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人生四十六個秋,然後……
林懷民 《秋水》過無痕 下一站的「家常」幸福
坐鎮雲門舞集四十六年,林懷民從拓荒者到種樹人,雲門從鐵皮屋到水泥蓋的美麗劇場,歷經多次的「破」與「重來」,最近的一次,就在二○二○年,林懷民將交接雲門藝術總監之位給鄭宗龍。面對交棒,林懷民以短篇《秋水》的水過無痕,舞者們結晶體般的美麗身體語彙,平靜喜悅地宣告自己是「幸福得不得了」,對交棒的決定只有想念,沒有留戀。未來,就是學著放下工作,學著過家常日子,常常一坐下來就專注地忙到忘了時間的編舞大師說:「總之,我歸結我前途的成敗是屁股能不能抬起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雲門舞者練起《12》……
陶冶 離開舒適圈,應該就是我的「破」吧!
陶身体劇場的「數字系列」,原本是要在《9》集其大成,卻因為編舞家陶冶與鄭宗龍的抽菸閒聊,互邀對方到彼此的舞團編舞,而繁衍至《12》,也讓陶冶成為雲門舞集與雲門2合併之後,第一位為「新雲門」編創的編舞家。對雲門舞者來說,與陶冶工作是「重新學習」、「打掉重練」,在陶冶安排有序、仔細打磨的指導下,進入「陶」的身體世界。林懷民曾以「破」來形容這次的交換編舞,然對陶冶而言:「離開舒適圈,應該就是我的破吧!」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陶身体舞者練起《乘法》……
鄭宗龍 打破黑白灰,來到花花綠綠的艋舺
陶身体劇場的「圓運動體系」在陶冶與段妮的打磨下,抽離了性別、敘事,建構了七十多個動作組合,而鄭宗龍來到北京與陶的舞者排練《乘法》,卻是讓他們在冷調、僅有黑白灰的軌道中,折了一個蟲洞,透過胯的搖擺,直通艋舺「花花綠綠」、「奇形怪狀」的街頭。鄭宗龍從陶身体的「數字」出發,結合對舞者個體關注的創作方法,嘗試透過九名舞者發展出對數字組合延展「無窮」的討論,卻跳脫了陶冶、段妮從一而終的結構。
-
企畫特輯 Special
我生活的所有,即是我的傳統
去年在「2018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中脫穎而出的得主,今年將在首屆的「Pulima表演新藝站」專案中升級擴充自己的創作,並在台北、高雄兩地演出包含Aulu Tjibulangan的舞作《粉紅色》、Ising Suaiyung的舞作《semupu數》及電子音樂團體「幽法」的跨界音樂作品《aynuko》,這些作品皆由最貼近自身的生命故事出發,並連結創作者背後的族群文化與養分,將其轉化在作品中。
-
舞蹈 田孝慈、鄭皓、蘇品文的《微舞作》
「神話」為題 掘探生命當下
今年「舞蹈秋天」的《微舞作》,由鄭皓、蘇品文、田孝慈擔綱上陣,這回的命題是「神話」,三位新生代編舞家各自從自身體驗取徑:鄭皓的《觸底的形色》從近年的生命低潮狀態,發展為對於量子力學和測不準原理的思考;作為性別研究者、女性主義倡議者的蘇品文,則希望讓觀者在《嗯哼》閱讀到女人與性的關係;田孝慈則以《清醒夢》作為個人創作階段性的回顧,質疑僵固的慣常。
-
舞蹈 長弓舞蹈劇場《BOUT》
這一回合,是他們兄弟的事
由張堅豪等四兄弟組成的長弓舞蹈劇場,繼二○一七年邀請以色列編舞家Eyal Dadon編創從四兄弟的童年發想的《Bon 4 Bon》後,今年推出的新作《BOUT》則是由大哥張堅豪編創,透過「拳擊」概念,將兄弟間成長過程中的碰撞衝突搬上舞台╱擂台,讓每一次「出拳」都包藏著手足間不言自明的「對話」。
-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泥巴》
把家鄉泥土 捏塑成動人擊樂劇場
在首度結合打擊樂與京劇元素、以擊樂劇場《木蘭》成功開創跨界新視界後,朱宗慶打擊樂團在二○一九年再度出擊,讓打擊樂和陶瓷工藝相互共鳴,推出新作《泥巴》作為年度壓軸。朱團以陶藝企業家林光清為素材,在劇中塑造了主角「泥巴」,一個愛做夢的孩子,在樂聲裡他幻想、創造,也鋪陳與陶藝間的關聯,為家鄉點綴繽紛聲響、也在窯燒中彩繪絢爛人生。
-
藝術節 2019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透過藝術家視野 打開在地文化想像
從二○一五年開始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以民間自發舉辦為口號,並逐步反思「對外連結」與「在地連結」,以及多元性的呈現。二○一九年除延續過去的活動,更將「街區共同策展」視為重頭戲,落實「民間發起」的意義。其中的社區劇場《洗頭:跟我說一個故事》,不僅是在地經驗的體現,更是通過日常行為去建構劇場的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四組關鍵字 探看當代舞蹈
2019當代舞蹈 你不可不知的四組關鍵字 #自然 #性 #死亡 #科學 從「當前的編舞家正關心著什麼?」出發, 本期特別企畫嘗試從這四條路徑, 定位這群身體工作者從自我輻射出的世界座標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體為中介 重新認識社會和自然
在台灣當代舞蹈創作裡思考「自然」的人多為女性。這並非巧合,在許多文化研究者早就指出「人類中心論」和「父權主義」有著相同的結構邏輯:透過區分自我與她/牠/他/它者,進而合理化入侵、掠奪、占領和剝削的行動,比如我們常用「處女之地」形容未經開發的「野蠻」或是「自然」的空間,因此我們理所當然地免費取用甚至占為己有,很明顯地,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殖民與被殖民者的關係。對台灣而言,自然也許從來就站在我們這邊,我們同樣神秘、黑暗、未知且飽受侵略。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對生命 拔撐著真實的疼痛
