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台灣純絃」由六位技藝卓越的演奏家組成,首張錄製專輯就獲得去年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
音樂新訊 六位演奏家魅力組合

「台灣純絃」創團首演 再現得獎專輯曲目

林天吉、薛志璋、歐聰陽、歐陽慧儒、卓涵涵與李哲藝,這六位台灣演奏家個個在演奏領域上有顯赫的成績,但若將這些頂尖好手集合起來,將會是多麼精湛的一個團體呢?雖然他們戲稱:「所有成員的首席頭銜加起來不下數十個。」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團員們不乏擔任國內外首席的職務,國際演奏資歷更是完整。尤其是團長李哲藝,即使以演奏豎琴為名,卻創作過大量的作品,目前已有上百個專業團體與個人演奏過他的樂曲,包括柏林愛樂、漢堡交響樂團、香港愛樂等等。 「台灣純絃」在李哲藝的號召下成立,難得的是,他們是一群音樂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演奏已經超過十年以上。團員共同錄製的首張專輯《絃舞.台灣》收錄台灣代表性歌謠及李哲藝根據台灣素材所創作的曲子,也為作曲家贏得了二○一一年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的獎項。創團後的首度音樂會中,將重現專輯中的精采曲目,如皮耶佐拉《四首探戈歷史》、《台北十景》、《野玫瑰》等,最值得期待的還有NSO首席絃樂團創團時的首演曲目《絃舞》,各聲部的獨奏樂段與對話,獨奏家們的高超琴藝將讓觀眾一飽耳福。

文字|李秋玫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音樂新訊

「愛聽秋墳鬼唱詩」 聆賞古典樂的「鬼腔鬼調」

鬼故事,總蘊含著人們無限的想像力,不但古今中外人人愛聽,在藝術中,也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不斷表現著。為此,NSO音樂諮詢焦元溥特別以音樂與文學的連結,規劃一場以「鬼」為主題的講座音樂會,在農曆鬼月過後一起迎接西洋萬聖節。 作曲家如何以音樂詮釋鬼魅?焦元溥選了舒伯特的《魔王》、華格納的〈期限已到了〉選自《漂泊的荷蘭人》、伊撒意(E. Ysae)的《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及李斯特的《雷諾兒》共四首作品為例,將作曲家的手法抽出、彈奏與解說。如此一來,什麼樣的音階和調性代表陰暗?什麼音響、音程與旋律來代表魔鬼與地域?那種陰冷悲涼、不寒而慄的效果究竟如何表現?都將一一在音樂會中剖析。特別的是,為了讓觀眾貼切了解音樂與文字的巧妙交錯,焦元溥顧及音樂速度與押韻,選擇將《雷諾兒》的文字翻譯為中文,除了精雕細琢之外,更邀請了演員張艾嘉前來擔任本曲的朗誦角色。 雖然這場講座音樂會只是在演奏廳進行,但演出人員卻是「鑽石組合」,除了主講及朗誦之外,還有小提琴家李宜錦、男中音王凱蔚加上鋼琴家嚴俊傑。最不可思議的是,演出者對講座音樂會重視的程度讓他們竟提前兩個多月即開始排練。三百多人的小廳就像是個溫馨的小聚會,而沙龍形式的鬼故事更適合一同促膝聆聽。

文字|李秋玫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音樂新訊 天才小提琴家拉杜羅維奇加持

「魔鬼的顫音」再訪台 炫技樂曲震顫你的耳朵

涅曼尼亞.拉杜羅維奇(Nemanja Radulovic)是位塞爾維亞籍的天才小提琴家,現年才廿七歲的他已贏得安奈斯可音樂大賽、義大利克雷蒙納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大賽漢諾威音樂大賽。二○○五年推出首張專輯即獲法國Diapason雜誌頒發的Diapason Dcouverte獎,並被歐洲藝術經紀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rtist Managers, MIDEM prize)選為「年度最佳新人」,與布拉格室內樂團灌錄的兩首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甫發表即登上iTunes與VirginMega網路下載排行榜第一名。 The Quartet Illico絃樂四重奏與拉杜羅維奇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在二○○八加入低音提琴之後,脫胎換骨組合成一個全新的六重奏,名為「魔鬼的顫音」(Devils Trills)。稱為「魔鬼的顫音」並非浪得虛名,他們不但在隔年發行同名專輯便一舉成名,樂團演出更在網路上獲選為歐洲觀眾最期待的音樂會。去年首度訪台在音樂廳掀起狂潮,今年將帶來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巴哈《夏康舞曲》、莫札特《慢板與輪旋曲》、聖桑《骷髏之舞》等深具技巧的樂曲,以「魔鬼的顫音」獨特的編曲與舞台呈現。

