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臺灣豫劇團搬演新作《長安花》 出版《梆聲傳唱:臺灣豫劇70年》記錄過往
自古以來,愛情故事裡心心相印的悸動,令人魂牽夢縈,是追劇的熱門之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籌劃3年,別開生面推出眾所期待的浪漫愛情豫劇,於2024年開春時節推出浪漫愛情豫劇《長安花》。
-
全新音樂劇《海角七號》造夢者 本週城市舞台首演
全民大劇團改編國片票房冠軍《海角七號》,由金馬導演魏德聖監製、金曲製作人陳建騏製作音樂、金鐘編導謝念祖全新改編,孫協志、卓文萱、徐詣帆、金仁馨、洪都拉斯、夏宇童領銜主演,11月11至19日將於台北城市舞台首演。
-
聚思製造端將於年底撤離思劇場 持續定位平台身分
坐落於台北大稻埕迪化街上的「思劇場」藝文空間,自2013年由「聚思製造端」(前身為:思劇團)進駐經營,作為其發展基地,營運至今10年期間匯集不同領域專長的藝術人才、藝文組織一同思考、對話。自2023年12月31日起,聚思製造端將撤離思劇場,明年開始將不再經營管理「思劇場」藝文空間。
-
台日韓三城舞蹈藝術家 聚首台北共舞
臺北市中山堂為轉型舞蹈發展中心,今年推出全新實驗型旗艦型計畫──「2023 Dance Now Asia(DNA)」舞蹈節,以亞洲為範圍進行交流創作展演,7日下午在中山堂光復廳舉辦記者會,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中山堂主任江孟芳、舞蹈節總策演人國家文藝獎得主何曉玫、共同策演人日本東京藝術總監竹屋啟子TAKEYA Keiko與韓國大邱藝術總監崔紋碩CHOI MoonSuk出席共襄盛舉。
-
楊.馬騰斯《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本週登台
被譽為下一位歐陸舞壇接班人的比利時編舞家楊.馬騰斯,即將帶著其創作生涯迄今最知名作品《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抵達台北,於2023秋天藝術節與台灣觀眾見面。舞作歷經全球超過53個城市、近100場巡迴演出,將在11月3至5日於國家戲劇院重量登場,透過舞蹈、音樂及詩詞文本的巧妙結合,在舞台上演繹獨立與自由。
-
麥凱萊率領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訪台 攜手小提琴楊森詮釋北國景致
古典樂壇最炙手可熱的新生代巨星──現年27歲的芬蘭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Klaus Mkel),率領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訪台,攜手當紅小提琴天后吉妮.楊森(Janine Jansen)於高雄衛武營音樂廳與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三場音樂會,將為觀眾帶來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的交響曲與小提琴協奏曲,以經典曲目呈現最道地的北歐之聲。
-
Take the __ Train
談時間──隨筆一則
身為自由工作者在現今所處的科技時代中幾乎是「隨時」、「隨地」需有產出,此處的產出指的不僅是進行專業產出,若以我為例,也許是作曲或是為晚上的彩排做好準備,但由於通訊軟體過於發達,現代人發出的每個訊息都被預期應該收到回覆,甚至是即時的回覆,對我來說這各種的回應也是一種產出,因為同樣占據了時間,一堆尚未回覆的訊息會使人產生沉重的虧欠感,我也曾為了減少這種心理壓力,讓一天從回覆所有訊息開始,結果如滾雪球般地沒完沒了,看著窗外天漸漸黑了卻無法把心思花在主要的專業音樂上,這種感覺真是糟透了! 這陣子在各種交通日的某天我終於認清一個事實,時間本身並沒有「重要性的差異」可言,滑手機逛社群軟體和專心練琴花的是同等單位、同樣重要的每一分鐘。