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創作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空間革命,傳統的「黑盒子劇場」概念逐漸被打破,藝術家們開始探索更多元的表演場域與觀演關係。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於9月初正式宣布「2025桃園藝術綠洲創作計畫」啟售,三件入選作品以其前衛的創作理念與空間實踐,為台灣當代表演藝術發展注入新的思辨能量。
2025/11/7-8 19:30
2025/11/9 14:30
桃園 米倉劇場
2025藝術綠洲創作計畫─陳家聲工作室《劇場交陪境:初生行動》
2025/11/15-16 14:00
桃園 米倉劇場及其周邊場域
2025/11/22-23 13:00、16:00
桃園火車站 往返桃園〜富岡火車站
創造焦點《針氈》將於11月上旬在米倉劇場呈現,這部作品體現了當代馬戲藝術對日常物件詩學的深度挖掘。魔鬼氈作為工業社會的產物,其黏合與分離的物理特性,在藝術家的身體詮釋下,成為探討人與物質世界關係的隱喻載體。高空技巧與雜耍的結合,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展現,更是對重力法則與身體極限的哲學思考。表演者透過與魔鬼氈的互動,質疑了物件的既定功能,重新定義了材質與身體之間的對話關係。這種「去功能化」的藝術實踐,呼應了當代藝術中對消費文化與物質文明的反思。

陳家聲工作室《劇場交陪境:初生行動》採用策展的概念框架,將劇場空間視為一個有機的文化生態系統。11月中旬演出期間,米倉劇場及其周邊場域將轉化為多元敘事的交匯點,五組在地表演藝術團隊的參與,構築了一個跨領域對話的實驗平台。「交陪境」一詞借用自台灣民間信仰的概念,意指不同廟宇間的聯誼交流,在此被轉化為藝術創作的共構機制。觀眾在多點式演出中的自由移動,打破了傳統劇場中觀演關係的固定模式,形成了一種「游牧式觀看」的美學體驗。這種去中心化的敘事結構,反映了當代社會網絡化特徵在藝術領域的具現。

三十舞蹈劇場《來去富岡》無疑是本次計畫中最具野心的作品,其將表演場域擴展至桃園與富岡間的鐵道運輸系統,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移動劇場」概念。11月下旬的演出期間,電聯車廂與月台將成為舞蹈詩學的載體,重新定義交通空間的文化意涵。這種與「2025富岡鐵道藝術生活節」的跨界合作,體現了當代藝術節策展思維的成熟發展。鐵道作為工業文明的象徵,承載著集體記憶與地方認同的複層意義。舞者在移動車廂中的身體實踐,不僅是對交通工具功能性的藝術化轉換,更是對現代性經驗的詩意重新詮釋。

本次計畫的三件作品,各自以不同的美學策略與創作方法,共同指向了一個重要的藝術趨勢:表演藝術正在超越傳統的場館限制,朝向更加開放、多元與實驗性的方向發展。這種藝術實踐的創新,不僅豐富了當代表演藝術的表達語彙,也為城市文化的未來發展提供充滿想像力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