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戲劇 再見比利.懷德 梁志民打造法式愛情狂想
果陀《巴黎花街》寫實情境中有華麗歌舞
梁志民繼去年《公寓春光》之後,二度將美國導演比利.懷德的電影搬上舞台。這次的《巴黎花街》是一則以一九六○年代巴黎蒙馬特為背景,在巴黎紅燈區發生的愛情故事。由丁小芹、唐從聖分飾男女主角阻街女郎與警官,劇場演技派今士傑則擔綱冷眼看世情的酒吧老闆。
-
戲劇 不變的金士傑,永恆的愛情神話
二十年後,相約《明天我們空中再見》
時隔二十年,金士傑的《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重新搬上舞台,這是一齣以一個太陽和月亮永不相見的神話,講述一段以希望告終的遺憾愛情的戲。
-
戲曲 「第一家庭」犯錯,古今皆然?
國光劇團封箱戲,「戲裡帝王家」諷時政
國光劇團今年歲末封箱戲以「戲裡帝王家」為主題,搬演第一家庭形形色色,戲裡從皇帝囚禁儒生、錯殺功臣、皇孫殺人、到駙馬重婚,犯錯指數不一。看戲可以鑑古知今,這正是最好的證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是一個可以沉思冥想的所在
他從小有口吃的毛病,感謝教舞的霍夫曼小姐,讓他懂得用動作去放鬆自己。 他大學在故鄉主修企業管理,後來到紐約改唸建築,接著又學起現代舞。 重新定義「歌劇」創作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讓他贏得世界性聲譽。 他的裝置展曾贏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他還是「美國藝術人文學院」院士, 他在劇場導演、編劇、編舞、演出,也做燈光、舞台、動作、音響設計。 他說劇場可以讓人在「自然的時間」裡沉思冥想,他是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遇見大師
獨家專訪 羅伯.威爾森
「創作可不是一件只能在朝九晚五之間做的事」-羅伯.威爾森 編者按: 這果然是一次令人期待且充滿驚喜的越洋專訪。 透過主辦單位的安排,我們邀請資深劇場工作者耿一偉為本刊專訪這位縱橫劇場多年的大師級導演。要專訪大師,大家難免帶著粉絲的心情,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就在我們一邊交出題綱,一邊e-mail往返跟大師的助理爭取比二十分鐘更長的訪問時間時,竟已直接收到羅伯.威爾森的親筆回覆他直接在題綱下一一爽快作答,簡潔不囉唆,效率之高,令所有人喜出望外。看來在大師經常在作品裡出現的「慢動作」,果然是有某種特殊意義,和他的真實人生完全不一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巴黎看大師 從舞台設計到Louis Vuitton經典皮包展
欣賞威爾森的作品,猶如浸淫於當代藝術感官魅宮的洗禮。他的原創源於以光線作畫的理念為肌理,光影設計純淨堅實。以建築繪圖的空間尺度為脈絡,場景概念大膽震懾。以透視雕塑的立體角度為構思,舞台配置簡約俐落。
-
藝號人物 People 以人文素養折服歐洲的台灣指揮
呂紹嘉:音樂會後,盼你我抱著滿滿充實的心回家