編舞家何曉玫的《極相林》,舞名來自生物學名詞,意指「物種的演替巔峰」,是一個群落中複雜而穩定的平衡狀態。她藉此延伸,探索生命中那些「尖尖細細、破碎的」生命力,如何脆弱地拔撐著生態╱生命的平衡。透過舞者身體的肉搏、堆疊、壓迫,她找一個讓舞者痛的方法,因為痛,所以「真實有感」,所以震懾人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肉體與精神之間 是情色力量也是革命武器
舞蹈在部族與社群文化中占有著一定的功能性意義,其中一種是關於繁殖與生產的儀式,舞蹈像是疊合在繁殖行為上的另一層律動,它曖昧,不等於性行為,卻搖擺在肉體與精神之間。在脫離儀式功能後,舞蹈此一接近情色的力量如何安置或擺盪,也隱隱刻畫每個時代身體與慾望、國族與個體之間的拉扯。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丹麥編舞家
麥特.英格瓦森 拒絕宰制 享受歡愉
以舞蹈回應社會論述、處理時事議題,可說是丹麥編舞家麥特.英格瓦森長期以來的創作動力。同時身為學者與編舞家的她,將帶著作品《高潮》首度造訪台灣,舞作中十五位舞者穿上造型一致的連身衣,遮掩了每個人獨特的身體特徵,如雕塑般擺出各種性交姿勢,麥特藉由她一再強調的「匿名性」,試圖突顯(或說抹除)我們社會無所不在的性別宰制與權力結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條路徑 以身體探勘生命終結之境
身體與記憶是我們與死亡相連的載體,生者的肉身永遠不得全面經驗死亡;文化符碼的關聯,身體感官的誘引,都是死亡體感的觸媒。無論是作品題旨跟死亡與毀滅的關係,抑或當代舞蹈如何推翻前作、推翻不同範疇的企圖,只有在記憶與存有中,死亡與毀滅才有可能存有、變形、新生。本文探索分析近年來在台灣上演的舞蹈作品,透過五條路徑,嘗試探勘當代編舞家們如何理解萬物生靈終將面對的未知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舞踏家
大野慶人 與死亡拉鋸著的生之欲
與舞踏家父親大野一雄、日本舞踏開端者土方巽一同浸潤於舞踏世界的大野慶人,在暌違廿五年後,再度受邀造訪台灣,以八十一歲高齡帶領舞踏工作坊。從懵懂少年到耄耋老人,大野慶人對父親從戰爭與死亡為起點所開展的藝術形式,從生活中,轉化出自己的體悟,他說:「沒有『真實』、沒有『日常』的舞台,非常無聊。人啊,必須要去珍惜生活呢。如果只是為了舞踏而學習舞踏,你是無法成就舞踏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戰中的殖民兵 為誰而亡的戰士魂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但歷史的背面,掩埋了多少當權者忽視的故事?向來不畏於顛覆既有觀點的阿喀郎.汗將帶來台灣的作品《陌生人》,即著眼於敏感的種族問題,挖掘一次大戰當中被忽略的印度殖民兵歷史。作為阿喀郎的生涯最後一支獨舞,《陌生人》以原為印度舞者的士兵為主角,以普羅米修斯神話為隱喻,重點回顧了阿喀郎的舞蹈生涯。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機器╳人 是哲思隱喻
科技與機器,在當代劇場中常作為舞台背景或氛圍塑造的功能性運用,但對編舞家而言,還能發展出更多深層與寬廣的思考與路徑:如《黃翊與庫卡》中的機器人舞者展現表演性,或如蘇文琪創作中以宇宙大爆炸來延伸、探問人類存在的哲思隱喻,又或如南韓藝術家鄭錦衡《油壓振動器》瓦解了人機之間的主體界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極簡與理性中 測量創作的溫度
從二○一○年開始創作的比利時編舞家楊.馬騰斯,作品多是關於人在社會網絡中的肖像與關係,及身體如何透過自身在空間的運動,與表演者在執行動作時的狀態,提供一非戲劇性的敘事、但具有辨識度的視覺景觀,勾出觀眾的想像與詮釋。這次訪台的《嘗試》與《三之律》,前者透過跳舞、寫作與語言,如解剖學般剖析創作的步驟;後者則透過組合動作、音樂與燈光,在重複且規律的時間推衍下,將舞者的個人性與表演性逐漸抹去,舞者身體的真實、敏感與荒蕪,得以浮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跳脫人類本位 在劇場為地球歷史考古
近年來,全球暖化不再是報紙上的標題,其所造成的極端氣候現象,已經在你我的日常中發生,「世界末日」「人類毀滅」的危機感也油然而生,但蘇文琪的《人類黑區》卻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她建立一條尺度極為寬廣,橫越億萬年的時間軸,從遠古重溯地球地質變化,談論地質與生命的演化,用她的話說,是要「在劇場為地球的歷史考古」。
-
戲劇
反「扁平悲劇」:對現實的重新測量與發現
雙線的敘事,一以營造出空洞的存在,一以重新照亮現實的暗區。儘管手法並不強烈、尖銳,但作品確實數度以後設手法跳脫敘述,讓思考的可能性,因為疏離而找到穿插的縫隙。喜鬧、平淡調性的背後,作者反思了悲劇意義。拾起被主流所拋棄瘖啞現實的同時,也還給了亞里斯多德《詩學》以降的悲劇理解,一個較莊嚴的面貌。