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即將上場
組合語言舞團《生命花園》
由〈序〉、〈枝與葉〉、〈捕風捉影〉、〈花落〉、〈往〉五個段落所構成的《生命花園》,編舞者企圖呈現出一個「沒有激情、不想浮動,只有繼續追逐離我還很遠的靜與淨」的境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世界的座標上重看巴赫
這是一個刻意的安排。 今年適逢巴赫逝世二百五十週年,世界各地從其出生地開始,「巴赫熱」像輻射狀蔓延擴散,整個年度,「人人都在談巴赫」。然而我們並不打算隨之起舞,將揮別之際,追趕這一波商業機制與學術文化聯袂製造的復古景觀。 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紀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紀念的儀式亦接近尾聲。本刊選擇在此時企畫「再見,巴赫」專輯,希望從過去比較少被觸及的角度,理解、詮譯、甚至於解構「巴赫」, 我們無法還原巴赫原始的面貌,正如樂譜無法記錄巴赫的心跳、幽微情緒片段,這是歷史的難處也是好處。 我們只是試圖勾勒,從時空的差異性質、宗教與創作場域的經驗;從西方人文思潮的傳統、詮釋風格的變化,希望能夠深描或者重組巴赫的當代意義。另外,由於身處台灣,我們還加上表演藝術界與巴赫的在地互動,本地的跨界經驗,也算做小小的巴赫變奏。 該是可以沈澱,可以安靜聆聽巴赫的時刻了吧!
-
即將上場
太古踏舞團《太陽之舞》
《太陽之舞》利用華山藝文特區的場地特色,強調「與人群互動」,以環境劇場、街頭表演和嘉年華會的形式.讓舞蹈生活化地貼近人群。在彩妝和服裝方面,太古踏舞團也邀請到流行品牌的贊助,為《太陽之舞》的舞者進行造型設計,以太陽為能量之源的象徵,企圖傳達對生命的熱愛與對自身的反省。
-
即將上場
海闊天空實驗劇展《非愛到,不行》
《非愛到,不行》是今年海闊天空實驗劇展的唯一製作,也是故事工場劇團繼《爺爺的房間》(1997)之後再度入選實驗劇展的作品。《非愛到,不行》由十三位主要演員組合,構成一串都會的愛情食物鏈,以事件發生前、後的對話,呈現都會的真實節奏與複雜的情感。
-
即將上場
關渡藝術節: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展演
千禧歲末,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師生將以舞作展現對新世紀的祝福與期待,以「2000歲末展演」為題,共推出古名伸的《聲聲慢》、孔和平的《白夜男子》、張曉雄的《狂想曲》、羅曼菲的《巡》、以及香港演藝學院芭蕾負責人Graeme Collin所編創的現代芭蕾Flame等作品。
-
即將上場
野草莓舞團「舞蹈後花園」
舞展「舞蹈後花園」包括陳秋吟的《五》與洪儷今的《我征服 所以我存在》兩支舞碼,使用熟悉親切的舞蹈語彙,陳述生活點滴的感受。
-
即將上場
「原舞者」年度製作《誰在山上放槍》
〈誰在山上放槍〉是一首隱喻布農族人狩獵行為和狩獵觀念的傳統歌謠,曲調規律、旋律優美,原舞者曾多次前往部落請教部落長者的指導及教唱,以求表現傳說中的天籟複音Pasi but but(八部合音),並在杵音、槍聲與童謠的烘托下,吟誦傳統布農族的山林生活和歌謠世界,透過繁複多聲部合唱及任意延長的節奏,走進布農族内歛沉潛的一生,聆聽和諧圓滿的原始美學和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對表演藝術納入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的省思
即將於二〇〇一年全面實施的九年一貫制國民教育課程,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頭大戲。這項新制度將傳統分類的國民中小學學習科目予以重新統整,規劃出七大學習領域為架構的新課程。以廣泛培養學生藝術知能與提升藝術鑑賞能力為目標的表演藝術教育課程,也將同時納入國教體系的「藝術與人文」(戲劇、音樂)與「健康與體育」(舞蹈)等學習領域之中,成為國民基本教育的一環。 如何將表演藝術教育課程融入既有的國教體系,不僅考驗著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成效,新制這項攸關未來國民藝術啓蒙的百年大計,對於改善國內表演藝術環境的貧弱體質,更潛藏著深遠的影響力。從去年完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制訂,到目前在各級國民中小學內進行的新課程試辦教學,有關單位的政策規畫輪廓均已隱然浮現,實際執行的問題也恐將接踵而至。因此,本刊針對新制中表演藝術課程的相關理念規畫、師資培訓、教材編排等方面進行報導與分析,並以中小學試辦九年一貫課程的現況與國教體制外的教學經驗為例,一探國內美育扎根工作的前景與隱憂。
