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ARTalks
一場靜默且奮力的道別:「中壢地埤聚場」
在面對每一個看起來無法抵擋的開發案時,我們每一次直接的面對,都是讓自己成為更具經驗,思略更成熟的「行動者」。當代文化行動的問題往往不缺行動者的熱情與文化創意,而在於行動者與行動者之間的連結,不管是外圍的所謂「專業者」、「關注者」,或者是所謂的在地的人,我們都處在一個自我質變的契機:變成「行動者」。從這裡來說,我們是在失敗的城市發展經驗中,汲取更多的養分,累積下一次面對不當開發案的公民力量,我們必須學會「團結」。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重磅挑戰!! 編劇 vs. IP
IP,作為近年熱門關鍵字之一,看來是個新興或流行名詞,其實早在不同產業行之有年,並隨著全球經濟知識化、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表現而逐漸讓原本無形的創意、原創概念成為具備商業價值的產品;相較之下,劇場引進此概念是相對晚近的並與劇場常見的各式改編有所差異。 說這麼多,「IP到底是什麼?」真有人搞清楚嗎? 於是,我們先通過六個問答題去梳理IP的基本定義,再一次網羅三部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解憂雜貨店》與《不讀書俱樂部》,端看創作者如何跨媒介、跨文化、跨文類進行改編,於理論與實作間找到IP存在的位置。從IP案例及其建立的產業鏈,開發可使用的IP,也都積極培育、創造IP;於是,身在劇場的編劇、創作者們又如何面對滿地都IP後,可以再挑戰劇場IP時代?重磅IP來襲,創作者與觀眾如何接下呢?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關於IP的六個不可不知
IP旋風近幾年橫掃各國文化創意產業,一個故事的創意,在某種形式載體上被認知、關注,接著在各種形式平台中變形,影響力如漣漪般向外擴散那麼,什麼是IP?IP概念目前如何被運用?以劇場來說,一般的改編與IP的改編有什麼差別?台灣目前有「劇場IP」嗎?台灣與世界他國的IP運用現況又是如何?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劇場編劇的IP挑戰—向宇宙提案一
IP旋風近幾年橫掃各國文化創意產業,一個故事的創意,在某種形式載體上被認知、關注,接著在各種形式平台中變形,影響力如漣漪般向外擴散那麼,什麼是IP?IP概念目前如何被運用?以劇場來說,一般的改編與IP的改編有什麼差別?台灣目前有「劇場IP」嗎?台灣與世界他國的IP運用現況又是如何?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劇場編劇的IP挑戰—向宇宙提案二
IP旋風近幾年橫掃各國文化創意產業,一個故事的創意,在某種形式載體上被認知、關注,接著在各種形式平台中變形,影響力如漣漪般向外擴散那麼,什麼是IP?IP概念目前如何被運用?以劇場來說,一般的改編與IP的改編有什麼差別?台灣目前有「劇場IP」嗎?台灣與世界他國的IP運用現況又是如何?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改編」老字號新嘗試 「私閱讀」解構再重組
創立超過卅年的果陀劇場,以大量跨文化、跨媒介改編立足台灣劇場,歷年為數較多的是歐美改編與原創作品,而以東野圭吾同名小說改編的《解憂雜貨店》是其中的少數,卻也是營運長葉向華「心儀已久的對象」,在因緣際會下成局,一拍即合。而擔綱編劇的涂谷苹也是推理小說迷,試圖通過「先解構再重組」的過程,於小說的「私閱讀」後建構出劇場該有的戲劇行動,以在不特意設定特定時空下,跨越文化、地域的限制去感動觀眾。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選擇改編台灣原創IP 論壇形式邀觀眾一起反思
除了原創作品,故事工廠已有《一夜新娘》、《小兒子》與《偽婚男女》等IP改編經驗,執行長林佳鋒認為和不同領域的搭接,代表故事工廠這個品牌是被認可的,而藝術總監也身兼編導的黃致凱也指出,劇團主要選擇台灣的原創IP改編,這回選擇改編《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和文本的當代性有關。由於原作的議題特性,黃致凱將以論壇形式呈現,讓觀眾投票決定劇情發展與結局,期待藉此在觀眾心中撐出反思的空間。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影集音樂劇網路變身 輕薄短小隨身觀賞 Vocal Asia X《不讀書俱樂部》
