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舞蹈新訊
台灣「葛蘭姆教父」羅斯‧帕克斯 為楊美蓉編新舞
在瑪莎.葛蘭姆舞團擔任首席舞者,無疑已有明星架勢的許芳宜,她的堀起讓紐約媒體形容:「最好的葛蘭姆舞者在台灣」,如果紐約舞評人的看法是真的,那麼二十多年來,任職於北藝大舞蹈系的羅斯‧帕克斯(Ross Parkes),當是最重要的推手。 羅斯‧帕克斯曾為「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也兼任該團副藝術指導,是眾所公認葛蘭姆技巧最優秀的教師。在帕克斯嚴格指導之下,二十多年來在台灣已培育出五百多名非常專業的舞者,對台灣舞蹈教育界而言,其地位非常重要。 羅斯‧帕克斯為此次資深舞者楊美蓉的研究所畢業展,親編新的舞作Collected Songs,是大師臨退休前的重要舞作。楊美蓉一九八四年進北藝大舞蹈系,迄今廿年,在舞蹈系任教,再念研究所,同時擔任過「雲門舞集」與「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專業舞者及排練助理,擁有多年豐富的舞台經驗,今年研究所畢業,將北藝大舞蹈學院這廿年來的點滴回憶與成長的歷練,在這次的演出《集歌‧追憶》中呈現。 除了羅斯‧帕克斯的作品Collected Songs與Dream Walking(八○年代舊作),此次還將演出香港著名舞蹈家黎海寧的舞作《折翼》,以及著名編舞家安娜‧索克羅的《輓歌》Elegy、丹尼爾‧馬隆尼的《戀棧》Close Haven這兩支八○年代的舞作,還有編舞家林坤暘在紐約首演的新作《蝴蝶》。(田國平)
-
舞蹈新訊
瑪麗亞.佩姬 舞台建構「佛朗明哥烏托邦」
曾被西班牙媒體譽為「佛朗明哥女神」、「優雅又充滿爆發力」的瑪麗亞.佩姬,自四歲起接受佛朗明哥舞蹈啟蒙,十五歲便取得專業教師資格,以火熱奔放的舞姿,以及令人瞠目結舌的快速跺步,征服國際舞壇,被視為當今唯一能與踢踏舞后金伯莉相抗衡的佛朗明哥舞后。 瑪麗亞.佩姬的創作特色,在於巧妙結合舞台、戲劇、舞蹈多重元素,以視覺效果強烈的舞劇方式,帶領觀眾領略佛朗明哥的火熱魅力。此次來台演出的舞碼,包括經典舞劇《佛朗明哥共和國》,瑪麗亞在舞台上建構心目中的佛朗明哥烏托邦,隨著舞者的肢體節奏,代表舊政權的黑白燈光及老舊唱片音樂逐漸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歌手的現場演唱,象徵自由與和諧的新文化誕生。 另一演出創作《戰前之歌》,靈感來自敘述西班牙政權箝制人民言論思想的記錄片,以多變的編舞及跨文化的音樂曲風,反映國家動盪的歷史。其中一段幕拉開後,坐在舞台中央深槽的瑪麗亞緩緩起舞,宛若維納斯自貝殼中誕生,無限情感及力道盡在她不斷環繞的雙臂中展露無疑。(鄭淑瑩)
-
音樂新訊
薩克斯風與當代科技對話
薩克斯風除了為熱天午夜帶來浪漫的爵士情調之外,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自封「音樂駭客」的音樂家李賢,以薩克斯風搭配電子音樂演奏,同時輔以多媒體、現代舞演出,拓展音樂表演的無限可能,更增添觀眾對薩克斯風的想像。致力於現代音樂演奏與薩克斯風推廣的李賢表示,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子技術賦予藝術家嶄新的創作空間,薩克斯風和現代音樂之間,也曾碰撞出許多精采火花,因此,這場名為「音樂駭客」的獨奏會,將演出數首運用電子音樂及電腦互動與薩克斯風獨奏的作品。他強調,科技之外,還有人為的心思與對藝術的直覺,如梁雷所作《瀟湘的回憶》一曲,便邀多次與傳統偶戲共舞的編舞家游紹菁,共同發想創作。其他曲目還包括賈克特‧凡杜思《抓住它》、馬克‧邦斯《水之翼》、伯頓‧比爾曼《中音薩克斯風與電子音樂協奏曲》、吳疊《殘局》以及趙菁文《蒼白之火》。(廖俊逞)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芝加哥》 NSO馬勒第八交響曲