文字|李秋玫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創新、分享、服務」的台灣合唱音樂中心

朱元雷與陳雲紅 夫妻同心打造「新合唱」風潮

藝術,就是對美的追求,並且使其趨近完美。合唱藝術更是如此,用最純粹的人聲來詮釋音樂,從個人發自內心的與他人唱和,此種真情之聲不但使得聲音更為動人,整體的表現更有一種形而上的美感。這種將聲音提煉得更完美的重要「推手」之一,就是朱元雷與陳雲紅。一位是阿卡貝拉界教父級的人物,一位是對現代合唱音樂有卓越貢獻,巧的是,這對夫妻檔都是合唱音樂的指揮。 枕邊人的臨門一腳 「他這輩子最愛的嗜好就是合唱與音樂!」這是陳雲紅對另一半的註解。但朱元雷卻曾是個與藝術毫不相干的科技人。他最初在美商公司工作,並且取得相當難考的證照,雖然收入優渥、人人稱羨,但在事業最顛峰時,他卻因那種異常忙碌、失去品質的生活而感到疲累不堪。不捨對方的辛苦,太太形容是「踢了他一腳」鼓勵他辭職,讓他回到藝術經營來。但很多人不知道,從高中起玩Band,大學時期唱合唱而迷上這門藝術的朱元雷,竟是陳雲紅指揮藝術的「啟蒙老師」!笑著說「我只是我在很短時間『青出於藍』」的她,其實在婚前就準備好赴維也納讀書的計畫,卻在婚後猶豫不決是否出國,但先生非常理智地「踢了她一腳」,讓她哭著出國去。 不過,二○○○年成立的台灣合唱音樂中心,卻是兩人的號召下將一群愛好合唱的朋友們圈在一起的。中心以「創新、分享、服務」為宗旨,陳雲紅認為,所有的藝術和生活的創造力就在於不斷創新,它必須不被拘束,如此才能發現更多的新思維;而合唱要唱得好,就是在於互相服務,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別人。共成一個大事,生活最大的價值在於「利他」。當然,創立基金會的目的,也是要思考能夠為大家做什麼,陳雲紅說:「當人有一個寬大的心時,他就不會害怕分享。」因此在中心的網站裡呈現了「合唱知識家」的思維,他們義務在上面寫專業文章,讓全世界只要能上網、有任何問題的人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答案,這就是無私的分享。 新音樂的概念 活化合唱音樂 台灣合唱音樂中心當初成立即以「新合唱文化藝術基金會」為名,為了讓更多人接觸合唱,中心用「新合唱」概念帶領新潮、活化合唱。除了校園推廣、用新型態吸引年輕人接觸外,更在去年重唱藝術節時創設「樂齡組」合唱比賽,讓五十歲以上的朋友們也能快樂合唱。由於規定比賽中至少有一首要有舞台變化,這些

文字|李秋玫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跨領域不受限 灑落天馬行空的幻想

2012關渡藝術節「藝術就是力量」

跨界創作已經成為近年藝術創作最夯的趨勢,不論是戲劇、舞蹈、音樂、美術的跨領域合作,劇場與影像的交融,數位科技與表演藝術的相互滲透,皆在重新改寫與定義廿一世紀的藝術型態。由臺北藝術大學主辦的「關渡藝術節」,今年邀請了超過五十個國內外知名藝術團體及藝術家參與,逾百場的售票或免費演出,聚焦中介、跨界、跨文化的創作特色,跳躍式地打破界限與觀點,天馬行空的幻想灑落,十月的關渡天空很有「藝」思。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德布西先生,一起「擊」動吧!

