不會讓喜愛勁歌熱舞、追星的寶塚迷們失望,在下半場寶塚綺幻舞台《Killer Rouge/星秀☆煌紅》即是由編導齋藤吉正,為星組首席紅悠智露特別打造的華麗大秀,也因為要到台灣演出,他們也加入了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展現星組群星們對台灣觀眾的熱情與努力。而演出中較少見的首席男役恢復女兒身的「反串」搞笑橋段,也展現了與以往寶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逗陣相招「榕樹下」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一團的最後一塊拼圖,位於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將於十月中正式啟航,未來不僅將成為港都的重要場館,更是匯聚全球創作者與在地團隊的南台灣表演藝術大本營。 在本期雜誌中,我們特別搶先帶領讀者,深入踏訪衛武營的裡裡外外,步入以榕樹為設計理念、單一屋頂下的四個廳院,走進有著全台最大管風琴的葡萄園式音樂廳,從有發想自船艙吃水線標高的榕樹廣場,到外人無法進入、串連各廳院的「衛武營大道」,走遍這座占地廣大、在公園中的未來館院。此外,我們除了專訪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看他們如何打造這個屬於「眾人的衛武營」之外,也探訪了其中蓄勢待發的工作團隊各部門「小小兵」的辦公空間,近距離感受他們準備好迎向各種、各類、各國演出挑戰的嚴謹心情,體會他們迫不急待地要敞開大門,準備迎接全台觀眾的熱情活力。 此外,編輯部也將衛武營於十月、十一月登場的開幕季節目,在特選介紹中一一剖析:諸如首次啟用館內九千餘支管風琴的專場音樂會「伊維塔.艾普卡娜獨奏會」、拉夫拉前衛劇團於亞洲首演的《創世紀》、融合韓國傳統藝術與跨界合作的創新音樂實驗「不妥協」系列;還有鄭宗龍和澳洲雪梨舞團共創的《大明》、劇場鬼才羅伯.勒帕吉自傳性濃厚的獨角戲《887》、描繪日治時期台灣農運革命家的《簡吉奏鳴曲》、串聯歌仔戲大團以細數戲曲百年風華的《相思唱歌仔》;當然也少不了衛武營深耕多年、持續提供空間、養成創作茁壯的「臺灣舞蹈平台」與「馬戲平台」作品。每週都有不同演出在四個場館上演,讓我們隨時都能相招逗陣,來去衛武營走走! 而同樣的在十月,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也將熱鬧展開。首先登場的《父親》,是首次訪台的比利時「偷窺者舞團」近年家庭三部曲之第一號作品。這個名聲遍及全球、作品獲獎無數的團隊,由兩位舞者出身的創作人嘉琵耶拉.卡莉佐及法蘭克.夏堤耶爾組成,他們的創作核心來自生活,來自家庭關係、面向現世,又如暗暗「偷窺」著日常的可想而知與匪夷所思,不按牌理出牌地將箇中元素重新組裝、延伸,造就了「超級寫實」的演出風貌,也成了他們的一大招牌。在本期雜誌中我們也請到夏堤耶爾,以及該團的台灣舞者劉怡君現身說法,偷窺者舞所呈現的種種虛實與荒謬,是從何而來、又為何而生。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參與的時代來了
從電影、電視問世,到人人一支手機的數位時代,各式產業無不把戰火延燒到第三螢幕,追求與消費者更親密的互動,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體驗。當然,文娛業者也不例外,而其中最強勢者,無外乎線上遊戲的崛起,例如電競產業已然成為新形態的體育項目,而這些「遊戲」無疑已經滾動了新一波經濟、社會的時代巨輪。 當身為「阿祖級」的表演藝術面對上述的強勢潮流與變化,或是創作者根本就是「數位原住民」的時候,從他們的生命經驗出發,作品勢必產生質變,單純的你演我看、我說你聽的模式,不要說不能滿足現代的觀眾,可能也不能滿足藝術家創作時狂放的想像。