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藝視窗 News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場館 前進橫濱TPAM國際舞台藝術交流會
【台灣】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場館 前進橫濱TPAM國際舞台藝術交流會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之臺北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及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陸續到位,三館也積極展開資源整合與策略聯盟,繼去年共同投入國內藝術家創作計畫、聯合邀請國際節目來台巡演,2月份三館也首度攜手前往2019「日本橫濱國際舞台藝術交流會」(TPAM-Performing Arts Meeting in Yokohama),共同建立國際交流場合,張開國際網絡,放射台灣充沛的表演藝術動能。 日本橫濱「TPAM-Performing Arts Meeting in Yokohama」為亞洲重要的國際表演藝術交流平台,始於1995年,致力於激發新思惟並發掘各種可能性,以及建構亞洲文化藝術網絡的多元交流,2011年起多數活動移至橫濱舉行。2019年,TPAM於2月9至17日舉行,預估有來自超過40個不同國家的800名專業人士到訪。 三館於2月12日於開館紀念館(Yokohama Port Opening Memorial Hall)聯合策劃國際交流茶會,介紹指標性的國際節目活動及交流項目,藉此平台拓展國際合作機會。臺中國家歌劇院同時邀請兩位與日本有深厚淵源的2019╱2020駐館藝術家編劇林孟寰及科技藝術家王連晟共同前往、直面進行國際交流。 雲門舞集以《關於島嶼》獲英國「國家舞蹈獎」 英國最權威的舞蹈獎項「國家舞蹈獎」(National Dance Awards)於台北時間十八日深夜的頒獎典禮中,宣布去年在倫敦演出林懷民作品《關於島嶼》的雲門舞集,奪下2018年「最傑出舞團獎」。 倫敦沙德勒之井劇場藝術暨行政總監艾利斯特.史柏丁代表領獎時說,林懷民「不只編作好舞,也創造出前所未見的舞蹈語彙。台灣離任何地方都很遙遠他從頭創建了台灣的舞蹈文化。四十多年來,他用生命經營這個舞團,成為台灣異常重要的文化大使。」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藝術共享學
Airbnb、Uber、Lyft、Eatwith、Up Go 共居、共乘、共食、共同工作合作社近年發展最猛烈,也最劇烈改變當代人們生活型態的獨角獸公司們幾乎有著同樣血脈以社群、科技平台為基礎,邀人們分享價值,並從中獲得價值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零工經濟(Gig Economy)、隨選經濟(On-Demand Economy),此些名詞被交替使用、彼此相關,成為一股銳不可檔的新經濟模式。 那麼,在當代藝術領域的發展現況又是如何呢? 夥伴時代,沒有人是孤島,但島的架橋工程該如何進行? 當中有什麼樣的秘密與眉角,以共同形塑看不見的社交經濟? 而藝術家在社群中又是如何縱向形塑自我,橫向取得連結,分享價值也獲得價值? 國家級場館又是如何打造平台,與地方、國際創造連結,共構健全生態系統? 在本期特別企畫「當代藝術共享學」中,嘗試從藝術實踐中的工作空間共享、平台經驗共享、場館資源共享等面相,談藝術工作中「共享」的可能(或不可能)。
-
焦點專題 Focus
戲台上,映照世間萬象 臺灣戲曲藝術節
