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4年度現象盤點
我們身處一個怎樣的年代? 經歷了COVID-19疫情,餘悸猶存,但終於無法將所有問題都歸咎於疫情,票房慘淡卻依然盤據了2024年的其中一個關鍵詞,但又將如何重新建構屬於這個時代的劇場生態?長銷劇、舞台平台、舞團轉型、台灣焦點、周邊講座與活動、離島場館、小劇場精神、分齡劇場與兒童音樂節等,既新、也舊,是回顧過去與現況,亦是激發未來的動力與可能。 「面對現實,積極面對」是台灣劇場2024年的年度現象的最佳寫照。 除了編輯部歸納整理的 〈2024表演藝術十大現象盤點〉外,其他仍有幾個年度事件羅列如下,亦是值得後續觀察: #行政法人20周年 #李遠擔任文化部長 #臺灣歌仔戲中心成立 #表演藝術台語主流化計畫擴大辦理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由王文儀、王詩尹分別擔任董事長、執行長 #首屆臺北戲劇獎舉辦 #台南400大型戶外歌仔音樂劇《1624》,再創歌仔戲明星同台歷史 #台灣文化前進巴黎奧運 #台灣、瑞士共製《這不是個大使館》揭示台灣外交處境 #文策院投資國際合製表藝首例《囍宴》音樂劇首演 #作曲家賴德和正式將音樂作品著作財產權全數無償讓與臺灣音樂館 #指揮家梵志登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駐團藝術家 #北藝大跳Pina Bausch《春之祭》,該作首度由非德國的學院製作演出 #《勸世三姊妹》熱潮不減,將走向紐約外百老匯 #胡耀恆、卓明、呂福祿、陳剩等劇場前輩辭世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人物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4
年度人物,是編輯部透過整年度的觀察,以及諮詢從業人員的建議,經激烈討論後所產生的人選既肯定他們在2024年的表現,同時也展望他們的未來性。 舞者出身的編舞家王宇光帶著自編自跳的系列作《捺撇》、《人之島》走向國際,並持續推動「到處舞蹈」長期共融計畫,將身體能量融入日常。演員王肇陽穩定且不間斷的表演動能,讓他在2024年獲得劇場、影視等方面的獎項肯定,並於作品裡體現他對社會的關懷。現任國家交響樂團單簧管副首席的賴俊諺,多次在國際舞台上受到肯定,2024年更籌備首屆台灣國際單簧管藝術節,用自身的經驗與行動鼓勵年輕學子。 他們都在開創自身能量與積累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積極面向「自身以外」的更多可能,因此編輯部共同推薦他們為2024年的年度人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宇光:盛開的舞蹈新星,點亮國際、在地創作動能
曾為雲門2舞者的王宇光轉型編舞家後,自2019年與生活、創作伴侶李尹櫻創辦「微光製造」已邁入5年,並首度入選國藝會TAIWAN TOP演藝團隊。王宇光長期發展「關係三部曲」在2024年也走到了第二部曲,自編自跳的系列作《捺撇》、《人之島》在國內外累積了許多好評與獎項,更在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Sadler's Wells)的新設獎項中獲選為3個全球舞蹈新星之一。不只在創作、演出,甚至在舞蹈推廣能量上,2024年度的王宇光可說是名符其實、身體力行地在國內外「到處跳舞」,微光所照之處皆炙熱強烈,讓人期待「關係三部曲」的最終章與「微光製造」未來在舞蹈圈內圈外各處點燃的火焰。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肇陽:用表演碰撞自由的真實與想像
將自己定位為「自由演員」的王肇陽,以表演為業,活躍於劇場、影像等不同類型。自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畢業後,於第一檔正式售票演出《迷彩馬戲團》(2011)開始,14年來演出未曾間斷。他穿梭於不同演出規模、詮釋角色、演藝團隊之間,持續用「自由」的身分,找尋他在表演裡的自由,以及與自己所處的這塊土地對話,穿透劇場的魔幻,碰觸真實的界線,逐漸走向自身的不同階段。2024年,驗證了王肇陽在表演方面的成績,參與演出的《感謝公主》榮獲第22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短片《女神》斬獲桃園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期待他持續深掘人物、也開發表演廣度,走在一條屬於自己的演員之道。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俊諺:為自己、也為後輩尋找舞台