雖然這是客觀的事實,小朋友也知道一天只有24小時,但仔細深入思考後會驚覺原來所謂的「時間管理」或許並不存在,需要的其實是「自我管理」。滑手機幾乎是所有現代人的內建行為,因滑手機導致專注力被打擾,進而無法回到工作的心流狀態,大家是否都很熟悉?現在社群軟體以15秒的短影片當道,長期接觸下來等於大腦一再被訓練每15秒就要轉換注意力,已有許多研究證明這對大腦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注意力渙散只是其一,你是否也常遇到這個狀況呢?和店員說了:「我要一杯冰咖啡。」他馬上回覆:「好,請問要冰的還是熱的?」也許飲料做錯是小事,但如果這樣的專注程度已成現代人的常態呢?雪上加霜的是,演算法永遠會推出下一則更吸引你的內容,因為它的設計是依照你個人主動提供的個資與平日使用狀況而量身訂製,某個層面來說也許比你還更了解你自己,所以這是一個權力不對等、絕對玩不起的遊戲,本來只想放空5分鐘休息滑一下手機,結果往往是超過半小時停不下來。社群軟體早已不是一個單純讓你我分享每天生活點滴、和好友保持聯繫互動的地方,它在大多數的時間是資本主義社會裡的商業行為模式。 我因自己的工作性質需要而無法停止使用社群軟體,它對我來說依然是成本最小、最能即時發布演出或其他活動資訊的管道,長時間使用下來,我也持續和各種科技文明病搏鬥,像是有時不小心仍會落入FOMO的陷阱(Fear of Missing Out,中文常翻譯為錯失恐懼症,指的是稍一離開社群軟體就會極度擔心錯過重要的資訊,進而造成焦慮不安)的陷阱,和重度上癮者只是程度大小不同,但有此一認
-
布拉隨意寫
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
作為一名表演者,總會期待演出謝幕可以獲得滿滿的掌聲,但我常提醒舞者,無論掌聲大小,都不要影響心情,謝幕除了感謝前來觀賞的觀眾之外,深深一鞠躬也是對自己、對所有努力付出辛苦的工作夥伴的感謝。但除了掌聲,我更希望觀眾可以認識台上的每一位舞者,所以謝幕讓舞者自我介紹已成了舞團的傳統。現在國際市場慢慢打開,我也很希望這個傳統也能保留,無論我們到哪裡,都可以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 今年夏天,我們正好在馬來西亞演出,當然就不能錯過讓觀眾認識舞者的機會,只是這次要用英文自我介紹。 Marauvan, i Siyang ku ngadan Kemay i danadnaw(卑南族語). 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Siyang. Siyang is my traditional name. I come from Taitung, Taiwan Pinuyumayan tribe. 因為原住民口音實在太重,旁邊的舞者都在笑,王傑對其他舞者說不要笑,現場觀眾熱烈掌聲,氣氛變得輕鬆。Okay. My English is not good, but I want to tell you. Today I am very happy to share my 土地 beautiful song for you. 我自己也很感動。 講完掌聲如雷。 Ngaayho salikaka mapolong ci Kaniw kako(阿美族語). My name is Kaniw. I am from the Amis tribe, and Amis are the most beautiful and handsome people in Taiwan. 全場為張杰歡呼。 Morikilr(孔亞明),卑南族。Actually,Iam a nurse but I prefer perform on stage. And that is why I am here.「離開舞團兩年半之後,能再回來一起在舞台上演出,我覺得很榮幸,今天演完就要回台灣,回到醫院上班了(哽咽),剛剛準備出場的時
-
上海
成本高昂回收緩慢,實景沉浸戲劇演出面臨寒冬?