所以近年來各種新的藝術形式層出不窮,不只是類型跨界,許多藝術創作更是企圖跨越欣賞者與作品的鴻溝,讓看展與看戲已經不只是單純的「接受者」,而是晉級為「參與者」。如同電玩遊戲一樣,不只是要給你更好的聲光效果,讓玩家身歷其境,更是要觀眾一同加入,親自體驗、甚至拼搏賣命! 本期雜誌就針對「參與式藝術」這股方興未艾的新形態作品,帶領讀者先透過五個關鍵詞解碼,打破藝術作品只是「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迷思,釐清什麼是「參與式藝術」,它又與所謂的「沉浸式」、「互動式」有何不同,並從其背後的創作發想為起點,邀集了視覺與表演藝術領域的兩位策展人、藝評人、創作者、觀眾等各方觀點,讓您抓住正在改變中的「觀演關係」未來趨勢。 當然,我們也挑選了最近上演或即將上演的參與式藝術作品為範例,如:入圍第十六屆台新獎的《人類派對》、《CYH-279 摩托計程車》,與即將到來的「臺北藝術節」中的《放跑馬拉松》、《金錢眾議院》、《歡聚今宵》等,讓讀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有所準備,讓您去看這些創作的時候,不會一頭霧水,用最好的心情與開放的心,感受全新的藝術體驗。 此外,我們也隨著全球大樂團樂季公布之際,第一手為讀者整理的最新資訊,歸納整理出「2018-2019新樂季搶先報」,從國際上英美、德法、中港澳,到台灣本土的各大樂團,讓您一次盡覽全新樂季重點節目,知道那場音樂會不可不聽、不可不看。我們也別請到六位國內外賞樂達人,請他們精挑出新樂季中的三檔「心頭好」,幫大家在時間有限、分身無術的窘境下,圈選重點,不容錯過!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北投的變與不變
北投,一個台北市最北、面積的二大行政區,從它名字的起源與巫有關,似乎就註定讓這塊雲霧裊繞的神秘之地,抹上一絲神秘與狡黠,引發前來探訪的人無數的聯想。從一八九六年開始,大阪人平田源吾在此首先開設的天狗庵,到松濤園、甚至直至二○一四年才歇業的吟松閣,初以溫泉為號召的各式旅館在此林立,它們除了提供溫泉、美食之外,漸漸也提供其它「相關的」一些服務濃濃的和風與粉味相信是老一輩抿嘴而笑、不可言明的記憶。但是,在那朦朧舞影、暗香浮動的歌聲下,笑微微的朱唇後,在布滿石階的溫泉路上,卻也踏滿了心酸的腳步。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因為美國《時代》Time雜誌刊出了美軍與兩位台灣女性一起泡溫泉的照片,引發當年政壇高層的震怒,致使一九七九年北投特種行業的營業許可終被撤銷,也自此改變了北投的命運,讓它從杯觥交錯的風月所在,逐漸轉變成現今文青流連的小確幸風情。而當年被壓在石階下的溫柔鄉故事,也慢慢浮現世人眼前,如同未曾離開的木屐踢踏的聲響,隨著那卡西的悠揚,為人傳唱: 春夜的雨水滴落來, 冷霜霜,滴在這條無情的無尾巷。 春夜的北投,是酒意,是回憶, 是一朵花淪落的風塵,是三分酒意中的溫柔。 來來來,牽阮的手, 勸你一杯最後的紹興酒, 阮沒醉, 阮只是用阮一生的幸福鋪著你的溫泉路, 鋪著這條破碎的黃昏路 阮沒醉 阮只是有一個姐妹伴 今晚要離開溫泉路 離開這條破碎的黃昏路 祝伊幸福 不用又躺在這塊冷霜霜的榻榻米 祝她幸福 春夜介雨水滴落來 冷霜霜 滴佇職條無情介無尾巷 春夜介北投 是酒意 是回憶 是一蕊花淪落介風塵 是三分酒意中介溫柔 如今,這首原本就充滿敘事性,由人稱「台灣民謠大師」、「浪子詩人」的陳明章所寫的〈再會吧北投〉,不再只是你我耳中縈繞的歌聲,也將在七月份由台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吳念真編導成音樂劇,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暑假,迎向K-musical熱潮!