現任國家交響樂團(NSO)單簧管副首席的賴俊諺,高中畢業即負笈法國、瑞士,2019年畢業於法國國立里昂高等音樂院。在學期間積極參與樂團考試以及國際賽事,累積曲目與經驗,並且在期間熟識同儕、指揮及作為評審的演奏家,於密集自我訓練之下提升能力。2021及2024年奪得國際大賽之後並無單飛,反而持續留在樂團工作。由於感佩前輩的提攜,於是嘗試承接傳統,為延續良性的循環而舉辦單簧管藝術節。在台灣資訊匱缺之下,藝術節的規劃不僅提供演出、大師班,更舉辦座談提供參與國際比賽、出國留學、職能跳板等建議,團結及活絡單簧管同好。賴俊諺曾說他喜歡不同形式的演出,不管是獨奏、室內樂、交響樂團,甚至連比賽也是如此看待。在替自己尋找舞台之時,也替後輩尋找舞台,堪為2024年出色的年度人物。
-
焦點專題 Focus
電玩的音樂世界
電玩音樂,不僅僅是遊戲的一部分,更是許多人童年與成長的重要陪伴。從紅白機時代的簡單旋律到現代遊戲的交響樂規模,電玩音樂記錄了每個世代玩家的回憶。那段通關《超級瑪利兄弟》的激昂,那曲《薩爾達傳說》的悠揚旋律,成為無數人生命中的背景音。 電玩音樂不僅呈現多樣風格,更伴隨玩家一同成長。對於許多人而言,這些音樂見證了從孩提時的好奇,到成年後的懷舊,甚至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如今,電玩音樂不僅停留在螢幕內,更走進音樂廳,成為文化舞台上的焦點。如同2014年起,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電玩獎項典禮之一,被譽為「遊戲界的奧斯卡」的The Game Awards(簡稱TGA),獎項即涵蓋了最佳配樂和音樂獎、最佳聲效設計、最佳演出及玩家之聲等,在2023年典禮吸引了1.18億人次收看,突顯出音樂在遊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其中,日本作曲家則在這段歷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他們透過獨特的創新性與情感深度,創作出既能觸動玩家心弦,又能超越遊戲的音樂作品。為此,我們將聚焦5位極具代表性的日本作曲家,了解他們如何用音樂為遊戲增添靈魂,並深刻影響全球的音樂與遊戲文化。 此外,電玩音樂的魅力不僅局限於遊戲玩家。YouTuber 海牛(本名許崴)認為電子遊戲逐漸成為一種新型態「整體藝術」,小提琴家曾宇謙談及音樂與電玩的情緣,陳銳更分享了他的人生哲學與遊戲體驗,在在展現電玩如何超越娛樂,成為藝術與哲學的交集。在前述背景下,本專題將帶領讀者回顧電玩音樂的多樣性,探索其如何與我們共同成長,並且打動我們的情感。 (本專題特別感謝編輯顧問Damon Li)
-
焦點專題 Focus 默默為表演藝術付出的人
志工的真心話&答客問
人們真的能夠毫無條件地付出嗎? 在啟動這個專題以前,各種常見的疑惑鋪在眼前,例如:志工是退休才能做的選擇嗎?志工是為了某些利益而行動嗎?志工難道是時間太多不知道如何花用嗎? 諸如此類,各種問句聽起來雖然刺耳,卻也是這次受訪的志工們經常聽到的詢問。然而實際走訪不同場館、認識戲劇節或團隊的幾位志工後,還真是全面性地顛覆了這些疑問。 原來,正是因為時間寶貴,所以才選擇成為志工。 生命中有太多人要你朝一個明確的目標筆直向前,但志工不然,志工的目標不再彼方,而在自己的胸臆之間。 兩廳院的導覽志工姜佩德,依循母親的建議,亦步亦趨地踏上與母親彷彿的志工之路,她說認為這是少數可以讓自己忘記身分地位的存在,不用執著於「我是誰」,而是把心意放在觀眾身上;另一位兩廳院志工耿豫安甚至將志工看作一種叛逆的舉動,他說:「我認為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啊!」又或者是,年僅20歲出頭的李思緯,早在高中時期就加入志工行列,甚至在北藝中心尚未啟用前,就帶著工地帽認識場館,如今已是元老級的導覽志工;而草草戲劇節的賴宥任,更是在投入之後,發願:「只要這個活動繼續辦下去,我就會每年參加,每年付出。」最後,聊到紙風車劇團,他們的志工甚至不是主動對外招募,而是由一群追著紙風車表演的「追風者」自行組織,每每活動將至,不必團隊提醒,就開始彼此確認「排班時間」。 身為志工的他們,多有其本職,或者從商,或者教育,或者還在追尋生活的意義。然而,成為志工的共通點,甚至不是因為「對於表演藝術的熱愛」有多深切,倒不如說,是因為懷抱著對生活的愛吧? 想把時間花在自己真的喜愛的事情上,無論是那件事情是對於建築的欣賞,對於辦活動的熱忱,或是其他。本次的專題,我們從5位受訪者身上,邀請讀者從另一個面向,看見愛的本質。