-
即將上場
陳瑞斌千禧鋼琴之旅
曾榮獲國際華沙蕭邦鋼琴大賽、以色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羅馬國際鋼琴大賽等十八項獎項,使陳瑞斌在國内外的表現儼然已成為青年鋼琴家之翹楚。這次的全台巡演除了古典樂曲如蕭邦《敘事曲》、《馬厝卡舞曲》之外,還包括了近年來風纂全球的皮亞左拉探戈組曲《天使》,及深具台灣本土味的《台灣舞曲》,陳瑞斌將以紮實的琴技與沉熟細膩的音色再度展現國際級的演奏能力。
-
即將上場
溫尼伯當代舞蹈學院來台演出
來自加拿大「溫尼伯當代舞蹈學院」即將來台演出,並與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音樂系進行交流計畫。一九七〇年這個舞蹈學校一手由Rache Browne(此人曾獲得Order of Canada獎,相等於我國的國家文藝獎)創辦,為加國培育了無數的舞蹈人才,當代舞蹈學院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替國際上極具聲望的溫尼伯當代舞蹈團(Winnipeg's Contemporary Dancers)培訓舞蹈專業人才。同時,也是國家認證的加國必要訓練計畫(nationally essential training program)的舞蹈學院之一。另外,當代舞蹈學院特別強調個別教學的訓練,因此,整個學院僅收二十六個學生。訓練的特色強調現代技巧(主要是以Limon技巧為主)、現代作品以及演出等三方面。 此次首度來台,將由歐笛特.班能教授(O'dette Heyn-Penner)率領四位學生及一位燈光設計師假國立藝術學院舞蹈廳演出。這是溫尼伯當代舞蹈學院的第一次亞洲行。當代舞蹈學院將演出三位加國著名編舞家Rache Browne、Odette Heyn-Penner、及Stephanie Ballard的七首作品(含兩首新作品)。除了舞蹈演出之外,班能教授另將假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舉行「加拿大現代舞蹈發展近況」的專題演講及「現代舞蹈技巧」的示範講座。
-
即將上場
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訪台演出
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由湯瑪士.畢區曼爵士於一九四六年創立,一九六六年英國女皇欽賜該團「皇家」名銜,沿用至今。 該團歷任多位音樂總監杜拉第、肯培、韋勒、普列文、阿胥肯納吉等,九六年起由丹尼爾.蓋提擔任至今,一直是英國境内頂尖的樂團之一。本次來台將由曾被評為伯恩斯坦接班人的Samuel Wong擔任指揮,並與來自台灣的鋼琴家朱彤合作演出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即將上場
歡喜扮戲團演出《我們在這裡》
歡喜扮戲團的「台灣告白系列」繼福佬及外省族群後今年進行客家口述歷史演出,導演彭雅玲為了這齣戲,六年來斷斷續續以看電視、聽廣播的方式學習客家話,並且密集尋訪各鳳林、新竹、美濃等客家聚落做田野觀察。故事從「出走的客家人」在大都會求生存開始,《我們在這裡》是隱身都會中客家族群的尋根之旅,透過尋找族群認同中發現自我認同之路。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兒童戲劇親子遊」展開巡迴 以推廣親子互動為目的的「兒童戲劇親子遊」巡演活動,已自即日起展開,包含了五個兒童劇團的三十場演出,預計巡迴基隆、苗栗、南投等多個縣市,平均每個地區演出五場,活動到十二月底為止。此次巡演活動除了劇團演出外,還包含了師資培訓、專業講座與親子講座等豐富内容,期待將兒童戲劇推廣到各社區基層。詳情可洽台北市兒童戲劇協會,電話:(02)83693555、83693805(語音)。 (編輯室) 〔大陸〕 第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 第三屆的「北京國際音樂節」自即日起至十一月中旬,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參加本屆音樂節的中外演出團體包括了匈牙利布達佩斯節目樂團、義大利維羅納歌劇院、波蘭愛樂合唱團、德國威斯特法倫新愛樂樂團、中國交響樂團等。在為期達二十五天的音樂節中,千餘名中外音樂家將演奏三十場,愛好歌劇的觀衆可以欣賞到義大利著名浦契尼的歌劇《托斯卡》和法國作曲家馬斯内的歌劇《少年維特的煩惱》,後者由藝術節組委會企劃製作,也是此劇在中國境内的首演。 另一場紀念巴赫的專場音樂會,將運用電腦多媒體,強調古典藝術與現代科技的結合。而紀念倫德納.伯恩斯坦逝世十週年音樂會,則將由伯恩斯坦的女兒親自擔任主持與講解,在整個音樂節期間,將演出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理査.史特勞斯的《阿爾卑斯》交響曲等。此外,德國阿洛伊四重奏也會在音樂節中推出形式新穎的現代音樂作品,同時也是這些作品的中國或世界首演,其中還包含當代著名作曲家特地為該團參加北京國際音樂節演出創作的作品。 (李翠芝) 〔美國〕 漫漫長劇《丹達羅斯》讓人重回特洛伊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與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演藝中心合作,於九月十五日起至十二月二日為止,推出一部由十齣戲所組成的史詩級巨作──《丹達羅斯》Tantalus,全本演出的時間長達十小時三十分。《丹達羅斯》的作者約翰巴東
-
即將上場
世紀當代舞團演出《走出.出走》
舞蹈工作者姚淑芬前法國巴黎研習一年期間,與影像工作者柯朱上合作拍攝關於地鐵的人事物,此次將搬回台灣的舞台,並邀請法國兩位舞者參加演出,試圖表達巴黎的地鐵印象與文化内涵。姚淑芬整合表演模式,並以與觀衆接觸做為演出的焦點,希望打開國際交流的第一步。 《走出.出走》是以巴黎地鐵的背景為經緯,並結合影像與裝置藝術營造置身於地鐵的氛圍,並以遊戲的方法增加觀者與演員的互動;舞者穿梭於人群,改變以往鏡框式的表演模式,將都市的邊緣文化與景觀串成一段關於地鐵的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展望亞太藝術新紀元
與台灣的歷史相似,亞太諸國長期位處中華帝國之邊陲,過去百年間又同樣歷經了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與現代文明的衝擊;步入後殖民時代,亞太各國的表演藝術體系因應前述歷史發展,陸續產生拆解與重構的現象。即將在十月隆重登場的「亞太傳統藝術論壇」,即是希望透過觀摩與對話的實際交流,為台灣文化主體的重建工程帶來活水挹注。値此時機,本刊特別企劃專題,藉導論二文企圖找尋、座落當代台灣/亞太藝術發展之座標;同時,也企圖呈現當代亞太諸國及其表演藝術工作者,在「傳統與再生」議題上所累積的具體成果。
-
即將上場
台北芭蕾舞團「都會意象2000」
台北芭蕾舞團年度巡演「都會意象2000」,將以六位年輕新人的新世代情感,編創屬於「新台灣芭蕾風格」的作品。 曾擔任韓國環球芭蕾舞團獨舞者、目前為美國渥斯堡達斯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曾鐘霖,自美返台為台北芭蕾編作《流光》,這是一支運用肢體自然擺動,以流暢的線條,表現具新古典氣質之舞作。連續三年榮獲文建會主辦舞蹈創作比賽大獎的譚惠貞,是年輕一代極為優秀的編舞者,新作《玻璃屋》為其首次嘗試結合芭蕾技巧與現代舞,營造出不同氛圍的雙人舞的作品,以「玻璃」比喻每個人心中最脆弱的部分,藉由肢體表達,架構出兩人心中互相維持、依賴的「家」的意象。 伍錦濤曾為「游好彦舞團」的創始團員,並隨吳佩倩學習爵士舞,十多年來曾與各個不同團體合作舞蹈設計及編排,累積了豐富的舞台經驗。此次編作的《公路,25km》融合爵士與芭蕾,探討現今年輕人追求物質生活的社會現象,舞作輕快、動感的節奏,展現出e世代活潑、旺盛的生命力。 曾為新古典舞團舞者的周怡,九二年赴美國紐約參加保羅.泰勒舞團、瑪莎.葛蘭姆舞蹈學校習舞,於九六年加入崔拉.莎普舞團參與全美巡迴,返國後也參與國内許多舞團的演出。苐一次與台北芭蕾合作所呈現的作品《幻境》,運用肢體呈現人對末來不確定的迷惘。另外二位具潛力的新人邱欣怡、陳武康,為台北芭蕾的資深團員,作品分別為《人v.s人》、《生之旅》,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現代人對於「生與死」的觀點探討,有他們各自獨到的看法及剖析。