繼去年邀請日本原創音樂劇《死亡筆記本》來台,搭配台灣原創音樂劇《木蘭少女》的演出,今年臺中國家歌劇院繼續「夏天來台中看音樂劇」的企畫,請來兩組韓國表演節目《搖滾芭比》與《光的來信》,讓台灣觀眾首度感受到韓國音樂劇的熱潮! 韓國音樂劇發展至今,已有「亞洲百老匯」的美譽,作品產量與經濟效益幾可與紐約百老匯及倫敦西區相提並論,有世界第三大音樂劇市場之稱。此次訪台的兩個作品,也正好反映了韓國音樂劇自一九九○年代起飛迄今的兩種演出類型:如《搖滾芭比》是將歐美作品改編成韓語版本演出的授權音樂劇,《光的來信》則是原創中小型音樂劇。於此同時,台灣亦有演出單位,正力邀另一齣改編自舞台劇的音樂劇演出《王世子失蹤事件》,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與台灣的觀眾見面。趁此機會,本刊特地造訪韓國,專訪參與這幾齣作品的演員、導演及編劇們,與讀者分享韓國音樂劇的發展歷程、他們在演出現場的創作經驗,同時也走訪韓國音樂劇的兩大重鎮首爾大學路與大邱國際音樂劇節,一探兩地如何能成為孕育中小型音樂劇的搖籃、培訓音樂劇人才的基地。 其中《搖滾芭比》除了將在七月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外,八月也將在臺大綜合體育館搬演。整個製作分為英語版及韓語版,英語版本由韓裔美籍演員Michael K. Lee 主演,他曾在美國接受音樂劇訓練,並於百老匯登台演出,移居韓國之後,他的演出經歷和表演實力備受矚目,使之在眾多授權作品中擔任主角,並受邀擔任音樂劇選秀綜藝節目「魅影歌手Phantom Singer」評審之一,儼然成為音樂劇表演雄霸一方的代言人。而韓語版演出則由去年在韓劇《機智牢房生活》裡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的實力派演員丁文晟,及作品橫跨電視、電影、舞台劇與音樂劇的硬底子演員吳萬石擔綱。 《光的來信》則為韓國藝術文化委員會之下Glocal Musical Live計畫的第一屆得主,這個以原創音樂劇作品為重心、企圖培育編劇新人的長期計畫,協助作家韓在恩完成了她希望能在劇場看見的故事題材關於一九三○年代,文人作家彼此惺惺相惜的純真情誼和創作熱情。由近年因韓劇《秘密森林》與《機智牢房生活》知名度大增的李奎炯,及活躍於韓國音樂劇舞台的金鐘九,將在台灣不同的演出場次中,飾演那位收到了「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蘭陵的教室裡
當吳靜吉博士踏進表演36房的排練場時,金士傑正在梳整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中的一個片段;劉若瑀拉了椅子過來,聽吳博士說著此前伴隨優人神鼓出國的種種閱聞。吳靜吉給優人提了些建議,像以前那樣;更趁金寶在排戲時,聊了很多天,也像從前那樣。 一九七七年,金士傑從周渝手中接下了耕莘實驗劇團,他開始招兵買馬,也拜託吳靜吉加入指導,讓大夥一同接受他從美國La MaMa引進的各種劇場經驗、表演遊戲、家庭作業等奇奇怪怪的訓練。即使常如「瞎子摸象」般摸不著邊、像「丐幫」一樣衣衫襤褸、大汗淋漓,又迫不及待地努力吸收,抑或有人不願跟著揮霍青春,而作罷離去。留下來的,抵抗著焦慮和些許失落,也產生了一種豁達:反正沒錢、想做舞台劇,不管剩幾個人、在哪裡演都可以。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而今「蘭陵」再次回到劇院,並以《演員實驗教室》為題,重新串接過往的劇場練習,要將許多未能說出的事、走過人生所積累的小小事件、潛藏在心中的秘密情事,化作一幕又一幕的生命獨白。這其中有卅多年前首次演出的原始班底,也包括過去曾坐在台下、深獲啟發而加入蘭陵訓練的「前」文青。他們不提「當年勇」,我們也不話「英雄事」,便從吳靜吉博士個人的歷程出發,聽聽他何以從教育心理學博士成了劇場顧問、從內向青年成了跨界先鋒;也請金士傑與馬汀尼同場對談,看看他們的生命如何與蘭陵交會,回憶那個初生之犢、一切大破大立的年歲,繼續那股好像可以不受時光影響、一路玩到老的「頑童」精神。 