-
焦點專題 Focus
開箱!歷史建築變身劇場的前世今生
歷史建築的「活化」,一直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務之一。 但「活化」一詞其實是多元、複雜與歧義的,站在不同立場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解讀與做法包含怎樣做才稱得上「活」?保存與利用又如何達到最有效的平衡?這些問題往往糾結著這些歷史建築的身分,從過去拉扯到現在,然後可能影響到未來。不過,近年將歷史建築修建成為劇場,倒是替歷史建築找到一條活化的路線,同時也替台灣在「大劇院時代」之後開啟另一種劇場形式與用途,讓更多團隊能夠在有限的空間裡頭,進一步活化劇場的生態與環境。 這次,我們走訪了新北板橋的「板橋放送所」、桃園舊城區的「米倉劇場」與高雄左營的「中山堂劇場」,除開箱它們的內部空間之外,也梳理了它們的前世今生。 下一次,就一起走進歷史建築裡,看一場戲,也參與它們現在的全新身分吧!
-
焦點專題 Focus
進擊的台灣文化力
今年10月台灣國慶,印有「Taiwan」的巨幅廣告掛上法國夏佑國家劇院,在巴黎街道上方飄揚。布拉瑞揚舞團等11檔台灣展演,首登法國國家舞蹈殿堂「夏佑體驗:臺灣焦點」(Chaillot Exprience#2: Taiwan);相隔一個月,《這不是個大使館》亦登上巴黎秋天藝術節(Festival d'Automne Paris),展開法國巡演。 台灣表演藝術團隊究竟有何魅力,讓法國唯一的國家舞蹈劇院的藝術總監哈希德.烏蘭登(Rachid Ouramdane)要大力讓巴黎觀眾「體驗台灣」?巴黎秋天藝術節總監法蘭西斯卡.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又為何在只在收到《這不是個大使館》提案的情況下,就大膽決定共製這件處理台灣議題的作品?法國觀眾怎麼看台灣的表演藝術作品?台灣文化如何在近年流向世界?國家兩廳院在這樣的跨文化對話中,有何策略協助台灣創作者走上國際?以下是來自法國巴黎的現場傳真。
-
焦點專題 Focus
一座城市的交響曲
松本市,一座充滿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城市,與音樂的聯繫深深扎根在每一個角落。2024年的夏天,雖然與過去不同,但參與的每一位成員,都沒有感覺到「他」「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創辦人、知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的離去,這個音樂節依然再次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於這座日本名城,帶來震撼心靈的音樂饗宴。 今年,正逢齋藤紀念管弦樂團成立40周年與音樂節的第32個年頭(註),透過這個專題,我們將探索松本市與音樂節間的深厚連結,並走進音樂家的世界。從音樂節的第一位首席客席指揮沖澤和佳,了解她對音樂節的看法與未來展望;同時,也採訪小澤征爾的女兒小澤征良,藉著她獨特的視角,了解父親的音樂理念,一同感受音樂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激盪出動人的樂章。 註: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原名「齋藤紀念音樂節」,創立於1992年,於2015年小澤征爾80大壽時更名為「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
-
焦點專題 Focus
我的日常與歌劇的距離
帶著沉重的假髮與厚重的衣服,歌劇的表演者動輒「重裝」上陣,彷彿與日常隔了一堵牆。然而,實際走近聲樂家的生活之中,以不同的角度認識歌劇,發現那些看似高大上的藝術,竟似成為了寫意的鄉土劇、脫俗的八點檔?本次專訪3位台灣各具代表性的聲樂家,帶領讀者,走近一步,探索歌劇的魅力。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
