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焦點專題 Focus
電玩的音樂世界
電玩音樂,不僅僅是遊戲的一部分,更是許多人童年與成長的重要陪伴。從紅白機時代的簡單旋律到現代遊戲的交響樂規模,電玩音樂記錄了每個世代玩家的回憶。那段通關《超級瑪利兄弟》的激昂,那曲《薩爾達傳說》的悠揚旋律,成為無數人生命中的背景音。 電玩音樂不僅呈現多樣風格,更伴隨玩家一同成長。對於許多人而言,這些音樂見證了從孩提時的好奇,到成年後的懷舊,甚至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如今,電玩音樂不僅停留在螢幕內,更走進音樂廳,成為文化舞台上的焦點。如同2014年起,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電玩獎項典禮之一,被譽為「遊戲界的奧斯卡」的The Game Awards(簡稱TGA),獎項即涵蓋了最佳配樂和音樂獎、最佳聲效設計、最佳演出及玩家之聲等,在2023年典禮吸引了1.18億人次收看,突顯出音樂在遊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其中,日本作曲家則在這段歷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他們透過獨特的創新性與情感深度,創作出既能觸動玩家心弦,又能超越遊戲的音樂作品。為此,我們將聚焦5位極具代表性的日本作曲家,了解他們如何用音樂為遊戲增添靈魂,並深刻影響全球的音樂與遊戲文化。 此外,電玩音樂的魅力不僅局限於遊戲玩家。YouTuber 海牛(本名許崴)認為電子遊戲逐漸成為一種新型態「整體藝術」,小提琴家曾宇謙談及音樂與電玩的情緣,陳銳更分享了他的人生哲學與遊戲體驗,在在展現電玩如何超越娛樂,成為藝術與哲學的交集。在前述背景下,本專題將帶領讀者回顧電玩音樂的多樣性,探索其如何與我們共同成長,並且打動我們的情感。 (本專題特別感謝編輯顧問Damon Li)
-
焦點專題 Focus 默默為表演藝術付出的人
志工的真心話&答客問
人們真的能夠毫無條件地付出嗎? 在啟動這個專題以前,各種常見的疑惑鋪在眼前,例如:志工是退休才能做的選擇嗎?志工是為了某些利益而行動嗎?志工難道是時間太多不知道如何花用嗎? 諸如此類,各種問句聽起來雖然刺耳,卻也是這次受訪的志工們經常聽到的詢問。然而實際走訪不同場館、認識戲劇節或團隊的幾位志工後,還真是全面性地顛覆了這些疑問。 原來,正是因為時間寶貴,所以才選擇成為志工。 生命中有太多人要你朝一個明確的目標筆直向前,但志工不然,志工的目標不再彼方,而在自己的胸臆之間。 兩廳院的導覽志工姜佩德,依循母親的建議,亦步亦趨地踏上與母親彷彿的志工之路,她說認為這是少數可以讓自己忘記身分地位的存在,不用執著於「我是誰」,而是把心意放在觀眾身上;另一位兩廳院志工耿豫安甚至將志工看作一種叛逆的舉動,他說:「我認為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啊!」又或者是,年僅20歲出頭的李思緯,早在高中時期就加入志工行列,甚至在北藝中心尚未啟用前,就帶著工地帽認識場館,如今已是元老級的導覽志工;而草草戲劇節的賴宥任,更是在投入之後,發願:「只要這個活動繼續辦下去,我就會每年參加,每年付出。」最後,聊到紙風車劇團,他們的志工甚至不是主動對外招募,而是由一群追著紙風車表演的「追風者」自行組織,每每活動將至,不必團隊提醒,就開始彼此確認「排班時間」。 身為志工的他們,多有其本職,或者從商,或者教育,或者還在追尋生活的意義。然而,成為志工的共通點,甚至不是因為「對於表演藝術的熱愛」有多深切,倒不如說,是因為懷抱著對生活的愛吧? 想把時間花在自己真的喜愛的事情上,無論是那件事情是對於建築的欣賞,對於辦活動的熱忱,或是其他。本次的專題,我們從5位受訪者身上,邀請讀者從另一個面向,看見愛的本質。
-
焦點專題 Focus
開箱!歷史建築變身劇場的前世今生
歷史建築的「活化」,一直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務之一。 但「活化」一詞其實是多元、複雜與歧義的,站在不同立場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解讀與做法包含怎樣做才稱得上「活」?保存與利用又如何達到最有效的平衡?這些問題往往糾結著這些歷史建築的身分,從過去拉扯到現在,然後可能影響到未來。不過,近年將歷史建築修建成為劇場,倒是替歷史建築找到一條活化的路線,同時也替台灣在「大劇院時代」之後開啟另一種劇場形式與用途,讓更多團隊能夠在有限的空間裡頭,進一步活化劇場的生態與環境。 這次,我們走訪了新北板橋的「板橋放送所」、桃園舊城區的「米倉劇場」與高雄左營的「中山堂劇場」,除開箱它們的內部空間之外,也梳理了它們的前世今生。 下一次,就一起走進歷史建築裡,看一場戲,也參與它們現在的全新身分吧!