以推廣阿卡貝拉純人聲音樂為主的Vocal Asia,也搭上IP改編列車、跟隨串流影音熱潮,將音樂劇團隊C Musical的成名之作《不讀書俱樂部》音樂劇系列改編為網路影集。考量網劇觀賞以輕薄短小為主,原劇也將改編為十二集,每集以「短網劇」的型態,讓觀眾利用零碎的時間,無負擔地欣賞。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音樂、戲劇、竹編工藝展 向藝術結合觀光邁進
今年二月才上任苗北藝文中心藝術總監的林佳瑩,是國內資深的藝術行政人才,在她的策畫下,雖然仍在疫情威脅中,將於十月登場的「2020苗北藝術節」大膽邀來多位大咖藝術家共襄盛舉,內容包含了音樂、戲劇與傳統工藝等。林佳瑩期待藉由苗栗兼具山海景致的多樣性文化,吸引旅客前來,順道參與藝術節的活動,讓藝術結合觀光,帶動人潮,讓苗栗成為魅力動人的藝術觀光重鎮。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有無「出脫」,青春說了算
今年「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的「青少年扮戲計畫」,由影響.新劇場與參與學員共同呈現了作品《出脫》。台語「出脫」的意思是指出息、出頭或成就。對青少年來說,長大後有沒有「出脫」,是對自己的期許,是家人的期待,更多是來自社會上的認同。演出以學員的生命經驗或田野調查資料,利用劇場美學轉化成每段演出的主題,最後孩子們以現實狀態說出「青春宣言」,劇場在此時成為他們心靈的歸屬,來自社會的歧視、壓迫與不被理解,通通被拋諸腦後。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薩爾茲堡藝術節 疫情壓力下的百年慶
薩爾茲堡藝術節今年喜迎百年大慶,卻遇到武漢肺炎攪局,主事者苦撐待變,最壞打算是至少要演出開幕傳統製作《每個人》。還好奧地利境內疫情趨緩,藝術節如期開演,這次重頭戲是漢德克委創新作《阿達梅茲》世界首演。阿達梅茲是一位捷克青年,於二○○三年三月六日清晨由布拉格國家博物館一陽台自焚,並躍下至博物館前廣場,送醫不治。漢德克在劇中拼貼前述事件發生的時地、各式媒體報導和相關研究說法,夾以說者自身心境,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立場,傳達給讀者/觀眾。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關鍵時期重現經典之必要?
現任國立珂嶺劇院總監的全才劇場創作者穆阿瓦德,特地在暑假推出其經典舊作《海濱》,曾四度執導本劇的他,這回找來十四位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演員,想要透過這群表演者初生之犢的活力,帶領大家走出災難後的哀慟,重新體驗人生百態與生命價值;但倉促的排練、血脈賁張的表演、一成不變的場面調度讓整體演出成果顯得差強人意。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攜手表演團隊 下半年推出多項藝術共融服務
【台灣】 兩廳院攜手表演團隊 下半年推出多項藝術共融服務 疫情趨緩後,國家兩廳院在推出下半場節目之際,共融服務與節目措施也不斷升級,集結認同共融理念的團隊如雲門舞集、無垢舞蹈劇場、唐美雲歌仔戲團、國光劇團等推出口述影像場次,與舞蹈空間舞團、NSO 國家交響樂團、神秘失控人聲樂團等團隊舉辦輕鬆自在場演出,且推出台灣首次售票輕鬆自在場;此外,並持續規劃情境字幕、觸覺及聾翻譯手語導覽、托育、演前導聆雅婷逐字稿字幕等多樣服務,打造多元、平等、包容與具有歸屬感的共融劇場。 今年八月到十月將推出五場輕鬆自在場演出,包括舞蹈空間舞團史派德奇遇記之《飛飛飛》、神秘失控人聲樂團《人聲FUN輕鬆》、玩弦四度《古典born 爵士》、由管風琴音樂家陳韵芬所策劃的《一鍵鍾琴貝多芬》,及NSO 首席們所帶來的《現在您懂國家音樂廳了!》。 