此外,將在四月及五月登場,由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的兩場音樂會,說跨界,竟如輕功般一躍而來到了「武俠世界」和「電玩音樂」,除了要演奏玩家們必不陌生的《仙劍奇俠傳》及《軒轅劍》系列樂曲,青少年時期同樣深受武俠小說啟迪,有著仗義執言的性格和俠義精神,或許還帶著點離經叛道性格的兩位音樂人作曲家陳樹熙與國樂團指揮鄭立彬,趁此機會抓起他們的武器古琴與洞簫,來場嘴皮子對決、論藝交鋒話江湖。 同時本月更有許多國際藝術家、台灣表演者與藝文工作者現身本刊:包括以色列指揮家殷巴爾與當代編舞家普雷祖卡的個人專訪,戲曲界當家花旦如蕭揚玲、張孟逸的接班心情;在「藝活誌」單元,我們則帶著讀者跟著藝術行政一起過日子,看看他們的如何為創作者想方設法、成為每件作品幕前幕後的最重要推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閱讀碧娜,重新想像她的舞蹈現場
碧娜.鮑許持續對著舞者、對著我們提問,用她的排練清單、用她的經典舞作,這些疑問最終構成了作品、化成了無數令人驚豔、讚嘆,備受震撼又真切迷人的畫面,也讓觀舞者思考更多的問題,激發了無限的想像與可能。在本期雜誌中我們試圖重新閱讀碧娜,在她的編與舞之間,抽絲剝繭,從舞台的自然與奇觀、數不盡的男女關係和兩性糾葛,及其巧妙運用的曲目樂音等三種視角,看它們如何為作品建構出獨特且不凡的魅力。 用空心磚砌成的高牆、縫隙間淌流出的火山熔岩、鋪滿舞台的泥炭紅土,或是位於舞台上的深池、小型游泳池,當中甚至還有一隻河馬碧娜的舞台,包含了許多自然的成分,更是人工打造的奇觀,各式各樣的土石、令舞者痛苦受傷的水,還有,台灣觀眾曾有幸在廿年前見證了、那滿台的康乃馨。 本月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受國家兩廳院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之邀,再次登台,我們也邀請了曾經目睹《康乃馨》一作,並受其影響深遠、印象深刻的三位創作者作家成英姝、建築師阮慶岳與香港劇場編導鄧樹榮,分享當年欣賞《康乃馨》後所感受的衝擊,或是分享屬於《康乃馨》的華麗與哀傷。而我們也邀請到插畫家朱疋,以碧娜.鮑許的舞作發想,為此專題獨家繪製多幅畫作,重新再現她的舞蹈現場。碧娜的舞蹈,激發了無限創作者的靈感,且讓我們在看罷《康乃馨》後,再隨著插畫家的筆,一同跳進舞的想像。 人稱劇場金童的法國導演托馬.喬利,四月也將帶著全長約四小時的莎士比亞名作《理查三世》來訪,如果您曾納悶,為什麼好像時常看見這個劇本在台灣、在世界各地上演呢?本刊也特別蒐羅了各國導演的近期《理查三世》作品:包括英國導演魯伯特.古爾德、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更訪問了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王曉鷹與這次來台的導演托馬.喬利,談談這位莎翁筆下近年來復排次數眾多的劇碼,在他們心目中,又有什麼讓人又愛又恨的邪惡魅力?讓我們隨著導演的視角切入,看看這位英國歷史中,從地底下到舞台上,被人各自解讀的君王。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提到科技與藝術,會想到什麼?是AR、VR,在台上拍電影?或從電視到Youtube、Netflix或愛奇藝?還是視覺、聽覺如幻覺,更能跟機器人同場共舞、飆戲?等等,讓我們先把時間回溯,將科技兩字的科學與技術分開,深究在表演藝術界、從一九六○年代開始,在創作者們一面思索、一邊想像的半世紀以來,於表演藝術場域所實踐的種種技術和兩方的互涉關係。 而時至今日,即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掌上擁有世界,甚至有著虛擬一切、化無形為有形的超強能力,站上舞台的身體、親臨現場的觀眾,仍觀看、感受並行動著,並構成「意義的可能空間」,換句話說,即使展演可以「無人」或「去人」,也不能真的「沒人」。於是,在「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廣告語旁,或許還得加上一句「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除了簡述當代影像科技的發展史、一探新媒體時代的身體展演外,本期專題也以表演藝術與科技相關的三大關鍵字:「幾何、影像、機器人」為重點,看看藝術創作者們如何結合、延伸他們的想像,在舞台「泛科學」實踐。 