所謂的美國風味有時像臭奶酪,喜歡的人甘之如飴,討厭的人避之猶恐不及。《芝加哥》毫不保留地,把土生土長的美式趣味推到極端,勢必在觀眾群造成兩極反應。 嚮往演藝事業的女歌手,槍殺謊騙她的登徒子,結果卻因收買律師、並操弄媒體,而在獄中一夕成名。色情、暴力、欺詐、功利所有社會上血淋淋的陰暗,全被搬到舞台上當成嬉鬧素材。但在舞台之上,《芝加哥》卻是無比嚴謹,不要說豪華絕倫的爵士樂,演員肌肉就是肌肉、大腿就是大腿,扭腰擺臀都是太空梭規格,不容一絲瑕疵。也許正因如此,舞台簡單到幾乎只剩一桌二椅,可能設計者就是希望觀眾把注意力聚焦到演員的歌藝和肢體吧。 馬勒的第八號交響曲是史上最龐大的作品。馬勒創作時真的想太多了,恨不得把腦裡能有的東西,全都打包塞進作品裡。偏偏他又有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能耐。他說:「你不妨想像無垠宇宙發出聲響的情形,那簡直不是人類的聲音,而是太陽運行的聲音了。」如果演得好,經過一個多小時醞釀,曲終可以帶來集體靈魂出竅般的效應。幾年前NSO曾演過一次,只見指揮尤里麥爾疲於奔命,效果並不理想,這回就看台灣之子簡文彬的吧!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哥倫•布雷高維克與NSO馬勒第六交響曲
在電影尚未誕生的十九世紀初,白遼士就以《幻想交響曲》昭告世人,原來聆賞音樂也是可以想像劇情畫面的。國家音樂廳在六月就有兩場精采節目,在此推薦給喜好在樂音中尋找視覺幻想的樂迷們。 電影配樂始終是樂團在和普羅大眾交流時最常被演奏的曲目類型,去年康澤爾率領NSO連演三場的「發燒電影院」深受廣大回響便是最佳例子,但是,整場由配樂家親自指揮個人作品的音樂會,在台灣就相當罕見了。 來自波士尼亞的配樂家哥倫.布雷高維克就將在六月五日晚上的「哥倫布雷高維克音樂會」中率領自己的專屬樂團演出他過去二十年的經典作品。而他音樂中濃厚的吉普賽風格,更是有別於好萊塢慣用的大氣勢管絃樂風,獨樹一格。 NSO的年度企畫「發現馬勒系列」即將進入尾聲。第六號交響曲處處充滿讓人驚喜的音樂轉折,是個人認為馬勒十首交響樂中最富有「劇情魅力」的作品。十二號下午的「搏擊命運的人」就將演出這首八十分鐘長的傑作,且再度請來肢體語言像在跳舞的井上道義(原來他小時候學過十年的芭蕾!)擔綱指揮,想必一定能將這首神經質的作品詮釋得更為精采!
-
音樂新訊
漫舞於古典和現代的鋼琴手
「少有演奏家能將現代的新式樂句,以深厚的古典精神呈現得如此淋漓盡致」舊金山古典之音電台如此評論湯瑪斯.舒茲。 這位目前任教於美國史丹佛大學音樂系的鋼琴大師,不僅古典曲目遊刃有餘,尤其在詮釋舒伯特、李斯特、巴赫及貝多芬頗負盛名,現代音樂更是他的強項,許多著名的現代作曲家皆特別為他量身訂做樂曲。 舒茲替音樂帶來了深度的感情,就算是最簡單的章節也充滿感情的暗流,許多樂評家驚艷於舒茲能將樂章如此仔細規劃,大膽表現,同時流露真實情感。甫從紐約市卡內基音樂廳結束鋼琴獨奏會的湯瑪斯.舒茲,這次來台為台灣觀眾帶來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李斯特《魔鬼圓舞曲》,以及當代作曲家席辛娜近年的兩首作品《習雨》與《漫步》。(廖俊逞)
-
音樂新訊
低音號配角挑大樑
NSO「銅管名家競奏之夜」這次的主角是通常在樂團中擔任伴奏角色的低音號,邀來四位國外低音號名家,挪威低音號名家歐斯坦‧巴德斯維克、德國低音號名家希格、美國低音號好手史蒂夫‧羅西、匈牙利愛樂低音號首席貝金斯卡,以及NSO低音號好手段富軒。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演奏家,齊聚台灣以低音號開一場音樂高峰會。 低音號在銅管樂器中,體形最大,音色也較渾厚莊嚴,樂團中的低音號,常使整體和聲更加飽滿、調和,用以傳遞雄偉的英雄氣慨,不過在強調戲劇性的曲目,也往往能製造出喜劇效果。這次演奏韋瓦第《四季》的「冬」,異發溫暖厚實。音樂會演出曲目尚包括欽派利、浦勞、馮‧威廉斯和約翰‧威廉斯特別為低音號所作的協奏曲。(廖俊逞)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李雲迪的德奧作品演出
