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bnb、Uber、Lyft、Eatwith、Up & Go……
共居、共乘、共食、共同工作合作社……近年發展最猛烈,也最劇烈改變當代人們生活型態的獨角獸公司們幾乎有著同樣血脈——以社群、科技平台為基礎,邀人們分享價值,並從中獲得價值——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零工經濟(Gig Economy)、隨選經濟(On-Demand Economy),此些名詞被交替使用、彼此相關,成為一股銳不可檔的新經濟模式。
那麼,在當代藝術領域的發展現況又是如何呢?
夥伴時代,沒有人是孤島,但島的架橋工程該如何進行?
當中有什麼樣的秘密與眉角,以共同形塑看不見的社交經濟?
而藝術家在社群中又是如何縱向形塑自我,橫向取得連結,分享價值也獲得價值?
國家級場館又是如何打造平台,與地方、國際創造連結,共構健全生態系統?
在本期特別企畫「當代藝術共享學」中,嘗試從藝術實踐中的工作空間共享、平台經驗共享、場館資源共享等面相,談藝術工作中「共享」的可能(或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