連雅文打擊樂團「尋找德布西」音樂會

是怎麼樣的熱情讓這群人踏上尋找德布西的旅程? 一趟巴黎假期,讓連雅文打擊樂團首席楊璧慈結識旅法作曲家邱浩源,漫步朝向巴黎聖心堂途中,兩人不經意談到彼此對德布西音樂的喜愛,給了不斷為打擊樂尋找作曲家委創的楊璧慈,有了為德布西創作擊樂新作的點子,並預計在今年德布西一百五十歲誕辰,一起用音樂向德布西致敬。

文字|鄭巧琪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古典光影中的動態雕塑

克里斯汀.赫佐《伽里尼1545在楓丹白露》

跨領域藝術家克里斯汀.赫佐因深深對伽里尼的雕塑作品著迷,加上他一直期待合作的法國著名女舞者茱莉.吉柏終於排出空檔,他決定以《伽里尼1545在楓丹白露》為名,讓吉柏在量身打造的裝置空間中獨舞。靈感來自當年伽里尼呈現《楓丹白露的寧芙女神》的故事,赫佐讓吉柏,以緩慢的速度,系列性的肢體動作,從不同角度呈現自己,如同一座動態的雕塑。

文字|鄒欣寧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即將上場 Preview 跟著音樂看世界 首站來到北印度

兩位大師 互動中帶你讀取音樂人生

兩廳院的講座型音樂會「民族音樂學堂」系列今年轉型為「我是這樣看世界」,藉由表演帶出世界各地的文化,突顯音樂在歷史與社會脈絡中的特殊角色與意義。首場來到北印度,「香料西塔.即興印度」將透過兩位大師與觀眾的互動,讓觀眾領略他們的文化、人生與精采音樂。

文字|李秋玫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舞蹈新訊

《靈動運河》 舞動城市的流動記憶

每年皆有新創作演出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今年受台南文化中心邀請製作《靈動運河》,演出以台南運河為背景,並融入府城文化風情,透過結合多媒體的舞劇形式,為觀眾呈現出老運河的新意象。 台南運河自一九二二年開闢以來,除了負擔輸送物資的任務,也意外成為台南人情感的載體,提供精神的寄託,這曾經是台南人的驕傲;但隨著府城的繁榮熱鬧,工商迅速發展,卻使得秀麗美景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令人望之卻步的汙染,如同一個棄婦般,運河,默默地承載了城市的起落興衰,納盡了人間百態,曾幾何時,人們卻漸漸將它遺忘。 府城的歷史故事隨歲月光影照映於河上,人文風景在粼粼波光中閃耀,這是台南人的心靈安歇處,《靈動運河》用舞蹈將這條生命之河的「靈、氣、韻、動」活躍於舞台上,以靈動的肢體與投射場景帶領觀眾進入運河的情感記憶中,並喚起對環境的珍視,舞出城市靈魂之美。

文字|黃逸儂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黃翊.胡鑑《雙黃線》

黃翊和周書毅、鄭宗龍可說是台灣舞蹈界最亮眼的後起之秀。黃翊尤其以對於影像和科技的大膽探測,一再創下佳績。只是,愈為概念先行,跳什麼、怎麼跳,卻似 乎愈來愈不重要了。這一次他「返璞歸真」,以「不插電」的方式逆向操作,只用一架鋼琴、一桌日用品、兩位舞者與一位音樂家,完成一支完整舞作。這種反省精 神再度帶來驚喜。沒錯,對於逐漸崛起的創作者,累積風格辨識度尚且不及,何來反省的時間?黃翊的新作,證明我們對他可以有更高的期待。