戲曲,不僅以傳統為底,創新求變,在台上展現多姿多采;於此同時,也反應當代所思、賦予時代新意,更放眼未來。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的視覺意象,似萬花筒般華麗炫目,亦有稜鏡折射的光束線條,一如戲台上、劇場裡,超越時空、跨越文化、突破藩籬的各種想像和對話,得以藉由藝術節,讓台灣的戲曲、世界的經典共聚一堂,並以此延伸對於戲曲世界的無邊創意,而千變萬化。
-
藝視窗 News
林強領軍 兩廳院2019藝術基地計畫正式展開
【台灣】 林強領軍 兩廳院2019藝術基地計畫正式展開 兩廳院2019年「藝術基地計畫」擴大整體想像,除邀請三位「長期駐館藝術家」,並公開徵選出兩位「短期駐館藝術家」、五位「Gap Year兩廳院壯遊」青年及七位「藝術行政實習計畫」實習生。「藝術基地計畫」更首次加入導師角色,邀請兩廳院藝術顧問林強領軍,從青年培力作起,以更充足的資源及時間培育優秀人才。 「駐館藝術家」分為長期及短期計畫,其中長期駐館期間由一年延長至兩年,短期則為三個月。今年邀請方向著重連結在地文化,期望藝術家從台灣土地出發,說出屬於台灣的故事;另一方面則強調科技跨界,透過新的科技媒材,反映當今社會樣貌。本次邀請的三位藝術家,有長期挖掘本土文化與民間俗儀的吳明倫、樊宗錡,以及擅用數位科技演繹當代劇場的周東彥。 短期駐館強調跨域交流,以「1+1」概念出發,由藝術家提出跨領域及跨社群的合作計畫。本次公開甄選出王安琪與紀柏豪。身為專業劇場演員的王安琪,將以《婚姻場景》劇本為骨,邀請影視和劇場演員相互演繹,並深入探討劇場產業化的可能性。紀柏豪專研聲音創作,關注日常性的感知,將於駐館期間發展互動性音樂系統,並嘗試運用於劇場演出,反轉觀眾的聽覺經驗。 另首次啟動的「Gap Year兩廳院壯遊」計畫,要挖掘具潛力、能提出自身觀點,更勇於起身實現的青年藝術家。本次甄選出來自不同領域的林陸傑、林靖雁、馬雅、張凱福、陳弘洋,將以一年時間在兩廳院自由探索。 108年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出爐 文化部公布今年「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包含社團法人臺灣視覺希望協會、安娜琪舞蹈劇場、舞蹈空間舞蹈團、城氏互動設計工作室、巴洛克機器工作室、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及黃翊工作室等7個團隊提案計畫獲得補助,總補助金額為新台幣1,200萬元。 社團法人臺灣視覺希望協會運用Buzzer Beacon技術,創作口述影像劇《黑聲劇團-停電了!別害怕》,從使用者角度,發展更能貼近視障表演者的輔助系統。安娜琪舞蹈
-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不管熟齡、高齡,只要「樂齡」就不會凋零; 老派即是新潮,人生不待七十,何時都能開始! 退休生活全面啟動,你的計畫又是什麼? 劇場打開了大門,是時候做個「上流老人」, 不僅可以走進觀眾席,欣賞演出, 也有機會登台獻藝,創作呈現。 隨老師步入排練場,排戲、練舞, 跟同儕共處相伴,團體合作共學。 當劇場成了「聚」場,世代也有了對話, 在藝術的場域裡,享受全新的刺激與挑戰, 享「樂」再出發的老派人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要革命、還是愛情?《夜半鼓聲》百年後的兩種結局
一九二二年的演出錄音與本世紀的重新詮釋,在同一個舞台上交錯、並置、共存;德國當紅劇場導演、年僅卅三歲的魯賓,再次演繹布萊希特作品《夜半鼓聲》。這一次、百年後,他們,與我們,將如何抉擇? 從孕育原版與再版《夜半鼓聲》的慕尼黑室內劇院出發,探究二次戰前與今時今日,這個勇於呼應政治環境、廣納多元文化的場館,正面臨的挑戰;訪談新生代創作者魯賓,自述其對劇場的信念和重要作品。 是革命,抑或愛情?慕尼黑室內劇院給的難題,在國家戲劇院裡搬演,或許這些選項離此刻的我們都不遠:在走過歷史與當代、動盪與和平,在紅月亮與白床單之間,劇中的角色、台上的人物,那些演員與這些觀眾,便如人類、即是我們,必須決斷我欲何從、又該何去?