焦點專題 Focus
第四屆香港中樂團「國際中樂指揮大賽」特別報導
自2011年香港中樂團「國際中樂指揮大賽」首度舉辦以來,這項賽事即承載著發掘新一代指揮家的重任,逐漸成為推動國樂藝術創新的重要平台。歷經數屆比賽的洗禮,這場盛會不僅展現了國樂指揮的多元與創新,更映照出香港中樂團對藝術發展的深厚堅持。在今年(2024)的賽事中,香港中樂團的音樂總監閻惠昌與行政總監錢敏華聯手領導整個團隊,精心策劃每個環節,讓整場比賽如同一首完美的樂章。從初賽、複賽,到準決賽與決賽中的精采表現,令人振奮,而參賽者經歷的過程,則折射出比賽對年輕指揮家的深遠影響。本專題將帶領讀者走入這場音樂盛事的幕後,感受香港中樂團如何在國際舞台上推動中樂指揮藝術的未來。
-
焦點專題 Focus 從銀幕到舞台的變身驚奇
說起改編,我們想談的其實是⋯⋯
劇場是一張網,能夠容納各式奇想的題材,無論是電影或者音樂元素,這幾年皆有大量改編製作在舞台上出現。而若以劇場的角度談起改編,總有些浪漫的情懷夾雜其中,是現場共在的交流,也是五感全開的體驗。本專題從交響音樂會、戲劇改編的角度與創作者深入談談這段改編的路途,同時特邀專文分享電影走入劇場的幾種可能性。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
焦點專題 Focus
國家青年交響樂團國際首航!
2023年起,由國家交響樂團(NSO)主導成軍的國家青年交響樂團(NSYO),在短短時間的集訓及演出後,已獲得極高的評價。歷經去年兩度的辦理,今年暑假已經來到第3屆。為了拓展青年樂團名聲與眼界,NSYO由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親自率領,以「夢響・巡禮」之名,在台灣進行巡迴演出後,更跨出國門,於新加坡及泰國展開演出,分別呈現室內樂與經典管絃樂作品。 在跨國巡演的過程中,NSYO所展現的不只是一個國家的音樂發展與培育現況,更是表現了各國人民對於藝術的重視程度和對音樂的熱愛。在這個專題中,讓我們隨著NSYO的腳步,前往新加坡和泰國,親身見證他們的成長和表現,並展望他們未來的發展與期待。
-
焦點專題 Focus
2024/2025樂季最前線:國內篇
2024/25年台灣各大交響樂團的節目規劃引人入勝、令人目不暇給,而國樂團也不甘示弱,精心挑選了富有傳統韻味和創新精神的曲目,展示國樂的獨特魅力。這些節目涵蓋了從古典到現代的多樣風格,無論是對音樂有深厚興趣的愛好者,還是希望探索新聲音的聽眾,都能在這些演出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當然,每位愛樂者心中都有圈選的名單。今年,本刊也特別邀請了幾位專家及愛樂者,共同推薦他們最喜愛的演出。 比對專家與自己的名單,您會發現既有共同喜好的經典之選,也可能有意外的發現。這是一個探索新音樂和擴展音樂視野的好機會。讓我們一起期待這些音樂盛宴,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
-
焦點專題 Focus
2024-2025樂季最前線:國際篇
回顧2023下半年至2024上半年,全球面臨了一系列顯著的變革與趨勢。經濟上,各國紛紛加強對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以求在數字經濟中占據一席之地。環保和永續,依然成為各大企業的重要議題。政治方面,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國際合作和多邊主義的未來面臨嚴峻考驗。當然,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的快速進步,正重塑各行各業。 在這樣的環境下,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疫情之後的古典音樂領域往來與合作更是層出不窮。「明星」、「大師」在世界各地終究屹立不搖,但是隨著影音串流技術的普及,如何打破疫情間樂迷們習慣的非現場聆賞,仍是持續的挑戰。而在以男性為主導的古典市場中,「女性」的勢力在無聲無息間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樣態。展望至2025,哪些指揮有了新動向?哪些作曲家被紀念或慶祝著?什麼演出令人耳目一新?就讓國外動向先行,再由國內專家、學者、樂迷、評論者為大家挑選心目中最想看的節目,讓您在行事曆上,也留個享「樂」的位置吧!