文字|鴻鴻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明格斯爵士大樂團

早期學生生涯中,明格斯(Charles Mingus)一直是我反覆聆聽的音樂家。除了低音大提琴、鋼琴,他還是一位獨樹一格的作曲家。音樂作品與他鮮明直率、陰鬱低沉的個性相仿,錯綜複雜的旋 律、強烈濃郁的和聲、質地憂鬱的即興語句都足以讓人豎起耳朵,聆聽並咀嚼爵士傳奇大師的精髓所在。 因血統的關係,明格斯強烈的政治與社會意識也展現在他的音樂作品當中,情感與批判的表達展露無遺。The Black Saint and his Sinner Lady、Blues and Roots與Mingus Ah Um是我認為最值得推薦的作品,而他塵封多年的自傳Beneeththe Underdog或許並未完全真實呈現,但也可看出他逗弄玩世的性格。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派對的節目「明格斯爵士大樂團 Mingus Big Band」將帶來明格斯的音樂精神,絕對值得我們再次一睹廿世紀大師的絕倫丰采。

文字|吳馬丁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戲劇新訊 演出《夢難承6—希望》、《狂人日記》

「亞洲相遇」 映照跨文化的現實

「亞洲相遇」計畫(Asia Meets Asia)始於一九九七年,由東京DA.M劇團藝術總監大橋宏發起,是一個跨越亞洲表演藝術文化的平台。台灣的身體氣象館自二○○一年起參與該合作計畫,陸續與香港、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尼等地區的非主流劇團,進行跨文化交流。在經濟蕭條與天災、戰禍狂暴的衝擊之下,「亞洲相遇」計畫與亞洲地區和其當下藝術文化的現況緊緊相扣,突顯前衛與積極的意義。今年將推出由東京「森下劇場」演出的《狂人日記》,以及由香港「撞劇團」與「DA.M劇團」合作的《夢難承6希望》UD6: Hope。 《狂人日記》以魯迅同名小說為文本,並輔以魯迅其他小說之閱讀印象,建構出魯迅在《狂人日記》中「人吃人」的意象。作品延續魯迅精神,並開發出新角度,創造出完全不同於刻板印象中的新魯迅;用身體、影像、音樂及詩的語言,超越文化隔閡,形塑出混沌世界中「人」的意象。《夢難承6》從家庭、社群、歷史中尋找記憶,透過詩歌、照片、動作、對白、獨語,拼接為一跨文化的敘事策略,人與人、人與集體之間,彰顯個體特質與群體狀態的變化。

文字|廖俊逞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音樂新訊 義大利國寶級小提琴家

阿卡多 演繹帕格尼尼經典「魔音」

在睽違十多年後,義大利國寶級小提琴大師阿卡多(Salvatore Accardo)再次訪台,這將會是他七十壽誕後的一個重要演出。此次演出以「經典」和「炫技」區分,除了讓觀眾可以快速的對演出曲目有指標性,也不難展現大師的高超之處。 沒有人能忘記小提琴在義大利的重要性,從三大製琴家族一直到有著「魔鬼的顫音」封號的小提琴炫技大師帕格尼尼。在這樣的小提琴勝地不斷地持續培育出後代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阿卡多和帕格尼尼同樣流著義大利人的血脈,演奏他的樂曲時總表現出從容不迫的神情及渾然天成的技巧,其詮釋不但讓他獲得「當代帕格尼尼」的稱號,更可說是純正的義大利小提琴語彙代表。 十三歲就開始登台演出的阿卡多,在十五歲時便摘下國際大賽冠軍,並且創下史上第一人錄製《帕格尼尼協奏曲全輯》的紀錄,種種與帕格尼尼的緣分非比尋常。在這次難得來台的表演中,他將帶著瓜奈里名琴演奏擅長的帕格尼尼,其他經典的貝多芬及布拉姆斯名曲也是大師重視的曲目。

文字|謝依庭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TSO新樂季 「在地經營,讓世界都看見」

在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新樂季開始前,與北市交團長黃維明進行面對面專訪,談到北市交新樂季的製作,黃維明迫不及待地要向樂迷預告令人耳目一新的歌劇與音樂會製作。擔任團長三年以來,黃維明對樂團有十足的信心,對北市交,他的經營理念就是:「在地經營,國際接軌,讓世界都看見」!

