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失格之人的人生補考
嚴峻疫情下,日本多數表演活動都選擇取消,但卻有一個劇團做出了將觀眾人數減半,按照原定規模如期演出的決定就是由劇作家井上廈創立的こまつ座,演出太宰治評傳劇《人間合格》,由知名導演鵜山仁執導。劇本中,井上廈以太宰治個人史為骨架,勾勒出這個年代中各種不同日本人的面貌及其精神史,而在此時演出《人間合格》是一份給人們反思生命與生活本質的禮物,願在當代鏡子的倒映中能看見劇中在艱難時代中拼命生存的人物姿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類活著,不僅僅是如此而已
嚴峻疫情下,日本多數表演活動都選擇取消,但卻有一個劇團做出了將觀眾人數減半,按照原定規模如期演出的決定就是由劇作家井上廈創立的こまつ座,演出太宰治評傳劇《人間合格》,由知名導演鵜山仁執導。劇本中,井上廈以太宰治個人史為骨架,勾勒出這個年代中各種不同日本人的面貌及其精神史,而在此時演出《人間合格》是一份給人們反思生命與生活本質的禮物,願在當代鏡子的倒映中能看見劇中在艱難時代中拼命生存的人物姿態。
-
藝視窗 News
國藝會2020「共融藝術專案」10月1日起受理申請
【台灣】 國藝會2020「共融藝術專案」10月1日起受理申請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8年啟動的「共融藝術專案」,今年考量因應疫情之彈性需求,及關注其可能之影響,為提供申請者較充裕之時間準備,本年度受理申請期較去年延後一個月,時間為10月1日至10月15日。此專案旨在鼓勵藝文團隊及創作者發展共融藝術、關注高齡相關議題,支持為高齡者策劃之專業藝文展演活動及服務推廣計畫,並呼應本會總體目標「Arts to Everyone」。自2019年度起,由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與本基金會共同支持,增加「國際計畫台英合作」項目,期透過經驗分享與國際接軌,拓展共融藝術發展效益。 為使有意提案的團隊了解專案精神及補助內容,將在8月7日下午2:30於British Council英國文化協會辦公室、8月12日下午2:30於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辦理徵件說明會,有意參加者可事先報名。本專案採線上申請,意者請至「國藝會藝文補助資訊系統」進行資料填寫。詳情可電洽02-27541122分機216黃小姐。 桃園「客家舞台劇系列活動」推出講座與工作坊 由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所規劃的「2020客家舞台劇系列活動」將自8月下旬推出系列工作坊與大師講座,現正開放報名中。將於8月22至23日舉行的「音樂製作工作坊」,邀請今年雙雙入圍金曲獎的黃子軒及歐比王擔任講師。自9月18日起展開的大師講座,則邀請音樂製作人鍾適芳、劇場導演王嘉明、資深藝術行政工作者林佳鋒、流行音樂工作者謝宇威與劇場創作者徐宏愷陸續開講,講題分別為「客家身份再出發」、「關於客語與劇場創作的二三事」、「藝術行銷的奧妙」、「臺灣客家流行音樂」與「客家戲劇創作」。相關報名網址請參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臉書專頁。 2020玩聚場夏日藝術節「對眼|變身」8月下旬展開 由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主辦的「玩聚場夏日藝術節 Play Arts」今年來到第三屆
-
藝@書
一本不只是給編舞者的筆記
作為一本「編舞者」的筆記,作者布洛斯的確提供了許多編舞技藝的可能性。這些工作方法雖然在我們熟讀了舞蹈史的發展後亦能理解,更是現今許多編舞者早已採取的實踐手法(某種布洛斯所謂「當代舞」的樣子)。然而,布洛斯從實踐角度具歷史意識地解構與書寫舞蹈創作,將舞蹈史知識與舞蹈創作實踐有機連結,正是《編舞筆記》令讀者感到知識的立體處。
-
藝@展覽
150米的人生況味
這不是一般的PU跑道,它位於台北的社會住宅,會貫穿三棟大樓的安全門與電梯間,由三個年輕演員擔綱演出、藝術家崔廣宇和導演李鼎合作的十八分鐘電影《150米的人生可能》便在此鋪陳一段隱喻的人生旅程。這是正在崔廣宇個展「惡日常/150米的人生可能」展出的主要作品,還有其他分別在紐約、舊金山、台灣拍攝的典型崔廣宇風格之作,讓我們看到,在日常可能的bug崔廣宇如何在此中找尋突圍的可能。
-
藝@電影
夏日國片,就是愛得好青春!