編按: 這個樂季,蒞臨台北的國際巨星之多,令人目不暇給。除了歐洲大樂團外,更有揚名國際舞台的亞裔音樂大師。今井信子與鄭明勳的舞台丰采,相信留給台灣觀眾很深的印象;每年固定回台演出的「台灣之光」──呂紹嘉,今年更將與陳必先──被歐洲樂壇譽為「中國奇蹟」的鋼琴家──攜手打造亮眼的曲目。經由專訪,我們發現這些大師們的共同特色:亞洲的嚴謹思維、世界村的國際觀、深研典籍、關懷當代,當然,也看到舞台下,大師們深厚的人文光采。 我總是期許自己,每次演出能讓聽眾在不需事先作功課的情況下,自然地被曲子吸引,跟我們一起經歷全新的音樂旅程──這也是音樂藝術所以特別之處。 ──呂紹嘉
-
藝號人物 People 深具國際觀的南韓指揮家
鄭明勳 音符與美食都在握
傳統很重要,但並不是維持樂團的保證。好的樂團與音樂家要同時兼具國際觀與個人特色。 ──鄭明勳
-
藝號人物 People 多元曲目征服世界的日籍「中提琴教母」
今井信子:古典作品的「創新」,必須自己努力去挖掘
一位盡責的演奏者,面對演奏家這個職業的態度,是不會因為音樂時代風格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音樂就是音樂,對我來說,每一種音樂都一樣。 ──今井信子
-
音樂
鄭明勳戲劇營造 老樂團快意揮灑
鄭明勳所塑造的《命運》,是一種朝向無情終點的不歸路,無論節奏或氣氛都極端白熱化,過程中則不乏高貴尊嚴的堅持。儘管所給予聽眾的精神洗禮,可能尚未達到前輩德奧指揮大師那般深刻境界,團員們卻毫無保留傳達出跟鄭明勳一起做音樂的驚艷與喜樂。
-
音樂
奠基傳統 玩出南管新意
音樂上的創新意圖處處可見,戲劇性更為濃厚。民眾合唱的〈金剛咒〉取材自卡通歌曲〈無敵鐵金剛〉,此新編曲目因為南管音律、樂器、聲韻等因素,座落得不露痕跡;不因卡通歌曲的素材而荒腔走板、引人發笑,也不因此而怪異、破壞氣氛或上下不銜接。
-
舞蹈
身體意象消失於隱喻不在之中
崛起於七○年代戒嚴時期的「雲門」,它所意味的就不僅是戒嚴政治所賦予身體動作的一種保守性,從《薪傳》即可略見一斑,直至現今仍能看到從「太極導引」發展到以書法為概念的中國情調,無一不是身體在翻轉之中可以掰出五、六個以上的動作,大概只能說看「雲門」的觀眾,也許無法適應當代舞蹈其實可以不需要那麼多動作的,或者說動作不應該用來只是壓迫身體在移動時產生動力。這次「雲門」在最新的舞作《風.影》中,號稱與當代重要藝術家的合作,讓我們期待的是兩位大師的合作在表現當代性上,所更能揮灑出來的恢宏格局。 在拚湊起來的動作中迷失的觀點 林懷民作為《風.影》的編舞家,他的表敘能力幾乎都被覆蓋於蔡國強巨大的陰影下,如何在最好的timing把代表蔡國強符號的「爆炸」在舞台上呈現?這也不僅是因兩位大師的合作,而產生這個令人好奇的問題,更可能因此創造了華人藝術家在當代藝術上一種新美學的表現形式。 然而,答案竟然是通過投影的方法來呈現蔡大師的作品記憶,這就顯得有些些抄捷徑了,當然為了這樣的呈現形式,又不得不設計出舞者模仿京劇場面的耍大旗技藝,好讓「爆炸」投影在白色大旗上面,這一切都合情合理到近乎跟看好萊塢電影一樣,令人(尤其是曾在廣場看「雲門」表演的那五萬位觀眾)在小市民的審美經驗上產生很單純化的滿足。 而當代舞蹈中所被論述的「舞蹈」之意義,在這支號稱以結合當代藝術為創作議題的舞作上,就看得出左支右絀,其「意義」不是通過身體意象的形塑而產生,卻在拚湊起來的東、西方動作之中漸漸喪失,終至看到後半部,仍然無法從編舞家提供讓我們可資運用的元素(裝置、影像、聲音)中,建構出一個在觀賞上通過現實思維得以捕捉其意的觀點。 就算有編舞家自己形塑的隱喻嵌於其中,譬如說,玻璃鏡斜掛而倒映出來的身體像顯微鏡下蠕動的生物,配上了青蛙呱呱叫的音效,詭異有餘,卻因「爆炸」語境所延展的旨意缺少了一定的穿透力,當碰到這樣稍具「意義」的隱喻,反而無法讓詭異配合作品議題而產生一定的效用性;語境缺乏了這樣的效用性,反導致作品的隱喻系統在穩定性上的不足。 動作無力形塑身體隱喻的深度感 或者說,場面上諸種所呈現的意象,是用了一種被化約了的語言所表達出來;假若那