今年兩廳院也大幅增加口述影像場次,有雲門舞集《定光》、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唐美雲歌仔戲團《光華之君》及國光劇團《閻羅夢天地一秀才》。此外,兩廳院兩位駐館藝術家周東彥、樊宗錡分別以作品《虛擬親密》及《十二碗菜歌》,挑戰頗具難度的節目情境字幕。情境字幕是為有特殊情況或者需要的觀眾而準備,例如觀眾在聽力上有障礙,或者需要無音條件下觀賞節目,此時字幕中可使用一些解釋性的語言來描述節目內容。讓有需求的觀眾透過字幕更理解舞台上的情節,身歷其境。 兩廳院導覽活動今年也大幅升級,嘗試運用模型輔助,加深視障朋友對兩廳院空間的理解;手語導覽則在下半年規劃聾翻譯手語導覽場次,由聾人翻譯與聽人手語翻譯合作,呈現更視覺化、生動。 此外,演前導聆的AI 語音辨識系統「雅婷逐字稿」也同步優化升級2.0 版本,提高準確度及台語、英語等其他語言辨識能力;受到家庭觀眾喜愛的托育服務也將在每一場兩廳院主辦的戲劇院與音樂廳節目進行,解決愛好藝文的父母的最大痛點。 第332期更正啟事 p.27,〈莊東杰 接掌樂團與音樂廳 自許打造時代之聲〉一文第二段應為:「莊東杰於二○一五年獲大賽首獎、而得與北歐諸
-
藝@CD
三道「光」 疫情暗黑期的心靈希望
肺炎疫情讓世界停頓、未來茫然,在一片暗黑中,期盼著光明的你,或可透過這裡推薦的三張專輯來感受不同的「光」。喬治亞小提琴家莉莎.巴蒂雅許薇利的《城市之光》訴說著十一座與她最密切的城市,帶你聆聽十一首代表經典,是暖色調的光;法國鋼琴家里歐皮《光之樹》充滿新世紀風,是冷靜沉潛的藍光;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演奏、泰瑞.萊利作曲的《太陽光輪》則是貨真價實來自宇宙的扛鼎之作,音樂與太空真實聲音的交織,讓人更能體悟人類在宇宙中渺小的存在。
-
藝@書
《創造力的激發》書摘
知名心理學學者,也是台灣劇場發展重要推手的吳靜吉博士,長年研究「創造力」的奧秘,將心得彙整為這一本《創造力的激發吳靜吉的七十堂創造力短講》,透過心理學實證、幽默故事、名人名語,從觀念構思、精緻化、倡導到最後實踐,為讀者層層揭開激發創造力的訣竅。本刊特別選摘書中精采篇章,與讀者分享吳博士的機智與文采。
-
藝@展覽
藍天之下,我們生存的新參數
新冠病毒蔓延之際,我們在這樣的藍天之下,如何「活著」?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以「臨場性作品」(live work)為策展核心,試圖打破過往美術館以靜態作品展示與觀看的結構,十二組來自藝術、文學和科學領域的創作者/團隊的作品,除了與當前的疫情議題並進,也將表演者、參與者和觀眾的即時反應、回饋或詮釋,收納進來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透過藝術,我們分享著生存的當下樣貌
-
藝@電影
從劇場、電影到文學 重讀寺山修司傳奇
距離上一次台灣大規模呈現寺山修司的作品,已經相隔廿六年,今年的臺北文學閱影展以他為焦點,完整放映了寺山修司的重要劇情長片作品如《拋掉書本到街上去》、《田園死神》、《上海異人娼館》及最後遺作《再見箱舟》等。此外,也映演紀錄片《寺山修司:明日在何方》,一探這位身兼詩人、小說家、劇作家、舞台劇及電影導演的前衛創作者一路走來、不斷轉變的心路歷程。
-
揮別疫情與祝融陰霾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六》重新登台
揮別疫情衝擊陰霾,綠光劇團《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正如火如荼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彩排,本週五起將與久違的觀眾見面。
-
攜手重量級團隊 兩廳院營造共融歸屬感
兩廳院在推出下半場節目之際,集結認同共融理念的重量級團隊夥伴們,推出「口述影像」場次、售票「輕鬆自在場」;此外,並持續規畫情境字幕、觸覺及聾翻譯手語導覽、托育、演前導聆雅婷逐字稿字幕等多樣服務,打造多元、平等、包容與具有歸屬感的共融劇場。
-
2020第三屆「JPG擊樂實驗室」 三組新生代團隊展現實驗成果
朱宗慶打擊樂團「JPG擊樂實驗室」今年進入第三屆,共培育扶持了十五組實驗團隊。歷經廿個月的時間,九月將呈現三組新生代團隊的實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