文字|鄭逸伸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藝術節新訊

夏日驚喜「舞上癮」 跨域演出震盪感官

昏昏沉沉提不起勁的夏天,需要大膽前衛的表演藝術衝撞感官、提振精神嗎?來自德國、義大利、希臘、法國、台灣的跨域藝術家,即將聯手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製造震盪級的實驗性演出! 由「台北藝術進駐計畫」邀請的六組藝術家,在兩個月內發表跨界創作成果。其中,威尼斯雙年展「表演藝術周」策展人組合維若娜與巴吉,是目前義大利具代表性表演團體,曾赴南美火地島、印度、南極等地進行消失性藝術的錄像計畫,擅長在特殊場域創作演出的他們,此次將透過運用現場素材帶給觀眾暈眩的觀賞之旅。來自希臘的舞蹈家里加有深厚的拉邦技巧,將帶來Undying home,結合攝影與雕塑,透過舞蹈描繪自然、人與家的關係。台灣藝術家林正偉《無法剝離的關係》將結合魔術、實驗影像、舞蹈和行為表演,製造虛擬超越真實的視覺經驗。利用寶藏巖特殊地景進行創作的陳雪甄,以《關於分享的各式距離》呈現自己在巴黎旅行時對「分享」的體驗和反思。另外,還有聲音結合數位行動繪畫的藝術創作者、尋找身體聲音如何影響語音的藝術家創作,從酷暑到初秋,打造讓觀眾跨上癮的觀賞體驗。

文字|鄒欣寧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舞蹈新訊

《越界的女人》 再現葉陶的不凡人生

台南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作品向來關注女性在社會中受到的限制與自由,透過改編多位歷史上的女性生平為舞蹈,表現不同時代的女子如何尋求突圍。楊逵之妻葉陶便是代表性的例子。再度改編葉陶生平,這次《越界的女人》由林宜頻編創,自「葉陶一生就是一連串的的跨界之旅」呈現不同面向:揚棄裹腳布,跨越身體的文化疆界;走出家庭牆限,跨越女性生活空間的疆界;走進知識的殿堂,跨越思想的疆界;走入街頭與監獄,跨越社會實踐的性別疆界;誓死如歸,跨越生與死的俗世疆界。在傳統與現代交界的時代裡,葉陶憑著勇於挑戰生命的特質,不斷地跨越疆界,體現了無限的生命動能,更成為台灣社會史上「新女性主義」的典範。 作品也結合科技技術光雕投影與動畫,讓平面的牆或固有的建築物變得更加立體,藉由投射畫面改變實體面貌,而互動展演讓觀眾、舞者、影像與實體建築之間產生多變的視覺對話。

文字|鄒欣寧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戲劇新訊

《長大的那一天》 一起尋找成長的滋味

長大的那一天是什麼時候?長大又會帶來什麼喜悅和煩惱呢?繼《初生》後,飛人集社「一睡一醒之間」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以「成長」為主題。故事描述有一座魔法森林,只要進到魔法森林裡面,就可以變成任何想要變成的樣子。小男孩和小女孩,意外得到森林藏寶圖,為了尋找「長大的那一天」,走進森林。在一連串的冒險奇遇後,他們見到了魔法森林的統治者:一個不願意長大的小孩。森林統治者答應他們變成想成為的樣子,但交換的條件是得永遠留在魔法森林中。故事從辦家家酒般的遊戲出發,展開尋找長大的旅程,形式也緊扣遊戲的概念,讓長大的變幻意象更加自由。舞台上一個個皮箱打開,猶如玩具的驚喜箱,每個皮箱上的窗口都是一個故事的入口。 「一睡一醒之間」是演員周蓉詩在歷經結婚、生子等階段後的生命體驗,從《初生》,《長大的那一天》,到講述離別和消失的第三部曲,帶領孩子認識人生的必經過程。導演石佩玉認為,「長大」並非專屬孩子,隨著時間變化,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人其實一直在長大。《長大的那一天》在法國視覺設計莒絲蓮.額貝哈,及音樂創作者王榆鈞的聯手打造下,結合剪紙、物件、光影、小偶和音樂,在充滿詩意的敘事中,讓長大的每一刻,處處有驚喜。

文字|廖俊逞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音樂新訊 Debussy Touch 音樂節

鋼琴名家聚集 共祝德布西150歲生日快樂!

