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台北劇場,人才、資訊、製作費、文建會的各種補助,都比以往豐足,但整體創作卻煞了車。前十年的小劇場幾乎是「無中生有」,每件事做來都有新鮮感。現在意識型態解嚴了、創作領域開拓了,可是邊界消失後,打下的江山並没有真正的處理和建設,這是有心人在九〇年代該做的事。
一切都要專業化。曾參與開創運動的劇壇先鋒、藝術學院的畢業生、演員、批評家,都該問自己這個問題:是不是真的想做這件事?在制度支持之下,需要的更是個人的執著了。
「當代台北劇場」的創作理念已得到相當大的共識。不論前衛與否,如果不能打動觀衆,都是仿冒文化。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也許剛開始的成品粗糙、不起眼、無聊……但一直做下去,才可能做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除了表演藝術刊物之外,我們還需要成立「表演藝術資訊中心」,廣泛收集國内外的各種表演藝術視聽資料,編印年鑑,並鼓勵翻譯、著述、研究,策劃出版。在觀衆教育方面,最有效的辦法是將劇場編入中小學演出或教學,政府也可以貼補中、小學生團體到劇院看戲的費用。
(閻鴻亞 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