沒有好萊塢大片搶戲,暑假檔就是國片的大好時機,暑假檔的六部就有一半是迂迴青春愛情的題材,不過這裡的愛情都不那麼順理成章、清新可愛,有心機大作戰,有奇妙怪胎的命運性相遇,有人還要幫初戀對象完成追求任務夏日的國片戀情,愛得暨青春,又驚奇!
-
2020愛丁堡藝穗節「台灣季」 線上論壇探討當代表演藝術趨勢
2020愛丁堡藝穗節台灣季「Connecting with Taiwan」系列,將自八月四日至廿八日舉辦全長四個星期的線上活動與論壇,包含演出作品的編創訪談、剖析台灣表演藝術趨勢的論壇及鎖定國際藝文場館人士的作品提案發表會,讓「台灣季」以線上型態持續開展台灣表演藝術界的國際能見度。
-
揮別疫情寒冬 TICF20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暖聲開唱迎盛夏
受益於台灣防疫有成,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將於七月廿四日至八月二日如期舉行,結合實體與線上演出及周邊活動,帶來一系列精采的聽覺享受與合唱體驗,這也將會是今年在肺炎疫情衝擊下,國際上少數仍能持續舉辦的大型音樂節慶。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我們可以開始想像未來了嗎?
「想像未來」是人類其中一種本能。 帶點被迫成分的是從小時候就開始寫的「我的志願」,一路到升學制度下我們必須去「(有限制的)選擇」學歷,或許到了對工作、理想與創作等的展望,就多了點主動性;過程裡,乘載的其實是我們對「未來某一天會做什麼」、「成為怎樣的人」的投射,模模糊糊也清清楚楚。放得更遠些,則是科幻作品建構出的未來世界景貌。這些可以是虛構而來的幻想,也可以是客觀視角的觀察稱之為「趨勢預測」。 但年初襲來的COVID-19疫情似乎停滯了這段時間,我們困守於當下的未知/無知,更何談未來的未來?開始害怕的是,我們會不會逐漸失去感知的能力,以及被植入想像的恐懼?守著每日下午兩點的疫情記者會裡攀升或掛零的確診數字,形成心驚膽跳或鬆一口氣的「疫常」輪迴,甚至只餘下「疫情何時可以結束」的想像。 還好,擅於逆境求生的創作者始終努力掙脫困境,在過去幾期雜誌裡,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日常生活裡找尋到心靈紓困的提案、藉由線上展演與觀眾繼續有約等;同時,也分析了政府單位、公立場館等公部門如何紓困與援助台灣的表演藝術圈。終於在疫情趨緩的六月初迎來藝文場館解封,緊接而來的是民眾的「報復式消費」(雖然我們始終不知道要報復的是誰?)我們是不是可以開始想像未來了? 此時的政策面也開始從「紓困」到「振興」,包含即將啟動的行政院「振興三倍券」與文化部「藝FUN券」等,嘗試通過消費行為去重啟台灣經濟。因此,本期雜誌訪問新任文化部長李永得,既談疫情趨緩後的文化振興,也展現他對台灣文化政策的想像與決策;同時,我們邀請到朱宗慶、辜懷群、陳樹熙、溫慧玟、梁志民、于國華、鄧富權、車克謙、魏琬容、吳季娟、孫富叡、楊乃璇、黃堃儼、蔡明叡、鄭卜元、樊宗錡等藝文或跨域創作相關業界人士,一起對台灣「後疫情時代」進行想像的交鋒,細數每一種未來會發生的可能性。 只是,在端午連假四處爆滿的觀光人潮、返日學生可能在台染疫的新聞消息間,身處台灣的我們還矛盾地斤斤計較於「本土零確診與否」的口水交戰,全球確診數字卻已飆破千萬。此時此刻,我們陸續宣告台灣表演藝術的「下半場」展開,而國外其他地區的「中場休息」仍無限期延長,或苦於轉為其他形式得以延續。於是,本期雜誌也邀請到仍駐紮於歐美、其他亞洲地區的藝文人士,
-
思想不短路
創造價值:藝術傳產維繫命脈的不二法門
以原本五月初要上映的漫威新片《黑寡婦》為例,總公司迪士尼自去年起既已大手筆建構要挑戰Netflix的線上串流平台Disney Plus,為何不將受疫情影響而延至年底在院線上映的《黑寡婦》提前放上串流平台,讓各地付費影迷先睹為快?因為該片的全球院線票房預估超過十億美金,得失之間,目前串流平台的收益還難以達到。雖然表面上這裡談的好像是「價錢」而非「價值」,但觀眾為何仍然願意花較多的錢跑進電影院看一部大片?