而取材自山海經、融合南北管與現代音樂的《蓬萊》和改編自艾莉絲.孟若短篇小說的《親愛的人生》,兩部作品也將於三月在國家劇院演出。《蓬萊》演員之一、新生代劇場新星崔台鎬,即在本期「聚光燈下」受邀登場,我們也藉此機會帶讀者一探這位在舞台上非常具有「存在感」的演員,他在台下真實的生活又是如何。而另一頭,在緊鑼密鼓排練之際,《親愛的人生》編導王嘉明和「超愛」孟若的小說家李維菁,則同桌相談,一邊低頭翻書、分享彼此喜歡的孟若故事,也一同崇拜讚譽,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看似樸直簡單、實則深藏難料的文字功力和寫作策略,當然,最令人好奇的,仍是導演王嘉明如何將「時間的皺折感」給搬上舞台。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平凡中見獨特,夠嚴謹才會有笑聲
新年初始,也代表新一年的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即將陸續展開。第一檔將在二月底登場的節目,是早已完售的《斷捨離的物件習題》,不知您搶到票了嗎?本月號雜誌中也特別專訪到創作者兼演員傑夫.索貝爾現身說法,談談在他的異想、奇想、幻想裡,那些堆疊著過往記憶的盒子們,都有著哪些秘密。 廣受喜愛、備受推崇的日本劇作家三谷幸喜即將帶著改編作品《變身怪醫》來台,曾執筆無數為人讚譽的電視劇集、電影腳本和舞台劇本的喜劇大師,到底有些什麼出人意表、與眾不同的特質,得以將平凡轉譯為笑料、把小事化大並圓滿收場呢?三谷幸喜過往的影視作品大多具有五大特點,諸如:冷眼旁觀的角度、固定合作的班底、有限時空的設定、大人物的小人物化,以及為演員量身打造的創作。例如電影《有頂天大飯店》,或電視特別篇《東方快車謀殺案》,現縮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之內、齊聚大牌明星、往昔夥伴於其中,不僅卡司本身就讓觀眾有如觀賞賀歲片般開心,遵循佳構劇的嚴謹結構、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的自編、自導,都讓「三谷幸喜」作為一個喜劇招牌,有了品質保證。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與我們一同回顧
在這個年末台灣表演藝術界最大的新聞,無非就是雲門舞集的大家長林懷民,在其新作《關於島嶼》演出前,宣布啟動退休計畫,他將以兩年的時間、逐步卸下肩上重擔,交由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正式「接班」,這對成立已滿四十五年的雲門或甚至台灣的劇場界有何影響?兩年後又會有什麼新氣象?應該是值得我們後續持續觀察。 回顧今年,我們一起在劇場度過的三百六十五個日子裡,台灣的表演藝術界又有那些事讀者們不可不知?什麼現象潮流正在醞釀?又有那幾位創作者贏得大家的目光?這都是每年的十二月號,本刊要為各位讀者整理分析的重頭戲。今年如:臺灣戲曲中心正式開幕、台灣國際打擊樂大賽在台灣舉辦、文化平權的推動與實踐、熱鬧滾滾的各縣市藝術節逐漸成形、與亞洲各國交流的漸趨頻繁、以及表演藝術人才在世大運與植劇場的發光發熱、新馬戲在台灣的萌芽相信都會對未來台灣的表演藝術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在此同時,編輯部也推舉了三位在各自領域深耕努力,尤以今年更顯優異亮眼、未來極具潛力的表演藝術工作者,獻上「PAR People of the year」的肯定,他們分別是:榮獲貝西獎肯定的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簡珮如;年初成立「灣聲樂團」,不論在自己的作品、團隊的培育、選曲、演奏都聚焦台灣的音樂家李哲藝;以及今年以「植劇場」劇集與兩齣結合偶戲的舞台劇作品而廣受好評的劇作家詹傑。 此外,在本月份雜誌中,我們也邀請了三組女演員們張艾嘉與黃詠詩、黃小貓和梅若穎,與高若珊和梁皓嵐,帶著她們即將登台的作品、抽出排練與繁忙的工作空檔,一起來聊聊吧。