有人認為李雲迪自二○○○年奪得華沙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後能搶盡媒體、樂評人與聽眾、觀眾的目光,是因為擁有俊俏外型並受到古典大廠的偶像式包裝,然從他過去的演繹(不管是現場或錄音)聽來,這種評論似乎有欠公允。 以他二○○一年的錄音(這次來台也將演出)的蕭邦《降E大調流暢的行板與G大調華麗的波蘭舞曲》( 作品op.22)來說,他的詮釋乾淨俐落,彈性速度自然流暢,動態對比明確,困難樂段亦幾乎未遺漏任何細節,將這首蕭邦年輕氣盛時期作品中的浪漫與奔放,展現地一覽無遺,雖然在音樂的深度與靈性方面,那次錄音還難以媲美柯爾托、富蘭索瓦等大師的演繹,但當時還是初生之犢的他,能有如此沉穩具企圖心的表現,實非等閒。 我認為即便唱片與經紀公司好不容易找到這麼一個有明星臉,又奪得超級大獎的鋼琴手,亟欲拿他來吸引年輕古典樂迷,但他並未以粉絲的鮮花與熱情自滿,就像電影《二○四六》中的木村拓哉一樣,希望力求深刻多元的表現。 睽違兩年,歷經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嚴謹訓練的李雲迪,這次除了演出拿手的蕭邦與李斯特,還將帶來舒曼與莫札特的經典作品,從近年來他時有精進的情況看來,樂迷們應能期待他本次德奥作品的演出。
-
電影導薦Movie
台北電影節,領略俄羅斯的多元面貌
近期「金磚四國」的論述帶動了大家對俄羅斯的關注,剛好今年的台北電影節與兩廳院下半年的「世界之窗」系列都以「俄羅斯」為主題,想了解這個歷史古國神秘面紗下的多元藝術面貌,可以從現在開始起跑唷!
-
歐洲人文筆記
為自己點一首歌
我有一陣子不曾經就那樣活過嗎?或者每個人其實都或多或少那麼活過,像貝克特劇本裡的人,我們在等待什麼發生,但很多事卻一直沒發生,而有一天,像舞台上那個女人,有人心裡的希望火種突然熄了。
-
演員的庫藏記憶
賴聲川的「廿年一覺飄花夢」夢得好
把人性的五毒轉為五種正面的能量,本就是賴聲川從佛法裡體會到的一種創作企圖。 他的《如夢之夢》,與其說是他個人廿年的劇場經驗總結,我倒真覺得是一篇劇場「思維」與「執行」一致的高級「論文」。
-
狂飆繆思
音樂賽馬的起跑點
音樂比賽,與其說是賽馬,其實更像是一座橋。像是在倫敦的科芬園巷子裡的皇家芭蕾舞學院與歌劇院的那段小心翼翼搭的天橋,它讓努力不懈的藝術家有一個管道通到他夢中的舞台上,盡情地表演。而要搭上這座橋之前,當然需要有心人來培育這群明日之星,才能讓這座橋穿流不息。
-
音樂招風耳
青山前與後,白雲西又東
于特福斯的《三姊妹》電視版本在片頭之後穿插日本書法家良寬的墨寶:「青山前與後,白雲西又東,縱有經過客,消息應難通」,這詩放在契訶夫劇前,真是畫龍點睛的偈語,道盡原作的含蓄與無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紐約到回家之路
這天一大早,一身棉衣的,打鼓的劉若瑀就來到雜誌社辦公室裡 「啊!好久沒見到李安了。」 李安當年認識的是演戲的劉靜敏。八○年代初,劉靜敏還在演藝界,是蘭陵劇坊一炮而紅的「荷珠」,主持兒童節目、演文藝電影片,為了讓蘭陵劇坊更好,她塞了三雙高跟鞋在行李裡,紅塵滾滾飛去紐約,認認真真地想做個偉大的女演員。李安改變了她的戲路。 李安算是劉靜敏在紐約大學的學長,李安學電影,劉靜敏學表演,在李安「不計成本」的畢業製作裡,當時台灣金鐘獎得主的劉靜敏免費當他的女主角。這位學長介紹劉靜敏去上感官記憶的劇場訓練課程,學習新的表演方法;英文還很破的劉靜敏,不到一年便一舉考上向來注重英文咬字行腔的紐大表演系。 在表演系,劉靜敏接觸了果托夫斯基的貧窮劇場;從貧窮劇場,她的表演路回到了劇場與原始人文關係的思考。 劉靜敏丟掉了高跟鞋,真真實實地踏在土地、自然裡去尋找身體內在的動能。一九八七年,她在木柵老泉山上成立了優劇場,她和團員們跑山、練氣、打太極,後來走全省、走印度、走到西藏;她的劇場之路從西藏回來之後,走的路越來越遠,卻離自己的文化越來越近。一九八八年,劉靜敏創立優劇場,從此展開一條漫長的東方身體文化的修練與實踐之路。 她褪去了劉靜敏,變成了打鼓的劉若瑀。和李安在越洋電話裡的長談,讓打鼓的劉若瑀想起在紐約的「劉靜敏」,劉若瑀眼眶泛紅,自責怎麼忘記了如此重要的生活過程,關鍵地影響了後來的生命發展;「紐約經驗幫我們開了一扇門,打開門之後深入進來,原來自己的東西在裡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少林三季