-
舞蹈
延續經典 挑戰經典
大觀舞集的《柯》劇故事版本是參照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和澳洲芭蕾舞團的《柯》劇故事情節重新編創而成,創作者在第三幕中加入與前兩幕情節不相干的超現實〈時光精靈〉舞段,意圖延續浪漫芭蕾時期一貫以精靈般的詩境舞風,表達「現實」與「超現實」兩種精神層面。
-
戲劇
各自精采的舞踏與南管
由於劇本本身詼諧逗趣,《朱文走鬼》若是照本演出其實已經相當討好。可惜南管和舞踏雖然各自表現得可圈可點,卻在融合時出現了落差,除了南管演員在舞踏的表演上味道不足之外,整體性也因為這樣的落差而被削弱。
-
戲劇
還是讓她「男不男、女不女」吧!
若能將這齣戲當作「現代歌劇」來觀賞,諸如:小青不耐地搖扇、接續白素貞以敲門動作應對法海,以及法海出場、輕喚妖怪等段落,都完美呈現了音樂設計和看戲的節奏;只是,劇本先天的台詞和結構似乎無法負擔所謂歌劇緊湊的情節與情緒變化。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1987~2006—兩廳院二十.大事件
1987~2006 兩廳院二十.大事件 年份 大事件 重要演出 1987年 ●10月,兩廳院正式啟用及開幕●兩廳院電腦售票系統開始出售自製節目票券 紐約市立歌劇團 克里夫蘭交響樂團 明華園戲劇團《蓬萊大仙》 1988年 ●4月,開始提供場地外租之服務 ●開辦「海闊天空實驗劇展」 舊金山交響樂團 許常惠新創歌劇《白蛇傳》 世界男高音多明哥演唱會 1989年 <td styl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回顧與前瞻-為表演藝術「開拓視野」,就要比大眾的眼光再前進一點
如何開發新節目?就要看創意!
外貌威嚴又華貴的兩廳院,看似「老成」,其實也不過剛要迎接二十歲的成年禮,本刊特地專訪兩廳院的大家長藝術總監平珩,一談兩廳院的「生日願望」。平珩指出,她希望兩廳院的形象可以至少是「五十歲的外表,三十歲的活力」,能夠更親民,可以瘋狂,也可以優雅,而且是一種品味的象徵!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回顧與前瞻-他山之石-中國篇
硬體飛速發展 軟體有待跟進
中國表演場地的發展,呈現硬體飛速發展、軟體需求不足的現象,而且大城市與其他地區的表演場次失衡、場租票價等過高、觀眾素質待改善,都是明顯的問題,相較之下,台灣兩廳院的軟硬並重的經營模式,與多年以來培養出來的良好觀眾素質,較之於對岸,仍有軟體上的領先;只是,這樣在精緻度上的領先還能維持多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回顧與前瞻-他山之石-新加坡篇
服務人性化,票價平民化
位於港口邊的濱海劇院,座落在新加坡的商業中心,四周不是高級旅館,就是購物中心;只要從機場搭乘捷運到達政府大廈,再從捷運的地下商場徒步約十分鐘路程,就可以直達;這一路上不僅順暢明亮,標示清楚,處處英文交談,當然中文也通,對一個觀光客而言,很難迷路,觀眾還沒進到劇院,就已經感受到劇院的貼心服務。 劇院建築體包括了有兩千個座位的戲劇院、一千六百個座位的音樂廳,以及兩個可容納二百五十人的小廳,戶外有露天劇場,以及一棟三層樓高佔地八千六百平方尺的購物中心連結劇院主體。