其中,甫卸任金馬執行委員會主席,將與林奕華再度合作、回到劇場的張艾嘉,也與我們分享了她與《聊齋》的過往回憶,以及她所長年關注的題旨:關於人與家庭的那些事,那即是她想說的故事,也是她與林奕華共同思考的交集。 二○一七年即將離我們遠去,不知您是否發現,在《PAR表演藝術》雜誌創刊廿五周年的最後一個月,我們迎來了本刊的第三百期。廿五年的時光、三百本《PAR表演藝術》雜誌、三百張封面、無數的訪問、人物、演出、介紹、評論、觀察、現象、企劃,陪伴台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觀眾一同走著,亦步亦趨。在十月份假台北捷運忠孝復興藝文廊舉辦的「舞台風景」經典回顧展之後,我們也怕有讀者未能親臨現場,或是意猶未竟,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文字傷舞 一切盡在舞中
在兩廳院卅周年的場館內外活動夥伴時代的交流論壇、蔡振南的電影歌聲和林強的電音眾聲之後,迎向本刊的三百期之前,由平珩、陳樹熙、林奕華及林家文等四位經驗豐富、觀點獨到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從舞蹈、音樂、戲劇到技術管理等不同領域、角度,深入當前的製作現況、創作環境,他們的全新專欄於本月分隆重推出。而兩廳院「舞蹈秋天」的重頭戲雲門舞集《關於島嶼》亦會在本月底舉行世界首演。四十多年以來,雲門舞集作為台灣表演藝術界最重要團隊與先驅者之一,名聲享譽國際、足跡遍布全球,卻仍不停思索、深掘、扣問有關這塊土地、這片島嶼屬於我們的各種深意與感受,將其幻化為舞、吟唱成音,表現為不斷變革、力求突破的視覺意象,辯證著彼此的共同想像。 關於島嶼,林懷民在記者會上不願多說,淡淡地敘述著這個作品沒有指涉,微笑地告訴大家不要對號入座,這只是個在被海包圍的一方土地、一撮人們的樣貌,無論是快樂與悲傷、躊躇與桎梏、和解與衝突、無知與滿足,這就是一支舞。但是且看舞台上的時而掉落崩壞、時而爆裂飛散的字句,或是舞者們甩臂揚臀、跳躍奔馳的身軀,的確,編舞家已不用多說,因為他早說過「文字傷舞」,一切盡在舞中,不是嗎?關於「我是誰?」「誰是我?」或是更多他所關心、所擔憂 林懷民此次選擇和多位年輕藝術家包括甫入圍金馬獎的影像設計周東彥、名揚英國時尚圈的服裝設計詹朴,及今年金曲獎最佳專輯得主桑布伊合作,更像是藉由這個製作過程,試著與他們「對話」,從個別的「字句」組成接近集體的「文章」;放下書法,改將台灣作家筆下的詩文,以印刷體呈現,從獨立的塊狀至重疊混合的難分難解、字體細節的放大縮小、在舞台上變化多端的影像效果搭配舞者的身體動能,也創作出與過往完全不同的雲門美學,正如林懷民所說:「我很高興自己在七十歲時,還做跟以前完全不一樣的作品。」 NSO與影評人藍祖蔚攜手推出的「藍色電影院」和「總監電影院」系列音樂會,也讓我們有此機會深究、細查電影與音樂之間的曖昧關係從百年前放映機的噪音遮羞布,到互為依賴、彼此交融,不僅寄託寓意、暗示情節,更能前後呼應,甚至兩兩烘托而成為經典。各種由來和流轉,不管你只熟樂曲、不熟電影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無礙做自己
「你想一想,什麼是正常?為什麼人們要把自己的個人才華倒入一個模具中?人們很害怕各種不同的人,所以他們嘗試逼迫一些不能或不想成為正常人的人去變正常。」身兼英國BBC節目主持人、演員與作家的Rosie King,在一場TED的演說中,坦承自己患有自閉症,並翻轉了多數人對患者的想法,「自閉症讓我自由,讓我做自己有很多 LGBTQ 的人或者自閉症患者都嘗試把自己變正常。這才是讓人害怕的。」 在多數人被迫學習對差異感到害怕的同時,有另一群人翻轉障礙為潛能,在藝術領域,他們是障礙藝術家(disabled artist),活躍於影視、劇場、音樂、舞蹈、視覺藝術等。英國詩人艾倫.桑德蘭說:「在身心障礙藝術裡,由我們主導。我們說自己的故事、呈現自身對於身心障礙生活的感知,以及與其有關的議題。」 本期「障礙藝術.藝術無礙」特別企畫中,我們除了梳理了障礙藝術源流,並從長年挹注相關資源的英國回望台灣發展現況,從徹底改變了英國劇場文化的格雷埃劇團(Graeae Theatre Company)、兩年一度的「無限藝術節」(Unlimited Festival)、香港糊塗戲班.