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午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音樂〉
吳大江──國樂應適應現代社會,多做包裝、廣告
談到表演藝術環境,台北和香港、新加坡等華人聚居的都會相較,因爲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撃較少,所以是最好的。可是,成立國樂團就像是生了一個O型血液的壞血病的小孩;如果樂器等於血型,演奏的資料來源等於是血源,這個小病人不但輸血困難,而且血源不足──祖先留傳的斷簡殘篇貧乏到幾乎等於零,而大型的創作又付諸闕如。 以現代眼光來看,國樂應包括中國五十多個民族各個朝代不同的音樂風貌,及現代國樂新的音響組合。但目前的國樂都是標題音樂,没有純音樂。 社會上對國樂最不好的反彈就是國樂圈畫地自限。國樂的思想教育不能一直停留在十七世紀中期的和聲組合及音樂色彩形式,應建立像西樂一樣有系統性、邏輯性、與階段性的教材,懷抱國際化的世界觀。由藝術成就來看,專業團體應該要有專業的觀念與心態,能分析他人之長而非盲目崇拜,並且要有專業化的行政組織;由社會功能來看,如何曲高而不和寡,建立與觀衆更好的溝通管道及培養忠實的觀衆,都是國樂圖存的當務之急。 中國人總是比較保守,默默耕耘而不善於推銷自己。真實媒體的褒貶,都表示有人在注意,是好的反應。國樂應適應現代社會,多做包裝、廣告等踏實的宣傳,才能讓社會大衆多了解。希望不久的將來,國樂能真正發揚光大,在國際樂壇上佔一重要的席位。 (陳怡如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音樂〉
李靜美──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
唱歌是最直接的音樂表現,人體就是樂器。我們從「唱遊課」開始,就一直唱。每個人天生都會唱,只是「該怎麼唱」,要靠後天的培訓了。 以前音樂系的學生有一半主修聲樂,現在則寥寥可數;出路不好,使得學生們裹足不前。以歌劇而言,這種結合了所有表演藝術的大成本製作,國家若不長期投資,民間團體是很難達成的。遺憾的是,自兩廳院的歌劇工作室停擺後,至今仍無一個職業的國家級歌劇團成立。 演唱者唯有藉著不斷的舞台經驗才能真正地成長。現在國内的聲樂家演出機會減少的原因,除了個人的因素,如未被大衆熟識等以外,就是演唱藝術歌曲的音樂會較不討好。文建會曾做了很多推廣精緻藝術的努力,成績也相當好;但是政府若能再更進一步地鼓勵作曲家多創作,使得演唱者有更多新的作品及機會可以唱,並且能不以「票房」來決定一件事該繼續做下去與否,那麼不分古典與現代的精緻藝術的舞台才能增加,表演者才會進步,聽衆欣賞音樂的能力才能提昇。 此外,我也希望國内能建立更高水準的樂評,給聽衆一個更高水準的音樂環境。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子女從小就生長在音樂的環境裏,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由家庭而到社會──我相信,多推展精緻的文化活動,而且促使社會各階層的參與,一定會使這個社會更好! (陳怡如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音樂〉
台灣樂壇八怪象──「資治通鑑」
談到台灣的音樂環境,真是千頭萬緒。現在我們的音樂廳更漂亮了,台北人可以坐擁全世界各類表演團體。但是,我們自己的創作與演奏真的更進步了嗎?就技術上來看,音樂界本身是有進步了;但若要精益求精,一定要外圍的配合。目前是完全配合不了的。 我希望政府官員能多尊重表演藝術家。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都不是立即的投資報酬,至少要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努力才可以看到一點點的成果。 我今天先談一些台灣文化界的怪現象和解決的辦法: 怪象之一:音樂人口不成比例。人有錢了以後,除了打高爾夫球、唱KTV以外,究竟還從事什麽休閒活動呢?全民休閒普查時,若問有多少人將藝術的愛好當作生活的一部份,恐怕只有千分之幾吧。 解決之道:歐美地區每20萬的人口就有一個歌劇院、舞團、合唱團。一般文化水準高的國家其劇場人口約佔總人口數的5%。藝術的薰陶與培養,應從三、五歲開始,就是由「教育」紮根。台北市應該要做全省的表率。台北市的「區」其實相當於地方的「縣」,應在各區成立一個類似各縣市立文化中心的音樂機構,開放給所有的民眾來學習與表演。此外,小學的音樂課應針對培養小朋友欣賞音樂的興趣而設。 怪象之二:文化建設等於文化中心的硬體建設。兩廳院變成一幢引介國外表演團體的華美建築。 〔編按:根據兩廳院1991年7月到92年6月間國内外演出場次統計:國内團體演出229場,國外演出59場,國内外混合演出共4場,亦即國外表演只佔約五分之一。(資料來源:兩廳院規劃組)〕 解決之道:大陸的表演藝術團體全是國家的,沒有私人經營的團體。自中央到省到地方表演藝術團體數據保守估計也至少約五千個。他們的「軟體」很多,但表演場所大多是破舊髒亂,而且一地難求。反觀台灣則完全沒有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團體。我認為兩廳院應該要做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模範,長期培訓表演團體;至少戲劇院要有自己的國劇團、歌劇團、舞蹈團,音樂廳要有西洋交響樂團、國樂團與合唱團。讓這些團體經常演出,才能提高水準,經過五年十年的努力後才能找出創作的目標,建立台灣的表演藝術。 怪象之三:自稱爲「音樂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戲劇〉
鍾明德──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
目前的台北劇場,人才、資訊、製作費、文建會的各種補助,都比以往豐足,但整體創作卻煞了車。前十年的小劇場幾乎是「無中生有」,每件事做來都有新鮮感。現在意識型態解嚴了、創作領域開拓了,可是邊界消失後,打下的江山並没有真正的處理和建設,這是有心人在九〇年代該做的事。 一切都要專業化。曾參與開創運動的劇壇先鋒、藝術學院的畢業生、演員、批評家,都該問自己這個問題:是不是真的想做這件事?在制度支持之下,需要的更是個人的執著了。 「當代台北劇場」的創作理念已得到相當大的共識。不論前衛與否,如果不能打動觀衆,都是仿冒文化。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也許剛開始的成品粗糙、不起眼、無聊但一直做下去,才可能做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除了表演藝術刊物之外,我們還需要成立「表演藝術資訊中心」,廣泛收集國内外的各種表演藝術視聽資料,編印年鑑,並鼓勵翻譯、著述、研究,策劃出版。在觀衆教育方面,最有效的辦法是將劇場編入中小學演出或教學,政府也可以貼補中、小學生團體到劇院看戲的費用。 (閻鴻亞 採訪整理)
-
藝術節 Festival
中元普渡──記《宗教藝術節.中元普渡祭》
最想改變的是知識份子,最難改變的,也是知識份子。 ──《八千里路雲和月》電視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