秋風乍起,大陸文旅部公布了40個全國旅遊演藝精品入選專案,由導演王潮歌操刀、備受關注的4大實景劇碼《只有系列之戲劇幻城》全部落榜,使得一度頗為看好的文旅結合大型沉浸式戲劇演出染上了深深寒意。或許風早就起於青萍之末,只是少有人注意到其中的消息鉅額的投入和低迷的市場。 《只有戲劇幻城》共有4個作品:2019年《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四川峨眉)、2020年《只有愛.戲劇幻城》(江蘇鹽城)、2021年《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河南鄭州)及2022年《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河北廊坊)。 《只有峨眉山》總投資額8.19億人民幣,票價238元,年營業收入約6,000萬,營運費用約3,000萬,按年利潤3,000萬,專案投資8.2億,最起碼需27年才能回收成本。 《只有愛》總投資7.6億,收入2.02億元。500位演職人員的成本按一年5,000萬計算,門票價格50元,年營業收入約8,000萬,去除營運成本年利潤3,000萬左右,回收成本週期約需25年。 《只有河南》總投資近60億,開業兩年至今營業收入約1億元。年營業成本約1億以上,年營業收入3億,淨利潤不足兩億。與60億投入成本相比,最少需30年方能回收成本。 《只有紅樓夢》總投資40億,歷時8年打造而成。一日票原價468元,早鳥票288元、兩日票原價658元,早鳥票592元。千位演職人員的年營運費用超過1億。官方預估回收週期在5年左右,但實際上是沒有可能。 《戲劇幻城》4個劇碼的回收週期都超過20年,而文旅專案的活躍週期僅約5年。文旅結合的沉浸式演出專案本身並沒有錯,甚至還是一條與傳統演出不一樣的新賽道、新市場,但再好的創意,也擋不住一哄而上一味貪大;寒風過後,「只有幻城」留下的一地雞毛,值得深思!
-
北京
北京國際音樂節以雙屆呈現,演出科技歌劇《七日》
1998年創辦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最好的藝術節,它的好在於有想法有使命感,並且堅持。體量雖比不上上海國際藝術節,卻更精緻有型;沒有烏鎮戲劇節依託著古鎮的嘉年華氛圍,只是和北京這個城市與人緊密相連,調劑出北京的古典音樂口味。今年的音樂節為了補足去年的疫情影響,以雙屆的姿態出現,9月22日開幕、10月15日閉幕,24天演出25場;主題關鍵詞中的「青春」「未來」「態度」正好體現了音樂節的理念,它在乎的是現在與未來,除了對年輕音樂家的提攜外,更突顯的是對當代作品的熱情擁抱,不畏先鋒、新銳,具有實驗性的作品,這一點它比著力展現當代創作技法與效果的現代音樂節有更溫暖的現代性。 北京國際音樂節對歌劇演出情有獨鍾,除了歐洲經典歌劇,中國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更是一大亮點。歷年來委託或演出的作品有郭文景《夜宴》和《狂人日記》(2003)、溫德清《賭命》(2004)、周龍《白蛇傳》(2010)、葉小綱《詠別》(2010),陳士爭導演的新國劇《霸王別姬》和音樂劇場《趙氏孤兒》(2018),王斐南的沉浸式歌劇《奧菲歐》(2018),杜韻的《天使之骨》(2019)等。今年最受矚目的是郝維亞的科技歌劇《七日》(2021年上海首演)新製作,以人類與人工智慧的博弈為引子,擴展觀眾的想像力並思考我們的未來處境。 中國歌劇的發展一直停滯不前,主因在於大量的主旋律紅色歌劇以國家項目為名產出,擠壓了真正具有藝術價值作品的演出空間。北京國際音樂節所演出的這些歌劇作品有別於主題與形式單一的主旋律紅色歌劇,在內容與舞台製作上都展現出豐富多樣的生命力,且多具個性與實驗性,讓人慶幸中國歌劇發展的契機與命脈仍在。