八月下旬起,一系列德布西音樂節Debussy Touch 的活動即將開跑。本次節目集合了許多鋼琴大師如巴佛傑(Jean-Efflam Bavouzet)、帕斯卡.羅傑(Pascal Rog)、鄧泰山(Dang Thai-Son)、嚴俊傑及布雷利(Frank Braley),一起為今年滿一百五十歲的法國印象主義作曲家德布西慶生! 德布西為十九世紀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當時的音樂深受繪畫及文學作品影響,以光、影的捕捉為其最大的重點。因此在鋼琴音樂中,他不但為鋼琴這個樂器帶來新的聲響,在技術操作上也加入了踏板及高低音域使用上的變革,將浪漫樂派之後的鋼琴炫技表現,帶入了一個更新的音樂發展可能。 八月廿二日適逢德布西一百五十歲冥誕,當日將由被譽為德布西權威的鋼琴名家巴佛傑揭開音樂節序幕,其中最特別的曲目,就是他親自改編的德布西晚年芭蕾舞作《遊戲》。而蕭邦鋼琴大賽冠軍鄧泰山、現被譽為法國音樂代言人的帕斯卡.羅傑、台灣鋼琴才子嚴俊傑及首度訪台的伊莉莎白皇后大賽桂冠布雷利也將帶來精采的演出,全系列共十場的音樂會,將於台北和台中兩地登場,難得一見地呈現了德布西鋼琴獨奏曲全集,值得鋼琴樂迷親身體驗。

文字|謝依庭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音樂新訊 融合多種元素的跨界演出

「旅夢二十」 鄭愁予詩作立體呈現

「我達達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 是個過客」鄭愁予的《錯誤》曾為青年學子們琅琅上口的新詩,甚至出現於台灣學生的課文中,這美麗的錯誤不但引起大眾熱烈的回響,廿年前更引起了名製作人張世儫的注意,進而將鄭愁予的詩首度跨領域地與十餘位文人名家如李建復、陳儷玲、羅曼菲、董陽孜等人合作,激盪出《旅夢》系列專輯。 今年為《旅夢》的廿週年,如同現今許多老歌翻唱或經典金曲再版的想法,《旅夢》也將重現並加入了更高明的創意,由原先平面的唱片轉化成今年規劃的「旅夢二十」實體音樂會,將此音樂作品立體化。 在這場音樂會中,不僅僅是音樂與文學的呈現,更加上了舞蹈與多媒體的元素,讓觀眾可以在欣賞詩作時,除了抽象的聆聽還多了具象的視覺真實感受。音樂會中特別邀請李建復、周蕙兩名不同時代的歌手搭配漢光演襲(A Cappella)人聲樂團與台北樂坊室內樂團演出。跨領域的演出形式,讓藝術家們在自我實現之後藉由合作的過程互相融合及碰撞出新的想法與感受,此次的表演也將帶給表演者新的挑戰,增添許多驚喜。

文字|謝依庭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凝視品嚐 糾葛的情慾滋味

孫尚綺《早餐時刻》 即時錄像搬上舞台

近年來走紅於歐陸舞蹈界的編舞家孫尚綺,新作《早餐時刻》充滿文學、音樂、舞蹈、劇場、電影的元素,有濃濃的當代歐陸舞蹈劇場味道。這次他將帶著歐洲團隊,踢開任意門,走進八月的炎夏台北,端上一桌冷冷的、感傷的歐陸早餐,等台灣觀眾啟動視覺味蕾。

文字|陳思宏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同志與國族 永不歇止的認同議題

《懺情夜》 享樂夜店中的深沉自省

將在臺北藝術節演出的《懺情夜》,是來自英國威爾斯的雪曼劇團的作品,以夜店為場景,勾勒出藥物、電音文化如何席捲同志圈,描寫感官享樂與同志族群的印象連結,深刻寫實地呈現同志生活的典型;同時也藉由同志族群的慾望與認同,巧妙觸及在大不列顛共和國中,威爾斯弱勢地位及國族歸屬的議題。

文字|廖俊逞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