-
焦點專題 Focus
進擊的台灣文化力
今年10月台灣國慶,印有「Taiwan」的巨幅廣告掛上法國夏佑國家劇院,在巴黎街道上方飄揚。布拉瑞揚舞團等11檔台灣展演,首登法國國家舞蹈殿堂「夏佑體驗:臺灣焦點」(Chaillot Exprience#2: Taiwan);相隔一個月,《這不是個大使館》亦登上巴黎秋天藝術節(Festival d'Automne Paris),展開法國巡演。 台灣表演藝術團隊究竟有何魅力,讓法國唯一的國家舞蹈劇院的藝術總監哈希德.烏蘭登(Rachid Ouramdane)要大力讓巴黎觀眾「體驗台灣」?巴黎秋天藝術節總監法蘭西斯卡.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又為何在只在收到《這不是個大使館》提案的情況下,就大膽決定共製這件處理台灣議題的作品?法國觀眾怎麼看台灣的表演藝術作品?台灣文化如何在近年流向世界?國家兩廳院在這樣的跨文化對話中,有何策略協助台灣創作者走上國際?以下是來自法國巴黎的現場傳真。
-
焦點專題 Focus
一座城市的交響曲
松本市,一座充滿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城市,與音樂的聯繫深深扎根在每一個角落。2024年的夏天,雖然與過去不同,但參與的每一位成員,都沒有感覺到「他」「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創辦人、知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的離去,這個音樂節依然再次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於這座日本名城,帶來震撼心靈的音樂饗宴。 今年,正逢齋藤紀念管弦樂團成立40周年與音樂節的第32個年頭(註),透過這個專題,我們將探索松本市與音樂節間的深厚連結,並走進音樂家的世界。從音樂節的第一位首席客席指揮沖澤和佳,了解她對音樂節的看法與未來展望;同時,也採訪小澤征爾的女兒小澤征良,藉著她獨特的視角,了解父親的音樂理念,一同感受音樂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激盪出動人的樂章。 註: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原名「齋藤紀念音樂節」,創立於1992年,於2015年小澤征爾80大壽時更名為「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
-
焦點專題 Focus
我的日常與歌劇的距離
帶著沉重的假髮與厚重的衣服,歌劇的表演者動輒「重裝」上陣,彷彿與日常隔了一堵牆。然而,實際走近聲樂家的生活之中,以不同的角度認識歌劇,發現那些看似高大上的藝術,竟似成為了寫意的鄉土劇、脫俗的八點檔?本次專訪3位台灣各具代表性的聲樂家,帶領讀者,走近一步,探索歌劇的魅力。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
焦點專題 Focus
第四屆香港中樂團「國際中樂指揮大賽」特別報導
自2011年香港中樂團「國際中樂指揮大賽」首度舉辦以來,這項賽事即承載著發掘新一代指揮家的重任,逐漸成為推動國樂藝術創新的重要平台。歷經數屆比賽的洗禮,這場盛會不僅展現了國樂指揮的多元與創新,更映照出香港中樂團對藝術發展的深厚堅持。在今年(2024)的賽事中,香港中樂團的音樂總監閻惠昌與行政總監錢敏華聯手領導整個團隊,精心策劃每個環節,讓整場比賽如同一首完美的樂章。從初賽、複賽,到準決賽與決賽中的精采表現,令人振奮,而參賽者經歷的過程,則折射出比賽對年輕指揮家的深遠影響。本專題將帶領讀者走入這場音樂盛事的幕後,感受香港中樂團如何在國際舞台上推動中樂指揮藝術的未來。
-
焦點專題 Focus 從銀幕到舞台的變身驚奇
說起改編,我們想談的其實是⋯⋯
劇場是一張網,能夠容納各式奇想的題材,無論是電影或者音樂元素,這幾年皆有大量改編製作在舞台上出現。而若以劇場的角度談起改編,總有些浪漫的情懷夾雜其中,是現場共在的交流,也是五感全開的體驗。本專題從交響音樂會、戲劇改編的角度與創作者深入談談這段改編的路途,同時特邀專文分享電影走入劇場的幾種可能性。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
焦點專題 Focus
國家青年交響樂團國際首航!