-
藝視窗 News
呂紹嘉2020年卸任 國家交響樂團展開音樂總監徵選
【台灣】 呂紹嘉2020年卸任 國家交響樂團展開音樂總監徵選 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宣布將於2020年8月卸下音樂總監一職,揮別與NSO總計10年的緊密關係。與此同時,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也展開NSO下一任總監的公開徵求推薦音樂總監人選作業,收件時間自即日起至2月20日止。 依NSO音樂總監遴選辦法,被推薦人需有以下資格之一:曾擔任NSO客席指揮並獲本樂團團員過半同意推薦者,或曾任或現任國外職業交響樂團專任指揮並獲董事會推薦。被推薦人需準備資料包含:報名表、推薦函、被推薦者之職業交響樂團工作經歷之資料(包括演出、排練之現場影音資料及曲目表。影音資料請提供光碟或影片連結網址),上述相關資料,請於2019年2月20日前,寄送至:台北市100中正區中山南路21-1號國表藝董事會辦公室;或寄至信箱npac33939777@gmail.com。亦可洽詢劉秘書02-33939503。(莊珮瑤) 指揮家水藍接任國臺交首席客席指揮 去年底,在歲末音樂會的宣告記者會中,國臺交團長劉玄詠正式宣布指揮水藍從2019年1月1日起,擔任樂團的首席客席指揮一職。 曾被《美國唱片指南》評論為「帶領樂團晉升為世界級的指揮大師」的指揮家水藍,從1997年開始擔任新加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7年至2016年是哥本哈根愛樂樂團首席指揮,2017年轉任榮譽指揮,在世界各地的樂團擔任客座指揮,並有大量的錄音作品,迄今為BIS錄製已超過35張唱片,指揮事業如日中天。期間他也曾於2011至2014年擔任國臺交藝術顧問,為樂團注入國際樂壇動態的思維,亦發揮其擅長帶領樂團的特長,對樂團不論演奏或整體形象皆有顯著提升。回顧水藍與樂團合作的時期間已長達十五年,頻繁地來台讓他感覺「從來沒有離開過」,這麼長的時間,國臺交也已經成為他另一個家。此次來他深刻感到團員的演奏技巧與凝聚力有顯著提升,未來他將以新的首席客席指揮身分帶領樂團,共同再創新局。<st
-
專題
當食物遇上表演藝術 我吃,故我演
不管是新曆年還是舊曆年, 是圍爐聚餐,或尾牙春酒, 準備好一享口福、飯飽酒足了嗎? 食物,遇上了表演藝術, 那些看來嚴肅拘謹、不苟言笑的音樂大師們, 私下都愛吃些什麼呢? 又有哪些食物能夠使他們打開心房, 甚至如有神助地完成演出? 而劇場前後、舞台上下, 作為一個工作與創作的場域, 食物,當然也是藝術家們的必備燃料, 是填飽肚子、好好演出的基本需求, 是招待飲宴、慶功享樂的片刻悠閒。 嘴裡吃遍四方、腦中胡思亂想的創作者們, 更嘗試把食物搬上台:結合料理的表演、 創造歡鬧的辦桌,或以食材做偶、用食器做戲, 就讓我們在演出裡,以食而「聚」。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叛徒」出發 追尋劇場愛滋啟示錄
每年的十二月一日是「世界愛滋日」, 目的在提高人們對於HIV感染與傳播的意識、 並對過往那些因疾病而失去的生命哀悼。 卅多年後的這一天,回望過去, 那些過多的推諉、歧視、誤會、恐懼, 在一切都還沒來得及被理解前, 已形塑成形,直至今日,亦難擺脫。 八○年代爆發,成為人們聞之色變的病症時, 愛滋還沒有藥物可醫治。 它曾是絕症,也在世界各個角落, 讓病患與感染者被以「非人」態度對待。 從那時開始,劇場的創作者們, 或現身說法、或高聲疾呼, 或映照人性、或深入關懷 現在它得以控制了、測不到就不會傳染, 當生命得以延續、不受病毒侵擾之後, 我們得重新開始, 面對彼此,面對接下來的年歲, 面對關係,面對性、面對愛。