無障礙劇團、到台灣由朱宗慶打擊樂團2團團長何鴻棋創立的極光打擊樂團、身體氣象館的主持人王墨林主辦的「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等,從這些團隊、藝術節中,我們看見的是專業的、主導了自己的故事,且不卑不亢地訴說自己的故事的藝術家們。 值得一提的是,本刊亦獨家專訪了將在兩廳院「舞蹈秋天」系列演出《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的英國舞蹈家克萊兒.康寧漢(Claire Cunningham)。這位已使用手杖逾廿年的藝術家,她正視自己,在創作上探索本身的各種可能性,並且有意識地拒絕(為非殘障肢體所開發的)傳統舞蹈技巧,或以偽裝成不是自己的肢體的方式演出。在此次來台的作品中她探索宗教、宗教藝術,及對靈魂與肢體的批判,也邀請觀者一同質疑,並重新省思對於殘障人士的同理心、同情心或是漠不關心。此外,除了為您介紹以上當代知名的障礙藝術家們之外,我們也邀請了長期投身身心障礙研究的易君珊,請她由文化參與的觀點,分析台灣藝文環境、相關法規現況與困境。而在場館規劃方面,我們也請藝術總監李惠美分享了甫滿卅周年的國家兩廳院,為打造無障礙的友善環境所增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止於身體的奇觀創作者
暑假結束了,秋天即將到來,兩年一度的「舞蹈秋天」也將隆重登場。今年除了有兩廳院駐館藝術家蘇文琪參與、有林懷民編舞的雲門新作壓軸,在此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幾位計畫造訪台灣的藝術家,他們如何將「編舞」的概念,拓展到整個演出的每樣細節,有如作畫般,於台上盡情揮灑,打造不可思議的舞台奇觀。他們不只是編舞家甚至也不覺得自己是編舞家。 曾與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狂言師野村萬齋合作的高谷史郎,其實出身於環境設計學系,最初接觸舞蹈,只是享受在劇場做實驗的感覺,認為舞台設計與裝置藝術或許沒什麼不同。而後,他發現了劇場裡有種奇妙的「時間軸」,並開始結合影像,以更多不同的方式創作,持續他獨特又神奇的實驗。此次來台的作品《靜╱止》即是一個對於時間的概念探究,英文名稱ST/LL,中間以斜線符號代替字母I,瞬間分隔出、切開了原是一體的文字、創造了兩邊不同的字母。有趣的是,在他的演出裡,即時影像投影與舞者一起在觀眾面前一前一後共舞;完全以水覆蓋的舞台,又成了上下的鏡像。人動了、一切也開始啟動。當一切靜止的時候,世界還有沒有時間? 另外,還有兩位「奧運級」的表演藝術家,也將帶來他們令人震撼連連的舞蹈作品。來自希臘的帕派約安努是二○○四年雅典奧運與二○一五年歐洲運動會開幕式導演,他的作品不只是一個「美」字可以形容,也不光是美,更充滿了詩意、帶著令人好奇的神祕,還有如史詩、如名畫般的哲思與深意。來自巴西、於十月應新舞臺藝術節之邀來訪的黛博拉.寇克,則是去年里約奧運開幕式的舞蹈總監,也曾擔任太陽馬戲導演。在她舞作中登台的巨型道具,將讓所有觀眾目瞪口呆,大風扇、攀岩牆與旋轉紡車,舞者不只是跳舞,還要賣命,受過高強度的訓練達到精準的肌力控制,超越自我,更完成奇想。 每年此時,也正是世界各大樂團公布新樂季節目的時候,都讓樂迷們伸長脖子、睜大眼睛,默默地想像與期待著。所以,在本月份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德奧、英法、中港澳等地,一七/一八樂季分別規劃了怎麼樣的系列演出;而台灣的西樂團與國樂團,又有些什麼主題呢?是耳目一新,還是毫不意外,順便也聽聽樂評人們有些什麼推薦和觀察分析。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台北與世界交匯