-
如荒煙漫草
魔幻時光
2016年,《百年孤寂》10年後在台南鹽山再次重演,整個鹽山就是我們的舞台,背景就是一望無際的藍天。劇團在鹽山前搭了露天的觀眾席,開演時是傍晚,隨著劇情推演天色漸暗,美麗的晚霞伴隨著整個演出,從黃昏、日落,到月光升起滿天星斗。某一場演出時太陽下山不久便開始下雨,觀眾紛紛穿上雨衣。雨勢愈來愈大,正好演到老邦迪亞帶著全村的人尋找新的村落,我們在暴雨中帶著大大小小的行囊,在崎嶇難行的鹽山上奮力攀爬著。所有的演員都專注努力地與這場暴雨抗衡著,讓演出繼續進行。到了中場,雨勢實在太大,也擔心器材會有漏電危險,劇團宣布演出暫停。這次演出的某一天,劇情進行到邦迪亞上校年老時再次聽見馬戲團的馬車經過的聲響,從鹽山的半山腰一路追隨到觀眾席前方的平台,他累了,想小便,將頭靠在樹幹上,就這樣死去了。我說著上校最後的獨白,在踏上平台後不久,突然感覺整個時空凝止了,彷彿全世界都暫停了,每一秒都不存在。我在天空中看著舞台,看著自己,看著觀眾席,看著滿天星斗;但我同時也在自己身上,感受到自己每個呼吸,每個步伐。那瞬間好像這世界所有一切都凝結在一起,所有呼吸也都在一起,或說從來沒有分開過,世間萬物的每一瞬間都親密相連著,且時間並不存在。那是一個無法言喻,奇妙神秘的魔幻時刻。 2017年拍攝《台北歌手》,我飾演呂赫若。有一場戲是呂赫若逃避著追捕,腿受傷了,躲進一間民宅裡。有個小女孩發現了他,我輕輕地安撫小女孩,告訴她不要害怕,希望她不要發出聲音,不要讓外面的人知道我在這裡。這是生死成謎的呂赫若的最後一場戲,導演希望我在最後,慢慢地直接凝視著鏡頭。Action之後,我的視線從小女孩身上轉向天空,再慢慢地望向鏡頭。那一瞬間我彷彿感受到時空的跳躍與穿越,幾十年前的呂赫若,透過我的雙眼看著現在,直視著觀眾,有個聲音在說:那個時代的我已經過去了,這個時代的你們是不是還能繼續做什麼。這場戲拍完之後,我發現我的雙眼布滿血絲。直到現在,我都不太敢重看這場戲。拍攝這齣戲非常艱辛困難,戲中我有8首鋼琴演奏,和8首聲樂演出,同時我又扮演著呂赫若筆下小說中的其他人物。我沒有太多的音樂基礎,古典鋼琴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學會,聲樂又都是德文、義大利文演唱。大約拍攝將近1年前就自己找了3位老師學習,每天練琴練聲樂到半夜。某天半夜我獨自在家裡彈著琴,突然感
-
香港
疫情後開展文化交流,明年將首辦「香港演藝博覽」
疫情3年重創各地表演藝術,暫停實體面對面交流所帶來的影響相當長遠,雖然可以透過各式網上平台和資源,在當時繼續讓交流發生,但如大型藝術節等項目也是這兩年才見陸續回復進行,這些能量的恢復如果有助力應該可以更見成效。 香港不少藝術家過去在藝術發展局支持下,參與了如韓國首爾、日本橫濱等大型演藝博覽會,將香港作品輸出海外,同時讓本地製作人和創作人可以與世界各地表演機構和藝術節接軌,創造共製作品的可能性。 在政府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政策下,香港將於明年迎來第一個演藝博覽會。這次的「香港演藝博覽」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將於2024年10月14至18日舉行,是疫後針對推動本地演藝長遠和發展的盛事。目前正在進行國際精品演出和項目推介的申請,申請截止日為今年10月底。屆時大部分活動都會在西九文化區進行,演出以外亦有講座、展覽及一系列交流活動,加深海內外業界與跨界別的認識,締造合作和發掘資源的空間。 有一段時間海外作品會視香港作為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轉接站,但隨著當地市場開放和場地與藝術節大量的建立,香港這個角色的獨特性必須再找尋出路,並思考如何強化其不能被取代的位置。本地製作人和策劃者與創作者的藝術視野與世界接軌的同時,怎樣在複雜的文化與地緣政治,以至世界風雲劇變的影響下,讓作品既能承載議題並找到有效的演繹方式,才能讓更多的觀眾產生共鳴。誠然演藝博覽這樣的機遇難得,要吸引到世界各地演藝工作者來港已是刺激的挑戰,作品也要預備充分,才不致讓交流的能量散失。
