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半鼓聲》第一幕舞台重現一九二二年的演出,舞台設計師用木頭與紙板,搭造表現主義風格的拼裝式舞台布景,重現二○年代的城市街景。(Julian Baumann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要革命、還是愛情?《夜半鼓聲》百年後的兩種結局

要革命、還是愛情?《夜半鼓聲》百年後的兩種結局

一九二二年的演出錄音與本世紀的重新詮釋,在同一個舞台上交錯、並置、共存;德國當紅劇場導演、年僅卅三歲的魯賓,再次演繹布萊希特作品《夜半鼓聲》。這一次、百年後,他們,與我們,將如何抉擇?

從孕育原版與再版《夜半鼓聲》的慕尼黑室內劇院出發,探究二次戰前與今時今日,這個勇於呼應政治環境、廣納多元文化的場館,正面臨的挑戰;訪談新生代創作者魯賓,自述其對劇場的信念和重要作品。

是革命,抑或愛情?慕尼黑室內劇院給的難題,在國家戲劇院裡搬演,或許這些選項離此刻的我們都不遠:在走過歷史與當代、動盪與和平,在紅月亮與白床單之間,劇中的角色、台上的人物,那些演員與這些觀眾,便如人類、即是我們,必須決斷——我欲何從、又該何去?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