2023年起,由國家交響樂團(NSO)主導成軍的國家青年交響樂團(NSYO),在短短時間的集訓及演出後,已獲得極高的評價。歷經去年兩度的辦理,今年暑假已經來到第3屆。為了拓展青年樂團名聲與眼界,NSYO由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親自率領,以「夢響・巡禮」之名,在台灣進行巡迴演出後,更跨出國門,於新加坡及泰國展開演出,分別呈現室內樂與經典管絃樂作品。 在跨國巡演的過程中,NSYO所展現的不只是一個國家的音樂發展與培育現況,更是表現了各國人民對於藝術的重視程度和對音樂的熱愛。在這個專題中,讓我們隨著NSYO的腳步,前往新加坡和泰國,親身見證他們的成長和表現,並展望他們未來的發展與期待。
-
焦點專題 Focus
2024/2025樂季最前線:國內篇
2024/25年台灣各大交響樂團的節目規劃引人入勝、令人目不暇給,而國樂團也不甘示弱,精心挑選了富有傳統韻味和創新精神的曲目,展示國樂的獨特魅力。這些節目涵蓋了從古典到現代的多樣風格,無論是對音樂有深厚興趣的愛好者,還是希望探索新聲音的聽眾,都能在這些演出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當然,每位愛樂者心中都有圈選的名單。今年,本刊也特別邀請了幾位專家及愛樂者,共同推薦他們最喜愛的演出。 比對專家與自己的名單,您會發現既有共同喜好的經典之選,也可能有意外的發現。這是一個探索新音樂和擴展音樂視野的好機會。讓我們一起期待這些音樂盛宴,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
-
焦點專題 Focus
2024-2025樂季最前線:國際篇
回顧2023下半年至2024上半年,全球面臨了一系列顯著的變革與趨勢。經濟上,各國紛紛加強對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以求在數字經濟中占據一席之地。環保和永續,依然成為各大企業的重要議題。政治方面,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國際合作和多邊主義的未來面臨嚴峻考驗。當然,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的快速進步,正重塑各行各業。 在這樣的環境下,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疫情之後的古典音樂領域往來與合作更是層出不窮。「明星」、「大師」在世界各地終究屹立不搖,但是隨著影音串流技術的普及,如何打破疫情間樂迷們習慣的非現場聆賞,仍是持續的挑戰。而在以男性為主導的古典市場中,「女性」的勢力在無聲無息間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樣態。展望至2025,哪些指揮有了新動向?哪些作曲家被紀念或慶祝著?什麼演出令人耳目一新?就讓國外動向先行,再由國內專家、學者、樂迷、評論者為大家挑選心目中最想看的節目,讓您在行事曆上,也留個享「樂」的位置吧!
-
專題
我心平靜之所在
傳統藝術的綿延,其所仰賴的是現代創作者的推陳出新。且所謂的「新」,往往不是標新立異,而是身處現代,謹守初衷,卻無懼各種未知挑戰。然而,如活水一般泉湧不息的心,如何在其中得到平靜的能量呢?本次企畫邀請當代歌仔戲藝術家孫翠鳳與陳亞蘭,從「我心中平靜之地」出發,討論作為一名傳統戲創作者,在紛擾的世事,如何取得心理的安定?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街舞,及其所創造的
霹靂舞(Breaking)於今夏首次成為奧運的比賽項目之一,備受國際矚目。 究竟這項源於街頭的舞蹈是如何躍上國際運動賽事的殿堂?作為本屆奧運主辦國,法國占地主國優勢,他們的街舞發展有何底氣與各國Battle?目前全球街舞大國的發展,在體育賽事與藝術文化等各層面的樣貌為何?街舞又是如何影響表演藝術領域,在台灣的發展現況為何? 街舞,改變了什麼?又創造了什麼? 為了回答以上問題,本刊在「2024巴黎奧運霹靂舞競賽」篇中,專訪台灣奧運霹靂舞教練蘇志鵬、首位國手孫振、奧亞運國家霹靂舞培訓隊選手楊加力與2024巴黎奧運霹靂舞項目全球負責人陳柏均,一窺奧運賽事評分標準與選手的訓練重點,看街舞在運動賽事與藝術創作表現中互為表裡的緊密關係;在「全球街舞地圖」篇則精選5個街舞大國,分析其國家的藝文政策如何影響街舞表現,而街舞又對該國的社群產生何種影響;我們也透過小事製作楊乃璇、新生代創作者洪翊博、編舞家張可揚這3位與街舞有深厚淵源的舞蹈創作者,來看看他們的心頭好清單中,有哪些當前最引人注目的街舞舞者、創作者,並拆解當代編舞家中的街舞元素。 最後,在「台灣表演藝術圈的街舞囝」的篇章中,則由藝評人╱街舞研究者吳孟軒、李橋河分別針對台灣表演藝術中的街舞表現、街舞對於原民身分認同與性別氣質塑造等主題撰文評述;我們也專訪了小事製作楊乃璇、新生代創作者洪翊博,從他們與街舞切不開關係的創作歷程中,看台灣的街舞囝們在劇場中創造了何種新風景! (特別感謝本專題企畫顧問吳孟軒)
-
焦點專題 Focus
2024搖擺狂潮——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備受期待的台灣年度爵士盛會「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今年再次以多元、創新、融合為主題,邀請國際知名爵士樂大師與台灣本地爵士高手齊聚一堂,為觀眾帶來精采豐富的演出,展現爵士樂自由包容的多樣風貌。為此,本刊除了介紹夏日爵士派對廳內廳外的活動內容,更帶您一窺爵士大師風采,越洋專訪具有多重文化身分的爵士鋼琴大師阿圖羅.奧法里爾(Arturo O'Farrill),讓您在2024的盛夏,有個隨著節奏搖擺的音樂狂潮。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有了臺北戲劇獎!