-
新加坡
面對艱困時代,兩現代舞團或停歇或自省存在意義
8月份,新加坡新典現代舞團(Frontier Danceland)呈現了告別之作《Milieu2023》,藝術總監劉美玉表示,舞團將繼續以「另一種步伐重新出發」。 由新加坡文化獎得主劉美玉與丈夫陳春寶一起創辦的新典現代舞團成立於1991年,在2011年轉型為專業舞蹈團。舞團曾參與許多國際舞蹈節,劉美玉也會邀請海外藝術家到新加坡進行跨國合作,曾受邀的編舞家有馬來西亞的朱智寬、駱素琴、台灣的王雲幼教授等。 新典現代舞團並不拘泥於單一舞蹈風格,他們1993年的作品《Crossover》就融合了華族、馬來族、印度族的舞蹈風格,搭配西方音樂與亞洲音樂演出。除了文化交融的嘗試,舞團也會對社會課題進行創作:2007年的舞劇《Something Wrong》就從美國911事件和伊拉克戰爭進行人性的反思。 新典現代舞團的結束,是新加坡舞蹈界的一個世代的終結。同樣在今年,「人.舞團」則慶祝創團15周年,以「15年來,我們為何在此?」作為周年慶主題,探討舞團在新加坡社會的存在意義。9月份,舞團舉辦了放映會,為2021年創作的數位作品《盤》添加新鏡頭,成了《盤:我們為何在此?》特別剪輯版。另外,其二團每年一次的展演「liTHE」,多年來為新銳編舞家提供平台,明年起則將轉為兩年一次來展現年輕舞者。年底,舞團將呈現新作《尋藍》,在戶外演出,以類似徒步導覽的形式,嘗試探索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世界各地,維持現代舞舞團依然是吃力的事。新典現代舞團在創立32年後決定以新形勢邁向未來,人.舞團則在團慶之時進行內省⋯⋯對當代舞蹈團及所有當代舞蹈愛好者們而言,自省與創新是他們時刻都在進行的事;而也許在最困難的時代,也是最需要現代舞的時代。
-
雕蟲演技
藝術?騙術?
藝術最容易行騙之處在於其抽象特性,視覺藝術如是,表演藝術亦如是。因其抽象,於是方便被藝術騙徒利用,他們像江湖術士玄之又玄地吹噓,穿上黑白色調寬鬆衣著,有頭髮的話,再加一條馬尾髮辮,這種造型,包管你打遍天下無敵手。 我遇過見過聽聞過的偽藝術家無數(偽藝、粵語發音相近),不妨在此和大家分享故事,其中沒有特定人物,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我有舊嘢。「舊嘢」在粵語的意思是一個東西,一塊東西,通常用於形容一個計畫,或一個想法。電影圈中常用於表達有一個電影計畫,一個故事。 從前還活躍於影圈時,常在不同社交場合碰見同業,有的沒的閒聊幾句,在那種場合,也不可能談論什麼嚴肅話題,宗教、哲學、文學、藝術一概免談,嘻哈兩句便完事。最怕遇上的是「我有舊嘢」這種人物,不分場合,不分時間,甚至在嘈吵的夜店酒吧,也不管自己醉醺醺,就是纏繞著你,說:「我有舊嘢。」而且他創作的故事,每每沉悶不堪,但為了禮貌,總要强顏歡笑迎合下去。這還不算是最難受,尷尬的是,他這「舊嘢」好像10年前已跟你說過,10年後還在計畫之中,真是十年磨一劍。 好了,終於有日成事,開拍了,更是大製作,他當導演,恭喜!誰知,一星期後,失蹤了,說是不堪壓力,逃跑回家。聽聞是壓力病,也是令人相信,因為從一開始,他到處傳揚「渠有舊嘢」(渠即他的意思,古稱)時,便已經有病。 最終,由另一導演代拍,後來還把他名字放進宣傳,以免他尷尬,電影公司這一舉,還真是有情有義。 另一則故事,是在我學生年代,學院常有公開的跨院校藝術研討。