武俠小說中的「少林寺」高手如雲,電影電視中的少林寺有情有義,真實的少林寺則遊人如織。那麼,舞台上的少林寺呢?琉璃瓦的廟頂,是否必然出現?朗朗誦經聲,是否應該不斷?武林秘笈的追逐,是否必不可少?又或者,紅男綠女的貪嗔痴在所難免?持續關注武術的身體,擊鼓的能量,與靜坐的心靈融於一爐的「優劇團」,去年終於得到機會,跟中國武術正宗得到正面接觸的機會。從去年冬天到今夏,編導流若瑀和作曲黃誌群六進六出河南嵩山進行排練,擁有最多少林功夫弟子的「少林寺武術館」,終於準備和優劇團推出《禪武不二》。當中國的「武」和台灣的「禪」,在舞台上的少林寺相遇,究竟會在國家劇院,創造出怎樣的劇場風景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們每一個人都值得被付出
《禪武不二》是禪也是武,非禪也非武,少林武術館和優人神鼓的結合,乍看是一個武台上的創舉,但可能更是尋找我們自己不足的機會,在炫麗的舞台燈光佈景和觀眾的掌聲背後,我們可以一起低下頭深思一下嗎?歷史給了我們目標,但射擊者將箭往哪設呢?回歸禪的本意,回到無心的目地,《禪武不二》才能走出武藝的輪迴,直指你我生命價值的核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只是,做一個渡人
有人說,現在的少林是「少林無禪」,也有人說少林的功夫只是表演用的。這些論斷就這個現象看都是對的,但當你認識了他們,當你看見那個在武術館販售部、偷偷把妹的功夫弟子,興奮地拿著自己的小布包,來跟遠道而來的自由心靈作分享。以及,那個不知為何一夜之間就把經書背起來的因緣時。想一想,為何跟少林合作?我想作的,可能不是創造一個偉大的世界劇場新作。而是,只是,做一個渡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向膽固醇先生脫帽致敬
據說伊麗莎白女王看完《亨利四世》之後,對法斯塔夫這個角色意猶未盡,命令莎士比亞為他專門寫一齣有關談戀愛的新戲,才有兩個禮拜急就章的《風流的溫莎婦人》。為什麼這個遊手好閒專佔便宜的流氓惡崽,竟然有如此譁眾取寵的魅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一個指揮與八個法斯塔夫
魏瑛娟的劇場作品風格向來聲色奪人, 肢體與音樂互動頻仍,在她的手下, 《法斯塔夫》不但要聲樂家們既聲又舞, 還把指揮簡文彬也化為演員的一部分, 整場將成為一場熱鬧繽紛的大型時尚服裝秀。
-
目擊排練場REHEARSAL TIME
那一夜,看見三個大老婆與一場審判
跨過滿是下班人車的愛國東路,我走進行政院衛生署所在的大樓--當然不是去採訪衛生署長談健保費的問題,而是去拜訪衛生署長的新鄰居--果陀劇場。這個大 多數人已經下班的時刻,果陀新戲《我的大老婆》才正要「上工」,如火如荼地展開排練。 房子裡充滿剛裝潢好的木材油漆味,走在通往二樓排練室的樓梯間,滿滿陳列了果陀歷年作品的經典海報,《吻我吧娜娜》、《天使不夜城》、《情盡夜上海》、 《ART》。 演出「全世界夫妻間的種種問題」! 排練室裡,導演梁志民正在排《我的大老婆》的最後一場大審判的戲。這齣戲改編自好萊塢電影《大老婆俱樂部》,看過電影的觀眾應該都對片中貝蒂.蜜勒、歌蒂.韓及黛安.基頓如何整治她們的出軌老公印象深刻,是一部充滿女性意識的娛樂片。但到了編劇陳樂融與導演梁志民手中,卻呈現了不同的角度,梁志民說:「《我的大老婆》是從已婚者的角度出發,探討夫妻間的生活與兩性間的對話空間,」他還誇下海口:「光是戲中這三對夫妻在婚姻中面臨到的種種問題,足以囊括代表全世界夫妻間的種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