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8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如何經略全新表藝版圖? 原創音樂劇大爆發,卅年發展迎「高點」? 參與式展演蓬勃發展,體驗方式多元 地方藝術節開始重視策展 讓表演更「接地氣」? 傳統藝術節目陡增,展現創新力量? 藝術創作陪伴,作品製作期拉長 重演、巡演節目大增,延續製作壽命? 創作與導引,為青少年打開劇場之門 國藝會接手承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各種體驗參與,各場館延伸推廣活動多元化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布拉瑞揚 汪兆謙 林勤超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8
布拉瑞揚 自廢武功返原鄉 讓舞力自土地與生活中迸發
在中生代舞蹈家中,布拉瑞揚的返鄉創作發展動向,始終是關注焦點。這位編舞家在如何在回應傳統與當代的思考中,重視的似乎更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團體動力、社會情境、能量改變、意識提升,這些取決於創作者在原鄉的第一手經驗,與夥伴們長時間的參與認同累積,與其說是布拉瑞揚,或許我們更可以期待「布拉瑞揚舞團」往後的精采表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8
汪兆謙 扎根故鄉灑種耕耘 積累超強戲劇能量
帶著劇團遊歷四方,從嘉義出發到台北、基隆、台中、彰化,還有羅馬尼亞,卅出頭的汪兆謙與阮劇團已在南台灣劇場累積了超大能量,這群年輕人自二○○三年返回嘉義組團,六年後進駐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從此地發散劇場的美好、拉進優秀創作者駐足,向土地學習,把台灣的根,扎到了骨子裡。也期許汪兆謙與阮劇團未來能在厚實的基礎上,為南台灣打造更繽紛的劇場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8
林勤超 指揮長才備受肯定 歐陸樂壇站穩腳步
繼呂紹嘉、簡文彬後,林勤超成為台灣指揮家在德國歌劇院中擔任重要職位者。近年來多次受邀回國與交響樂團、合唱團等合作,備受讚賞,為新生代指揮中的佼佼者。在目前台灣的交響樂團紛紛向外探詢指揮長才之際,PAR雜誌給予百分百的推薦!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中西樂團獻「美」聲
燈光暗下,故事說起。儘管指揮在空中揮灑,音符仍無法被眼睛捕捉。但隨著耳際的樂聲起伏,仍能「看」見眼前一幕幕生動的畫面。演奏家窮盡機鋒的拋接、對峙或唱和,就像舞台上的一場遊戲,讓作曲家的思維飛翔──想像上千人比鄰而坐,在同一個空間度過同一段時光,那人生再也無法複製的經歷,才是表演藝術可貴的地方。 二○一八年十月底到十一月初,NSO與TCO不約而同赴美巡演。前者接續去年打響的名聲,在西岸再度展現實力、創下佳績。後者前往東岸,作為首次台灣的職業樂團登上卡內基音樂廳的舞台。為此,本刊特地帶您同遊雙團規劃精采節目、與獨奏家對談,並且近身窺探背後奧秘。當樂團用台灣的音樂獻「美」時,閉上眼睛,您也能在東西兩岸,聽見東西兩方的聲音。
-
藝視窗 News
交通部觀光局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締約 打造文化觀光新體驗