有次我參加了舞蹈學院一個小型研討會,參與的有芭蕾舞、現代舞、中國舞相關學系,並邀請了校外的一個表演團體參加。流程是這樣的,每單位首先表演一小段舞蹈,然後再進行討論。當年我確是惹起了一個小風波。 印象中參與的人,除了那個校外團體都是舞蹈系的學生和老師。像我這樣八卦的閒人真是獨一無二。因此,討論的氣氛必然是那種沉浸式的苦悶,也可說是正常,學術研究,理應如此。 我雖是外人,亦不是主修舞蹈,但也曾習一點芭蕾,學過一些理論。西方的芭蕾和現代舞一脈相承,中國舞雖然多彩多姿,但也有跡可尋。那外來表演團體在我看來卻非驢非馬,與其說是舞蹈不如說是形體(戲劇表演必修形體,所以我認識形體)。 研討
-
曼谷
王太后支持下,傳統箜劇疫後恢復全規模演出
泰國傳統表演藝術箜劇(Khon Dance)代表的是幾百年來暹羅宮廷的精緻表演藝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8年將箜劇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網站介紹,箜劇有很強的說教功能,強調尊重年歲和地位高的人、領袖和跟隨者之間的相互依賴,以及統治者的榮譽和善良打敗邪惡等概念。 為了保存這項古老的表演藝術,由王太后詩麗吉(Queen Sirikit the Queen Mother)成立的「支持基金會」(Support Foundation)從2007年起每年製作箜劇,並在曼谷的泰國文化中心進行售票公演。 不過2020年和2021年由於COVID-19疫情在泰國爆發,這個由皇室支持的表演計畫暫停了2年,去年重新登台,今年更是恢復到疫情前的全規模演出,預計11月5日到12月5日公演。基金會希望藉著這個計畫讓從事箜劇相關的藝術表演者有更多工作機會,同時今年向全泰國19間有表演藝術專業的學校徵求年輕演員,期盼透過新面孔的加入,給予戲劇新的生命力,也讓傳統表演藝術持續傳承下去。 箜劇的舞碼只有一種,就是神話《拉瑪堅》(Ramakien),來源是印度神話《羅摩衍那》(Ramayana),講述的是拉瑪王子的冒險故事,但完整的《拉瑪堅》故事非常冗長,基金會的製作團隊每年擷取《拉瑪堅》中的一部分,重新加入新元素,發展成為一套完整2小時左右的戲劇表演,而今年擷取的劇碼是《昆帕干阻擋河流》(Kumphakan Blocking the River),講述的是反派角色昆帕干以自己的身體擋住河道,以阻止水流往拉瑪王子一行人營地的故事。
-
檳城
「鮮風作浪小劇場藝術節」呈現大馬3民族特色演出
檳城造心廠劇坊自2008年開始,每年都以「鮮風作浪」為題舉辦發表會,讓州內新生代在無需承擔製作經費與行政工作之下,呈現任何形式的原創小品,在過去15年內,先後讓近百部小品成功演出,成為檳城劇場新生代的最佳交流平台。 今年來到第15個年頭,「鮮風作浪」在3月如期完成年度發表會後,造心廠劇坊決定打破慣例,在10月14日和15日一連兩天,在檳城光大五樓兩個視聽室內舉辦「鮮風作浪小劇場藝術節」,把發表會的概念擴展成一個完整的節慶形式。兩天之內從早到晚不間斷地帶來6個工作坊、4個傳統表演,以及4種語言的小劇場演出。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加入了馬來西亞3大民族的文化色彩,無論演出還是工作坊,都可以親身學習和體驗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的表演形式,完全符合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背景。 