睽違已久,一個屬於劇場的獎項終於要在台北發生!「臺北戲劇獎」從今天7月1號開始,到今年年底進入評比試辦,預計明(2025)年上半年頒獎。 其實台灣一直都有「設置劇場相關獎項」的聲音,對內看著三金典禮的盛大舉辦,對外也仰望美國東尼獎的頒發,既是欣羨,更是期待與期許台灣劇場產業的成熟。本刊早在1999年5月就曾以「獎不獎,有關係」為企畫主題,從各種角度來探討獎項需求的民意基礎及技術考量,也蒐集了國外知名的獎項,了解背景與特色。沒想到的是,要到數十年後,才終於盼到了這個獎的誕生。 這次,本刊從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蔡詩萍的專訪開始,切入臺北戲劇獎的緣起;也搜集了多位劇場從業人員,包含編導、藝術行政、劇場設計、劇評人等,提出他們對臺北戲劇獎的看法與建議,期待這個獎項能帶給台灣劇場更多可能。
-
焦點專題 Focus
2023・演員們的劇場日誌
時值入夏,OPENTIX公布了「2023年的年度數據觀察」,榜上各色作品如七彩光譜,彰顯這個土地的多樣性。與此同時,我們邀請了參與榜上名單中的幾位演員 吳定謙、何瑞康與鍾瑶來分享他們2023年的舞台記憶。如人所知,此3人不僅是劇場演員,各自也在影視、導演、喜劇方面深深耕耘。此刻他們褪下這幾年來積累的標籤,以演員身分,思考劇場為他們帶來的養分為何?同時記下那一年銘刻於心的劇場作品。作為階段性的演員日誌,與讀者分享。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偶七十二變╱創作者現身說法
如果說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創立的1999年是台灣現代偶戲的重要起點,在約莫四分之一世紀的發展過程中,除了陸續有作品翻新我們的視野外,更重要的或許是站在作品、戲偶背後的創作者,如何在不同場域、時代、背景裡頭看見偶戲的可能。於是,我們邀請了漂浪於國際的兩位偶戲前輩楊輝與Noriyuki SAWA(沢則行)、同樣悠遊於布袋戲與現代偶戲的劇場工作者邱安忱與劉毓真、非科班出身卻踏入偶戲世界的年輕創作者陳敬皓,分享他們如何跨、又如何走在屬於自己的偶戲創作道路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偶七十二變
台灣的偶戲發展用刻板印象可被區分為「傳統」與「現代」,也就是傳統布袋戲與現代偶戲,甚至最初也往往把偶戲安置於兒童劇的脈絡裡。不過,就像本專題由于善祿撰寫的專文所說:「那可是大大地落伍,且脫離現實的。」其實「偶戲」本就具備「跨界」的概念,而不一定安於某個位置,從物件、戲偶到真人,從古典藝術到現代議題,從傳統戲台到現代劇場,從小孩到成人⋯⋯於是,就讓我們從于善祿的專文開始,再到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如何「翻車」,來「跨!偶七十二變」吧!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劇創作者的許願箱,與他們的生活
隨著台灣現象級音樂劇《勸世三姊妹》的出現,票券啟售就被搶購一空,不再只是大型演唱會的專利了!而這也是否意味著,音樂劇將正式走入我們的日常呢?另一方面,不僅是本土原創劇本,今年度台灣各大劇院也陸續引進百老匯經典作品,如《西貢小姐》、《媽媽咪呀》且據傳聞未來還有許多驚喜將陸續登場。 於是,乘著這波浪潮,我們邀請台灣各具代表性的音樂劇創作者,分享這幾年的感受,並於文末許願自己的百老匯願望清單而且,有些創作者的願望,說不定馬上就要成真喔!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NSO 2024 歐洲巡演地圖
闊別6年,揮別新冠疫情的陰霾,NSO又踏上歐洲巡演之路。此次在簡短的十多天內,樂團走訪了3個國家、上演了7場音樂會。其中,每個登場的音樂廳,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富有諸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