【台灣】 交通部觀光局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締約 打造文化觀光新體驗 交通部觀光局於11月19日與國表藝中心締約結盟,將攜手打造國表藝中心轄下北、中、南三座劇場,成為國際旅客體驗在地特色及台灣文化的重要管道,文化觀光的新亮點。 「合作以文化主軸推動觀光」是雙方簽署共同推動文化觀光合作備忘錄的初衷,這次的合作也開啟了文化部與交通部的跨部會合作的新契機。所簽署的文化觀光合作備忘錄,涵蓋宣傳、推廣、行銷及培訓等四個面向。觀光局與國表藝中心未來將以台灣觀光與國表藝中心之雙品牌形象露出,強化宣傳力道。雙方也將共同推薦文藝旅遊行程,鼓勵國內外旅客親近藝術。針對國際旅客,則更加強合作,以串連交通票券及旅宿、門票優惠及台灣文化為主題,推廣行銷,並也正在研擬持外國護照的國際友人,以高鐵票買一送一的限時優惠,將旅客送抵國家級的三座劇場,讓他們進劇場、看演出、賞建築及品文化。 臺灣國樂團「2018菁英爭揮青年指揮選拔之夜」結果出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1月17日晚間舉辦「2018菁英爭揮青年指揮選拔之夜」,參賽者經過3輪激烈競爭,挑戰全新創作指定曲,在長達3個月的賽事中,第一名詹秉翔脫穎而出,抱走冠軍獎盃與新臺幣8萬元獎金。第二名則由黃蔚傑獲得,而由作曲家參與評分的最佳作品演繹獎,頒給詹秉翔,由媒體評審團票選的最佳魅力臺風獎,頒給黃蔚傑,另外由現場觀眾參與投票的最佳人氣獎,則獎落張智堯。 本次4首指定曲中,鄭思森的《松》是典型的三段體,需要對樂曲的來龍去脈清楚瞭解,才能營造出相映的氛圍;陸橒的《陣》則著重一開始的鋪陳,整體進入情況後才能接續到豐盛熱鬧的結尾;趙季平的《憶》難度高,在意境、氛圍和時間的掌握都不容易,指揮要沉得住氣,耐心詮釋段落速度的轉折和情緒變化。其中最具挑戰性的是為本次比賽量身打造的《2018菁英爭揮指定曲》,由作曲家王乙聿全新譜寫,取材台灣原住民音樂,節奏強烈明快;全新的曲子不像舊曲子有機會聽到、看到和參與演出,沒有模樣可以參考,但也能最清晰地顯現指揮的理解度,並充分發揮。預知更多詳情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戰爭之王》 王者,與他們的世界
莎士比亞的一系列歷史劇, 讓英國國王和皇室爭鬥在劇場反覆上演, 使後人得以透過這些活生生的角色, 看見政局的詭譎多變、人性的意欲多端。 在阿姆斯特丹劇團改編自莎劇的《戰爭之王》裡, 觀眾猶如選民,得以親睹這些領導人的所作所為、 後台長廊裡的政治角力、面對困境時的內心糾葛, 和他們的獨特魅力。 舞台也好似國王性格的延伸, 以各種物件、布景,顯現著不同君主的心之想望, 及他們所身處的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奼紫嫣紅 入園神迷 百變崑曲PLUS
「崑曲,只要一掉進去就出不來了!」 那是採訪完之後,留在耳邊迴盪的一句話。 這才知道,那不是大鳴大放的表演, 是再有多大的情緒,也要在胸中燃燒, 一字多轉折的吟唱,磨出細膩雅致的精華。 也因為戲劇性、文學性、音樂性、舞蹈性、美術性, 讓這百戲之母,被現代歌劇、話劇、裝置藝術借用、並存與再造。 數百年了,這個藝術還是以各種形式「活」在現代的舞台。 傳統崑曲究竟有多美?2.0版究竟有多狂? 百變崑劇,讓我們我們從頭道來
-
藝視窗 News
法國音樂與聲響研究中心將來台於C-LAB合作設立實驗室
