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oyd Collins》林肯中心首演的中場休息時間。(孫瑞鴻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粒訪RAY—關於百老匯的五四三(3)

商業票房決定作品存續 好萊塢明星也齊聚百老匯

百老匯營運模式與趨勢觀察

「小粒」是台灣編劇簡莉穎,「RAY」是旅美影像設計孫瑞鴻,兩人透過一場老友間的專業閒聊,有問有答心得滿滿地解密百老匯——除了有RAY今年「初登場」就榮獲東尼獎、戲劇桌獎入圍肯定的驚奇過程,還有這個劇場之都商業經營與運作的幕後種種——藉著文字,也讓讀者沉浸感受「劇場產業」是怎麼一回事。

「小粒」是台灣編劇簡莉穎,「RAY」是旅美影像設計孫瑞鴻,兩人透過一場老友間的專業閒聊,有問有答心得滿滿地解密百老匯——除了有RAY今年「初登場」就榮獲東尼獎、戲劇桌獎入圍肯定的驚奇過程,還有這個劇場之都商業經營與運作的幕後種種——藉著文字,也讓讀者沉浸感受「劇場產業」是怎麼一回事。

Ray分享了許多百老匯的現況,與產業跟創作狀態息息相關。

經過Covid-19疫情全紐約劇院關門的空前絕後,到了2025年,百老匯宣布創下歷史票房新高,總收入來到18.9億美元(約台幣567億元)。與此同時,好萊塢電影開拍日漸困難、產業外移,原創作品大幅減少,間接促成許多好萊塢巨星紛紛投入百老匯,也改變了目前百老匯的生態。

好萊塢明星爭相登舞台  票價水漲船高

去年一個季度,就有小勞勃.道尼的《McNeal》、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攜手傑克.吉倫霍(Jake Gyllenhaal)演出《奧賽羅》(Othello)、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演出改編自己原創電影的《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米亞.法蘿(Mia Farrow)演出《The Roommate》,凱蒂.荷姆斯(Katie Holmes)演出《小鎮》(Our Town)、湯姆.漢克斯(Tom Hanks)演出《This World of Tomorrow》、HBO原創影集《繼承之戰》(Succession)飾演大亨女兒的Sarah Snook演出《少年格雷安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並拿下本屆東尼獎最佳女主角,到了今年秋冬檔期,即將登場的是基努.李維(Keanu Reeves)的《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

好萊塢明星演出、甚至喬治.克隆尼還身兼製作人,引起媒體關注、觀眾追捧,票價動輒破300、500美元,甚至出現了800美元的票價;《晚安,祝你好運》成為百老匯史上票房最高的劇目,每週票房超過400萬美元,投資的950萬美元在8週內回本。這種現象有利有弊,關注與票房雙贏,卻也可能造成非明星劇場演出的排擠,無論如何,內容娛樂產業相互影響,一切都在迎來改變。

在這個現實、高壓卻無比璀璨的城市,養出了商業劇場的頂點,技術與產業皆成熟而完整,因為即便其他國家可以誕生藝術,但唯有紐約可以讓藝術變成生意。

《金剛》成本高達3,500萬美元,舞台技術與金鋼木偶極其複雜,即便總成本回本,但仍不足以支應每週營運成本,演出10個月就停演止損。圖為該作技術排練現場。(孫瑞鴻 攝)
再現劇團-落人之家廣告圖片

百老匯也有非營利劇院  兼顧票房與藝術口碑

在紐約的劇場中,共有4家百老匯規格的非營利劇院:林肯中心劇院(Lincoln Center Theater)、圓環劇院(Roundabout Theatre)、第二舞台劇院(Second Stage Theater)、曼哈頓劇場俱樂部(Manhattan Theatre Club)。

紐約劇場獎項提名資格,是以座位數構成分野:百老匯指的是500人以上的劇場演出,100~499人是外百老匯,100人以下是外外百老匯。東尼獎只評選具有百老匯資格的演出,戲劇桌獎則是少數沒有分類的獎項。

4間非營利劇院採藝術總監制,是唯四不只看票房,也參考評論口碑、觀眾反應、藝術達成度的劇院,一年約演出2到4檔,演完原本預定的檔期就結束,通常演出時間較短。領導林肯中心劇院長達33年的傳奇總監André Bishop,欽點《Floyd Collins》為任期的最後一部製作。

「這是我想以之謝幕的那種嚴肅音樂劇,它的每一個元素都代表了我對音樂劇的信念。」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Bishop分享卸任的心情:「非營利劇院需要承擔更多風險。Floyd尋找完美洞穴的過程,很像我尋找完美劇院——在我50年的職業生涯,那些我工作過的劇院,就是我偶然發現的完美洞穴。」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
領導林肯中心劇院長達33年的傳奇總監André Bishop,欽點《Floyd Collins》為任期的最後一部製作,圖為《Floyd Collins》演出現場。(孫瑞鴻 攝)

商業劇院殘酷又現實  存續關鍵全看票房

在殘酷又現實的商業劇場,一齣戲的壽命往往受票房與東尼獎提名決定,5月的入圍名單一公布,沒有入圍的演出通常在兩週內結束整個演出檔期。

百老匯有幾種不同的演出檔期:

1. 限期演出(Limited Run)

事先設定好場次或檔期,如12週、16週,常見於明星卡司的戲劇(如前段所提及的好萊塢明星製作)、音樂劇復排(revival)或實驗作品。

這類演出的成功標準是檔期內維持高上座率、票價穩定。

2. 開放式檔期演出(Open Run)

沒有固定落幕日期,票房好就繼續。成功標準多半是能超過1年,約8個月以上穩定票房即可回本。如果能演到2到3年,通常會被視為票房佳作。如《女侍情緣》(Waitress)將近4年、《長靴妖姬》(Kinky Boots)6年。

3. 長期熱銷演出(Long-Running Hit)

超過5年以上就是百老匯的長壽劇,超過10年就進入傳奇行列,台灣觀眾熟知的有《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35年,《芝加哥》(Chicago)復排版28年、《獅子王》(The Lion King)超過27年。

由於百老匯製作動輒1,000萬到2,000萬美元以上,需售出80萬到100萬張票才能完全回本,除了成本,製作愈龐大,愈需要考量營運支出。

以Ray參與的《金剛》為例,成本高達3,500萬美元,舞台技術與金鋼木偶極其複雜,雖然10個月的總票房3,670萬美元,但每週的開支就達75萬到80萬美元。即便總成本回本,但仍不足以支應每週的營運成本,是以演出10個月就停演止損。

百老匯史上最高成本製作是《蜘蛛人》(Spider-Man:Turn off the Dark),從2010演到2014年,耗資7,500萬美元,3年累積票房約2億美元,儘管票房亮眼,但營運成本極高,最終無法回本。

與此相對的是《紅磨坊》(Moulin Rouge! The Musical》(2019年至今),製作成本約2,800萬美元,憑原作電影的IP效應與高票價,票房超過2億美元,是高成本製作的成功案例。

是以高成本製作的存亡關鍵在於票房曲線與營運成本之間的平衡,一旦票房下滑無法負擔高昂的固定開支,即便回本也會停演避免虧損。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9/07 ~ 2025/12/07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