公開給公眾報名參與的工作坊種類多樣化,響藝城教導華人24節令鼓出發的敲擊樂、吉蘭丹皮影戲樂師Mohd Jufry Yusoff指導馬來民族樂器甘美朗(Gamelan)的演奏技巧、檳城表演藝術家Kausalyaa傳授南印度舞蹈Nadanam的肢體語言、非政府組織Dikir Barat Suara Mutiara示範馬來傳統的合唱聲樂、從台灣學成歸來的造心廠成員張麗兒帶領大家認識兒童劇場的創意和肢體。每天還加入兩場表演時段,讓你觀賞上述團體的演出外,另有4個戲劇小品輪流登場:福建話演出的《163288》、英語呈現的《The Landlady》、馬來小品《Underage》和華語演出的《天樂》。製作人陳福慶表示,以小劇場的形式結合現代與傳統,是「鮮風作浪」慶祝15周年的全新嘗試。
-
職人的圖鑑
旗把箱:被道具耽誤的DIY玩家
戲曲角色台上的千姿百態,除了靠戲曲演員的紮實功底,也需要切合劇情的道具來幫襯突顯,而負責道具的「箱管」,就是幕後不可或缺的角色。箱管分工細緻,各種道具、服裝各有專人管理,其中負責管理兵器、旗和大型道具的即稱為「旗把箱」,除了管理,還肩負製作、修繕、維護重任,DIY就成了「旗把箱」的日常。
-
特別企畫 Feature Y│Yes, I do
一週永續挑戰
都說劇場是一個作夢的地方,但永續卻不時地閃著紅燈警示。談了這麼多理論,如何落實在現實世界裡?我們邀請了幾位表演藝術工作者寫下他們一週的永續挑戰,赫然發現他們早有自己的做法。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kel)原本就習慣攜帶環保餐具,在開季巡迴演出期間每日撥冗撰寫心得;櫻井弘二夫婦則笑稱不知道如何「挑戰」,因為這就是他們的日常。劇場的永續從哪裡開始?聽聽他們怎麼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Y│Yes, I do
準・馬寇爾:永續就從想像如何讓世界更好開始!
第一天 9月17日 一如往常搭乘地鐵等大眾交通運輸。其實我熱愛開車,喜歡開車四處尋訪那些陌生或難以抵達的地點;但我後來下定決心,只要是搭乘大眾運輸可以到的地方,我就不開車、不坐計程車也不叫優步。這麼做不只省下停車費,我也貢獻心力省下些許二氧化碳排放量。台灣的大眾交通系統其實相當方便,我相信我們可以不開車出門,甚至不用買車。 第二天 9月18日 今日整理辦公室。這裡一堆文件報告、過期活動手冊、雜誌期刊、月曆、包裝紙等各式各樣的紙張。我試著找地方回收這些紙本資料。像日本就會把紙張都燒掉,好浪費資源!這些紙張都是曾經的樹木森林,製造臭氧、讓動植物在此安居,還能做水土保持。回收紙製品能拯救多少山林啊。畢竟,樹木森林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儲存庫,還能淨化空氣,讓空氣保持清新。 第三天 </t
-
特別企畫 Feature Y│Yes, I do
劉奕伶:永續就從思考開始!
第一天 10月30日 半天排練日,下班後進行採買,準備未來3個工作天的餐飲永續行為,思考每一樣食材的交叉搭配料理而列出3日午餐及晚餐的菜單,嘗試讓愛吃肉的自己降低食肉量,以植物性高蛋白質代替,認真攜帶餐盒餐具。 第二天 10月31日 排練日,實踐餐飲永續行為,桃園展演中心無提供演出團隊使用的茶水間╱小廚房,習慣熱食,必須借用行政辦公室的微波爐加熱自備便當,得重新思考日後如何兼具便利性以及因地制宜地調整。 第三天 11月1日 劇場工作第一天,走位與對燈,這次的演出除了鏡框式的主舞台之外,舞者也將在觀眾席四處奔走,平時在排練場的想像第一次進到劇場中實行,一定有意外,反覆思考每個空間、道具、畫面、動作及每一位表演者的運用,不浪費任何素材。 第四天 11月2日 劇場工作第二天,技術排練與著裝彩排,由於整場演出採行走式觀賞,觀眾站在主舞台上幾乎是360度的方式在看演出,必須思考如何顧及不良於行之觀眾,與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