-
專題
我心平靜之所在
傳統藝術的綿延,其所仰賴的是現代創作者的推陳出新。且所謂的「新」,往往不是標新立異,而是身處現代,謹守初衷,卻無懼各種未知挑戰。然而,如活水一般泉湧不息的心,如何在其中得到平靜的能量呢?本次企畫邀請當代歌仔戲藝術家孫翠鳳與陳亞蘭,從「我心中平靜之地」出發,討論作為一名傳統戲創作者,在紛擾的世事,如何取得心理的安定?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街舞,及其所創造的
霹靂舞(Breaking)於今夏首次成為奧運的比賽項目之一,備受國際矚目。 究竟這項源於街頭的舞蹈是如何躍上國際運動賽事的殿堂?作為本屆奧運主辦國,法國占地主國優勢,他們的街舞發展有何底氣與各國Battle?目前全球街舞大國的發展,在體育賽事與藝術文化等各層面的樣貌為何?街舞又是如何影響表演藝術領域,在台灣的發展現況為何? 街舞,改變了什麼?又創造了什麼? 為了回答以上問題,本刊在「2024巴黎奧運霹靂舞競賽」篇中,專訪台灣奧運霹靂舞教練蘇志鵬、首位國手孫振、奧亞運國家霹靂舞培訓隊選手楊加力與2024巴黎奧運霹靂舞項目全球負責人陳柏均,一窺奧運賽事評分標準與選手的訓練重點,看街舞在運動賽事與藝術創作表現中互為表裡的緊密關係;在「全球街舞地圖」篇則精選5個街舞大國,分析其國家的藝文政策如何影響街舞表現,而街舞又對該國的社群產生何種影響;我們也透過小事製作楊乃璇、新生代創作者洪翊博、編舞家張可揚這3位與街舞有深厚淵源的舞蹈創作者,來看看他們的心頭好清單中,有哪些當前最引人注目的街舞舞者、創作者,並拆解當代編舞家中的街舞元素。 最後,在「台灣表演藝術圈的街舞囝」的篇章中,則由藝評人╱街舞研究者吳孟軒、李橋河分別針對台灣表演藝術中的街舞表現、街舞對於原民身分認同與性別氣質塑造等主題撰文評述;我們也專訪了小事製作楊乃璇、新生代創作者洪翊博,從他們與街舞切不開關係的創作歷程中,看台灣的街舞囝們在劇場中創造了何種新風景! (特別感謝本專題企畫顧問吳孟軒)
-
焦點專題 Focus
2024搖擺狂潮——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備受期待的台灣年度爵士盛會「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今年再次以多元、創新、融合為主題,邀請國際知名爵士樂大師與台灣本地爵士高手齊聚一堂,為觀眾帶來精采豐富的演出,展現爵士樂自由包容的多樣風貌。為此,本刊除了介紹夏日爵士派對廳內廳外的活動內容,更帶您一窺爵士大師風采,越洋專訪具有多重文化身分的爵士鋼琴大師阿圖羅.奧法里爾(Arturo O'Farrill),讓您在2024的盛夏,有個隨著節奏搖擺的音樂狂潮。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有了臺北戲劇獎!
睽違已久,一個屬於劇場的獎項終於要在台北發生!「臺北戲劇獎」從今天7月1號開始,到今年年底進入評比試辦,預計明(2025)年上半年頒獎。 其實台灣一直都有「設置劇場相關獎項」的聲音,對內看著三金典禮的盛大舉辦,對外也仰望美國東尼獎的頒發,既是欣羨,更是期待與期許台灣劇場產業的成熟。本刊早在1999年5月就曾以「獎不獎,有關係」為企畫主題,從各種角度來探討獎項需求的民意基礎及技術考量,也蒐集了國外知名的獎項,了解背景與特色。沒想到的是,要到數十年後,才終於盼到了這個獎的誕生。 這次,本刊從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蔡詩萍的專訪開始,切入臺北戲劇獎的緣起;也搜集了多位劇場從業人員,包含編導、藝術行政、劇場設計、劇評人等,提出他們對臺北戲劇獎的看法與建議,期待這個獎項能帶給台灣劇場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