【台灣】 法國音樂與聲響研究中心將來台於C-LAB合作設立實驗室 文化部長鄭麗君9月中旬出訪法國,與附屬於法國龐畢度中心的「音樂與聲響研究中心(IRCAM) 」總監馬德內(Frank Madlener)簽署合作意向書,IRCAM將協助由空總轉型之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就人才互訪、國際共製、研發及展演等領域進行交流,並在2020年底前,共同合作於C-LAB設立一個聲響實驗室。 IRCAM附屬於法國龐畢度中心,原由法國作曲家與指揮家布列茲(Pierre Boulez)創立。1969年成立之初即以電子音樂與聲音研發創作為發展方向,培養一批深諳軟硬體技術的專業工程師支援各種新音樂聲響創作。每年舉行的MANIFESTE藝術節匯聚國際舞蹈家、戲劇家、音樂編曲家及各類技術工程師等,以極具前瞻原創性的手法,將藝術與科技融合呈現各類展演,深獲好評。 國藝會辦理「2019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辦法暨填表說明會」 國藝會承辦之「2019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自11月1至30日受理申請,即日起開放線上填寫申請表,申請者需於收件截止日11月30日前完成送件流程。為使團隊了解本專案辦法與申請方式,國藝會將在11月9日、16日分別於台北、台南舉辦獎助專案辦法暨填表說明會。台北場時間地點為11月9日下午2點於北師美術館,台南場則為11月16日上午10點半於臺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L4C文創講堂。詳情請參國藝會官網最新消息區。 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受理108年度計畫申請 文化部持續支持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自即日起受理108年度申請計畫。文化部表示,考量科技藝術領域創作需求的獨特性,並尊重藝術展現及創作自由,今年修正補助作業要點,簡化申請作業、放寬提案內容呈現方式及調整分期撥款比例等,期待落實協助科技藝術團隊發展。修正內容為第一期補助款的撥款比例,從30%提高到50%,支持科藝創作初期的大量資金需求。同時,調減申請書份數及放寬計畫書格式,除文字外,可採PPT、影片或
-
特別企畫 Feature
寶塚X霹靂 人與偶的華麗變身
幻想,是一種超能力 它能讓溫泉鄉的歌劇團傳承百年、風華每個世代; 它能讓傳統布袋戲走進新的世紀、躍上跨國平台。 寶塚歌劇團與霹靂布袋戲,不只有相仿的奇幻魔力, 也藉由相知相遇,達成了互補加乘的震撼力。 當寶塚歌劇團,第三次踏上台灣舞台, 他們帶來了改編自台、日合作霹靂劇集的 《Thunderbolt Fantasy 東離劍遊紀》。 星組首席明星紅悠智露與首席娘役綺咲愛里, 完美變身劇中人偶凜雪鴉和丹翡。 帶領與原著相似度超高的星組演員者眾, 再現異次元武俠世界的華麗冒險。 故事是這麼開始的: 這是場宛如晴空霹靂、驚動天地的幻想奇譚。 就讓我們跟著寶塚歌劇團的綺麗夢想、 隨著霹靂布袋戲的江湖狂想, 踏上這段不可思議的合作之路, 不只驚動天地更史無前例的旅途吧!
-
焦點專題 Focus
跨世紀的《葉瑪》 身與心的鍛造
卅七年後,希臘導演特爾左布勒斯選擇再次執導《葉瑪》;而今年也正是受法西斯黨人殺害的西班牙劇作家羅卡,第一百廿歲冥誕。過了將近一個世紀、劇中觸及的許多議題,在「過去、現在,到未來還會持續存在。」特爾左布勒斯如是說。 如今,我們都像那無法生育而努力想方設法的「葉瑪」,或像她被社會觀念所束縛的丈夫「璜」那般,封閉在彼此無法溝通的世界裡。我們必須衝撞,在真實的世界中感受,並學習,「如何找回那巨大的能量、巨大的悲慟、巨大的驚嘆和恐懼感受,」那種「敬畏」。藉由演出、藉由訓練,或許特爾左布勒斯所鍛造的並非只是演員的身與心,更是給予當代觀眾的當頭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