創立已屆四十年,不管招牌響亮也好、聲名狼藉也罷,對於台灣的觀眾而言,原來存在於現代戲劇史中、如教科書般的存在,可視為美國前衛劇場代表之一的「伍斯特劇團」,將因臺北藝術節而到訪,帶來全新製作THE B-SIDE全球首演。伍斯特劇團以獨特的解構美學而聞名:敘事時空斷裂、展演邏輯不一、風格並置混亂,此外元素龐雜、演出媒介多元也是其主要特點,演員,聲響、影像等各種媒體,看似各說各話、互相干擾,但是在文本、框架、交織疊陳之下,卻展現出他們強烈的風格與獨特的美學。 THE B-SIDE導演凱特.沃克,其劇場生涯活動幾乎等同於伍斯特劇團的創作年表,近四十年來可謂每戰皆與的她,和劇團創立者伊莉莎白.勒坎特、後來成為知名電影演員的威廉.達佛等人時常並肩合作,他們就是伍斯特劇團的表與裡。THE B-SIDE的演出形式,和劇團為人熟知的形式風格有所不同,如此的製作概念,也與三年前沃克執導的《早期震教徒靈歌》相同,該戲由勒坎特及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等五男五女共同演出,以「一張專輯的詮釋」為副標題,重現震教徒當年的舞蹈與音樂。THE B-SIDE則以一九六四年灌錄的《德州監獄的黑人民謠》專輯為藍本,透過場上的三位演員即時傳唱,重現當年錄製現場每一個細微的聲音、每位勞動者獨特的呼吸與個性。 除了伍斯特劇團選擇在台北發表新作之外,台南人劇團與法國當代最重要的編導演之一帕斯卡.朗貝爾合作共製的《一家之魂》,更是以現今台灣的六位演員作為創作素材,融合他自身長年於亞洲工作的觀察見聞,企圖以不同的視角,切入當代亞洲文化。朗貝爾擅長在表演者的身上尋得其特質與故事,並將之萃取、提煉,幻化為角色個性,習慣使用大量文字與聲音節奏,將日常生活轉化作詩。近幾年,他的代表作品《愛的落幕》在中國與日本等地,以不同語言重製,之後他也將帶著《一家之魂》前往東京、重新搬演,而台北,即是這一切的開端。 此外,我們也繼續窺看亞洲其他地域的表演藝術境況,無論是從中國當代舞蹈,認識當地編舞家所面對的課題與挑戰;或是延續上一期專題,從泰國的「表」深入至「裡」,帶您深入這個微笑之國的表演藝術領域。當然,您也可以放鬆一下,在夏夜裡的晚風吹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舞台幕後的堅持
二○一五年榮獲柏林戲劇盛會年度十大作品之一、由柏林德意志劇院所製作的《等待果陀》,即將於下月應臺北藝術節之邀,來台演出。這齣被稱為廿一世紀至今最好看的《等待果陀》,本屬於保加利亞劇場導演戈契夫所規劃的「貝克特系列」作品。大師因故病逝後,他長年合作的演員們、舞台設計、製作團隊,以及同樣來自保加利亞的新銳導演潘提列夫,決定接手完成這個作品。 他們所承襲並持續埋首實踐、試圖發揚光大的,不僅是戈契夫的劇場美學、海納.穆勒的語言之力,更從貝克特原先的創作發想、生命經歷中,尋找靈感。於是《等待果陀》在舞台視覺上的構成,其強烈的對比與奇妙的空間感,不僅恰似那幅勾起貝克特無限想像的《月下兩人》畫作,亦出自劇作家手中的一張明信片圖樣;演員們使用類似默片般的肢體技巧,除了更貼近貝克特的品味,那股不受控制、粗俗喧鬧、執著傻氣的鬧劇能量,也正是戈契夫作品中,重要的特色所在。而他們為何等待?波佐、幸運與果陀又是何許人?按照二○○九年皮耶.唐金所出版的專書論點,與貝克特在二戰時的特殊經驗相對照,或許在某種程度上也出現了較為明確的指向。 若說如此多線交纏的背景──劇作家的構思源頭,經後世眾人抽絲剝繭而逐漸浮現;設計、導演與演員們貫徹著也傳承著他們共有的工作理念──而造就了這齣優秀的作品。那麼NSO即將演出的《三部曲》歌劇,則是浦契尼利用眾多角色、不同時代場景、悲喜交錯的跳接串連,所完成他創作生涯中的一大里程。因獨幕劇比賽敗陣,默默耕耘、醞釀數年,他破天荒地寫出了三齣獨幕劇、一加一再加一的奇特作品。浦契尼將這三部性質、結構完全不同,時間從廿世紀轉至十四世紀,地點又是巴黎又是翡冷翠,人物既有身世可憐的修女、見錢眼開的富貴人家、還有賽納河畔的船家夫妻,各自獨立又難以分割的三種故事,組合成比三聯畫更形獨特的歌劇奇想與奇觀。 最後,你知道當表演者在台上奮力演繹、盡力燃燒,謙虛承接不絕於耳的如浪掌聲時,在這看來榮耀的外表下,他們的付出是否真的換取了等價的報酬?本刊也趁著剛過的報稅時節,大家對去年收入記憶猶新的時候,在音樂、舞蹈、現代戲劇等三類表演藝術領域中,各抽樣查訪了十名表演者的年度收入狀況,並從中再邀約一位願意受訪的人,談談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的經濟情況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