主建築物內,濱海規劃許多公共空間,隨處都有三角形的沙發椅供觀眾休憩,五十吋的大電視隨時提供演出訊息;不清楚內觀或是想要瞭解濱海的人,則可以透過一個三百六十度的觸控式大銀幕將資訊盡收眼底。比較有趣的是,在音樂廳以及劇院入口外皆有設置一個圍起來的區域,提供贊助商休憩喝茶使用,節目演出前,入場觀眾都可以看到貴賓就坐在那兒接受館方招待,就是一種榮耀的象徵。 節目規劃上,濱海劇院由於是政府單位資助,加上賽馬協會的大量資金投注進來,因此節目頻繁,五成以上比例自製,一週大約有二次的免費節目,推廣性節目票價也只有新加坡幣十元,不走高票價路線。濱海三樓附設圖書館,看過舞蹈圖書室,裝潢得像一個芭蕾舞練習室嗎?音樂圖書區還有鋼琴練習室,節目演出的講座可以拉到圖書館,有飲料有小小的演奏區塊,連外國人都可以辦會員,一年二十一塊新加坡幣,而且看書的區域還有窗外湖光山色的美景。印象中,新加坡是一個很無趣的國家,卻因濱海劇院的落成讓人流連忘返!對了,最後提供一個小訊息,目前新加坡已經開標Casino賭場,信不信? 文字|徐盛禎 兩廳院電子商務組組長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我遇上兩廳院
漢寶德:這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從一片空地、競圖過程、到實體落成驗收──這是我認識的兩廳院;與一般觀眾經由視聽累積的經驗,相當不同。 那天,我人在前往美國的飛機上,攤開《中央日報》,第一版,刊登了中正文化中心的競圖辦法;其中一項條件寫,需有設計音樂廳、戲劇院的相關經驗。我看了很生氣,馬上寫起投書,下飛機就投郵。因為這在當時,等於排除絕大多數國人設計師,幾乎只能找外國人了! 在當時的想像中,作為首都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該是相當「現代化」的建築。後來,在多為國人搭配外國設計師合作參加的競圖作品中,也多是現代風格設計。然而,作為紀念性建築,蔣夫人希望看到的,是宮殿式建築──於是,她找了當時已完成中正紀念堂草圖的楊卓成,以同樣的傳統形式設計、參賽。有別於當時大家「為現代建築出力」的期望,評審(已退休的麻省理工建築學院院長)評圖時,看上這唯一一件中國式設計裡,獨樹一格的地方特色──便出現了這可說是「皆大歡喜」的成果。 當然,受限於宮殿式建築外觀︰保守的大屋頂、基石的高度兩廳院,就現代劇場使用的功能性而言,的確不方便。當時歐洲的舞台、音響國際級專家前來,也必須在定好的外殼下,去設計內部,難免有所局限。對兩廳院來說,因為外觀,內部設施也很難改善、更新;想辦法提升設備的同時,保存、修復(比如說,換瓦工程)也很費工。 站在當年看,二十世紀還蓋這樣的劇場,有點可惜。然而,如果真走現代風,今天看,也不過癮。現在想想,站在全民的、台北市的角度,這老先生的選擇,還是有點智慧──就一般民眾的公共活動來說,它的確是個富麗堂皇、像樣的城市空間;連大陸觀光客來,也要去走一走。 建築是時代的記憶;尤其備受政治氛圍影響,這點兩岸還滿相似。當然,時代不同了。現在,各國追求的,都是最前衛的建築形式;像是大陸、新加坡的表演場地,也都以最新建築結構完成。然而,他們沒有過去舊的、過渡時期的建築;相較之下,我們比較有一點歷史感,可以追求在一個城市空間中,傳統和前衛的對比並存。像是巴黎,有十九世紀,也有二十世紀的歌劇院;就算座位小,視野差,仍然存在一種吸引人的「古典」氣氛,值得去「體驗」。 紀錄整理|朱安如 特約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