-
即將上場
轟動國際的新新人類打擊樂「STOMP」
四歲就一般人都有過以敲打桌面來製造節奏的經驗吧!就是這個念頭給了路克.卡瑞斯威爾(Luke Cresswell)和史提夫.麥可尼克拉斯(Steve McNicholas)創造「STOMP」的最初靈感。 他們二人以十年的時間深化這樣的節奏經驗,構思身體、環境、律動、聲音的關係,終於在一九九一年於英國布瑞頓市成立此團體。最初是由八個人所組成的團體,使用各種常見的日常用品如掃把、垃圾桶蓋、打火機等來演奏,他們瞭解並抓住所發出的聲音特質.以節奏為基礎製造出千變萬化、非比尋常的音樂。這些前衛的音樂家,在舞台上化為音樂演奏家、演員、舞者、或小丑,盡其所能地娛樂觀衆。 「STOMP」所使用的語言是超越任何有形疆界的,即使聽不懂英文也可以瞭解它,因為它的文字就是節奏,它的文法就是力與美的舞動,它是敲擊樂加上動感、視覺及幽默的綜合體。以悲劇收場。 除了《雪之少女》外,吳青吟也將於節目中演出古典精選與創作芭蕾,發表《時辰之舞》、《火鳥》、及Kiss Me等個人創作,與《青鳥》、《春之頌》等古典舞碼之精選片段。
-
即將上場
戲班子劇團《單戀一株花》
延續前幾次的作品風格,戲班子劇團的新作《單戀一株花》,仍將深入挖掘都會男女的真實生活:故事講述一對姊妹花與一個律師,一個廚師,一個女強人和一個小助理的愛情食物鏈。除了辯證是否只要耍錢才能得到幸福的歪理之外,本劇最大的特色,在於食物與情感的融合,將中國人「飲食男女」的觀念當做本劇重點。結合嗅覺與視覺的寫實主義演出,是小劇場中罕見的表演,深度刻劃現代人空虛到無以復加的食物文化。 日劇精神也是《單戀一株花》這齣戲的另一個重點。日本偶像劇在這幾年成了許多人沉迷的戲劇類型,事實上日劇最大的本事,就是將生活中的微小細節化成感情依歸,而這也正是我們生活裡的最最真實的一面,信手拈來,都是搏你傻笑、迫你落淚的元素。
-
即將上場
英國楊維克劇團《一千零一夜》
台北藝術推廣協會在英國文化協會(Yhe British Council)的大力支持下,於跨入公元二〇〇一年的前夕,推出由名聞遐爾的英國「楊維克劇團」所帶來的該團代表作《一千零一夜》。 楊維克為英國最受歡迎的專業劇團之一,其精采的演出也征服了世界各地觀衆。該團創作的經典作品無數,並且不斷地嘗試新的觀念、技法、題材與形式。楊維克劇團最受肯定的特點,是能巧妙融合「大衆」與「前衛」的表現方式.讓不分背景、身分、階層、年齡的人們都得以親近戲劇藝術,並樂在其中。 楊維克於一九九八年耶誕季推出的《一千零一夜》,是由聞名於世的阿拉伯文學經典《一千零一夜》當中,挑選出包含〈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辛巴達歷險記〉等六篇引人入勝的傳奇神話故事為架構,經由楊維克劇團的編導賦予每則故事迴異的前衛表現手法,饒富創意又能貼切傳達原著的菁華。該團充滿天賦又活力四射的演員,不僅使得劇中人物靈活畢現,更以出神入化的表演與變裝技術.讓人歎為觀止。編導巧思融入默劇元素與偶戲表演,與真人流暢的肢體演技,交織成迷離的幻境。瑰麗的舞台與燈光設計、炫目而瞬時萬變的造型與服裝,再加以節奏強烈、充滿中東和非洲風情的現場配樂,共同營造出一個奇特的魔幻世界。
-
即將上場
第四屆耕莘藝術季
耕莘藝術季今年選出的六個團體,都是近年來在劇場中持續創作的團體:香巴拉劇團透過《太空漫遊》探討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黑門山上的劇團在《家庭生活》中,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呈現出現代人生活中真實的荒謬。來目台中的頑石劇團,將在《重逢》一劇中,揭發人際關係的疏離與虛偽以及人與人情感的真實存在。耕莘實驗劇團藉由《台北大劈棺》,探討在激烈的心靈撞擊中,如何做出最正確的「抉擇」。《隔壁有人》將體現真實與表象間的矛盾與衝擊,是由二度入選的形影創作劇團透過精準的肢體語言互動,發展出一部在廚房的故事。同樣連續兩年入選藝術季的野草莓舞團帶來超快速的《爭分奪秒》,展現其舞蹈創作對時間的詮釋。這六個團體將在耕莘實驗劇場展現其對於藝術的旺盛企圖心與創造力,試圖透過戲劇、舞蹈等方式留下最真實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