-
蜉蝣ㄘㄗ
向北的薰煙
有次在松山車站廣場,古冊戲的齣頭,暗濛濛幾十個觀眾而已,兩個男人走到棚腳,聽了兩三分鐘,互相聊起來說,「差去了」,相偕走了。這種厲害的觀眾在外台戲常見,三言兩語就知台上的戲齣與角色,算是行家。如今專演傳統戲的職業布袋戲班幾乎沒了,最多只剩文化單位邀請演出。一個世代接續一個世代,永遠都有「傷慢」的遺憾,如果不要殘留虛有其表的傳統,認真來看,還是得把主演身口合一的絕活喚起,哪怕聽不懂,也得硬聽。
-
挑戰邊界
無念
這段歷史回顧提醒我們關於藝術的傳承,提醒我們自己並不孤單。作為藝術家,我們經常面對空白的畫布、空無一物的空間和傳統的重擔。太多時候,一板一眼的體裁格式限制了我們回應的可能性。如果我們被要求寫一首詩,與其拿起紙筆,或許我們更該熬煮一碗滾燙的石頭湯,或是靜靜地躺在鬧區的大馬路上,抑或裸身躍入太陽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有導演不控制的嗎?(下)
其實我們不是不知道,控制,並沒有不好,但又知道很多時候,問題出在控制,那不控制就沒有問題嗎?當我們對別人發出:「你這樣太過控制了,你不應該這麼控制」,我們是不是也在進行某種控制?叫一個控制狂不要那麼控制,我們是否也在控制他?當工作關係中確實存在著控制的互動事實時,不受控好像也是一種不專業(包含不受控的導演),但主客體你我之間,到底是服膺於什麼,向什麼前往,對什麼交代,對什麼負責?為了什麼在控制與受控?
-
黑夜白
即時裡的沉默
我在線上分享之時或之後,總有股動物感傷。視覺的延宕、訊號的斷裂,我們錯過某些細節、甚或說話的空白,有時更想閉眼聆聽、整理逐漸混亂的理解。於是我發現,這最終是關乎聲音。編輯過的數碼聲音,無法像原音所能產生的迴盪質感,彼此傳遞的是空間扁平後的聲音。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封!? 容「疫」挑戰 大未來!
病毒襲捲持續/過後,表演藝術圈將迎來什麼風景? 劇院/藝術家將如何應對冠狀時代觀演習慣轉變的機會與挑戰? 近未來的表演藝術將會是什麼模樣?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前困境、近期挑戰、啟動未來……
「疫常狀態」下的10個可能
隨著國內連續多日無確認案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展開「防疫新生活運動」,台灣似乎也迎來了「後疫情時代」。本刊整理出十個現象觀察,一探面對疫情期間因故取消現場演出、暫緩合作計畫、收入驟減的表演藝術界,在此時要面對的,是怎樣的當下與未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瘟疫可以是「危」,也可以是「機」
這隻黑天鵝 加速「新常態」的降臨
二○二○年這次全世界大瘟疫,規模雖然大,但這不是歷史上呼吸系統疫症的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它不會讓表演藝術消失,但它會加速這藝術行業原本就要發生的轉變。將歷史上其他疫情一樣,它是個加速器,讓要舊的加快消失,新的加快來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對脆弱體質 汲取經驗、打底優化
疫情不僅使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劇烈改變,國際經濟、政治情勢受到的影響,也連帶牽動藝術發展。疫情讓表演藝術脆弱的體質更加突顯,此刻不能被動等待國際疫情的平息,而要打好基礎、優化體質,才是永續、長久經營的良方。未來該如何調整因應以承擔大環境所帶來的各種風險,如何從此次重創中汲取經驗,更是每個團隊、每位藝術工作者應積極面對的課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戲振興,逆光出航
企業受疫情影響營收,勢必減少捐助,況且疫情究竟何時結束,結束亦不等同解封,未來的情況還有許多不確定性即使如此,明年基金會的製作除國內節目外,春季後,中國大陸和歐美的巡迴演出亦將如期進行我認為政治、疫情都是一時的,我們無法因為討厭的人和體制,就「放棄使用筷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不變應萬變 絕非後COVID-19時代生存之道
在面對人類未來重大議題時,「娛樂化」的表演藝術只能蒼白無力地退居側台,「娛樂到死」決不是藝術家們的職志,更不該是投入這行業所懷抱的願景,可確定的是,某些團體或區塊的坍塌是避免不了的,表演藝術生態也將面臨改變,也更加地需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